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歸:得有人願意為你買單,你才稱得上叫人才

前兩天被一篇「女生留學六年花200萬賣掉家裡唯一住房, 回國拿2000元底薪」的文章刷屏了。

看完後我頗有感觸, 很多留學生也被嚇得一臉惶恐:是不是不能回國啦!?

先從我自己的故事說起吧:

2011年年底, 還記得那是我剛回國的第一份工作面試。 當時在準備轉行, 面試了一家在上海的法國廣告公司。 快結束了, 看起來深不可測的HR問我:你薪水期待是多少呀?

我左算右算, 戰戰兢兢的說:一萬?

那位HR笑了:你專業既不對口, 經驗又一片空白。 我這裡有大批985, 211的對口學生, 還有廣告公司實習經驗, 開口只要5000一個月, 你覺得我應該怎麼選?

從寫字樓裡面出來後, 我有點惆悵。 放著在加拿大7萬加元的年薪不拿, 回來1萬人民幣月薪的工作都找不到。

回國這步棋, 是不是走錯了?我一度有點懷疑人生。

1

騰籠換鳥, 豈不快哉?

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 你的第一份薪水就像一個船錨,

會為你的長期薪資定下基調。 而你的浮動市場價值則取決於你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更迭。

同樣的一份工作, 如果你能做, 分分鐘有10個人能頂替你, 甚至比你還便宜, 那你還談何溢價?能保住飯碗就謝天謝地了。

這和你曬多少太陽, 流多少汗, 加班與否, 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海歸也是人, 首先得有人願意為你買單, 你才能夠稱得上叫人才。

你問我中國缺不缺人才?我回答肯定缺。 這麼大一個國家在產業反覆運算和行業細分的黃金年代, 能不缺人才嗎?

但缺的是有核心競爭力和職場溢價的中高端人才。 而entry level的剛畢業大學生, 光2017年就有749萬。 你一定要和他們正面競爭, 請問你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哪裡?

在這個時代, 沒人會單純為你的海歸身份買單,

你必須為自己賦予另外的價值。

好了, 下面我為大家算筆賬:

個體差異太大, 我們拋開不談, 只來對比中美兩國的整體資料:

我的老東家Korn/Ferry (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諮詢服務公司) 2017的最新統計, 美國大學畢業生的全國平均起薪是$49,785美金(所有行業)。

而根據Boss直聘的統計, 2016年畢業回國工作的美國留學生實際平均月薪為7085元人民幣, 年薪合$12,886美金(所有行業)。

一前一後是3.86倍的差距啊同學們!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只要你能先在美國工作一年, 然後回國哪怕是平移, 你的薪資立馬就能漲286%。

286%啊!放眼望去, 哪種跳槽機會能給到你這麼高的增長率?None!

美國是這樣, 加拿大、澳洲、英國、新加坡、日本, 都是一樣的道理。 只要你不是去朝鮮或柬埔寨留學,

這都是你職場躍遷的最好捷徑。

邁出海外職場第一步, 就是如此值錢。 面對這種人生難得的機會, 你選擇一畢業就回國, 我都替你覺得可惜。

有的同學可能會質疑了, 你怎麼就能保證國內有公司願意當接盤俠呢?你怎麼能保證他們不拼命壓低我工資呢?

我當然不能保證了。 你萬一要是扶不上牆的爛泥, 我有什麼辦法?

任何公司都不傻, 誰也不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但如果你已經在其他國家的職場驗證了自己的價值, 有公司為你買單, 那只要你是有真本事, 就一定會有下一家公司為你買單。

我經歷過好幾次中資企業北美招人的浪潮, 從金融到科技, 從汽車到製造業, 開出的價碼都讓人根本無法拒絕,

甚至還送房送車送戶口, 你真的不用替他們擔心這一點。

當然這一切的成立, 自身有本事都是大前提, 可不是說你只要在國外隨便瞎混一兩年就能蒙混過關了, 而是要有獲取實打實的溢價資本。 隨便舉幾個例子:

在澳洲深度參與了一項生物技術從研發到市場化的過程。

在美國某科技行業的頂尖公司總部中磨練了幾年。

具有幫助某歐洲零售品牌開拓新興市場的一手經驗和成功案例。

在日本師從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這些才是你回國後和別人競爭的護城河, 是不可被複製的壁壘, 是讓對手只能幹瞪眼的資本。

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再重複一遍。

只有這些, 凝聚在你的身上, 配上你那被資本主義國度腐蝕過的滄桑感, 才能成就你的個人溢價。

聽起來真的很美好啊。利用空間和市場的橫向變化,一張機票,就能完成職場躍遷。

騰籠換鳥,豈不快哉?

2

小步快跑,方知遠方?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沒錯,又到了說這句話的時候了。

我之所以會拋出硬幣的反面,是因為華人在海外職場所面臨的職場天花板,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果你志存高遠心懷遠方,理想是縱橫商界成為CEO,做到揮斥方遒一呼百應,那回國發展確實是不二之選。

一心留在海外,長期和語言、文化以及民族差異死磕,不是不行,只是我看過太多失意的案例。

那如果早晚都是要回國,是不是越早越好呢?這個問題取決於你是否明確你的早期職業發展方向。

比如我,在畢業的時候只知道自己不想留在北美做工程師。但具體擅長什麼行業、喜歡什麼職能,並沒有很清楚的方向。

所以我選擇回國,是因為我知道我可以在短期內嘗試不同的工作,通過小步快跑、快速反覆運算的方式,迅速的試錯,找到自己的passion.

我在那半年內陸續嘗試了諮詢、金融分析、軟體銷售,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如同約伯斯所言: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而假設當初的我選擇了直接留在海外,我一定沒有勇氣和魄力去不斷的打破現狀,也做不到發現工作不喜歡就拍屁股裸辭。我可能會守著那張得來不易的offer,做到做不動為止。

沒辦法,初入職場的留學生,在別人的國度,就是沒有這種底氣和奢侈度。

而後我發現,很多朋友和同學確實卡在了這點上,他們即便告訴我不喜歡當下的工作,也可能為了工資為了綠卡/楓葉卡久久沒有勇氣辭職。

直到職業路徑已經初步定型,這時候想轉行時卻發現為時晚矣。小步快跑變成了不可企及的奢望。

所以,如果你像我當初一樣,迷惘而不自知。拼著一腔熱血想在不同的行業嘗試一番,以確保自己長期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那麼,畢業就回國可能是對你更好的路徑。

畢竟,在自己的主場,你切換起來會得心應手的多。

而如果你在畢業前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職場真愛,並且胸有成竹心無旁騖,那麼恭喜你,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了,勇敢的留下吧。

不管你是設計師還是麵點師,程式師還是飼養員,我只想說: Go for it!

所以,一張機票,286%的薪資漲幅,你願意嗎?

才能成就你的個人溢價。

聽起來真的很美好啊。利用空間和市場的橫向變化,一張機票,就能完成職場躍遷。

騰籠換鳥,豈不快哉?

2

小步快跑,方知遠方?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沒錯,又到了說這句話的時候了。

我之所以會拋出硬幣的反面,是因為華人在海外職場所面臨的職場天花板,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果你志存高遠心懷遠方,理想是縱橫商界成為CEO,做到揮斥方遒一呼百應,那回國發展確實是不二之選。

一心留在海外,長期和語言、文化以及民族差異死磕,不是不行,只是我看過太多失意的案例。

那如果早晚都是要回國,是不是越早越好呢?這個問題取決於你是否明確你的早期職業發展方向。

比如我,在畢業的時候只知道自己不想留在北美做工程師。但具體擅長什麼行業、喜歡什麼職能,並沒有很清楚的方向。

所以我選擇回國,是因為我知道我可以在短期內嘗試不同的工作,通過小步快跑、快速反覆運算的方式,迅速的試錯,找到自己的passion.

我在那半年內陸續嘗試了諮詢、金融分析、軟體銷售,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如同約伯斯所言: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而假設當初的我選擇了直接留在海外,我一定沒有勇氣和魄力去不斷的打破現狀,也做不到發現工作不喜歡就拍屁股裸辭。我可能會守著那張得來不易的offer,做到做不動為止。

沒辦法,初入職場的留學生,在別人的國度,就是沒有這種底氣和奢侈度。

而後我發現,很多朋友和同學確實卡在了這點上,他們即便告訴我不喜歡當下的工作,也可能為了工資為了綠卡/楓葉卡久久沒有勇氣辭職。

直到職業路徑已經初步定型,這時候想轉行時卻發現為時晚矣。小步快跑變成了不可企及的奢望。

所以,如果你像我當初一樣,迷惘而不自知。拼著一腔熱血想在不同的行業嘗試一番,以確保自己長期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那麼,畢業就回國可能是對你更好的路徑。

畢竟,在自己的主場,你切換起來會得心應手的多。

而如果你在畢業前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職場真愛,並且胸有成竹心無旁騖,那麼恭喜你,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了,勇敢的留下吧。

不管你是設計師還是麵點師,程式師還是飼養員,我只想說: Go for it!

所以,一張機票,286%的薪資漲幅,你願意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