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我們說“皈依”時,我們在說什麼?

文:豹小白的雜貨鋪

當我們說起“皈依”時, 我們在說什麼?

——佛教徒, 其實分了很多層次。

有的人, 因為害怕投生到三惡趣, 而尋求皈依。

有的人, 因為害怕輪回的苦, 而尋求皈依。

有的人, 即使自己能從輪回中解脫, 但因為不忍心其他的眾生沉淪苦海, 為了救度一切眾生, 而尋求皈依。

說到這, 您可能會看見一個關鍵字——“皈依”。

那麼, 皈依的內涵是什麼呢?——總的來說, 皈依是一種因為恐懼而尋求救護的心。

對於第一種人而言, 皈依, 是出於一種對三惡趣的恐懼。

對於第二種人而言, 皈依, 是對於在輪回中反復流轉、看不到盡頭的恐懼。

那麼對於第三種人, 皈依則未必出於恐懼, 而是出於“不忍”——對其他眾生仍在輪回中流轉的悲憫、不忍。

從三種人的動機, 我們也分出了三種“皈依”。

對第一種人, 我們稱之為下士道的皈依。

對第二種人, 我們稱之為中士道的皈依。

對而第三種人, 我們稱之為上士道的皈依。

當你恐懼, 或感覺自己力有未逮的時候, 你會向一個強有力的物件祈求保護和説明。

這個物件, 就是佛陀。

能帶我們遠離三惡趣(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 是佛陀。 能開示我們出離輪回的方式的, 是佛陀。 能帶我們一步步走向成佛之路的,

只有佛陀。

所以要皈依佛。

那麼, 佛陀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換句話說, 讓佛陀成為“佛陀”的根源是什麼呢?

——是佛法。

無始劫來, 無量無邊的佛陀, 都是通過修行佛法, 而從凡夫成佛的。

所以, 我們要皈依法。

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 我們需要助伴。

而已證得聖位的“聖僧”——這個聖僧,

不一定現出家相, 只要證得了聖位, 哪怕是在家人, 也被稱作“僧寶”——就是這個助伴。

如果說, 佛陀是醫生, 佛法是藥, 那麼, 僧寶就是護士。 這個護士會考察我們的身體狀況, 監督我們老老實實吃藥, 直到康復。

所以, 我們要皈依僧。

佛法僧, 被稱作“三寶”。

那麼, 對佛法僧的皈依, 簡稱為“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 需要有一個固定的儀式, 叫做受“皈依戒”。

無論是出於什麼動機想要皈依的, 在受持“皈依戒”之後, 這個人, 就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了。

不過, 皈依之後, 會有一些規矩必須遵守。

這些規矩, 叫做“皈依學處”。

皈依學處都有哪些呢?

以下引用大藏寺已故法台祈竹仁波切的回答:

問:在歸依了三寶後, 有甚麼是不可以做的呢?

答:皈依了三寶以後, 即使並未受持五戒或其它戒誓, 亦須依止皈依學處而行。 皈依學處分為不共與共通的, 這些你都必須注意奉持。 不共的學處分為遮止學處及成辦學處。

遮止學處為:

(一)皈依佛已, 不依止天神、'非人'及外道等。 如果只對他們供養而不是依止, 則未算作違犯這一點;

(二)皈依法已,不得傷害任何有情生命,對小至一蟲或大至人類都不可去傷害;

(三)皈依僧已,不與外道及邪見者共住。這一點現今不易圓滿辦到,但其精神乃指不受邪見者影響修持的道心。佛法弟子不歧視持其它見解的人,但初學弟子要小心勿為他人之見解而失去依止心,例如因自己未有基礎,在聽到別人說因果並不存在時會信心動搖,故須小心護持剛萌芽的依止心。在自己有基礎後,你不但可以與他們共住及接觸,更因菩薩精神而必須與他們接觸,從而領其入于正法。

成辦學處為:

(一)皈依佛已,要視一切金、銀、銅、木乃至紙繪佛像為真正之佛陀,不可於其上跨過或販賣如來,亦不應對其作世間財物想;

(二)皈依法已,要視經典為法寶,不可把佛經放地上或於其上跨過,亦不應以營利維生的動機販賣佛法;

(三)皈依僧已,應視所有出家人為僧寶之代表,乃至對袈裟亦心生尊重,不於其上跨過。

皈依的共通學處有六點,分別是:

(一)憶記三寶功德而常依止;

(二)以供養報三寶恩德,例如於每次受用飲食前於心中先對三寶作供養;

(三)引領他人依止三寶;

(四)日夜各三次修誦皈依偈,即念誦三皈依文日夜各三次的意思;

(五)對三寶不失依止心,即使只是隨意地以此開玩笑亦絕對不可,乃至寧捨身命而不舍依止;

(六)隨自己之能力而受戒,例如五戒、十善業及大乘八關齋戒等。

則未算作違犯這一點;

(二)皈依法已,不得傷害任何有情生命,對小至一蟲或大至人類都不可去傷害;

(三)皈依僧已,不與外道及邪見者共住。這一點現今不易圓滿辦到,但其精神乃指不受邪見者影響修持的道心。佛法弟子不歧視持其它見解的人,但初學弟子要小心勿為他人之見解而失去依止心,例如因自己未有基礎,在聽到別人說因果並不存在時會信心動搖,故須小心護持剛萌芽的依止心。在自己有基礎後,你不但可以與他們共住及接觸,更因菩薩精神而必須與他們接觸,從而領其入于正法。

成辦學處為:

(一)皈依佛已,要視一切金、銀、銅、木乃至紙繪佛像為真正之佛陀,不可於其上跨過或販賣如來,亦不應對其作世間財物想;

(二)皈依法已,要視經典為法寶,不可把佛經放地上或於其上跨過,亦不應以營利維生的動機販賣佛法;

(三)皈依僧已,應視所有出家人為僧寶之代表,乃至對袈裟亦心生尊重,不於其上跨過。

皈依的共通學處有六點,分別是:

(一)憶記三寶功德而常依止;

(二)以供養報三寶恩德,例如於每次受用飲食前於心中先對三寶作供養;

(三)引領他人依止三寶;

(四)日夜各三次修誦皈依偈,即念誦三皈依文日夜各三次的意思;

(五)對三寶不失依止心,即使只是隨意地以此開玩笑亦絕對不可,乃至寧捨身命而不舍依止;

(六)隨自己之能力而受戒,例如五戒、十善業及大乘八關齋戒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