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行走福建!一磚一瓦一片故鄉情,質樸溫潤的洋頭村

傳統村落是在長期的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凝結著歷史的記憶, 反映著文明的進步。 傳統村落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 而且對於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價值。 《遇見, 傳統村落》第七期, 帶你走進八都鎮洋頭村。

洋頭村的佈局, 有個浪漫的名稱, 叫“犀牛望月”。 村子依山而建, 所靠的山名叫仙人灣, 坐西朝東走向, 因村莊由高處望去, 形似犀牛, 西北方向無山巒遮擋, 月亮東升, 如“犀牛望月”情景。 這種佈局, 也讓房屋錯落有致, 層層疊疊而上。

洋頭村為內盆地地勢, 村莊依山而建, 北溪自閩坑繞村而下, 水量充盈, 水質清澈, 山水秀美, 自然風光優越。 村前福口溪環繞流過, 靜靜的河水, 沿著兩岸河柳、百畝竹林和千畝草場, 向東緩緩流去。 村民們引來清澈的山泉, 注入村中, 讓山泉在全村家家戶戶門前流過。

走進洋頭村, 走進與自然融合的詩畫。 泛白的木門, 凹陷的門檻, 裂開的紋路都是時間無情的洗禮。 綠水青山間散佈著的一棟棟農家小院, 鄉鄰爽朗的笑聲四溢,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平淡都孕育著古樸滄桑而又耐人尋味的美。

黑瓦黃土房, 一磚一瓦一片故鄉情。 老房記載的是這片水土過往的風華絕代, 歌頌的是一首首風流絕唱。 慢慢走, 慢慢看, 綠蔓爬上斑駁的牆頭, 生氣盎然, 腳底青磚裂開細小的紋路, 是時光爬上臉頰的魚尾紋。

陳永霄丨攝

村中有一座神農廟, 這是村裡負有盛名的地方。 廟宇極為簡樸, 一個小院, 一個狹長的廳堂, 供奉著神農。 洋頭村位於溪畔, 歷史上常發大水。 相傳有一次, 村裡洪水過後, 瘟疫氾濫。 危急之時, 一位有外村人來到村中, 為村民除病。 後來村民發覺, 這就是神農氏, 於是, 便為他蓋了廟宇, 供奉其他為保佑村莊的神明。 這也是古代村民面對自然災害的樸素願望。

廟中一間小屋內,有一頂楠木轎子,是神農廟的鎮廟之寶,距今已有300多年。每年開春耕種之前,於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村民們就用楠木轎子抬著神農等塑像,到村莊及四周田園遊走一番,之後,村民們才開始春耕勞動。這一習俗在當地已延續三百多年。

轉過神農廟,便是大片的原始森林,這裡古木參天,鬱鬱蔥蔥。古榕樹、古楓樹等參天大樹應有盡有,比比皆是。其中更有珍稀樹種紅豆杉與“活化石”——桫欏樹。桫欏樹從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一路走來,櫛沐風雨,竟在洋頭村紮根生長。

值得一提的是森林裡的另一奇觀——“榕抱楓”(諧音“龍抱鳳”)。一株有著500多年樹齡而四季長青的古榕樹,抱著同樣樹齡的一株紅葉古楓樹,在一同生長了500多年之後的今天,古楓樹卻靜靜躺在古榕樹的懷抱裡,幸福地死去。

大溪金俱樂部驢友丨攝

時間在洋頭村放慢了腳步,獨特的歷史沉澱,街巷風貌,奇特森林,沿襲至今的傳統習俗,都賦予了它更強的生命力,雖經風雨侵蝕,曆滄桑變換,卻不曾褪色,反而愈加鮮活。

往期精選回顧

轉自:遊在蕉城

廟中一間小屋內,有一頂楠木轎子,是神農廟的鎮廟之寶,距今已有300多年。每年開春耕種之前,於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村民們就用楠木轎子抬著神農等塑像,到村莊及四周田園遊走一番,之後,村民們才開始春耕勞動。這一習俗在當地已延續三百多年。

轉過神農廟,便是大片的原始森林,這裡古木參天,鬱鬱蔥蔥。古榕樹、古楓樹等參天大樹應有盡有,比比皆是。其中更有珍稀樹種紅豆杉與“活化石”——桫欏樹。桫欏樹從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一路走來,櫛沐風雨,竟在洋頭村紮根生長。

值得一提的是森林裡的另一奇觀——“榕抱楓”(諧音“龍抱鳳”)。一株有著500多年樹齡而四季長青的古榕樹,抱著同樣樹齡的一株紅葉古楓樹,在一同生長了500多年之後的今天,古楓樹卻靜靜躺在古榕樹的懷抱裡,幸福地死去。

大溪金俱樂部驢友丨攝

時間在洋頭村放慢了腳步,獨特的歷史沉澱,街巷風貌,奇特森林,沿襲至今的傳統習俗,都賦予了它更強的生命力,雖經風雨侵蝕,曆滄桑變換,卻不曾褪色,反而愈加鮮活。

往期精選回顧

轉自:遊在蕉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