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文化雲南:楊林“千戶所”

“乘涼柳樹灣”——楊柳成林

“挑水高石坎”——楊林石板路

水墨楊林

小江南:楊林

雲山掩映, 雄山不墨千年畫;天水相涵, 麗水無弦萬古琴。 古之楊林, 明初楊柳成林, 是北人入滇的咽喉要道, 在嵩明縣東南15裡, 南臨長水國際機場昆明空港經濟區, 北接國家級楊林經濟技術開發區。

楊林地理區域優勢明顯, 系金沙江支流牛欄江水系的源頭, 歷史積澱深厚, 人文薈萃, 山水和人文並重, 是目前雲南省經濟發展最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最快、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的區域之一。

楊林古鎮

早在漢代, 漢武帝遣吏瞭解到滇池一帶富饒,

決心開發, 遂派兵征服雲南, 實行“移民實邊”政策。 東漢延續, 派遣大批漢族移民進入滇北和滇池一帶包括嵩明在內的地區。 三國時, 諸葛亮平定南中, 兵至嵩明, 又有大批漢族移入。 元代, 先後從大都(北京)、江南各地抽調幾十萬大軍平定雲南, 其中大部分為漢人, 在雲南實行“上馬打仗, 下馬屯田”的措施。 洪武十四年(1381年), 由付有德、藍玉、沐英率領30萬軍隊進討雲南。 平定後, 朱元璋命沐氏率十萬軍隊鎮守雲南。 1389年, 沐英到南京覲見, 受命還鎮, 攜江南、江西人民25萬入滇。 1390年, 沐英又請移湖廣、江南民8萬實滇。 1392-1398年沐英之子沐春鎮再移南京人30萬於滇, 這批漢族移民中就有直接落戶楊林南部和邵甸等地屯田者。 還有內地農民為逃避過重賦稅而遷徙來者,
以及“商屯”, 以少量投資招內地貧困戶到雲南開墾屯種。 歷經數朝內地漢族往雲南的轉移遷徙, 致使雲南漢族人口遠遠超過雲南少數民族的總和。 據載, 明萬曆年間有軍屯29萬人, 在嵩明治之南屯田11.24萬畝, 僅楊林千戶所下轄旗軍555人, 屯軍410人, 舍丁197人, 軍餘2181人;有職田772畝, 屯田11236.95畝。

自漢至明萬曆王朝的屯戍措施, 特別是大明初期朱元璋為了促進雲南邊地的開發、鞏固邊疆, 採取 “改土設流”、大量軍戶到楊林屯田和從南京征招三批士兵家屬及工匠遷往雲南傳授技術、開墾荒田、興修水利的大規模遷徙。 至今, 在嵩明境內還保留近幾十以上以衛、營、所、哨、堡、鋪、屯等軍屯組織的名稱作為村名。 因此, 歷代軍戶屯田, 在楊林建村並以軍官姓氏命名的“屯”、“營”,有吳官營、八裡營、馬房(坊)屯、老餘屯、大樹營、張官營、沈官營、李官營、落郎(羅良)村屯、小屯等村寨,淵源久遠。

楊林古老的雕花門窗

雲南漢族尋祖,嵩明楊林漢族溯源,要回到大明的軍屯之制。另外,楊林至今保留香火不絕的關王廟宇,在嵩明範圍尤為獨特,蘭茂所傳《關王廟碑記》以及兩座關王廟,薪火相傳以關羽“忠義”為精神核心的關公文化,應當與世代的軍屯文化密切相關。

明代楊林名士蘭茂,被譽為南滇醫聖,蘭茂以其高超的醫藥學、音律學和文學造詣,在中國醫學界、韻律界和文學界樹立起了不朽的豐碑,清末經濟特科狀元袁嘉谷稱讚蘭茂為“古滇真名士,懸壺老詩人”,是嵩明千古傳奇的民間素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嵩明設楊林守禦千戶所,直隸都指揮使。而後,楊林設楊林堡、楊林驛,兔耳關巡檢司。1397年,蘭茂出生楊林,後隱居楊林鄉里,設館授徒,采藥行醫,潛心著述,于正統元年(1436年)寫成《滇南本草》、《醫門覽要》,又先後寫成《懸壺集》、《韻略易通》、《聲律發蒙》等20餘部著作,流傳後世。其中,《滇南本草》在雲南醫藥界“奉為至寶”,《韻略易通》被成為“平民識字讀本”, 《聲律發蒙》是村童啟蒙“幾乎人手一編”。

蘭茂故里楊林

楊林古鎮

蘭茂《滇南本草》共載藥物544種,附方劑500多種,是公認比李時珍《本草綱目》早142年的中國古代藥物學專著,而《性天風月玄通記》,是雲南至今發現的歷史上第一部劇本。千古傳奇的蘭茂,在世時是一位隱士,過世後是一位名士。500多年前,蘭茂以一介隱士成為韻律學大家、滇南醫聖和詩人,影響了歷代楊林人甚至嵩明人的成長,創造了雲南人引以為榮的歷史。500多年來,被清代翰林李澄中稱之為“百世之師”的蘭茂不斷影響著、也將長久地影響著中國音韻學、中國醫藥學和地方文化的歷史。

南滇醫聖蘭茂

早在遙遠的戰國時期,煙波浩渺的嘉麗澤是嵩明的東湖,與軍馬場處的西湖,形成嵩明高原湖泊的旖旎風光。明《寰宇通志》記載,“嘉麗澤,在嵩盟州東南十五裡,方圓百余裡,水灌民田,魚供民食,故名,又名楊林澤”,每年秋洪過後,嵩明千溝萬壑洪水匯入壩子最低點嘉麗澤,明清時水溢為民患。民國初年,湖面約三萬畝,南部成楊林海(清水海),北部成八步海。面對嘉麗澤水患,清代雍正重臣鄂爾泰屢奏朝廷撥銀治水,但是未獲准允;清代地方官查連升在《開挖海河以除水患而廣地土興農業而開財源論》上疏朝廷的觀點逐步形成共識,說:“從來財源處於農桑,須無曠土,無遊民,無棄物。水患不除,水利不興。水患除而水利興,雖不敢雲雄視他州,而易貧為富,轉弱為強,即在此一舉,一勞永逸。”水溢為民患之後,生活在嘉麗澤周圍的四十八村(實際為60村)居民備受侵擾。嘉麗澤東北面鯰魚洞的省級重點文物《嘉麗澤洪痕海拔石刻》記載,“民元洪水令人驚,四十八村盡當心。河泊畢屋梯三級,全仗春收度長生”。

民國二年(1913年),經常遭受水患的四十八村民眾要求治理嘉麗澤,滇都督蔡鍔到嘉麗澤視察水利,宣導新修水利。當地政府、開明鄉紳、六鄉合力,費盡移山填海之力。新中國建立後,政府部門在嵩明上游修建水庫蓄水,採取“上蓄下泄”的治水策略,避開洪峰,尤其歷經雲南省嘉麗澤農場幾代人的努力,在蘆天葦地的沼澤中開墾出肥沃的良田,形成排灌系統的防洪排水樞紐,水入牛欄江,嘉麗澤水涸為田,約17.5平方公里的良田、萬畝漁場,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通過歷代治理,昔日煙波浩渺的東湖,成為了沼澤濕地;昔日蘆天葦地的沼澤地,成為了瓜果飄香的魚米之地;進入二千年之後,昔日的魚米之鄉,通過政府收儲出讓土地,中信嘉麗澤(之前為星耀水鄉)依託田園風光優勢,現已建成國家AAA級中信嘉麗澤旅遊度假區(以馬術、薰衣草園、運動休閒、康體養生、生態觀光,旅遊度假為一體)。

水墨中信嘉麗澤

建國之後,嘉麗澤古湖泊歷經幾代治水之後,消失了水色,曾經的嵩明“蒼山洱海”,人力之為,成為當代開發嵩明旅遊最大的遺憾。但是,現建成的中信嘉麗澤水鄉濕地,由於自古就是水鄉澤國,田園自然風光優勢明顯, 8條河道及原生態保存完好,數百種野生珍稀鳥類成群棲息於此,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鯰魚洞《嘉麗澤洪痕海拔石刻》對面的東湖十二島形成開闊的水面,蘆葦蕩漾,蓮荷嬌豔,白鷺飛騰,扁舟橫臥,宛如仙境。歐式的別墅群,特色的果馬鎮,爛漫的薰衣草,雄壯的駿馬,紫色的桑葚,幽謐的竹林,秀麗的濕地,以其天然的湖光山色,不斷吸引著遠方的遊客慕名而來。

鴻雁高飛

相傳雲南第一所書院楊林碧瀾書院就誕生在楊林,今楊林小學舊址,比嘉靖三年昆明五華書院早3-18年。楊林書院文脈久遠,人才輩出,楊林成為雲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濃墨重彩。楊林轄區數十萬畝的嘉麗澤,土地平曠,柳青鷺白,風光旖旎,田園如詩,是著名的滇中糧倉,曾經上萬畝的規模化魚池猶如魚網,久負魚米之鄉盛名,早在1954年就引進匈牙利履帶式拖拉機四部。1962年就成立農業“試驗站”(後改名為農科站),1974年成立氣象站,1978年成立地震觀測站,嘉麗澤優良農作物品種選種、引進、實驗和新科技的實驗推廣以及水文、氣象,地震的觀測預報,漁場孵化魚苗繁殖、牲畜養殖、農業種植、骨科胃病科品牌、玫瑰酒生產、工業車架生產等,很長時期內在省市範圍引領較為前沿的科學技術方向,甚至享譽國內外,風靡一時。

靜靜的時光,隨著楊林老街的青石板,慢慢的流淌。泥牆青瓦,四合院。雕窗木窗,小閣樓。一顆印門,觀戲臺。貢桌畫案,官帽椅。蘭公祠,關聖殿。水官橋,萬壽街。萬春堂,玄天觀。紫檀木案桌,黃花梨茶几,蹲茶鋪茶館,似乎訴說著楊林的古老故事。

明代楊林:千戶所

特別鳴謝:嵩明縣文聯、嵩明縣作家協會李睜老師主編的《我在嵩明等你來》圖書提供美圖,如果作者不同意公益宣傳,請留言給小編刪除,在此一併致謝。

參考資料:

①《康熙嵩明州志》,清汪煚 總修 蘇國有校注,雲南出版集團、雲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1日第一版。

②《嵩明縣誌》,雲南省嵩明縣縣誌編制委員會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1日第一版。

③《蘭茂文集》,中共嵩明縣委宣傳部 嵩明蘭茂研究會編,雲南出版集團、雲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1日第一版。④《我在嵩明等你來》,中共嵩明縣委宣傳部 嵩明蘭茂研究會編,德宏出版社,2016年9月1日第一版。

在楊林建村並以軍官姓氏命名的“屯”、“營”,有吳官營、八裡營、馬房(坊)屯、老餘屯、大樹營、張官營、沈官營、李官營、落郎(羅良)村屯、小屯等村寨,淵源久遠。

楊林古老的雕花門窗

雲南漢族尋祖,嵩明楊林漢族溯源,要回到大明的軍屯之制。另外,楊林至今保留香火不絕的關王廟宇,在嵩明範圍尤為獨特,蘭茂所傳《關王廟碑記》以及兩座關王廟,薪火相傳以關羽“忠義”為精神核心的關公文化,應當與世代的軍屯文化密切相關。

明代楊林名士蘭茂,被譽為南滇醫聖,蘭茂以其高超的醫藥學、音律學和文學造詣,在中國醫學界、韻律界和文學界樹立起了不朽的豐碑,清末經濟特科狀元袁嘉谷稱讚蘭茂為“古滇真名士,懸壺老詩人”,是嵩明千古傳奇的民間素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嵩明設楊林守禦千戶所,直隸都指揮使。而後,楊林設楊林堡、楊林驛,兔耳關巡檢司。1397年,蘭茂出生楊林,後隱居楊林鄉里,設館授徒,采藥行醫,潛心著述,于正統元年(1436年)寫成《滇南本草》、《醫門覽要》,又先後寫成《懸壺集》、《韻略易通》、《聲律發蒙》等20餘部著作,流傳後世。其中,《滇南本草》在雲南醫藥界“奉為至寶”,《韻略易通》被成為“平民識字讀本”, 《聲律發蒙》是村童啟蒙“幾乎人手一編”。

蘭茂故里楊林

楊林古鎮

蘭茂《滇南本草》共載藥物544種,附方劑500多種,是公認比李時珍《本草綱目》早142年的中國古代藥物學專著,而《性天風月玄通記》,是雲南至今發現的歷史上第一部劇本。千古傳奇的蘭茂,在世時是一位隱士,過世後是一位名士。500多年前,蘭茂以一介隱士成為韻律學大家、滇南醫聖和詩人,影響了歷代楊林人甚至嵩明人的成長,創造了雲南人引以為榮的歷史。500多年來,被清代翰林李澄中稱之為“百世之師”的蘭茂不斷影響著、也將長久地影響著中國音韻學、中國醫藥學和地方文化的歷史。

南滇醫聖蘭茂

早在遙遠的戰國時期,煙波浩渺的嘉麗澤是嵩明的東湖,與軍馬場處的西湖,形成嵩明高原湖泊的旖旎風光。明《寰宇通志》記載,“嘉麗澤,在嵩盟州東南十五裡,方圓百余裡,水灌民田,魚供民食,故名,又名楊林澤”,每年秋洪過後,嵩明千溝萬壑洪水匯入壩子最低點嘉麗澤,明清時水溢為民患。民國初年,湖面約三萬畝,南部成楊林海(清水海),北部成八步海。面對嘉麗澤水患,清代雍正重臣鄂爾泰屢奏朝廷撥銀治水,但是未獲准允;清代地方官查連升在《開挖海河以除水患而廣地土興農業而開財源論》上疏朝廷的觀點逐步形成共識,說:“從來財源處於農桑,須無曠土,無遊民,無棄物。水患不除,水利不興。水患除而水利興,雖不敢雲雄視他州,而易貧為富,轉弱為強,即在此一舉,一勞永逸。”水溢為民患之後,生活在嘉麗澤周圍的四十八村(實際為60村)居民備受侵擾。嘉麗澤東北面鯰魚洞的省級重點文物《嘉麗澤洪痕海拔石刻》記載,“民元洪水令人驚,四十八村盡當心。河泊畢屋梯三級,全仗春收度長生”。

民國二年(1913年),經常遭受水患的四十八村民眾要求治理嘉麗澤,滇都督蔡鍔到嘉麗澤視察水利,宣導新修水利。當地政府、開明鄉紳、六鄉合力,費盡移山填海之力。新中國建立後,政府部門在嵩明上游修建水庫蓄水,採取“上蓄下泄”的治水策略,避開洪峰,尤其歷經雲南省嘉麗澤農場幾代人的努力,在蘆天葦地的沼澤中開墾出肥沃的良田,形成排灌系統的防洪排水樞紐,水入牛欄江,嘉麗澤水涸為田,約17.5平方公里的良田、萬畝漁場,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通過歷代治理,昔日煙波浩渺的東湖,成為了沼澤濕地;昔日蘆天葦地的沼澤地,成為了瓜果飄香的魚米之地;進入二千年之後,昔日的魚米之鄉,通過政府收儲出讓土地,中信嘉麗澤(之前為星耀水鄉)依託田園風光優勢,現已建成國家AAA級中信嘉麗澤旅遊度假區(以馬術、薰衣草園、運動休閒、康體養生、生態觀光,旅遊度假為一體)。

水墨中信嘉麗澤

建國之後,嘉麗澤古湖泊歷經幾代治水之後,消失了水色,曾經的嵩明“蒼山洱海”,人力之為,成為當代開發嵩明旅遊最大的遺憾。但是,現建成的中信嘉麗澤水鄉濕地,由於自古就是水鄉澤國,田園自然風光優勢明顯, 8條河道及原生態保存完好,數百種野生珍稀鳥類成群棲息於此,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鯰魚洞《嘉麗澤洪痕海拔石刻》對面的東湖十二島形成開闊的水面,蘆葦蕩漾,蓮荷嬌豔,白鷺飛騰,扁舟橫臥,宛如仙境。歐式的別墅群,特色的果馬鎮,爛漫的薰衣草,雄壯的駿馬,紫色的桑葚,幽謐的竹林,秀麗的濕地,以其天然的湖光山色,不斷吸引著遠方的遊客慕名而來。

鴻雁高飛

相傳雲南第一所書院楊林碧瀾書院就誕生在楊林,今楊林小學舊址,比嘉靖三年昆明五華書院早3-18年。楊林書院文脈久遠,人才輩出,楊林成為雲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濃墨重彩。楊林轄區數十萬畝的嘉麗澤,土地平曠,柳青鷺白,風光旖旎,田園如詩,是著名的滇中糧倉,曾經上萬畝的規模化魚池猶如魚網,久負魚米之鄉盛名,早在1954年就引進匈牙利履帶式拖拉機四部。1962年就成立農業“試驗站”(後改名為農科站),1974年成立氣象站,1978年成立地震觀測站,嘉麗澤優良農作物品種選種、引進、實驗和新科技的實驗推廣以及水文、氣象,地震的觀測預報,漁場孵化魚苗繁殖、牲畜養殖、農業種植、骨科胃病科品牌、玫瑰酒生產、工業車架生產等,很長時期內在省市範圍引領較為前沿的科學技術方向,甚至享譽國內外,風靡一時。

靜靜的時光,隨著楊林老街的青石板,慢慢的流淌。泥牆青瓦,四合院。雕窗木窗,小閣樓。一顆印門,觀戲臺。貢桌畫案,官帽椅。蘭公祠,關聖殿。水官橋,萬壽街。萬春堂,玄天觀。紫檀木案桌,黃花梨茶几,蹲茶鋪茶館,似乎訴說著楊林的古老故事。

明代楊林:千戶所

特別鳴謝:嵩明縣文聯、嵩明縣作家協會李睜老師主編的《我在嵩明等你來》圖書提供美圖,如果作者不同意公益宣傳,請留言給小編刪除,在此一併致謝。

參考資料:

①《康熙嵩明州志》,清汪煚 總修 蘇國有校注,雲南出版集團、雲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1日第一版。

②《嵩明縣誌》,雲南省嵩明縣縣誌編制委員會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1日第一版。

③《蘭茂文集》,中共嵩明縣委宣傳部 嵩明蘭茂研究會編,雲南出版集團、雲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1日第一版。④《我在嵩明等你來》,中共嵩明縣委宣傳部 嵩明蘭茂研究會編,德宏出版社,2016年9月1日第一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