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請不遺餘力的經營自己,就趁現在,你還不老!

雙節假期將盡, 現在的你在幹什麼?

是奔走在回來工作的路上, 還是和我一樣已經提前進入了工作狀態。

節日值班, 在執行上難度係數上似乎略大一點。

原因可能多半源自:需要和原本想要預約你時間的各位親友解釋:“對不起, 我要工作……” 而每當這個時候, 無論你自己如何認為, 他們都會馬上替你打抱不平, 或是滿腹關心的勸你:做人要學會生活, 不要只受迫於工作。 倘若碰巧是單身, 還會連帶著被吐槽幾句:“你看看, 就是因為這樣, 才耽誤了結婚生子的大事。 ”

其實旁人怎麼想的, 未必和嘴上說的一致, 這樣的對話像是倒背如流的應激反應。

重要的是, 在這樣的時候, 往往會容易踩到很多職場人的的終極的問題:“努力工作究竟為什麼?又能得到什麼?”

01

零件 VS 企業

也許, 你是一名新人, 剛剛進入職場, 正在最勞累的第一線崗位積累經驗, 對未來的可能性, 躊躇滿志;

也許, 你經過幾年打拼, 立志要紮根這座大城市, 夢想在你的計畫中開始變成一個個分解的目標當上高管, 買房, 成家, 立業;

也許, 你是一名管理者, 坐在環境優越的5A級寫字樓, 年薪可觀, 每天朝九晚八, 帶著一身疲憊回家。 雖然積蓄不多, 卻也在一直慢慢增長,

計畫一步步在實現, 欲望也在一點點變大。

也許, 你已經是一個創業者, 工作對你來說既是事業亦是求存, 同時不可避免的侵佔了生活, 你努力平衡著, 經常覺得離成功或是失敗都僅是一步之遙。

你現在是誰?

在職場中, 60%的解釋是你的職位。 剩下的40%, 是你如何定義自己的工作。 你對自己的定位, 決定了你看到工作和職位本身的態度, 也決定了你可能的空間和邊界。

多年的管理經驗, 讓我在觀察員工的工作狀態時, 會慣性的把他們分為兩類:

把自己當“零件”

把自己當“企業”

前者, 強調環境的重要性, 默認為自己的工作範圍和能力邊界都應該有明確的界限和相應的支持;

後者, 強調個體的綜合能力的重要性,

他們的思維模式多半是創造性的, 同時對“限制”的理解更為淡化。

簡言之, 你定位的是做好一個環節的“零件”和定位做好整個鏈條的“企業”, 觀察的半徑和思考的問題, 肯定是不一樣的。

“零件”立志於完成任務, “企業”立志於品牌增值。

02

未來 VS 現實

不曉得大家讀完《未來簡史》的感覺如何。

當時看罷, 感觸很多, 尤其是針對“未來工作”所做的幻想, 作者赫拉利甚至預測在未來大部分人都會變成“無用之人”。

對未來所有的預測, 也許終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赫拉利也在書中說:放棄所有的虛構的故事後, 你終會發現, 現實才是最美好的。

從市場需求來說, 我身邊認識的所有行業的經營管理者都在抱怨“人難找”, 而年復一年湧入人力市場的應屆生在激增, 問題並不能解決。

企業需要的不是簡單的“人力”而是適合的“人才”。

近幾年來, 高品質的創意和專業人才, 愈發國內企業的青睞。

之前許多企業, 引入“外腦”外聘該行業的專家, 組成智囊團, 參與企業決策。 而現在, 除了行業專家外, 很多具備一定能力的專業人才, 創意人才,設計人才也在以“個體”合作的模式同時參與到企業的專項需求工作中,已經非常常見。

我身邊的很多設計師朋友,以個人名義為企業操刀文案、網站設計等等不勝枚舉。很多還從事著品牌、活動、培訓等各方面的獨立諮詢工作。

但這樣精細的分工合作的前提就是,每個人,都需要把自己當作是一家公司來經營。

舉個例子:

如果一家國外的企業需要找設計師,他們會怎麼做呢?

也許他們不會再發佈招聘,而是會去Dribble或Behance上面,網羅合適的人選,把任務外包給他。

同樣,如果企業想招聘一位開發工程師,要如何驗證他的簡歷和能力?

很多公司是這樣做的:上一下Github,搜索他的帳號,看他做過的項目。

這個時代,個人不需要再依附於某個集體。你做過的專案、作品、經驗,完全可以打包帶走,成為你自己的品牌資產。

03

關於自我經營的方向

如果把每一天的工作都當成是在兢兢業業的經營自己這家公司,那麼面對很多曾經會讓你動搖和質疑的情境時,變得堅定而清晰。

當你被問到“為什麼要這麼辛苦?”;

當你聽到“何必這樣呢。。。”這樣的“規勸”;

當你遇到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

定位決定格局,格局決定思維,思維指導行為。

初入職場的你,就像是一家創業公司,需要一步步的積累成績,形成規模。也許很多人認為個人發展也好,創業也罷,關鍵看機會。機會是很重要,但是速度和韌性更為關鍵。

很多人在工作上期待“不增不減,不上不下”的平穩狀態,期待一個穩定的平臺讓自己能夠固定好位置。事實上,職場上所謂的平臺期就是瓶頸,不能突破向上,一定會持續下降。只是這樣下降貶值的速度平穩緩慢。不要低估每一份工作機會,就像創業公司需要抓住每個機會一樣,每一次都重要。

所有的成長和發展都有它的邏輯,想要經營自己,你需要鍛煉自己具備以下四種能力:

產品能力:把自己的能力封裝成產品,打造品牌的能力

戰略能力:對目標的取捨,對終局的判斷力

行銷能力:成為行走的看板,把自己的能力賣出去

運營能力:自我管理,持續學習,保持創造力的能力

需要提升的那麼多,哪有時間讓你閒庭信步,哪有人有義務懂你所有的情緒細節。不遺餘力的,儘快讓自己更強大。

那些細枝末節的疑問和情緒,一切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你的內心尚不夠強大,目標尚不夠堅定。

創意人才,設計人才也在以“個體”合作的模式同時參與到企業的專項需求工作中,已經非常常見。

我身邊的很多設計師朋友,以個人名義為企業操刀文案、網站設計等等不勝枚舉。很多還從事著品牌、活動、培訓等各方面的獨立諮詢工作。

但這樣精細的分工合作的前提就是,每個人,都需要把自己當作是一家公司來經營。

舉個例子:

如果一家國外的企業需要找設計師,他們會怎麼做呢?

也許他們不會再發佈招聘,而是會去Dribble或Behance上面,網羅合適的人選,把任務外包給他。

同樣,如果企業想招聘一位開發工程師,要如何驗證他的簡歷和能力?

很多公司是這樣做的:上一下Github,搜索他的帳號,看他做過的項目。

這個時代,個人不需要再依附於某個集體。你做過的專案、作品、經驗,完全可以打包帶走,成為你自己的品牌資產。

03

關於自我經營的方向

如果把每一天的工作都當成是在兢兢業業的經營自己這家公司,那麼面對很多曾經會讓你動搖和質疑的情境時,變得堅定而清晰。

當你被問到“為什麼要這麼辛苦?”;

當你聽到“何必這樣呢。。。”這樣的“規勸”;

當你遇到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

定位決定格局,格局決定思維,思維指導行為。

初入職場的你,就像是一家創業公司,需要一步步的積累成績,形成規模。也許很多人認為個人發展也好,創業也罷,關鍵看機會。機會是很重要,但是速度和韌性更為關鍵。

很多人在工作上期待“不增不減,不上不下”的平穩狀態,期待一個穩定的平臺讓自己能夠固定好位置。事實上,職場上所謂的平臺期就是瓶頸,不能突破向上,一定會持續下降。只是這樣下降貶值的速度平穩緩慢。不要低估每一份工作機會,就像創業公司需要抓住每個機會一樣,每一次都重要。

所有的成長和發展都有它的邏輯,想要經營自己,你需要鍛煉自己具備以下四種能力:

產品能力:把自己的能力封裝成產品,打造品牌的能力

戰略能力:對目標的取捨,對終局的判斷力

行銷能力:成為行走的看板,把自己的能力賣出去

運營能力:自我管理,持續學習,保持創造力的能力

需要提升的那麼多,哪有時間讓你閒庭信步,哪有人有義務懂你所有的情緒細節。不遺餘力的,儘快讓自己更強大。

那些細枝末節的疑問和情緒,一切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你的內心尚不夠強大,目標尚不夠堅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