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印度瘋狂墜機的後遺症來了:400家公司聯名“上書”撇清關係

在武器裝備方面, 一向秉持著“國產不夠, 進口來湊”的印度最近又遇到了新的麻煩, 上百億美元的武器採購大單陷入了“拉鋸戰”的焦灼之中。 究其原因, 主要是印總理莫迪不滿足於單純的“買買買”, 而是想要通過引進國外的生產線和專利技術, 來打造一個“自產自足”的國有軍工基地。 莫迪的“印度造”計畫固然對印度軍工的長遠發展有利, 但這個決定卻嚇壞了一大票國外的軍工企業, 包括手握F-16 BLOCK 70型戰機的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一方面來自蘇聯時代的米格戰機陸續退役, 另一方面自身的戰機國產化道路一波三折, 印度現有的戰機數量已不足以應付作戰所需, 巨大的缺口急待填補。 在這一背景下, 引進國外成熟機型雖然是解決現狀的最好辦法, 卻治標不治本。 為此, 印度國防部制定了新的武器合作模式:外國製造商與本國私營企業組建合資企業並轉讓專利技術,

從而實現武器的本土化發展。

得知印度的新戰略後, 一家代表了400架公司的商業遊說機構給印國防部長發去了一封信函, 稱美軍工企業願意在印度組建生產線, 但希望印度能夠做出明確保證, 讓企業保留自身的專利技術。

由此看來, 印度關於F-16 BLOCK 70型戰機的百億大單至今沒有塵埃落定, 主要是因為美國公司不願意轉讓專利技術。 畢竟, 外國公司雖然願意與印度本地企業深入合作, 但專利技術的所有權必須明確清晰, 印方的含糊其辭很容易成為合作過程中的“不定時炸彈”。

那麼, 印度為什麼一定堅持要別國企業完全轉讓技術呢?這很可能是從與俄羅斯的武器合作中吸取到了經驗。 曾經, 印度雖得到了許可證在國內生產蘇-30MKI戰機, 但由於雙方的協議中沒有規定完全轉讓技術, 印度軍工企業在本質上來看只是組裝者, 而非設計製造者。 這麼多年下來, 印度不僅沒有掌握蘇-30MKI的國產化技術, 經手維修的戰機還達到了“十修九摔”的境界。 經歷了蘇-30MKI之後, 印度不得不“吃一塹長一智”, 堅持要求外國企業轉讓關鍵技術。

對於外國製造商來說, 在專利技術的掌控權方面輕易不會妥協, 美如果堅持保留F-16的專利技術, 那麼印度在F-16 BLOCK 70方面很可能又是一個“組裝工”。 而鑒於印度在墜機領域的“非凡成就”, 外國公司更通過遊說機構表明了自身的態度:與印度合作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 如果有缺陷, 不承擔任何責任。

這番言論乍看上去似乎有那麼點不負責任,但也是印度瘋狂墜機事件所帶來的後遺症。畢竟,印度本國生產的蘇-30MKI迄今為止已發生過7起墜毀事件,沒有哪家製造商願意對這個“隱形炸彈”負責。

這番言論乍看上去似乎有那麼點不負責任,但也是印度瘋狂墜機事件所帶來的後遺症。畢竟,印度本國生產的蘇-30MKI迄今為止已發生過7起墜毀事件,沒有哪家製造商願意對這個“隱形炸彈”負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