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那裡有我長眠的戰友” 黔籍抗戰老兵李文德,守望松山73年

“24歲的時候, 我在這裡打了一場搏命的戰鬥。 我把自己留在了這裡, 留在了‘南天門’。 年輕的時候我拼命地跑啊、逃啊, 是為了回到我的故鄉;今天我老了,

我把自己的餘生交給了這裡, 是為了一抬頭就看見我的‘南天門’。 ”這是連續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終時的臺詞, 軍旅編劇蘭小龍在一部抗日群戲裡塑造了性格鮮明的抗日戰士, 就像當年《尋槍》給青岩古鎮帶來的尋根效應一樣, 滇西的和順古鎮也引起一輪輪80後、90後劇迷們的爭相追捧。 唯有片尾這句臺詞, 說的是貴州籍老兵李文德。 而劇中的“南天門”一役, 經劇迷們分析考證, 映射的便是當年的松山之戰。

長假的8天內, 由41名六盤水人組成的志願團隊, 歷經千里輾轉, 履行承諾, 看望了在滇西的貴州籍抗戰老兵李華生、屈紹理(原名李福笑, 本報曾報導)後, 披星戴月趕往龍陵縣鎮安鎮河箐村, 看望90歲高齡的李文德。

探視是一項承諾

李文德, 貴州省遵義縣(今播州區)三盆鎮人。 1943年7月在遵義新橋從軍, 次年被編入中國遠征軍103師309團衛生隊當看護兵, 滇西反攻時主動報名參加主攻松山敢死隊, 後扭傷腳踝療傷時掉隊, 落籍雲南省龍陵縣鎮安鎮河箐村。

“李文德家住在深山老林裡, 一抬頭就能看見松山, 他說他要用餘生來守望他戰鬥過的地方, 那裡還長眠著他的戰友!”志願者伍秋明說。

伍秋明原是六盤水市的一名記者, 2010年偶然看到本報招募, 報名參加志願者看望滇西的遠征軍老人, “這一看便不能停下腳步!老兵們年事已高無法還鄉, 聽到鄉音便是最高禮遇, 讓老人餘生圓滿。 ”伍秋明說。

步行山路8公里

10月6日, 大巴車停靠在317省道上,

41人的志願者團隊扶著老的、牽著小的, 往陡峭蜿蜒的竹河山巔行進。 整整8公里多山路, 最快的用了整整2個小時。

踏入院門, 院裡十幾盆核桃分別擺在院中的方桌上, 身高約1.6米的李文德老人身著整潔的中山裝, 戴著鴨舌帽, 端坐在堂屋門口, 不時起身探望山路上行走的家鄉人。 順著老人坐的方向看去, 松山主峰在側峰的掩映下, 正當眼簾。 事實上, 根據山路的走向, 老人的房屋, 應該是側對松山, 但他卻修了一條斜坡, 把房屋建在了正對松山的方向。

六枝特區人民醫院內科陳善忠抹了抹鬢角的汗珠, 從隨身背包裡取出聽診器和血壓儀, 為李文德老人進行體檢。

“老人家, 你的心率比較正常, 但是血壓有點高, 以後要吃清淡點呢!”

“我的家就在松山”

滇西抗戰民間專家戈敘亞曾做過調查, 李文德老人每天不僅能在家裡遙望松山, 從他家堂屋對著松山的方向, 是一條從西南到東北的直線, 延伸出一千來公里, 正是他的故鄉貴州遵義。

李文德老人膝下育有四子一女, 其中二人在龍陵縣城安家落戶。 他們曾勸他搬離偏僻的山村, 住進養老條件更好的縣城, 李文德拒絕了, 他說他要守望松山, 那裡長眠著他的戰友, 夜夜入眠, 鐵馬冰河入夢來。 “我的家就在這裡!”這是李文德銘記一輩子的事。

遠眺松山, 蒼茫之中兩山夾角處, 數十公里依稀模糊, 李文德老人說:“年紀大了, 有時會覺得模糊。 ”

2016年, 六枝工行退休職工譚軍花1000多元為他買來一架望遠鏡, 老人歡喜得像個孩子。

2017年10月6日, 李文德老人對譚軍的愛人伍惠明說:“我經常用那架望遠鏡看松山, 看得特別清楚, 老家人太好了, 每年這一天, 我都在盼著你們到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