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南岸“三事分流”工作法實施3年 打造146個示範項目 群眾唱“主角”

本報訊 金秋的傍晚, 家住南岸區南坪街道東路社區的張婆婆牽著小孫子在社區裡遛彎。 “以前下水道經常堵, 臭氣熏天, 誰都不願意下樓。

現在好了, 化糞池改了道, 問題徹底解決了!”張婆婆說。 化糞池改道這一“小事”從根本上得到化解, 源于該區的“三事分流”工作方法。

近日, 重慶日報記者在南岸區採訪瞭解到, 該區自2014年起探索實施“三事分流”工作方法, 將社區事務依據公共屬性大小, 分流成“大事、小事、私事”, 厘清職責邊界, 培育整合社會組織, 引導群眾參與社區自治。 3年來, 該區98個社區(村)打造了示範專案146個, 解決了一大批社區治理難題。

“三事”具體包括:“大事”即政府管理事項及公共服務, 由政府部門負責解決;“小事”即村(居)公共事項及公益服務, 由村(社區)“兩委”牽頭, 社區自治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單位共同協商解決;“私事”即村(居)民個人事務和市場服務,

由群眾自行解決或尋求市場服務。

“這樣的‘三事分流’實際上也是三事分責。 ”南岸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 通過合理界定政府、社會和居民的職責邊界, 政府不大包大攬, 居民也有責任擔當, 社區組織要動員居民互助, 從而提高議事的效率, 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村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張婆婆所在的東路社區五社區因為沒有物業公司, 社區化糞池常年堵塞, 嚴重影響衛生環境。 實施“三事分流”後, 社區依託互助會、壩壩舞協會等民間社會組織, 廣泛發動群眾捐錢對化糞池通道進行改造。 互助會副會長李靜芳說, 互助會有100多個社區居民成員, 大家平時在一起跳舞健身, 誰家有困難就集體幫扶, 因此群眾參與度高,

信任感強。 互助會發動大家捐錢, 只用了2天時間就湊足了1000多元改造經費, 在社區幹部的帶領下, 這一困擾了社區多年的問題很快得以解決。

海棠溪街道學府路社區土廟子片區曾是典型的“髒亂差”區域, 儘管群眾搬遷意願強、政府征拆決心大, 但由於種種遺留問題, 多年來數次動遷均無功而返。 根據“三事分流”工作方法, 海棠溪街道採用“政府引導+群眾自治式搬遷”的方式, 每棟樓房均由3名居民代表全程參與, 評估機構由居民自治選擇, 搬遷補償方案全面公開, 讓搬遷全程在陽光下運行。 同一片區域, 同樣的政策, 群眾自治後的效果截然不同:短短兩個月, 328戶居民搬遷簽約率超過95%, 搬遷順利推進。

“三事分流”工作方法實施3年來,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資料顯示, “三事分流”實施以來, 該區98個社區(村)先後打造了146個示範專案, 解決了一大批社區治理的老大難問題。

為了推進“三事分流”工作方法, 該區也打捆實施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 將村(居)承擔的公共事務由404項精簡為62項, 推進社區幹部當地語系化, 提高“大事”辦理效率;在社區層面, 先後引進、培育了一大批社工組織, 開展社工專案80余個, 完善“小事”協商機制;在居民個人層面, 則通過建設法治社區、推進道德引領等, 拓寬“私事”解決途徑。 此外, 該區還成立了“重慶民泰社區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和社區公益資金, 為提高社區參與、培育社會組織、推行“三事分流”提供了可持續的資金保障。

3年多實施下來, 南岸居民文明意識明顯提高, 參與自治的主動性明顯增強, 社區治理由“政府獨唱”變為了“群眾合唱”, 由基層組織的“單邊行動”變為了“多邊互動”。 南岸區也因此被民政部評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三事分流”工作方法被評為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

下一步, 該區將進一步深化“三事分流”工作方法, 完善“三級議事”、“社區組織議事”、“一事一議”等社區協商機制, 繼續探索啟動社會資源的激勵機制, 提升居民群眾的參與率和獲得感。

(來源於:重慶日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