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喬木:影視“假潮流”源於監管乏力

一方面, 《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過去一段時間不被重視的慢綜藝受到了交口稱讚, 大量低俗、搞笑、博眼球的真人秀節目退出電視螢屏;一方面, 花錢買點擊量、票房的作假現象卻有愈演愈烈之勢。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表示:虛假的資料不能成為衡量文化專案成功的尺規, 文藝創作更不能誤入假資料營造的“假潮流”之中, 應該建立公正客觀的文藝評價體系。 (3月13日《新聞晨報》)

法不嚴則亂象生, 罰不重則假流行。 從假貨橫流到收視造假, 甚至包括像狗皮膏藥一樣粘滿大街小巷的刻章、辦證等小廣告在內,

這種種醜陋不堪的“假潮流”背後, 其實我們都能看到監管乏力的羸弱身影。

“假”之所以會發展成為“潮流”, 甚至能夠漸次演變成為一種足以打敗“真”的“趨勢”, 說明了什麼?恐怕只能說明兩點。 一是造假有利可圖, 好處巨大, 而且市場需求“前景”廣闊, 利益可觀;二是監管力度太弱, 漏洞太多, 監而不管或者管而不力。 二者之間可謂“相輔相成”, 相互幫襯, 互為“魚水”。

筆者這話絕非嘩眾取寵, 危言聳聽。 監管若無死角, 處罰若能嚴苛, 執法若能如山, 治亂若能用重典, “假”還能夠成為流行之潮流, 還能夠興得起風浪?之前涉嫌“天價宰客”的兩條小黃魚不就僅僅被當地有關部門罰了5000元錢嗎?店家只要再賣出兩條魚甚至從一個顧客身上就可以輕鬆賺回來了。

而且, 違法成本竟然如此“低廉”, 商家難道不會“信心”大增?我們還能指望靠這樣的監管杜絕“天價宰客”現象?

同樣道理, 如今的影視劇等文藝創作又為何會“誤”入假數據營造的“假潮流”之中而不能自拔?還不是因為自己粗製濫造出來的作品實在太爛, 擔心賣不出去, 甚至擔心賠了本錢之後, 連吆喝也賺不到。 況且, 人家拍作品又為了什麼?如果不是逐利心切, 如果不是因為這一行當的錢太好賺, 他們還會有膽量把“槍手”們臥在賓館裡硬“造”出來的本子拍成電影、電視劇, 然後再拿給觀眾欣賞?如果不是因為相關部門審查不嚴, 如果不是靠假資料就能排個好檔期, 在電視臺弄個黃金時段播出,

他們還會為一部電視劇花費幾千萬元去買收視率?

前段時間, 被譽為“好萊塢爛片”並且在美國僅僅收回一半成本的《極限特工3》在中國影市一經上映便成為了票房冠軍, 且收入直抵10億元。 於是有媒體和網友感歎:中國已經成了好萊塢爛片回收站。 其實筆者當時的想法是, 既然是一部外國的爛片子, 中國為啥還要高價引進?又為啥會在中國創造票房奇跡?是不是因為我們自己的作品比人家的爛片還要爛得多?人家能爛得過我們的褲襠藏雷、手撕鬼子嗎?

全國人大代表奚美娟說:“行業最基本的東西都不被信任了, 還談什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但願這句來自“兩會”且由業內人士發出的聲音能夠提醒我們的有關監管部門,

確實已經到了該好好考慮一下如何履行自己的監管職責的時候了。

稿源:荊楚網

作者:喬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