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民間故事:范蠡燒陶

相傳春秋時, 範螽幫越王滅掉吳國後, 棄官逃到了如今的宜興, 同西施在鼎山(今丁山)一個叫作臺山的村子裡隱居下來。 範螽發現當地黃龍山的泥土很細膩, 就教大家采泥做坯, 築窯燒陶。 他做了很多坯, 等幹了以後, 就圍著坯築起一個圓墩, 頂上留一個孔洞, 從孔洞裡把柴草、樹枝塞進去燒, 一邊燒, 一邊看, 看到火小了, 再把柴草添進去。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範螽雖然把陶器燒出來了, 但燒的都是“敗火”, 不是貨歪, 就是貨黃i, 更傷腦筋的是燒出了許多有裂縫的破貨。 他想啊, 想啊, 一直想不出辦法來解決。

有一天, 他無事在家裡歇息, 看西施做飯, 見她先在鍋底下墊三塊石頭, 把鍋子墊得高高的, 然後點起柴草。 範螽見火苗躥得很高, 心想這柴草不是 浪費了嗎?他就把這三塊石頭拿掉了。 西施講, 鍋子壓在火上, 火就燒不旺了。 果然, 三塊石頭拿掉以後, 火就萎下去。 接著, 一股一股濃煙從灶膛裡直冒出來, 嗆得他們眼淚直流。 等到鍋子重新墊好, 火又旺了起來。 範螽捋著鬍子想:假如燒窯辰光, 泥坯不著地放, 而是把它墊空了燒, 泥坯不就容易燒透了嗎?

哈, 真是個好主意!等到下次燒窯時, 範螽把泥坯全用石頭墊起, 燒出來的陶器黃貨少了, 再加上整個坯體受熱均勻, 歪貨也少了, 破貨也少了。 後 來, 人們就稱這種石頭叫“腳石”。

又有一天,

範螽做完生活回來, 西施正好在燒飯。 燒著燒著, 飯鍋滾了, 鍋蓋被蒸汽頂了起來, 飯湯冒了出來, 西施趕緊把灶膛裡的木柴夾出來, 只留幾塊柴頭在裡邊。 範螽問:“飯燒好了?”西說:“沒。 ”範螽奇怪地問:“那為啥要把柴夾出來?”西施說:“燒滾後先要燜一燜, 等歇還要‘還火’。 ”範螽說:“何必要做兩遍手腳?”西施說:“如果一直用大火燒, 時間短了做成夾生飯, 時間長了飯燒焦。 ”等到西施還了火, 開鍋盛出飯來, 粒粒似 珍珠, 吃到嘴裡又香又初。 範螽吃著吃著, 心裡突然一亮:這燒陶器跟燒飯恐怕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一直用猛火, 米粒吃不消, 就燒焦了;陶器吃不消, 就燒裂了。 假如燒燒, 燜燜, 多幾遍手腳, 不是既可燒透, 又不破裂嗎?

後來, 範螽經過幾次試驗,

掌握了一套控制窯溫的辦法, 終於燒出全是當當響的陶器。 他把這些辦法教給當地百姓, 大家都照著做, 從此鼎山窯場就 興旺起來了。 後來, 人們都尊奉他為陶器的祖師, 稱他為“陶朱公”, 塑了他的像。 每年陰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時, 都要隆重紀念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