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通往未來的神秘之路

作者:王曉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569篇原創首發文章

“誰渴望預見未來, 就必須徵詢過去, 因為人類的事務從來都是與過往的時代類似”。

——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 賽博 (Cyber)是什麼?”是Thomas Rid在其最新力著《機器崛起(Rise of the Machines)》一書中追尋的問題。 既然題關賽博, 為什麼書名卻關於機器?同樣, 今年暑假上映的《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中, 也提到了這一單詞, 機器人與汽車人的“母星”被起名為賽博坦(Cybertron)。 到底, 機器與賽博有什麼關係?幾十年來, 對賽博的探索不停地引發新的思考甚至想像, 重塑我們對科技的思考, 從賽博戰爭(Cyberwar)、賽博空間(Cyberspace)、賽博朋克(Cyberpunk)到賽博安全(Cybersecurity)等等。 而這一切的一切, 可以追溯到一位神經兮兮的MIT數學教授在1948年出版的一本著作。

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到3年的時間, 一方面, 戰爭的陰影仍然籠罩著人們;另一方面, 軍事力量開始逐漸滲透到工業和私營經濟中,

具備“負反饋”功能的機器們突然具有了根據環境調整自身行為的能力, 這令許多人驚恐不已, 如果機器學習的速度超過人類學習的速度, 它們是否能夠獲得超越人類智慧的智慧?公眾亟需有人來解釋這些新技術以及他們出現的目的。

諾伯特•維納劃時代的巨著《控制論(Cybernetics)》應時而生。 整本書中充滿了對於未來的大膽猜測:能夠思考和學習、並且變得比人“更聰明”的自我調整機器將會出現, 而這些猜測又因書中強大的數學公式和深奧的工程術語而被大眾深信不疑。 公眾們慶賀維納成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先知:第一次工業革命時, 發動機和生產設備取代了人力勞動;第二次工業革命, 《控制論》的機制將取代人類大腦。

《控制論》的出現, 是對20世紀40年代史詩般的武力對決中出現的各種新式武器及革新技術的回應。 它出版後不久, 少數科學家就以“機器的通用理論(General Theory of Machines)”之名對其進行了解釋, 說明控制論並不局限於已被製造出的機器, 而是適用於所有機器的一種理論,

包括那些尚未被發明的機器。 而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思維機器”的英國神經生理學家羅斯•阿什比則認為, 控制論之於機器就像幾何學之於空間中的物體, 沒有數學家會受限於廚房櫃檯上放著的5個蘋果, 那麼為什麼控制論要受限於已經研發出來的機器呢?

維納在《控制論》一書中提出了三個核心思想:控制、回饋與人機交互, 仍在影響今天之智慧科技的發展。 有趣的是, 我們之所以擔心今天之人工智慧與智慧型機器,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大規模人群與泛在的智慧型機器的交互為之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學習途徑, 賦予了機器控制其他機器、機器控制我們的環境、甚至奪取我們對環境的控制的能力。 控制與回饋,

可能有些抽象;但人機交互, 卻激發了豐富的想像, 使不同學科碰撞出了絢爛的火花。 回到1950年圖靈的“模仿遊戲”對於機器智慧的定義, 正是將機器使用人類的語言與人類進行交互的能力作為了衡量機器是否具有智慧的重要標準。

實際上, 生命和智慧一直是人類最美麗的兩類追求。 當人們開始設想自己的創造物——機器, 是否終有一天能夠獲得生命與智慧時, 人類與機器的關係, 也引發了新的思考與探討。 其中, 兩股對立的力量共同塑造了未來科技與生活的願景。 一方認為控制論將帶來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機器將把人類從繁重、重複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工作更加人性化, 遊戲更加自由化, 戰爭不再那麼血腥;另一方則對控制論帶來的未來充滿恐慌, 機器人是否會使工人陷入失業,機器是否會傷害人類,當人類把大量的控制委託於機器,機器是否會反過來控制人類?

70年科技發展,歷史輪回,我們仍在為相同的曾經困擾了維納、圖靈、馮諾依曼、麥卡錫、明斯基等科學思想家們的問題而爭論不休。也許,這正是未來的迷人之處,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正如Thomas在書中所說,通往未來的神秘之路可能是一條標示明確且筆直的道路,也可能是一條隱蔽的、向後而不是向前迴圈的道路,我們可能會反復地遭遇早已被克服的障礙。但毫無疑問的是,人與機器的關係,將是我們關注的一個重點,也是決定未來社會形態的關鍵之所在。

近年來所謂的人工智慧,無一不是以挑戰人類作為機器智慧或者智慧技術先進性的唯一標準。它似乎在傳達這樣一種訊息,機器在棋類遊戲中戰勝了人類,即可代表機器的智慧超越了人類的智慧。實際上,科學家們一直非常熱衷於讓AI跟人類玩棋類遊戲。從最早的井字棋、跳棋,20年前的國際象棋,以及近來非常熱門的圍棋和德州撲克,AI不停地在不同的智力計算遊戲上成功地擊敗人類選手。但不管是跳棋、國際象棋亦或圍棋,本質上都是一種確定性、零和且完全資訊的博弈 。

首先,它們均是由兩名玩家參與,每個玩家在任意時刻都能看到全部資訊,因此這其中不存在“隱藏”資訊;

其次,遊戲的局面只能是對一方有利且對另一方無利,每走一步,演算法就會對搜索計算以後各種情況下自己的勝率進行計算 ,存在一種明確的“輸贏”判斷;

同時,這些遊戲都是確定性博弈,其中不存在“運氣”,也不會引入任何的隨機性。從計算的角度來講,電腦在確定、零和且完全資訊的博弈中超過人類是遲早的事情。

早在1997年,在卡斯帕羅夫輸給IBM的深藍象棋程式之後,他便開始探索電腦如何下棋並將它與人類的玩法進行了比較。隨後,他提出了一種“高級象棋遊戲”的形態:對戰的每一方都是一個擁有一台電腦進行協助的人類。術語“國際象棋半人馬”由此被提出,以神話中半人半馬的生物來類比這一半人半電腦的象棋比賽團體。幾十年來,象棋半人馬的表現逐漸超越了表現最優的人類玩家和表現最優的電腦,展示了一種人類能夠基於自己的象棋知識進行選擇、然後借助電腦來搜索最佳下法的混合力量。但到了2012年左右,隨著電腦能更快地搜索並計算更多可能局勢的能力得到日漸增長,半人馬開始輸給越來越強大的專門下象棋的電腦了。就在最近,一種被稱為“自由體”的高級象棋遊戲出現了。在“自由體”比賽中,博弈線上進行,兩名進行對抗的玩家能夠利用所有可能的資源,包括電腦以及其它象棋玩家。到了2016年,世界上最好的象棋玩家已經是“自由體”形式的團隊們,他們已能夠打敗最好的象棋機器。

幾十年來的科技發展與進步,使得汽車、飛機、輪船、潛艇甚至太空船,拓展了人類腿腳的可到達範圍;螺絲刀、斧頭、滑鼠甚至觸控式螢幕,擴展了人類手的應用範圍;傳聲筒、軍隊號角以及電話,擴展了人類語言的傳播範圍。現在,在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社會網路的協同促進下,電腦、手機以及各種智慧設備,正在擴展我們大腦的計算、推理、認知和理解能力。更甚者,機器聯通之後形成的內部空間(賽博空間),亦可看做對於我們物理世界的擴展。不管是在物理空間還是在賽博空間,引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飛躍研究員的一句話來表達未來人與機器/技術的關係:

以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為代表的智慧技術是時代的呼喚,對此我們要有激動之心;智慧科學是多少前輩科學家努力的結果,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對此我們要有敬畏之心;智慧科技同其他科技一樣,是把雙刃劍,既能造福人類,但用不好也會對人類造成傷害,對此我們要有平常之心。

最後,請大家不要忘了加利福尼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Sherwood Washburn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正是人類對於最簡單工具的成功運用,開啟了人類進化的整個歷程,才有了如今的社會文明”。以及著名的電腦科學家、1972年圖靈獎得主Edsger Dijkstra曾說過的另外一句話“我們所使用的工具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從而也將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能力。”

作者為:社會計算學科的第一位博士(女)。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譯有《決策知識自動化》《機器崛起》兩本著作。

參考文獻:

《控制論》中文譯本:諾伯特•維納. 控制論:或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M]. 郝季仁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王曉,王帥,王佼 譯,社會機器,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2017年11月。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機器人是否會使工人陷入失業,機器是否會傷害人類,當人類把大量的控制委託於機器,機器是否會反過來控制人類?

70年科技發展,歷史輪回,我們仍在為相同的曾經困擾了維納、圖靈、馮諾依曼、麥卡錫、明斯基等科學思想家們的問題而爭論不休。也許,這正是未來的迷人之處,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正如Thomas在書中所說,通往未來的神秘之路可能是一條標示明確且筆直的道路,也可能是一條隱蔽的、向後而不是向前迴圈的道路,我們可能會反復地遭遇早已被克服的障礙。但毫無疑問的是,人與機器的關係,將是我們關注的一個重點,也是決定未來社會形態的關鍵之所在。

近年來所謂的人工智慧,無一不是以挑戰人類作為機器智慧或者智慧技術先進性的唯一標準。它似乎在傳達這樣一種訊息,機器在棋類遊戲中戰勝了人類,即可代表機器的智慧超越了人類的智慧。實際上,科學家們一直非常熱衷於讓AI跟人類玩棋類遊戲。從最早的井字棋、跳棋,20年前的國際象棋,以及近來非常熱門的圍棋和德州撲克,AI不停地在不同的智力計算遊戲上成功地擊敗人類選手。但不管是跳棋、國際象棋亦或圍棋,本質上都是一種確定性、零和且完全資訊的博弈 。

首先,它們均是由兩名玩家參與,每個玩家在任意時刻都能看到全部資訊,因此這其中不存在“隱藏”資訊;

其次,遊戲的局面只能是對一方有利且對另一方無利,每走一步,演算法就會對搜索計算以後各種情況下自己的勝率進行計算 ,存在一種明確的“輸贏”判斷;

同時,這些遊戲都是確定性博弈,其中不存在“運氣”,也不會引入任何的隨機性。從計算的角度來講,電腦在確定、零和且完全資訊的博弈中超過人類是遲早的事情。

早在1997年,在卡斯帕羅夫輸給IBM的深藍象棋程式之後,他便開始探索電腦如何下棋並將它與人類的玩法進行了比較。隨後,他提出了一種“高級象棋遊戲”的形態:對戰的每一方都是一個擁有一台電腦進行協助的人類。術語“國際象棋半人馬”由此被提出,以神話中半人半馬的生物來類比這一半人半電腦的象棋比賽團體。幾十年來,象棋半人馬的表現逐漸超越了表現最優的人類玩家和表現最優的電腦,展示了一種人類能夠基於自己的象棋知識進行選擇、然後借助電腦來搜索最佳下法的混合力量。但到了2012年左右,隨著電腦能更快地搜索並計算更多可能局勢的能力得到日漸增長,半人馬開始輸給越來越強大的專門下象棋的電腦了。就在最近,一種被稱為“自由體”的高級象棋遊戲出現了。在“自由體”比賽中,博弈線上進行,兩名進行對抗的玩家能夠利用所有可能的資源,包括電腦以及其它象棋玩家。到了2016年,世界上最好的象棋玩家已經是“自由體”形式的團隊們,他們已能夠打敗最好的象棋機器。

幾十年來的科技發展與進步,使得汽車、飛機、輪船、潛艇甚至太空船,拓展了人類腿腳的可到達範圍;螺絲刀、斧頭、滑鼠甚至觸控式螢幕,擴展了人類手的應用範圍;傳聲筒、軍隊號角以及電話,擴展了人類語言的傳播範圍。現在,在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社會網路的協同促進下,電腦、手機以及各種智慧設備,正在擴展我們大腦的計算、推理、認知和理解能力。更甚者,機器聯通之後形成的內部空間(賽博空間),亦可看做對於我們物理世界的擴展。不管是在物理空間還是在賽博空間,引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飛躍研究員的一句話來表達未來人與機器/技術的關係:

以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為代表的智慧技術是時代的呼喚,對此我們要有激動之心;智慧科學是多少前輩科學家努力的結果,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對此我們要有敬畏之心;智慧科技同其他科技一樣,是把雙刃劍,既能造福人類,但用不好也會對人類造成傷害,對此我們要有平常之心。

最後,請大家不要忘了加利福尼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Sherwood Washburn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正是人類對於最簡單工具的成功運用,開啟了人類進化的整個歷程,才有了如今的社會文明”。以及著名的電腦科學家、1972年圖靈獎得主Edsger Dijkstra曾說過的另外一句話“我們所使用的工具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從而也將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能力。”

作者為:社會計算學科的第一位博士(女)。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譯有《決策知識自動化》《機器崛起》兩本著作。

參考文獻:

《控制論》中文譯本:諾伯特•維納. 控制論:或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M]. 郝季仁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王曉,王帥,王佼 譯,社會機器,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2017年11月。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