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嘴甜的孩子招人喜歡,那“嘴不甜”的孩子怎麼破?

一到過節, 避免不了走親訪友。 有些孩子遇到長輩嘴都“撬”不開, 急死一旁爸媽了, 生怕被別人說:“這孩子沒禮貌。 ”

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有些孩子就是嘴甜, 招人喜歡。 而有的孩子, 不會說好聽的話, 不會給父母“長臉”。 外人看了可能也是會不自覺偏心的。

可是, 那些不會說好聽話的, 嘴巴“苦”的孩子們, 就註定也命苦、註定吃虧了嗎?

討論這個題目的時候, 剛好有一個同事是小時候嘴非常甜的甜娃, 另一個是小時候非常不會social的苦娃, 我們來還原一下同一個場景裡, 他們不同的反應:

1

日常親子社交

-應對親戚-

去到長輩家裡, 甜娃仿佛天生就具備某種噓寒問暖的交際能力:

“外婆最近身體好嗎?”

“爺爺要多注意身體, 少抽煙。 ”

“我不來爺爺奶奶有沒有想我呀。 ”

飯桌上也會說“爺爺奶奶先吃”, “我夾菜給爺爺奶奶吃”, 走路也會主動拉著奶奶的手說“我來保護奶奶!奶奶慢點走”。

就算平時再討厭熊孩子的人, 面對這種又乖嘴又甜的小天使也會不自覺地喜歡的。

而苦娃以前到了長輩家裡, 一群大人看著她的時候她整個人都僵掉了, 手足無措地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只想跑到屋裡自己呆著。

媽媽看她呆呆地站在那還出主意說:“要不你給叔叔阿姨唱首英文歌吧!”

當時苦娃用全身表現著拒絕, 結果爸媽很生氣, 苦娃自己很委屈, 旁邊的叔叔阿姨也只能很尷尬打圓場說:“孩子認生, 別逼她了”。

苦娃說當時被逼“表演節目”到現在都是她的噩夢素材之一。

2

親子社交年度慶典

-年夜飯-

敬酒時刻, 甜娃會端著小酒杯裡面倒滿了橘子汁到爺爺奶奶邊上, 甜甜地說:“祝爺爺奶奶身體健康, 歲歲平安,

年年有餘。 ”

大年初一拜年, 甜娃也是最大的贏家, 不管遇上哪個親戚, 也不管認不認識都能說上一句:“叔叔/阿姨/爺爺/奶奶, 新年好!”

但對苦娃來說, 拜年和飯桌上敬酒簡直是地獄……

媽媽對苦娃說:“去給外婆打個電話拜年!” “去給這桌的叔叔阿姨挨個敬酒!”苦娃當時真的是差點哭出來。

所謂的“吉祥話”真是苦娃心裡永遠的陰影, 當時在聊的時候, 我司苦娃對著甜娃問出了那個困惑她已久的問題:“你從哪學的那麼多吉祥話啊, 你為什麼能說得這麼順呀?”

因為對於苦娃來說, 那些吉祥話就是怎麼也說不出口, 覺得很彆扭和尷尬。

我司甜娃和苦娃的爸媽在他們長大之後, 對他們的評價非常兩極, 甜娃的爸媽說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是人見人愛,

路上誰見了都得逗一逗, 家家都給買好吃的。

苦娃的爸媽只是苦笑著說:“哈哈哈, 你小時候啊, 真是人嫌狗不待見。 ”

從上面的幾個場景中, 我們可能在腦海中大概有了“甜娃”和“苦娃”各自的形象。

嘴巴甜的“甜娃”是指:懂得迎合大人的期待去待人接物、表達自己,

並且說的話總能贏得大人的喜愛;

而嘴巴苦的“苦娃”則正相反:不遵守大人眼中的規矩和禮貌, 總是“耍小孩子脾氣”, 說的話也不對大人們的胃口。

很明顯, 甜娃人人愛, 苦娃則從小要面臨大大小小的教訓。 而這大多源於大人們對於苦娃的諸多誤解:

誤解一

嘴巴苦就是自私和冷血

小時候爸爸媽媽很累回家, 甜娃總會說一句:“爸爸媽媽辛苦了。 ”

似乎這句話天生就被寫在甜娃們的基因裡, 而苦娃們則從來不會說這樣的句子, 父母因此會認為苦娃們不懂得關心父母, 太自私。

但苦娃們雖然嘴巴不甜或者是不會表達, 卻有可能會悄無聲息地父母擺好拖鞋, 會很自覺地準時上床睡覺而不用父母操心……用這些微小行動去表達自己的關心。

苦娃只是沒有用甜甜的話語去包裝自己的友好,並不代表他們心裡沒感情。

但他們那些流露感情的時刻,卻因為沒有一句“您辛苦了”明顯,而常常被忽視掉。

誤解二

嘴巴苦就是沒教養

作為苦娃的父母很苦惱,從小被其他鄰居街坊認為這孩子沒教養,最常聽到的“勸導”是這樣的:“這小孩太沒禮貌了,你該好好教教了。”

有趣的是,同一個家庭、同樣的父母,卻可以同時培養出苦娃和甜娃。

因此,並不是父母沒有教給孩子這些“處事規則”,而是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有些孩子就是“學不來”。

更重要的是,不會說客套話並不是“沒教養”,有些孩子會用微笑和言語表達禮貌,而有些孩子則用獨立和真誠表達尊重。

僅僅是每個孩子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誤解三

嘴巴苦就是內向、害羞

苦娃因為疏於表達,總讓父母操碎了心,覺得這孩子從小這麼不會說話,應該是太害羞和內向,將來恐怕交不到什麼朋友。

事實上,面對長輩語塞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代溝”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們被要求要對長輩說的話大多並不是內心的真實想法,不想逼自己說違心的話,所以只能表現得沉默內向。

但跟長輩溝通不暢可不代表他們一定不會社交,苦娃可以是內向的,但也可以是外向開朗的。

苦娃長大後在同伴中可能很受歡迎,因為他們在交流中不會被“場面話”所主導,而這種坦率真誠能容易被同齡人所理解到。

3

為什麼有苦娃和甜娃之分?

學術上沒有嘴巴甜這個詞,但是心理學家發現小孩子會使用一些“討好的技巧”(Ingratiation Tactics),這些技巧包括以下四種類型(Jones & Wortman, 1973):

對別人好是為了得到回報

簡單說就是嘴甜,會來事兒

通過顯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而獲得好處

比如會賣萌

通過肯定別人的優點來獲得好處

比如會誇人

突出自己和對方相似的地方

比如會套近乎

實際上,在上幼稚園和小學初期(2-7歲),兒童都會經歷自我中心的階段,這時候孩子們會覺得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認為所有人都應該關注自己。

不同的是,甜娃們習慣運用討好的技巧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和表達想法,因為他們發現這樣做能得到大人的表揚和獎勵;

而苦娃們則過於坦率,喜歡就說喜歡,不喜歡就說不喜歡,通過這種直接的表達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因此並不是說苦娃更自私,也不是說甜娃更“會演”,他們只是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滿足自己作為孩子的正常需要。

我們所說的“苦娃”並不指那些在社交上存在障礙的孩子。苦娃也完全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順暢地表達。

他們只是沒有用家長期待的那種方式來處理和大人的關係,因此顯得缺乏社交能力,尤其在和長輩的交流中。

有研究發現,那些不會討好大人的小孩在他人具體的指導下也完全可以作出和甜娃一樣的行為,很多時候,他們不是學不會,而是不喜歡這樣的方式,不想用這樣的方式(Bryan & Sonnefeld, 1981)。

4

大人們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差異?

1. 分辨和接納孩子的特質

“嘴巴甜”和“嘴巴苦”很多時候就是由孩子的天生的氣質和性格決定的,本質上並無好壞之分,也不是通過教育方式能夠輕易改變的。

因此,父母需要做的是認識,並接納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特質。而不是過分地表揚那些“合大人口味”的特質、批評那些“不討喜的”行為。

因為如果某種特質長期被長輩誇獎或者批評,都會對孩子造成不利的影響。

例如,嘴巴甜的孩子如果長期因為會說話被父母誇獎,孩子可能會用“說好聽話”來面對一切問題。

而長期因為嘴巴苦被父母責備的孩子,會有嚴重的自我懷疑和無助感,覺得自己生來不受父母喜歡,無論自己有多努力都無法改變。

無論是甜娃還是苦娃,他們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甜娃們可能更擅長處理人際問題;而苦娃們更堅持己見、不會輕易因為大人的命令而改變自己的主意,因此這樣的孩子也會有更高的創造力(Yeh et al., 2008)。

2. 反思自己的動機和期待

很多時候父母喜歡嘴甜的孩子是因為這樣的孩子經常讓父母感覺很有面子,因為孩子人見人愛,大家在誇孩子的同時也順帶誇了父母。

另外,所有的父母似乎都對孩子都有共同的期待,即期待自己的孩子是一個陽光、人見人愛的孩子,但是卻不是每個孩子都承受得住父母這樣的期待。

孩子並不是父母滿足自尊的工具,相反,對孩子的愛常常需要父母放下自尊。

那些不討人喜愛的孩子,常常要承受更多的壓力,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發現他們身上那些被旁人忽略的優點,需要父母去保護和建立他們的自信心。

我自己從小就是嘴苦的孩子,長大以後,我養了一隻“嘴苦”的貓。

它很高冷,很少發出呼嚕聲,從不像別家的貓一樣乖乖地蹭蹭主人,每次抱它也都掙扎著跑走,還總抓傷我。

可能就是因為太不會賣萌、不討喜,所以它是寵物店裡最後一隻被低價甩賣的。

但我還是愛它。

因為我知道,有些人生得好,天生就會博得好感。但那些不會討人喜愛的,他們難道就不值得被愛了嗎?

最後我們也想和所有的父母分享下面這段話:

在孩子來到世間的那一刻,

都曾因為Ta的獨一無二而感動,

那麼也請接納這份獨一無二帶來的挑戰。

【尚領國際教育集團】 “我最閃耀”英語綜合素質冬夏令營,專為中小學生英語與素質培養為一體的綜合訓練,于1999年成立,已成功舉辦923屆,學員近100萬。冬夏令營課程1/2內容為:口語表達、考試答題、交流應用;1/2內容為:公眾演說、高效溝通、自信培養、感恩教育等綜合素質教育課程。

提升自信才最閃耀! 2017年暑假,11天10夜,讓英語及素質能力閃耀提高!

關注更多假期課程請登錄放假了網www.fjhappy.com或關注“尚領教育”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ishiningorg

教育|沒想到,老師原來最怕家長說這3句話!

教育,應該“快樂至上”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連美國都熱捧的芬蘭教育:到底有多牛?為什麼這麼牛?

兩代人教育理念不合 孩子“鑽空子”咋辦?

“恐嚇教育”當慎用,孩子“沒脾氣”比壞脾氣更可怕!

苦娃只是沒有用甜甜的話語去包裝自己的友好,並不代表他們心裡沒感情。

但他們那些流露感情的時刻,卻因為沒有一句“您辛苦了”明顯,而常常被忽視掉。

誤解二

嘴巴苦就是沒教養

作為苦娃的父母很苦惱,從小被其他鄰居街坊認為這孩子沒教養,最常聽到的“勸導”是這樣的:“這小孩太沒禮貌了,你該好好教教了。”

有趣的是,同一個家庭、同樣的父母,卻可以同時培養出苦娃和甜娃。

因此,並不是父母沒有教給孩子這些“處事規則”,而是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有些孩子就是“學不來”。

更重要的是,不會說客套話並不是“沒教養”,有些孩子會用微笑和言語表達禮貌,而有些孩子則用獨立和真誠表達尊重。

僅僅是每個孩子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誤解三

嘴巴苦就是內向、害羞

苦娃因為疏於表達,總讓父母操碎了心,覺得這孩子從小這麼不會說話,應該是太害羞和內向,將來恐怕交不到什麼朋友。

事實上,面對長輩語塞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代溝”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們被要求要對長輩說的話大多並不是內心的真實想法,不想逼自己說違心的話,所以只能表現得沉默內向。

但跟長輩溝通不暢可不代表他們一定不會社交,苦娃可以是內向的,但也可以是外向開朗的。

苦娃長大後在同伴中可能很受歡迎,因為他們在交流中不會被“場面話”所主導,而這種坦率真誠能容易被同齡人所理解到。

3

為什麼有苦娃和甜娃之分?

學術上沒有嘴巴甜這個詞,但是心理學家發現小孩子會使用一些“討好的技巧”(Ingratiation Tactics),這些技巧包括以下四種類型(Jones & Wortman, 1973):

對別人好是為了得到回報

簡單說就是嘴甜,會來事兒

通過顯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而獲得好處

比如會賣萌

通過肯定別人的優點來獲得好處

比如會誇人

突出自己和對方相似的地方

比如會套近乎

實際上,在上幼稚園和小學初期(2-7歲),兒童都會經歷自我中心的階段,這時候孩子們會覺得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認為所有人都應該關注自己。

不同的是,甜娃們習慣運用討好的技巧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和表達想法,因為他們發現這樣做能得到大人的表揚和獎勵;

而苦娃們則過於坦率,喜歡就說喜歡,不喜歡就說不喜歡,通過這種直接的表達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因此並不是說苦娃更自私,也不是說甜娃更“會演”,他們只是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滿足自己作為孩子的正常需要。

我們所說的“苦娃”並不指那些在社交上存在障礙的孩子。苦娃也完全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順暢地表達。

他們只是沒有用家長期待的那種方式來處理和大人的關係,因此顯得缺乏社交能力,尤其在和長輩的交流中。

有研究發現,那些不會討好大人的小孩在他人具體的指導下也完全可以作出和甜娃一樣的行為,很多時候,他們不是學不會,而是不喜歡這樣的方式,不想用這樣的方式(Bryan & Sonnefeld, 1981)。

4

大人們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差異?

1. 分辨和接納孩子的特質

“嘴巴甜”和“嘴巴苦”很多時候就是由孩子的天生的氣質和性格決定的,本質上並無好壞之分,也不是通過教育方式能夠輕易改變的。

因此,父母需要做的是認識,並接納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特質。而不是過分地表揚那些“合大人口味”的特質、批評那些“不討喜的”行為。

因為如果某種特質長期被長輩誇獎或者批評,都會對孩子造成不利的影響。

例如,嘴巴甜的孩子如果長期因為會說話被父母誇獎,孩子可能會用“說好聽話”來面對一切問題。

而長期因為嘴巴苦被父母責備的孩子,會有嚴重的自我懷疑和無助感,覺得自己生來不受父母喜歡,無論自己有多努力都無法改變。

無論是甜娃還是苦娃,他們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甜娃們可能更擅長處理人際問題;而苦娃們更堅持己見、不會輕易因為大人的命令而改變自己的主意,因此這樣的孩子也會有更高的創造力(Yeh et al., 2008)。

2. 反思自己的動機和期待

很多時候父母喜歡嘴甜的孩子是因為這樣的孩子經常讓父母感覺很有面子,因為孩子人見人愛,大家在誇孩子的同時也順帶誇了父母。

另外,所有的父母似乎都對孩子都有共同的期待,即期待自己的孩子是一個陽光、人見人愛的孩子,但是卻不是每個孩子都承受得住父母這樣的期待。

孩子並不是父母滿足自尊的工具,相反,對孩子的愛常常需要父母放下自尊。

那些不討人喜愛的孩子,常常要承受更多的壓力,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發現他們身上那些被旁人忽略的優點,需要父母去保護和建立他們的自信心。

我自己從小就是嘴苦的孩子,長大以後,我養了一隻“嘴苦”的貓。

它很高冷,很少發出呼嚕聲,從不像別家的貓一樣乖乖地蹭蹭主人,每次抱它也都掙扎著跑走,還總抓傷我。

可能就是因為太不會賣萌、不討喜,所以它是寵物店裡最後一隻被低價甩賣的。

但我還是愛它。

因為我知道,有些人生得好,天生就會博得好感。但那些不會討人喜愛的,他們難道就不值得被愛了嗎?

最後我們也想和所有的父母分享下面這段話:

在孩子來到世間的那一刻,

都曾因為Ta的獨一無二而感動,

那麼也請接納這份獨一無二帶來的挑戰。

【尚領國際教育集團】 “我最閃耀”英語綜合素質冬夏令營,專為中小學生英語與素質培養為一體的綜合訓練,于1999年成立,已成功舉辦923屆,學員近100萬。冬夏令營課程1/2內容為:口語表達、考試答題、交流應用;1/2內容為:公眾演說、高效溝通、自信培養、感恩教育等綜合素質教育課程。

提升自信才最閃耀! 2017年暑假,11天10夜,讓英語及素質能力閃耀提高!

關注更多假期課程請登錄放假了網www.fjhappy.com或關注“尚領教育”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ishiningorg

教育|沒想到,老師原來最怕家長說這3句話!

教育,應該“快樂至上”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連美國都熱捧的芬蘭教育:到底有多牛?為什麼這麼牛?

兩代人教育理念不合 孩子“鑽空子”咋辦?

“恐嚇教育”當慎用,孩子“沒脾氣”比壞脾氣更可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