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兔子逼急了會造橋!老外漫天要價,成就世界級中國造!

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經全部竣工, 東接香港, 西接珠海、澳門, 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 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 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 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

2017年6月8日,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在即。

它的美麗、雄偉世人有目共睹, 但在實現這份美麗的過程中, 那些辛酸和勵志的故事, 卻鮮為人知, 10月6日東南衛視《中國正在說》節目上,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先生 , 向全國觀眾講述了這項超級工程背後的故事。

外界特別關注港珠澳大橋, 其實就是因為一個字:“難”。 工程體量之巨大, 建設條件之複雜, 是以往世界同類工程所沒有遇到的。

港珠澳大橋由橋樑, 人工島, 隧道三部分組成, 其中, 島隧工程師大橋的控制性工程, 需要建設兩座面積各十萬平方米的人工島和一條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 實現橋樑與隧道的轉換, 是大橋建設技術最複雜, 建設難度最大的部分, 極具挑戰性。

林鳴2005年起參與港珠澳大橋前期籌備工作, 2012年12月, 擔任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

他向大家介紹道, 港珠澳大橋有三個難點, 其中一個難點便是這是一個外海沉管隧道。 在港珠澳大橋之前, 全中國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來不到4公里, 而且,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外海環境下建沉管隧道, 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從零跨越。

2007年, 當時工程師們為了準備這個工程全球去考察, 當時世界上有兩條超過3公里的隧道, 一個是歐洲的厄勒海峽隧道, 還有一個是韓國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橋, 韓國一家非常厲害的公司在主持這個專案, 安裝的部分, 全是歐洲人提供的這方面的支援, 每一節沉管安裝的時候, 會有56位荷蘭專家從阿姆斯特丹飛到釜山給他們安裝。

考察團到釜山去考察時,向接待方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們的裝備,被他們拒絕了。於是考察團就是在大概三百米左右的海面上,開了個船過了一下,用下卡片機拍了幾張照片。

從釜山回來後,林鳴更加堅定一個決心:港珠澳大橋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有外海沉管安裝經驗的公司來合作。

於是,他們找了當時荷蘭的一家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合作,當時人家開了個天價:1.5億歐元!當時差不多約合15億人民幣。

談判過程異常艱難,最後一次談判時,林鳴跟談判員說,你給他們說一個價,3億人民幣。3個億,一個框架,能不能提供給我們最重要的、風險最大的這部分的支援。

但是,荷蘭人是這麼說的,我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

跟荷蘭人談崩了之後,我們就只剩下最後一條路可以走:自主攻關!

難以承受國外高額的技術諮詢費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沉管隧道技術也無法在此照搬套用,林鳴不得不從零開始,自主攻關,待領團隊開始挑戰外海深埋沉管。

不被理解,沒有經驗,外國人都在看著,中國工程師到底行不行?

當然行!

2013年5月1日,歷經96個小時的連續鏖戰,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

這是不平凡的96個小時,仿佛一個從來沒有人教過,也從來沒有駕駛經驗的新手司機,要把一輛大貨車,開上北京的三環五環。

有的人在第一次安裝之後就離開了,剩下的人繼續邊學習邊幹,不能出風險,而且還要成功。

然而,第一節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後面32節安裝都可以簡單複製,嚴苛的外海環境和地質條件,使得施工風險不可預知。

這是個高風險的事情,林鳴每一次安裝,離開房間的時候,他都會回頭看看那個房間,因為每一次出發,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出發。

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每一節都是第一節。

讓林鳴最難忘的是第15節沉管的安裝,兩次回拖三次安裝。第一次在2014年11月17號,沒想到拖回來了,那天他們碰到了最惡劣的海況,珠江口罕見地只有不到10度,海浪有一米多高,工人被海浪推到在沉管頂上。

儘管如此,工人還是護送沉管毫髮無損地回到了塢內。當時起重班長說:回家了,回家了,終於回家了。

第二次安裝在2015年大年初六,為了準備這次安裝,幾百個人的團隊春節期間一天也沒休息,但是當大家再一次出發,現場出現回淤,船隊只能再一次回撤。

當時壓力很大,只裝了15個沉管,還有18個沉管要裝,這樣下去這個工程還能完工嗎?拖回之後,許多人都哭了。

第三次是在第二年的三月份,這次政府給了非常大的支援,“珠江口的采砂企業全部停工。”

參與這項工程的外國專家感到非常震撼,他說,也就是在中國能做到!如果事情發生在國外,早就停下來歸責了。只有中國會討論,如何最快的速度讓工程繼續。

為了回饋社會各界的支持,在被各種原因影響了三個月的情況下,整個團隊咬緊牙關,原計劃那一年安裝九節,實際完成了十節沉管的安裝。

如果外海沉管有挑戰,那麼最終一節的接頭合龍就是這個挑戰最困難的部分,一百多年來也沒有找到特別好的方法,最後還是中國工程師經過4年的研究和攻關找到了辦法。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時分,最後一節沉管的安裝開始了,按照傳統的方法,完成這項安裝至少需要8到10個月,但在新方法的指導下,我們實現貫通,僅用一天!這是7年建設中,最令林鳴感到高興的事情。

功夫不負苦心人,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這一刻,每一個建設者的堅守,每一次與家人的分離,每一次團隊的合作,都已經凝固成了豐碑。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是我國建設的第一座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在建設過程中,林鳴和他的團隊對沉管的設計,生產和安裝技術進行了一些列創新,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術,提供了獨特的樣本和寶貴的經驗。

中國工程師也用這份優秀的作品向世人證明,我們能做到的,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做到!

向這項浩大的工程背後,無數默默奉獻的建設者致敬!

征 集

徵稿郵箱:1016640913@qq.com

本期編輯:團團菌

您看此文用·秒,轉發只需1秒呦~

點 贊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考察團到釜山去考察時,向接待方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們的裝備,被他們拒絕了。於是考察團就是在大概三百米左右的海面上,開了個船過了一下,用下卡片機拍了幾張照片。

從釜山回來後,林鳴更加堅定一個決心:港珠澳大橋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有外海沉管安裝經驗的公司來合作。

於是,他們找了當時荷蘭的一家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合作,當時人家開了個天價:1.5億歐元!當時差不多約合15億人民幣。

談判過程異常艱難,最後一次談判時,林鳴跟談判員說,你給他們說一個價,3億人民幣。3個億,一個框架,能不能提供給我們最重要的、風險最大的這部分的支援。

但是,荷蘭人是這麼說的,我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

跟荷蘭人談崩了之後,我們就只剩下最後一條路可以走:自主攻關!

難以承受國外高額的技術諮詢費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沉管隧道技術也無法在此照搬套用,林鳴不得不從零開始,自主攻關,待領團隊開始挑戰外海深埋沉管。

不被理解,沒有經驗,外國人都在看著,中國工程師到底行不行?

當然行!

2013年5月1日,歷經96個小時的連續鏖戰,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

這是不平凡的96個小時,仿佛一個從來沒有人教過,也從來沒有駕駛經驗的新手司機,要把一輛大貨車,開上北京的三環五環。

有的人在第一次安裝之後就離開了,剩下的人繼續邊學習邊幹,不能出風險,而且還要成功。

然而,第一節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後面32節安裝都可以簡單複製,嚴苛的外海環境和地質條件,使得施工風險不可預知。

這是個高風險的事情,林鳴每一次安裝,離開房間的時候,他都會回頭看看那個房間,因為每一次出發,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出發。

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每一節都是第一節。

讓林鳴最難忘的是第15節沉管的安裝,兩次回拖三次安裝。第一次在2014年11月17號,沒想到拖回來了,那天他們碰到了最惡劣的海況,珠江口罕見地只有不到10度,海浪有一米多高,工人被海浪推到在沉管頂上。

儘管如此,工人還是護送沉管毫髮無損地回到了塢內。當時起重班長說:回家了,回家了,終於回家了。

第二次安裝在2015年大年初六,為了準備這次安裝,幾百個人的團隊春節期間一天也沒休息,但是當大家再一次出發,現場出現回淤,船隊只能再一次回撤。

當時壓力很大,只裝了15個沉管,還有18個沉管要裝,這樣下去這個工程還能完工嗎?拖回之後,許多人都哭了。

第三次是在第二年的三月份,這次政府給了非常大的支援,“珠江口的采砂企業全部停工。”

參與這項工程的外國專家感到非常震撼,他說,也就是在中國能做到!如果事情發生在國外,早就停下來歸責了。只有中國會討論,如何最快的速度讓工程繼續。

為了回饋社會各界的支持,在被各種原因影響了三個月的情況下,整個團隊咬緊牙關,原計劃那一年安裝九節,實際完成了十節沉管的安裝。

如果外海沉管有挑戰,那麼最終一節的接頭合龍就是這個挑戰最困難的部分,一百多年來也沒有找到特別好的方法,最後還是中國工程師經過4年的研究和攻關找到了辦法。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時分,最後一節沉管的安裝開始了,按照傳統的方法,完成這項安裝至少需要8到10個月,但在新方法的指導下,我們實現貫通,僅用一天!這是7年建設中,最令林鳴感到高興的事情。

功夫不負苦心人,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這一刻,每一個建設者的堅守,每一次與家人的分離,每一次團隊的合作,都已經凝固成了豐碑。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是我國建設的第一座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在建設過程中,林鳴和他的團隊對沉管的設計,生產和安裝技術進行了一些列創新,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術,提供了獨特的樣本和寶貴的經驗。

中國工程師也用這份優秀的作品向世人證明,我們能做到的,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做到!

向這項浩大的工程背後,無數默默奉獻的建設者致敬!

征 集

徵稿郵箱:1016640913@qq.com

本期編輯:團團菌

您看此文用·秒,轉發只需1秒呦~

點 贊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