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成都實施環境治理四個“十條” 提升市民幸福感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個夏日,常見的藍天,讓成都市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古人詩句中所描繪的那個綠水青山的錦官城。

走在街頭,從拂曉到黃昏,總能看到有市民突然駐足,拿出手機拍攝天空的美景。

“生活在這樣的成都,覺得好幸福。 ”正如人們在朋友圈中曬成都美景時所感慨的那樣,環境變好了,市民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如何提高環境品質,提升市民是幸福感,成都一直在路上。

空氣、水、交通、綠化,和市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如何解決這些制約城市發展,事關市民生活品質、身體健康的重大問題?今年4月召開的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實施最嚴格的產業准入和環境保護制度,鐵腕治霾、科學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綠,重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讓市民“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享受生活”。

市黨代會後不到兩個月,成都就出臺了“治霾十條”“治水十條”“治堵十條”和“增綠十條”四個“十條”,積極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工作人員對一輛貨運汽車進行排汙檢測。 成都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監控中心供圖

鐵腕治霾 讓藍天成為市民朋友圈中的常客

近段時間,成都的藍天成了市民朋友圈中的常客。 攝影愛好者唐先生每天上下班,都忍不住既拍朝霞,又拍夕陽,為的就是記錄下錦官城上美麗的一片藍。 他向記者展示自己的攝影成果,如數家珍:“你看,是不是越來越漂亮?原因就是最近的藍天特別藍!”

資料顯示:今年8月,成都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3天,優良天數比例為74.2%。 PM10、PM2.5月均值分別為37、20微克每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45.6%、51.2%。

市民朋友圈中的一片藍,是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肯定,也是成都“治霾十條”成效的體現。

今年6月,成都正式出臺《“成都治霾十條”推進鐵腕治霾工作方案》(以下稱“治霾十條”),明確提出:力爭2017年PM10、PM2.5年均濃度分別控制在97、58微克每立方米以下,比2016年分別下降7.6%、7.9%,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30天以上的目標。

成都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治霾十條”重點圍繞源頭治理、分類治理和協作治理提出了十個方面的47條細化措施,以鐵的決心、鐵的手段促進成都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近日,有細心的市民發現,一輛印有“成都環保”字樣、白綠相間的車輛出現在成都街頭。 這便是成都市目前最新、最先進的尾氣遙感檢測車,它配置了可擕式汽車排氣分析儀,整個檢測過程不受時間、地點和天氣的影響,僅需5-10分鐘,就可以檢測出被檢車輛尾氣是否超標。

自5月10日首次啟動在用機動車道路抽檢工作以來,成都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監控中心聯合市交警已開展了11次路檢工作,共抽檢汽油車37輛、柴油車49輛,發現排放超出限值的車輛19輛。

這些超標車輛均被出具《在用機動車排氣污染物測試結果告知單》,要求在15個工作日內進行維修,待維修合格後方可上路行駛。 同時,交警也根據情況進行相應處理。

控車減油行動是成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工作之一。 截至9月4日,成都市已淘汰黃標車19806輛。 此外,非道路移動源和柴油車的監管也將進一步加強,開展機動車尾氣排放監督抽測和遙感監測,特別是重型柴油貨車抽檢和治理力度也將加大。

治理後的摸底河成為人們漫步的好去處。成都青羊區委外宣辦供圖

重拳治水 讓碧水清流常伴市民身邊

歷史上的成都一直是個河流密佈的“活水之城”。成都中心城區有6條主河道、76條支渠,總長約583公里。儘管水網縱橫交織,但由於缺乏系統治理,河道水質差、水量不足,水系、河岸和風道不通,水景觀缺乏特色、品質不高。

怎樣讓成都“告別”黑臭水體,讓碧水清流常伴市民身邊?

今年6月,《實施“成都治水十條” 推進重拳治水工作方案》(以下稱“治水十條”)出臺。作為成都治水政策的加強升級版,其中提出的“重量級”舉措,強化了生產、生活、生態“三水”共治,致力解決十類問題,並注重全民參與,充分體現出成都治水的決心。

成都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治水十條”列出了強力整治296段黑臭水體任務清單。根據計畫,2017年,完成城市建成區53段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完成郊區(市)縣243段黑臭水體治理方案編制,啟動工程措施建設。2018年,完成郊區(市)縣120段黑臭水體綜合治理任務。2019年,完成郊區(市)縣剩餘123段黑臭水體綜合治理任務。2020年,開展已治理黑臭水體“回頭看”、水質監測、公眾評議調查等,查漏補缺,鞏固提升,確保治理成果。到2021年,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強化日常巡查監管,鞏固治理成果。到2022年,全市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日前,好消息傳來,隨著三吏堰、雞公堰和二道河3段河道水質全面達標,成都市城市建成區內的53段黑臭水體,水質已經全部達到治理標準。

如今,成都市民已重見一灣碧水。

8月31日,成都交警為在斑馬線禮讓行人的計程車貼上“車讓人,我點贊”的文明小標識。王波 攝

科學治堵 “車讓人”“蓉e行”

“路口總計出現246次人車相遇的情況,其中機動車主動停車讓行有168次。”“半小時中,禮讓斑馬線29輛、未禮讓3輛。”“1個小時裡,一條斑馬線前有407輛車主動讓行,僅有21輛未讓行。”今年6月25日起,成都市交管局在全市範圍開展“禮讓斑馬線”專項治理行動。兩個多月來,各大媒體先後進行多次現場測試,從資料中可以看出,禮讓行人這一文明之舉,已逐漸紮根交通參與者心中。

在小型汽車保有量居全國第二的成都,交通擁堵這個“城市病”一直是市民和職能部門的一塊心病。為進一步改善交通運行狀況,讓市民出行更便捷暢通,今年6月,《實施“成都治堵十條”推進科學治堵工作方案》(以下稱“治堵十條”)出臺,並提出三大目標體系,推進“城市病”的源頭治理、增強城市交通承載能力、提升全民文明交通素質。

成都市交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治堵十條”包括3個方面、10項任務,主要為:強化智慧治堵,2022年全面建成和諧宜居生活城市;強化工程治堵,2022年全面建成公交都市;強化依法治堵,2022實現文明出行和綠色出行蔚然成風。

文明交通,需要群參眾治。為充分發揮社會企業和市民參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構建城市交通治理的共同體,7月23日,由成都市交管局打造的“蓉e行”交通眾治公益聯盟平臺正式啟動。

據瞭解,市民通過關注成都交警微信公眾號,便可在“蓉e行”上舉報機動車侵走公車道、打電話、抛灑物品、遮擋號牌、不禮讓行人以及闖紅燈等交通違法行為。此外,“蓉e行”上還可報告交通設施問題、諫言交通管理良策、申報停駛私家車。通過上述行為,註冊用戶可獲得相應積分,並由自願加入“蓉e行”交通眾治公益聯盟的社會企業向參與市民提供積分兌換獎勵。

記者從成都市交管局獲悉,“蓉e行”正式啟動以來,註冊用戶正以每天近8000人的速度增加,目前超過10萬人。而“蓉e行”可舉報違法項目已達13項之多。最新上線的“占盲道停車”舉報專案,在短短15天內就通過市民線上舉報,查實245台汽車存在佔用盲道停車的違法行為。

9月4日,成都三環路熊貓綠道示範段迎來市民觀光。劉陳平 攝

全域增綠 呈現“綠滿蓉城”盛景

“最近聽說成都正在建設全國最長的市域綠道,想想都挺開心。”市民秦女士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晚飯後騎車、散步,是她最喜歡的排解工作壓力的方式。她認為,多一條綠道,對自己來說無疑就是多一份幸福感。

今年6月,《實施“成都增綠十條”推進全域增綠工作方案》(以下稱“增綠十條”)出臺,並提出了今後五年成都“全域增綠”工作總體要求、目標任務、重點工作:通過優化提升公園綠化、濱水綠化、道路綠化、社區綠化景觀,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環城生態區、第二繞城高速生態帶以及以“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為主體骨架的綠網和天府綠道體系,構建五級綠道體系,預計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1%,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綠化覆蓋率達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全域成都將初步呈現“綠滿蓉城”盛景。

9月1日,《成都市天府綠道規劃建設方案》正式發佈;

9月2日,作為天府綠道重要部分的錦城綠道首期工程在玉石濕地示範段開工建設;

兩天后,三環路熊貓綠道示範段正式亮相......

未來,成都全域將形成“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的區域級綠道1920公里,以及城區級綠道5000公里以上、社區級綠道1萬公里以上。成都正在建設全國最長的市域綠道!

成都市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汪小琦表示,與其他城市在部分局域串聯公園建設綠道不同,成都的天府綠道體系將覆蓋全域22個區(市)縣,“不論從全域來講,還是空間佈局來說,天府綠道還統籌了全市生產、生活、生態的體系”。

治理後的摸底河成為人們漫步的好去處。成都青羊區委外宣辦供圖

重拳治水 讓碧水清流常伴市民身邊

歷史上的成都一直是個河流密佈的“活水之城”。成都中心城區有6條主河道、76條支渠,總長約583公里。儘管水網縱橫交織,但由於缺乏系統治理,河道水質差、水量不足,水系、河岸和風道不通,水景觀缺乏特色、品質不高。

怎樣讓成都“告別”黑臭水體,讓碧水清流常伴市民身邊?

今年6月,《實施“成都治水十條” 推進重拳治水工作方案》(以下稱“治水十條”)出臺。作為成都治水政策的加強升級版,其中提出的“重量級”舉措,強化了生產、生活、生態“三水”共治,致力解決十類問題,並注重全民參與,充分體現出成都治水的決心。

成都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治水十條”列出了強力整治296段黑臭水體任務清單。根據計畫,2017年,完成城市建成區53段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完成郊區(市)縣243段黑臭水體治理方案編制,啟動工程措施建設。2018年,完成郊區(市)縣120段黑臭水體綜合治理任務。2019年,完成郊區(市)縣剩餘123段黑臭水體綜合治理任務。2020年,開展已治理黑臭水體“回頭看”、水質監測、公眾評議調查等,查漏補缺,鞏固提升,確保治理成果。到2021年,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強化日常巡查監管,鞏固治理成果。到2022年,全市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日前,好消息傳來,隨著三吏堰、雞公堰和二道河3段河道水質全面達標,成都市城市建成區內的53段黑臭水體,水質已經全部達到治理標準。

如今,成都市民已重見一灣碧水。

8月31日,成都交警為在斑馬線禮讓行人的計程車貼上“車讓人,我點贊”的文明小標識。王波 攝

科學治堵 “車讓人”“蓉e行”

“路口總計出現246次人車相遇的情況,其中機動車主動停車讓行有168次。”“半小時中,禮讓斑馬線29輛、未禮讓3輛。”“1個小時裡,一條斑馬線前有407輛車主動讓行,僅有21輛未讓行。”今年6月25日起,成都市交管局在全市範圍開展“禮讓斑馬線”專項治理行動。兩個多月來,各大媒體先後進行多次現場測試,從資料中可以看出,禮讓行人這一文明之舉,已逐漸紮根交通參與者心中。

在小型汽車保有量居全國第二的成都,交通擁堵這個“城市病”一直是市民和職能部門的一塊心病。為進一步改善交通運行狀況,讓市民出行更便捷暢通,今年6月,《實施“成都治堵十條”推進科學治堵工作方案》(以下稱“治堵十條”)出臺,並提出三大目標體系,推進“城市病”的源頭治理、增強城市交通承載能力、提升全民文明交通素質。

成都市交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治堵十條”包括3個方面、10項任務,主要為:強化智慧治堵,2022年全面建成和諧宜居生活城市;強化工程治堵,2022年全面建成公交都市;強化依法治堵,2022實現文明出行和綠色出行蔚然成風。

文明交通,需要群參眾治。為充分發揮社會企業和市民參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構建城市交通治理的共同體,7月23日,由成都市交管局打造的“蓉e行”交通眾治公益聯盟平臺正式啟動。

據瞭解,市民通過關注成都交警微信公眾號,便可在“蓉e行”上舉報機動車侵走公車道、打電話、抛灑物品、遮擋號牌、不禮讓行人以及闖紅燈等交通違法行為。此外,“蓉e行”上還可報告交通設施問題、諫言交通管理良策、申報停駛私家車。通過上述行為,註冊用戶可獲得相應積分,並由自願加入“蓉e行”交通眾治公益聯盟的社會企業向參與市民提供積分兌換獎勵。

記者從成都市交管局獲悉,“蓉e行”正式啟動以來,註冊用戶正以每天近8000人的速度增加,目前超過10萬人。而“蓉e行”可舉報違法項目已達13項之多。最新上線的“占盲道停車”舉報專案,在短短15天內就通過市民線上舉報,查實245台汽車存在佔用盲道停車的違法行為。

9月4日,成都三環路熊貓綠道示範段迎來市民觀光。劉陳平 攝

全域增綠 呈現“綠滿蓉城”盛景

“最近聽說成都正在建設全國最長的市域綠道,想想都挺開心。”市民秦女士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晚飯後騎車、散步,是她最喜歡的排解工作壓力的方式。她認為,多一條綠道,對自己來說無疑就是多一份幸福感。

今年6月,《實施“成都增綠十條”推進全域增綠工作方案》(以下稱“增綠十條”)出臺,並提出了今後五年成都“全域增綠”工作總體要求、目標任務、重點工作:通過優化提升公園綠化、濱水綠化、道路綠化、社區綠化景觀,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環城生態區、第二繞城高速生態帶以及以“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為主體骨架的綠網和天府綠道體系,構建五級綠道體系,預計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1%,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綠化覆蓋率達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全域成都將初步呈現“綠滿蓉城”盛景。

9月1日,《成都市天府綠道規劃建設方案》正式發佈;

9月2日,作為天府綠道重要部分的錦城綠道首期工程在玉石濕地示範段開工建設;

兩天后,三環路熊貓綠道示範段正式亮相......

未來,成都全域將形成“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的區域級綠道1920公里,以及城區級綠道5000公里以上、社區級綠道1萬公里以上。成都正在建設全國最長的市域綠道!

成都市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汪小琦表示,與其他城市在部分局域串聯公園建設綠道不同,成都的天府綠道體系將覆蓋全域22個區(市)縣,“不論從全域來講,還是空間佈局來說,天府綠道還統籌了全市生產、生活、生態的體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