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陸遜把劉備殺得大敗,對孫權有救命之功,孫權為何一定要逼他死?

孫權和陸遜曾是一對相知相得數十年, 同心協力打贏夷陵大戰, 配合默契留下許多佳話逸事的君臣, 最終卻以悲劇收場。 他們的衝突根源是由他們各自出生的宗族立場決定的, 終不以其個人意志為轉移。

孫權與陸遜

孫吳政權的致命傷, 就是政治根基不足, 統治合法性嚴重缺失。

孫氏一門出身寒微, 孫堅之祖父僅僅是個瓜農, 此前三代以上皆不可考, 所謂“兵聖孫武子之後”純粹是扯淡性質的攀附古人。 論家世, 別說和太尉之子曹操比, 就算和比起本身是漢室宗親、祖父舉孝廉當過縣令的劉備比, 都相差甚遠。

孫堅能得到長沙太守、烏程侯的官爵, 完全是白手起家, 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基業。

孫策和其父一樣, 也是靠攻殺朝官、殺戮名士而立國開基。 孫策為袁術部將時領兵攻打廬江, 陸遜的堂祖父, 陸家家主、廬江太守陸康與之苦戰兩年, 病亡于戰陣中,

陸氏宗族上百口, 一半人死於艱苦的圍城戰和後來的流離遷徙。 孫陸兩家, 因此結下血海深仇。

陸遜當時年僅十三歲, 就要幫年僅九歲的堂叔陸績(陸康之子)支撐門戶, 率領族人返回吳郡。 豈知不久後, 大仇人孫策兵取江東, 陸氏一族不得不從此在仇人眼皮底下討生活, 此時他們對孫氏的觀感, 自是可想而知。

孫策和周瑜奪取江東

孫策遇刺後, 張昭受命托孤, 輔佐孫權繼領江東, 與包括陸氏在內的江東大族力求和解。 孫權將自己的侄女、也是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 並將他作為東吳的後備骨幹苦心栽培, 讓孫陸兩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為親。 但雙方內心的芥蒂, 又怎是一樁婚事就能化解的?

陸績後來被孫權派遣到新征服的交州郁林郡為太守, 實為流放蠻荒, 三十歲出頭就英年早逝。 陸績臨終仍自言“有漢室志士吳郡陸績”, 拒不承認自己是孫氏的臣子, 還狠狠立下六十年後南北必混一(也就暗喻孫氏滅亡)的預言。

陸遜之叔:陸績

等到孫策之子孫紹已成年, 並一度承襲了“吳侯”之位, 大約在孫權稱“吳王”期間, 被改封為“上虞侯”, 可見孫權對其的防範。 而作為孫策女婿、孫紹姊夫的陸遜, 又多了一層被孫權猜忌的理由。

孫權極信任的大將呂蒙, 曾經高度讚揚陸遜之才, 在詐病襲關羽時推薦他代替自己的職位。 可是到荊州戰役,

陸遜已經立下分路軍阻斷峽口, 打垮關羽留守軍數萬的大功後, 呂蒙臨死前推薦代替自己的, 卻變成了孫權的發小兼死黨朱然, 這樣的變更, 本身就意味深長了。

【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 才堪負重, 觀其規慮, 終可大任。 而未有遠名, 非羽所忌, 無複是過。 若用之, 當令外自韜隱, 內察形便, 然後可克。 ”】

【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 ”蒙卒。 】

夷陵之戰期間, 劉備遣吳班誘敵時, 東吳諸將請戰不成, 都認為陸遜膽小畏敵, 才會連退百里, 不敢出戰, 因此“各懷憤恨”。

這正說明陸遜雖有卓絕才能, 但在吳軍中威信嚴重不足, 已經年過四十還被諸將藐視, 對比26歲即以中護軍與張昭共掌軍政大事的周瑜, 可說天壤之別。這也深刻體現了吳軍中眾多孫氏嫡系的淮泗及寒門將領,對陸遜這個江東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諸將並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吳書》

陸遜火燒夷陵,大破劉備,被東吳軍民視為如同周郎複生的江東守護神,但出生江東大族的陸遜,和周瑜實有本質差別:周瑜食邑四個縣,私兵部曲不過數千,而陸遜食邑只有一個縣,招募的私兵部曲竟已破萬。

陸遜:夷陵之戰,大勝全勝

以孫權這樣歷史上出了名的雄猜之主,對陸遜如此做派,又怎麼可能真的心神無二,信賴無間呢?

孫權在位晚年,任用呂壹,挑起“二宮之亂”,迫害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更多不是他當真老糊塗了,如何昏庸暴虐,而是身為出生漢末之人,看不清之後的歷史大勢,不明白其後整整三百多年的士族當道、門閥天下,正是歷史發展必然。所以他才和陸遜為代表江東士族,做了一場持續幾十年的唐吉柯德戰風車的鬥爭。徒自損耗國力,摧殘人才,埋下東吳的滅亡的隱患。這是其歷史局限性所致。

東吳大帝:孫權

其實孫權要是少自作聰明瞎折騰,痛痛快快順應歷史潮流,“孫與陸共天下”,向江東士族全面投誠,而不是與其內耗不休。沒准東吳還真能順順當當地多維持幾十年,熬到西晉自我爆炸,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之時,那之後接收源源不斷的北人,就可以代替歷史上的東晉,延命上百年了。

畢竟東吳與東晉、宋齊梁陳並稱南方六朝,作為六朝的開啟亦是秦大一統後,第一個成功割據江南的政權。

而後來東晉能立國的關鍵,無非也是王導這個奇才居中調度,協調好了南渡世家和江南士族的關係,以南渡世家控制中樞,地方權益盡委於當地士族的利益分配,取得各方面一致支持。至於本身只是遠支宗親的晉元帝司馬睿,僅僅是個招牌幌子罷了。其本人可是對當地士族謙虛表示,寄居他人國土,不好意思的。

換言之,短短三十年,西晉朝野還並沒有真正將江南當做自己的國土,某種程度上,東晉亦是東吳借屍還魂。

如果您喜歡本文,誠摯邀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可說天壤之別。這也深刻體現了吳軍中眾多孫氏嫡系的淮泗及寒門將領,對陸遜這個江東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諸將並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吳書》

陸遜火燒夷陵,大破劉備,被東吳軍民視為如同周郎複生的江東守護神,但出生江東大族的陸遜,和周瑜實有本質差別:周瑜食邑四個縣,私兵部曲不過數千,而陸遜食邑只有一個縣,招募的私兵部曲竟已破萬。

陸遜:夷陵之戰,大勝全勝

以孫權這樣歷史上出了名的雄猜之主,對陸遜如此做派,又怎麼可能真的心神無二,信賴無間呢?

孫權在位晚年,任用呂壹,挑起“二宮之亂”,迫害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更多不是他當真老糊塗了,如何昏庸暴虐,而是身為出生漢末之人,看不清之後的歷史大勢,不明白其後整整三百多年的士族當道、門閥天下,正是歷史發展必然。所以他才和陸遜為代表江東士族,做了一場持續幾十年的唐吉柯德戰風車的鬥爭。徒自損耗國力,摧殘人才,埋下東吳的滅亡的隱患。這是其歷史局限性所致。

東吳大帝:孫權

其實孫權要是少自作聰明瞎折騰,痛痛快快順應歷史潮流,“孫與陸共天下”,向江東士族全面投誠,而不是與其內耗不休。沒准東吳還真能順順當當地多維持幾十年,熬到西晉自我爆炸,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之時,那之後接收源源不斷的北人,就可以代替歷史上的東晉,延命上百年了。

畢竟東吳與東晉、宋齊梁陳並稱南方六朝,作為六朝的開啟亦是秦大一統後,第一個成功割據江南的政權。

而後來東晉能立國的關鍵,無非也是王導這個奇才居中調度,協調好了南渡世家和江南士族的關係,以南渡世家控制中樞,地方權益盡委於當地士族的利益分配,取得各方面一致支持。至於本身只是遠支宗親的晉元帝司馬睿,僅僅是個招牌幌子罷了。其本人可是對當地士族謙虛表示,寄居他人國土,不好意思的。

換言之,短短三十年,西晉朝野還並沒有真正將江南當做自己的國土,某種程度上,東晉亦是東吳借屍還魂。

如果您喜歡本文,誠摯邀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