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媒眼看錦江」主播四川行|潘濤:你原來是這樣的成都(四川觀察)

在昨天的“主播四川行”中, 成都五年的巨變讓央視主播潘濤驚呼, 這還是記憶中那個成都嗎?帶著重新認識家鄉的願望, 潘濤又踏上了再一次發現家鄉的行程。 一路上他探尋到哪些新地標?哪些新潮流?又是什麼樣的城市新氣質, 讓他深深著迷呢?

人民南路廣場, 也就是後面的天府廣場, 省展覽館, 這是我記憶中, 老成都的地標。 外出打拼這麼多年, 去了很多城市。 我一直認為, 認識一座城市,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認識這座城市的地標。 而我要重新瞭解家鄉的變化, 也就一定要看看這幾年這裡的新地標。

中建西南院設計八院副總建築師佘龍是太古裡專案設計負責人之一, 潘濤跟隨他的腳步, 我們一同走入了太古裡去細細品味它“快耍慢活”的時尚範。

在佘龍看來, 太古裡更像是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 他說, 這裡是中建西南院組織協調國內外十幾家設計公司,

通過4年時間設計打磨, 5萬封郵件溝通, 上千次方案修改, 才呈現出它今天的模樣。 而他所在的中建西南設計研究院參與的全世界上千項城市設計中, 真正能夠成為地標性的建築鳳毛麟角。

正如佘龍所言, 走進太古裡, 潘濤看到了川西壩子民居風格一脈相承;也看到了八方彙聚的先鋒時尚。

走進這家書店, 進門右手邊一大片本可以擺放暢銷書的位置, 卻被用來搞了藝術展覽。 新華文軒的副總經理陳大利告訴我, 把賣場作為文化空間來打造, 正體現了當今書店的新潮流。

同樣吸引潘濤的還有位於三層的兒童書店,

以國際象棋為造型打造的書架、以科技為主題的星空閱讀區, 還有以安徒生通話為主題的小劇場等, 近萬冊的親子繪本, 可以買走, 也可席地而坐跟孩子講故事。

看著眼前暢遊書海的孩子和家長們, 我有些小小的自豪——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 靜心讀書是一股清流, 而眼前這樣的親子閱讀著眼對孩子們的培養, 是一種閱讀文化的回歸, 而在新地標裡湧現的新潮流還不止於此。 聽說現在成都人一到週末, 就會去新建成的成都博物館免費看全世界的展覽;下班了去東郊音樂公園聽聽音樂會也正在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習慣。 但我仍然有一些疑問, 如果這些潮流只在新的地標中出現,

是不是有一點束之高閣的感覺呢?和陳經理交流後, 他建議我去成都老城區轉轉。

小通巷、奎星樓、支磯石, 這幾條老街就在我小時候讀書的學校附近, 時隔多年, 這裡仍然是當年的模樣, 似乎又變換了模樣。

樓還是以前的樓, 不過穿了新衣的內裡卻有了新“名堂”。 從咖啡店出來, 電梯把潘濤把帶到了明堂四樓, 一個叫青騰守宮的設計工作室吸引了我, 舊物改造而成風扇葉片、電腦鍵盤裝飾在進門的牆面上。 在門口, 遇到了工作室的創始人楊峻, 低調內斂的他, 跟我聊起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2013年,一個偶然機會,楊峻的工作室接 到了訂單,給正在改造中明堂文創園區做LOGO和宣傳品設計。初次結緣,讓看好明堂氛圍和前景的楊峻,把他團隊搬到了這裡,2014年初,首批入駐。

四年時間,面積不大的“明堂”,已經容納了包括影像、繪畫、木藝、音樂等在內的30多支文創團隊,真正搞出了點“名堂”。不僅是“明堂”,在成都,東郊記憶、西村、紅星路文化創意集聚區,一個個彰顯文化創意新氣質的地標在這裡落地開花。僅2016年,成都文創產業就創造了633.6億元的增加值,占到經濟總量的5.2%,五年後,這個比例將超過12%。創新創業的發展潮流,不僅在不斷湧現的新地標中出現,也會在某個不經意的街頭巷尾遇見,市井樣和國際范兒,慢生活和快發展,他們看上去南轅北轍,但卻在成都,我的家鄉神奇一統,淋漓盡致。我想,這也許就是不斷的開放發展,重塑後的成都氣質。

《四川觀察》編輯 夢娜

2013年,一個偶然機會,楊峻的工作室接 到了訂單,給正在改造中明堂文創園區做LOGO和宣傳品設計。初次結緣,讓看好明堂氛圍和前景的楊峻,把他團隊搬到了這裡,2014年初,首批入駐。

四年時間,面積不大的“明堂”,已經容納了包括影像、繪畫、木藝、音樂等在內的30多支文創團隊,真正搞出了點“名堂”。不僅是“明堂”,在成都,東郊記憶、西村、紅星路文化創意集聚區,一個個彰顯文化創意新氣質的地標在這裡落地開花。僅2016年,成都文創產業就創造了633.6億元的增加值,占到經濟總量的5.2%,五年後,這個比例將超過12%。創新創業的發展潮流,不僅在不斷湧現的新地標中出現,也會在某個不經意的街頭巷尾遇見,市井樣和國際范兒,慢生活和快發展,他們看上去南轅北轍,但卻在成都,我的家鄉神奇一統,淋漓盡致。我想,這也許就是不斷的開放發展,重塑後的成都氣質。

《四川觀察》編輯 夢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