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美國海軍遠征移動基地艦“路易斯·普勒”號

2017年7月10日,美國海軍第一艘遠征移動基地艦“路易斯·普勒”號(T-ESB-3)離開諾福克海軍基地,前往中東地區進行首次作戰部署。 它將作為海上浮動基地,搭載直升機、快艇與250名艦員,為航空掃雷、特種作戰、反海盜、海上安全、人道主義行動和搶險救災提供支援。

發展背景

近年來,世界海上安全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 雖然美國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仍然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威脅,海上反恐、海上禁毒、海上維和、海上救援等任務更加繁重,面對日益複雜的海上局勢,美國海軍越來越強調跨國和跨地區的聯合作戰能力,但是由於其在世界各地前沿基地的數量銳減,由5000多個減少到374個,僅靠陸上基地很難滿足全球作戰的需要,因此,美國迫切需要海軍具備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迫切需要機動靈活的海上力量。 而遠征移動基地艦的建設和部署正是解決美軍這些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

發展歷程

根據《2011財年造艦長期計畫》,美國海軍將發展“未來海上預置艦隊”(MPF[F]),進一步發揮海上基地的功能,保障高強度強制進入作戰,海上預置艦隊將由兩栖攻擊艦(LHA(R))、兩栖船塢登陸艦(LHD)、乾貨/彈藥船(T-AKE)、高/中速滾裝海運船以及機動登陸平臺艦(MLP)等艦船組成。

2011年1月,時任美國海軍部長雷·馬布斯宣佈,首批3艘“機動登陸平臺”將被分別命名為“蒙特福特角”號、“約翰·格雷”號和“路易斯·普勒”號。

2011年5月,通用動力公司下屬國家鋼鐵與造船分公司(NASSCO)與美國海軍簽訂建造3艘新型MLP艦的合同。 其中,第3艘MLP艦“路易斯·普勒”號採用與前2艘不同的船型設計,最大的區別就是採用了雙層甲板設計。

2012年1月,美國海軍決定將1艘建造於20世紀60年代的“龐塞”號運輸艦快速改裝成可以容納高速快艇和直升機的海上移動基地艦,並于同年7月將其部署到波斯灣,充當“海豹”突擊隊的“浮動前進基地”。

2015年9月,馬布斯宣佈用字母“E”代表“遠征支援艦”,將第三艘MLP艦“路易斯·普勒”號改稱為“遠征移動基地艦”,代號ESB。

第一艘遠征移動基地艦是“路易斯·普勒”號(T-ESB-3)。 其於2013年11月開始建造,2014年11月成功下水,2015年6月交付美國海軍,2017年7月前往中東地區進行首次作戰部署;第二艘遠征移動基地艦“赫謝爾·威廉姆斯”號(T-ESB-4)於2015年10月開始建造,預計2018年交付美國海軍使用;第三艘遠征移動基地艦T-ESB-5於2017年1月簽訂建造合同,預計2019年交付。

▲“路易斯·普勒”號的上層飛行甲板擁有直升機夜間起降能力, 15個起降點可供AH-6、CH-47、MH-53、MH-60、MV-22系列飛機起降

基本情況

“路易斯·普勒”號是為了紀念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將軍路易斯·普勒,他是陸戰隊歷史上唯一一名獲得過5枚海軍十字勳章的人。 該艦在馬士基S級6600箱集裝箱船設計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使其符合軍用船舶標準。 該艦長233米、寬50米、吃水7.8米,滿載排水量78000噸,採用柴電推進和IPS綜合電力推進系統,功率達64000馬力,航速15節。

該艦採用雙層甲板設計。 上層飛行甲板面積為4831平方米,由13根立柱支撐,擁有直升機夜間起降能力,15個起降點可供AH-6、 CH-47、MH-53、MH-60、MV-22系列飛機起降。 此外,上層飛行甲板還擁有2個大型機庫,配套了JP-5航空燃料、零備件倉儲設備。 下層甲板空間開闊,由模組化的集裝箱任務艙組成,這些任務艙主要用來存儲掃雷以及特種作戰支援裝備、小艇和武器彈藥。 此外,該層甲板還擁有1台13噸吊機和1台40噸吊機,主要用於調運掃雷以及特種作戰支援裝備、12米特戰快艇以及其他重裝備。

在人員相關設施方面,該艦是由250名軍人和44名平民船員組成。 250名軍人中有100人為作戰人員,150人為航空和水雷部門人員。 軍人主要居住在船艏位置,宿舍有12、15和30人間,還有3套指揮官和行政官員的套房。此外,該還擁有作戰指揮艙室、軍官/士兵/軍士長餐廳、辦公室、會議室、後勤倉庫、維修車間、飛行指揮塔臺、燃料艙以及足夠的海水淡化設備和空調設備。44名平民船員主要居住在艦艉,均為單人宿舍。

作戰任務方面,該艦具備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例如反水雷戰、反海盜行動、海上安全行動、人道主義援助、災害援助、參與美海軍陸戰隊的後勤保障和危機應對行動等。

主要優勢

美國海軍之前發展的一款“浮島”式海上基地方案由6個獨立的艙段組合而成,該基地總長約為1500米、寬150米,水線以上高達數十米,能以10餘節的航速航行於世界上絕大多數海域。但是,“浮島”式海上基地存在體積噸位過大、拼接時間過長,維修成本太高,且容易遭到打擊,以及“浮島”式基地航速過慢等缺陷,導致其總體性能不佳,一直難以被美國海軍所接受。而“路易斯·普勒”號與其相比,展現了巨大的優勢,主要有以下4點:

價格便宜

該級艦是在商船馬士基S級6600箱集裝箱船設計基礎上改為軍用艦船的,因此,其大大減少了先期研發費用,而且該型船設計及建造已經相當成熟,對於後期的改裝及新建費用都將大大減少。

任務多樣

該級艦可以根據不同的威脅環境和作戰任務及時變換配置。其在開闊的下層甲板空間擁有多種模組化的集裝箱任務艙,可以隨時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來安裝不同的任務模組。例如,面對非戰爭任務的擴大,搶險救災任務的增多,該級艦上可搭載執行多種任務的多種型號直升機和大量救援物資,以及設施齊全、床位充足的救災醫院船,從而能實現隨時通過模組組合,迅速變成一艘新艦。

適應性強

該級艦建成服役後,可以搭載多種類型直升機,支援多種型號的直升機、傾轉旋翼機和各種固定翼無人機起降。此外,在戰時,該級艦還能運輸大量特戰隊員及其武器裝備。這對於未來的區域登陸作戰和兵力投送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路易斯·普勒”號的下層甲板擁有1台13噸吊機和1台40噸吊機,主要用於調運掃雷以及特種作戰支援裝備、12米特戰快艇以及其他重裝備

功能意義

海上基地作戰在美軍並非新概念,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時期就已經廣泛運用,目前美國海軍“龐塞”號兩栖船塢運輸艦仍在霍爾木茲海峽進行類似的作戰。根據美國海軍協會的觀點,該級艦艇一旦投入作戰運用,將對美海軍落實“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構想”、提高全球作戰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從作戰應用角度分析,遠征移動基地艦已經不僅僅是一艘簡單的作戰平臺,而且由於其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在常規作戰和人道主義救援等領域都有著“戰力倍增器”和“規則改變者”的作用,具體而言,遠征移動基地艦可充當以下三種角色:

登陸平臺

遠征移動基地艦可供250人居住,能夠保障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兩栖登陸部隊的艦岸機動,陸戰隊員從大型船塢登陸艦轉移到登陸平臺之後,可以乘剛性氣墊登陸艇向岸上突擊,也可以乘坐運輸直升機實施垂直登陸,極大地豐富了美軍的登陸作戰選擇,非常符合美國海軍陸戰隊結束在阿富汗戰爭中使用的反遊擊作戰樣式後回歸傳統登陸作戰的轉型要求。

海上基地

滾裝補給船、彈藥運輸艦等大型艦艇的體積和噸位大,通常不能直接參與登陸作戰。登陸艇、氣墊登陸船等小型兩栖作戰艦艇的搭載能力又十分有限。利用遠征移動基地艦,可將海上大型艦艇上部署的人員、戰機、車輛、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物資等轉運到登陸艦艇上,再由這些小型登陸艦艇轉運上岸。這樣,就可以彌補小型登陸艦艇和海上大型艦艇各自的缺陷,增強部隊的兩栖攻擊能力。此外,遠征移動基地艦還可以作為重型裝備與直升機等空運力量轉載的海上基地,實現從海上到空中、再到岸上的投送。

通用海基平臺

由於遠征移動基地艦大量採用了模組化設計,艦載系統安裝與拆卸非常方便,因此具有多用途海基平臺的功能。比如,在大型任務甲板上安裝野戰醫院模組,機動登陸平臺就能作為醫院船使用,安裝車間、吊車等維修類別模組就可以變身為海上搶修船。

軍人主要居住在船艏位置,宿舍有12、15和30人間,還有3套指揮官和行政官員的套房。此外,該還擁有作戰指揮艙室、軍官/士兵/軍士長餐廳、辦公室、會議室、後勤倉庫、維修車間、飛行指揮塔臺、燃料艙以及足夠的海水淡化設備和空調設備。44名平民船員主要居住在艦艉,均為單人宿舍。

作戰任務方面,該艦具備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例如反水雷戰、反海盜行動、海上安全行動、人道主義援助、災害援助、參與美海軍陸戰隊的後勤保障和危機應對行動等。

主要優勢

美國海軍之前發展的一款“浮島”式海上基地方案由6個獨立的艙段組合而成,該基地總長約為1500米、寬150米,水線以上高達數十米,能以10餘節的航速航行於世界上絕大多數海域。但是,“浮島”式海上基地存在體積噸位過大、拼接時間過長,維修成本太高,且容易遭到打擊,以及“浮島”式基地航速過慢等缺陷,導致其總體性能不佳,一直難以被美國海軍所接受。而“路易斯·普勒”號與其相比,展現了巨大的優勢,主要有以下4點:

價格便宜

該級艦是在商船馬士基S級6600箱集裝箱船設計基礎上改為軍用艦船的,因此,其大大減少了先期研發費用,而且該型船設計及建造已經相當成熟,對於後期的改裝及新建費用都將大大減少。

任務多樣

該級艦可以根據不同的威脅環境和作戰任務及時變換配置。其在開闊的下層甲板空間擁有多種模組化的集裝箱任務艙,可以隨時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來安裝不同的任務模組。例如,面對非戰爭任務的擴大,搶險救災任務的增多,該級艦上可搭載執行多種任務的多種型號直升機和大量救援物資,以及設施齊全、床位充足的救災醫院船,從而能實現隨時通過模組組合,迅速變成一艘新艦。

適應性強

該級艦建成服役後,可以搭載多種類型直升機,支援多種型號的直升機、傾轉旋翼機和各種固定翼無人機起降。此外,在戰時,該級艦還能運輸大量特戰隊員及其武器裝備。這對於未來的區域登陸作戰和兵力投送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路易斯·普勒”號的下層甲板擁有1台13噸吊機和1台40噸吊機,主要用於調運掃雷以及特種作戰支援裝備、12米特戰快艇以及其他重裝備

功能意義

海上基地作戰在美軍並非新概念,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時期就已經廣泛運用,目前美國海軍“龐塞”號兩栖船塢運輸艦仍在霍爾木茲海峽進行類似的作戰。根據美國海軍協會的觀點,該級艦艇一旦投入作戰運用,將對美海軍落實“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構想”、提高全球作戰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從作戰應用角度分析,遠征移動基地艦已經不僅僅是一艘簡單的作戰平臺,而且由於其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在常規作戰和人道主義救援等領域都有著“戰力倍增器”和“規則改變者”的作用,具體而言,遠征移動基地艦可充當以下三種角色:

登陸平臺

遠征移動基地艦可供250人居住,能夠保障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兩栖登陸部隊的艦岸機動,陸戰隊員從大型船塢登陸艦轉移到登陸平臺之後,可以乘剛性氣墊登陸艇向岸上突擊,也可以乘坐運輸直升機實施垂直登陸,極大地豐富了美軍的登陸作戰選擇,非常符合美國海軍陸戰隊結束在阿富汗戰爭中使用的反遊擊作戰樣式後回歸傳統登陸作戰的轉型要求。

海上基地

滾裝補給船、彈藥運輸艦等大型艦艇的體積和噸位大,通常不能直接參與登陸作戰。登陸艇、氣墊登陸船等小型兩栖作戰艦艇的搭載能力又十分有限。利用遠征移動基地艦,可將海上大型艦艇上部署的人員、戰機、車輛、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物資等轉運到登陸艦艇上,再由這些小型登陸艦艇轉運上岸。這樣,就可以彌補小型登陸艦艇和海上大型艦艇各自的缺陷,增強部隊的兩栖攻擊能力。此外,遠征移動基地艦還可以作為重型裝備與直升機等空運力量轉載的海上基地,實現從海上到空中、再到岸上的投送。

通用海基平臺

由於遠征移動基地艦大量採用了模組化設計,艦載系統安裝與拆卸非常方便,因此具有多用途海基平臺的功能。比如,在大型任務甲板上安裝野戰醫院模組,機動登陸平臺就能作為醫院船使用,安裝車間、吊車等維修類別模組就可以變身為海上搶修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