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但其成就卻值得所有人銘記!

今年, 各項諾貝爾獎已經相繼公佈, 美國、瑞士、英國等國科學家和作家各有斬獲。 而在中國, 也有許多傑出的的文學家、科學家, 他們有人拿下了諾貝爾獎, 有些人終其一生, 卻遺憾地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但他們為國家作出的貢獻, 將值得所有人銘記。

莫言、屠呦呦——諾貝爾獎的中國寵兒

在2012年, 著名作家莫言憑藉“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但是, 國人有樁心事未結:中國人仍未奪得諾貝爾科學獎!

直到2015年10月, 中國本土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位85歲的女科學家因為40年前發現青蒿素和治療瘧疾的新型療法而獲得諾貝爾獎。 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 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屠呦呦的獲獎終結了中國人關於諾貝爾科學獎的百年之憾。

屠呦呦研究員

很多人都知道, 在屠呦呦之前, 曾有多位華人科學家獲得諾獎, 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崔琦、朱棣文、錢永健、高錕等, 他們都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實際上, 除了這些華人科學家外,

中國曾培養出許多傑出的科學家, 儘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但是他們的科學成果卻讓世界記住了他們的名字!

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頒錯了?

此前, 中國科學家曾有過一次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機會。 這就是1979年鈕經義代表人工合成胰島素團隊競逐諾貝爾化學獎。

人工合成胰島素是與兩彈一星齊名的震動世界的科學成就。 在1966年4月舉行的華沙歐洲生化學會聯合會議上, 中國成功人工合成胰島素的新聞, 成了參加會議的科學家們的中心話題。

不久後,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化學組主席蒂斯尤裡斯教授來到中國參觀了中科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對在場的中國科學家說:“你們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島素十分令人振奮, 向你們祝賀。 美國、瑞士等在多肽合成方面有經驗的科學家未能合成它, 但你們在沒有這方面專長人員和沒有豐富經驗的情況下第一次合成了它, 使我很驚訝。 ”

但這一“驚訝”最終未能化成諾貝爾獎章。 落選原因我們無從得知。 畢竟, 用諾貝爾獎研究者楊建鄴教授的話講, 諾貝爾獎的評定本身也有許多問題, 應該獲獎的好多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獲獎。 任何人或任何成果都沒有百分之百獲得諾獎的把握。

不過, 中國學者的成果發表較晚, 削弱了它本該具有的影響力, 也許是最大的遺憾。 中國學者率先取得胰島素拆合實驗的突破後, 由於要求保密,他們並未及時發表成果。楊建鄴說:“中國的小組比別人精密一些,但是比外國遲兩年發表。這當然會影響評定。”

圖 1979 年胰島素組在北京大學十齋實驗室做實驗的場景

1959年,中國科學家在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過程中,鄒承魯教授領導的實驗組曾取得了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成就——把天然胰島素拆成A、B鏈,再重新複合,得到了活性恢復到原活性5%—10%的產物。這證明胰島素的結構資訊存在於其一級結構中。

1961年,美國科學家安芬森發表了一項理論意義類似的、相對簡單的工作——氧化被還原的核糖核酸酶肽鏈複性、結晶。他用尿素變性天然核酸酶A,並能複性。這一成果獲得了197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人工合成胰島素史專家熊為民說:“如果在安芬森提出‘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決定高級結構’之前,或者差不多的時候,我們發表成果倒是有可能競爭諾貝爾獎的。可我們的結果發表得比他晚了不少時候。”

其實在複合A、B鏈,得到5%—10%活性的產物後,研究者曾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成果。為了吸取拆開工作未及時發表的教訓,中科院生化所曾向中國科學院黨組上書,要求儘快發表這一成果。然而,基於保密考慮,為了避免外國科學家利用這一發現首先完成胰島素的合成,“上書”最終未獲同意。

袁隆平——雜交水稻造福全國,舉世稱讚

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給中國科學家拿諾貝爾獎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和時間。

這被認為是一項完全符合諾貝爾設獎宗旨的“造福人類”的世界級的重大成果,既有科學上的重大突破,又有技術上的重大發明,但至今難以問鼎諾獎。

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原副局長明廷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雜交水稻可能因為納入不到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領域而不能獲獎,但至今也沒有人與諾貝爾基金會聯繫和交涉。”

此外,上世紀80年代由趙忠賢領銜的科研團隊在超導研究方面與美、日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相比毫不遜色。但迄今國際上先後有5次10人,因在超導領域的重大研究發現獲得諾貝爾獎,而趙忠賢則一直“置身局外”。

“未能獲獎的原因很多。”明廷華認為,“一是與評獎中某些西方科學家可能存在對中國內地科研實力的低估和偏見有關。二是與國內當時左傾思想的影響有關。在相當長時期內,有人認為,諾貝爾獎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獎金是資產階級物質刺激辦科學的手段,以致對諾貝爾獎長期持拒絕的態度。而且有關部門和單位不熱心促進。”

王淦昌——證明微中子存在的兩彈一星元勳

王淦昌院士

作為好朋友,前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恒花秀武曾這樣打趣已故科學家王淦昌:你已經走到諾貝爾獎的門檻上,差一點就跨進去了。

也只能用“打趣”來形容了。

本來有望成為中子的發現者,但德國老師輕視了這個中國青年的建議,使王淦昌留下了“終身遺憾”。

1942年,王淦昌提出一種探測中微子的建議:用K電子捕獲的方法來驗證中微子的存在。這個建議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後,美國物理學家艾倫按照該建議進行了K電子俘獲的實驗,測量了反應後粒子的反沖能量。

“王淦昌—艾倫實驗”是世界上第一個比較確切地驗證中微子存在的著名實驗。這個結果不僅證明中微子存在,也為費米理論提供了堅固的實驗基礎。

楊振寧和李炳安在合寫的《王淦昌先生與中微子》的文章中,稱讚王淦昌的這篇論文“是一篇極有創造性的文章,在確認中微子存在的物理工作中,此文一語道破了問題的關鍵”。

然而,最終因此折桂諾貝爾物理學獎(1995年度)的並非艾倫,也非王淦昌,而是另兩位美國人萊因斯和佩爾。1956年,他們在核反應爐做實驗,終於測量到了中微子。

物理學是實驗科學,諾貝爾獎要授予真正從實驗中測量到中微子的人。但持續的抗日戰爭,造成國內政治動盪。王淦昌有時間閱讀和研究中微子,但要從實驗中驗證結果卻成了奢望。而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有了很大功率的核反應爐,這也為從實驗上測到中微子提供了可能。

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中國科學家在領先的情況下半途而廢,別國的科學家接著做下去,獲了諾貝爾獎。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高能物理學家準備與日本同行合作引進質子衰變實驗。這是一個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試驗,中日兩國高能物理學家興趣濃厚,積極性甚高。但在中國一方卻未得到管理單位的支援,而日本的科學家獨自進行試驗,取得了科學上的重要發現,於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另一個例子,也是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醫師首先發現了用痢特靈或抗菌藥物治療胃潰瘍的療效。若沿著這一方向繼續研究,就會弄清胃潰瘍的發病和治療機理。儘管有人對此進行過研究,但終究因與經典理論和傳統治療方法明顯違背而不得不終止了探索工作。而澳大利亞兩位醫學博士卻沿著我們已經探出的研究方向繼續前進,最終弄清了胃潰瘍的發病和治療機理,於2005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兩件事直到今天都很值得深思。”明廷華說,“對於重大探索性的科研工作,我們的科研管理部門應該果敢支援;在科研工作中,違背經典理論和傳統方法,不能進行理性質疑,在事實面前必不敢挑戰,這是永遠做不出原始性重大科研成果的。”

“諾貝爾獎不是計畫出來的”

諾貝爾獎設立100多年來,獲獎的科學家已達500多位,有獲獎人的國家和地區已超過了30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在屠呦呦之前一直缺席。從事科技管理工作40多年,親歷了我國科技事業曲折發展歷史的明廷華,坦言自己“有些遺憾”。

但他認為應該理性看待這些遺憾。“一個國家或地區獲得諾貝爾獎,從根本上來說,是以雄厚的經濟、科研實力為基礎的,而且是科學研究長期積累的結果。雖然一個國家或地區獲得諾貝爾獎不一定表明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科研實力就強,但經濟、科研實力強,科研功底雄厚,自然就會獲獎或獲得較多的獎。”

“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由歐美國家包括亞洲的日本基本壟斷諾貝爾科學獎的局面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明廷華說。

屠呦呦終於了了國人一樁心事。但明廷華提醒說,不應把諾貝爾獎或在多長時期內獲得多少個諾貝爾獎作為科技發展計畫的目標,諾貝爾獎不是能計畫出來的。

“不必把諾貝爾獎看得太重,但也不應漠不關心。”明廷華說。

其實我國並不缺少優秀的科學家,他們很多都已證明了自己雄厚的科研實力。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在改革機制體制、增加投入尤其是在改善基礎研究的環境和創新文化上多下功夫,下苦功夫,擯棄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和浮躁浮誇,這可能才是助推中國優秀科學家世界科學之巔的真正“捷徑”。

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人才輩出,並不缺少優秀的科學家和作家。雖然諾獎獲得人數不多,但是我們國家一直在為培養“大師”而努力著!所以對自己國家充滿信心的我們,期待著國人能有一天拿到這一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獎項。

本文編輯:施維凱

由於要求保密,他們並未及時發表成果。楊建鄴說:“中國的小組比別人精密一些,但是比外國遲兩年發表。這當然會影響評定。”

圖 1979 年胰島素組在北京大學十齋實驗室做實驗的場景

1959年,中國科學家在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過程中,鄒承魯教授領導的實驗組曾取得了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成就——把天然胰島素拆成A、B鏈,再重新複合,得到了活性恢復到原活性5%—10%的產物。這證明胰島素的結構資訊存在於其一級結構中。

1961年,美國科學家安芬森發表了一項理論意義類似的、相對簡單的工作——氧化被還原的核糖核酸酶肽鏈複性、結晶。他用尿素變性天然核酸酶A,並能複性。這一成果獲得了197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人工合成胰島素史專家熊為民說:“如果在安芬森提出‘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決定高級結構’之前,或者差不多的時候,我們發表成果倒是有可能競爭諾貝爾獎的。可我們的結果發表得比他晚了不少時候。”

其實在複合A、B鏈,得到5%—10%活性的產物後,研究者曾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成果。為了吸取拆開工作未及時發表的教訓,中科院生化所曾向中國科學院黨組上書,要求儘快發表這一成果。然而,基於保密考慮,為了避免外國科學家利用這一發現首先完成胰島素的合成,“上書”最終未獲同意。

袁隆平——雜交水稻造福全國,舉世稱讚

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給中國科學家拿諾貝爾獎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和時間。

這被認為是一項完全符合諾貝爾設獎宗旨的“造福人類”的世界級的重大成果,既有科學上的重大突破,又有技術上的重大發明,但至今難以問鼎諾獎。

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原副局長明廷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雜交水稻可能因為納入不到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領域而不能獲獎,但至今也沒有人與諾貝爾基金會聯繫和交涉。”

此外,上世紀80年代由趙忠賢領銜的科研團隊在超導研究方面與美、日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相比毫不遜色。但迄今國際上先後有5次10人,因在超導領域的重大研究發現獲得諾貝爾獎,而趙忠賢則一直“置身局外”。

“未能獲獎的原因很多。”明廷華認為,“一是與評獎中某些西方科學家可能存在對中國內地科研實力的低估和偏見有關。二是與國內當時左傾思想的影響有關。在相當長時期內,有人認為,諾貝爾獎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獎金是資產階級物質刺激辦科學的手段,以致對諾貝爾獎長期持拒絕的態度。而且有關部門和單位不熱心促進。”

王淦昌——證明微中子存在的兩彈一星元勳

王淦昌院士

作為好朋友,前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恒花秀武曾這樣打趣已故科學家王淦昌:你已經走到諾貝爾獎的門檻上,差一點就跨進去了。

也只能用“打趣”來形容了。

本來有望成為中子的發現者,但德國老師輕視了這個中國青年的建議,使王淦昌留下了“終身遺憾”。

1942年,王淦昌提出一種探測中微子的建議:用K電子捕獲的方法來驗證中微子的存在。這個建議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後,美國物理學家艾倫按照該建議進行了K電子俘獲的實驗,測量了反應後粒子的反沖能量。

“王淦昌—艾倫實驗”是世界上第一個比較確切地驗證中微子存在的著名實驗。這個結果不僅證明中微子存在,也為費米理論提供了堅固的實驗基礎。

楊振寧和李炳安在合寫的《王淦昌先生與中微子》的文章中,稱讚王淦昌的這篇論文“是一篇極有創造性的文章,在確認中微子存在的物理工作中,此文一語道破了問題的關鍵”。

然而,最終因此折桂諾貝爾物理學獎(1995年度)的並非艾倫,也非王淦昌,而是另兩位美國人萊因斯和佩爾。1956年,他們在核反應爐做實驗,終於測量到了中微子。

物理學是實驗科學,諾貝爾獎要授予真正從實驗中測量到中微子的人。但持續的抗日戰爭,造成國內政治動盪。王淦昌有時間閱讀和研究中微子,但要從實驗中驗證結果卻成了奢望。而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有了很大功率的核反應爐,這也為從實驗上測到中微子提供了可能。

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中國科學家在領先的情況下半途而廢,別國的科學家接著做下去,獲了諾貝爾獎。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高能物理學家準備與日本同行合作引進質子衰變實驗。這是一個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試驗,中日兩國高能物理學家興趣濃厚,積極性甚高。但在中國一方卻未得到管理單位的支援,而日本的科學家獨自進行試驗,取得了科學上的重要發現,於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另一個例子,也是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醫師首先發現了用痢特靈或抗菌藥物治療胃潰瘍的療效。若沿著這一方向繼續研究,就會弄清胃潰瘍的發病和治療機理。儘管有人對此進行過研究,但終究因與經典理論和傳統治療方法明顯違背而不得不終止了探索工作。而澳大利亞兩位醫學博士卻沿著我們已經探出的研究方向繼續前進,最終弄清了胃潰瘍的發病和治療機理,於2005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兩件事直到今天都很值得深思。”明廷華說,“對於重大探索性的科研工作,我們的科研管理部門應該果敢支援;在科研工作中,違背經典理論和傳統方法,不能進行理性質疑,在事實面前必不敢挑戰,這是永遠做不出原始性重大科研成果的。”

“諾貝爾獎不是計畫出來的”

諾貝爾獎設立100多年來,獲獎的科學家已達500多位,有獲獎人的國家和地區已超過了30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在屠呦呦之前一直缺席。從事科技管理工作40多年,親歷了我國科技事業曲折發展歷史的明廷華,坦言自己“有些遺憾”。

但他認為應該理性看待這些遺憾。“一個國家或地區獲得諾貝爾獎,從根本上來說,是以雄厚的經濟、科研實力為基礎的,而且是科學研究長期積累的結果。雖然一個國家或地區獲得諾貝爾獎不一定表明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科研實力就強,但經濟、科研實力強,科研功底雄厚,自然就會獲獎或獲得較多的獎。”

“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由歐美國家包括亞洲的日本基本壟斷諾貝爾科學獎的局面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明廷華說。

屠呦呦終於了了國人一樁心事。但明廷華提醒說,不應把諾貝爾獎或在多長時期內獲得多少個諾貝爾獎作為科技發展計畫的目標,諾貝爾獎不是能計畫出來的。

“不必把諾貝爾獎看得太重,但也不應漠不關心。”明廷華說。

其實我國並不缺少優秀的科學家,他們很多都已證明了自己雄厚的科研實力。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在改革機制體制、增加投入尤其是在改善基礎研究的環境和創新文化上多下功夫,下苦功夫,擯棄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和浮躁浮誇,這可能才是助推中國優秀科學家世界科學之巔的真正“捷徑”。

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人才輩出,並不缺少優秀的科學家和作家。雖然諾獎獲得人數不多,但是我們國家一直在為培養“大師”而努力著!所以對自己國家充滿信心的我們,期待著國人能有一天拿到這一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獎項。

本文編輯:施維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