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們是中國戰地記者,在人間地獄,看著一批批年輕人死去

四位年輕人, 四個來自戰場的故事

生於和平年代的中國孩子,

卻被戰爭永遠地改變

在這個只需滿足欲望的時代

他們卻明白了活著的寶貴

幾乎每個充滿理想主義的新聞人, 都做過成為戰地記者的夢。 戰場極大滿足了記者追逐故事的本能, 這裡有政治、民族、衝突……所有一切引人入勝的故事背景, 還有在懸於生死一線間, 人類迸發出的親情、愛情、恐懼等所有生命的底色, 以及從中閃耀出的人性光輝。

對記者來說, 沒有比這更好的舞臺。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 血液似乎都要沸騰。 但冷靜下來, 到底還有多少年輕人知道哪裡在打仗?為什麼要打?打開手機的新聞App, 推送的還有國際新聞嗎?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 做嚴肅新聞似乎格外不合時宜。

直到有一天, 英國《衛報》報導了中國年輕戰地記者陳序和袁文逸的故事。 我們才得知, 在大多數人視野之外,

一些“80後”、“90後”仍然選擇走進戰場, 告訴大家世界上不盡是和平, 戰爭仍然在製造悲劇、釋放醜惡。

我們好奇他們的選擇和動機, 希望聽到一些充滿激情和理想主義的句子。 但他們和很多年輕人一樣, 態度謙遜, 帶著幾分羞澀。 直到我向王薇薇約稿, 她問其他人寫了什麼,

我說可以寫寫槍林彈雨, 她停頓了一下, 說槍林彈雨太習慣了, 好像說不出哪次比較特殊。 她在敘利亞待了五年, “有一次在現場, 身邊躺的全是屍體”。

問他們如果有機會, 還會不會回去。 改行做網路直播節目的袁文逸想都沒想, 說當然, 離開戰場屬於無奈, 東方衛視作為省級電視臺, 現在拿不到國際新聞報導的許可。 楊臻說如果回去, 是為了那些當地的雇員兄弟, 在那裡他知道了什麼是最純真的友情。 陳序有個漂亮的女兒, 現在和老婆常駐波蘭, 出於做父親的責任, 他需要暫時遠離戰場。

下面是他們自己寫下的文字, 無需修飾, 足以震撼人心。 一旦走上戰場, 終將被戰場改變, 再也無法回到過去。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寫道:“無論誰死了,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

陳序:媒體是有罪的

30歲

新華通訊社

2011-2013 駐加沙分社記者

2014-2016 駐巴格達分社首席記者

血色中的伊斯蘭新年

火中的加沙天際線, 對我來說像夢境與現實的交割線。

在空中的是夢, F16戰機隆隆的盤旋聲和尖銳的導彈發射聲,

地對空導彈和火箭彈在眼前升起騰空, “鐵穹”發射導彈呼嘯攔截, 還帶著爆炸後拂過臉的氣流, 讓喜歡軍事的我熱血沸騰。 回到地面, 馬上進入了現實世界:被炸毀的廢墟中躺著小學生的課本, 死者臥室的枕巾上殘留著烏黑血跡, 太平間進進出出的是孩子的屍體, 還有散落一地的人體碎片。 這是活生生的人間地獄。

簽下“生死狀”

巴以衝突升級後隔天一大早, 我和同事就簡單收拾行李, 火速趕往加沙地帶。

車開到距埃雷茲檢查站還有數公里的地方, 我們就被以色列士兵攔了下來。 這裡是外國記者從以色列進入加沙的唯一通道, 一位負責接待媒體的女兵語氣親切地告訴我們, 由於附近交火激烈, 檢查站暫時關閉。於是我們決定去附近的加油站簡單吃頓午餐。

從點餐開始,附近就不斷響起防空警報聲,每次響起,大家都放下手中刀叉,緊張地搜尋著火箭彈的位置。我一邊大口吃著義大利千層面,一邊看到“鐵穹”在空中攔截火箭彈後火光四射的爆炸,感覺像坐在電影院第一排看戰爭片。我懊惱地想,這應該是這個月最後一頓像樣的午餐了。

一直等到傍晚,我們才被告知交火減緩可以通過。進入檢查站後,以軍沒有立刻放行,而是先把所有人帶到了邊上的一個小房間裡。在那裡我們每人都收到一份兩頁的文書,要求我們簽字。

我瞄了一眼標題:《對以色列國防軍軍事行動的承諾書,暨對媒體公司的警告、免責書》。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生死狀”麼!同事要我仔細看看各項條款,我說:“還看啥啊,不簽也不會讓你進去的。”於是我們趕緊簽了,一溜煙過了檢查站。

加沙新年

進加沙後本來應該在哈馬斯的邊檢辦入境手續,但用集裝箱改裝成的小辦公室早已人去樓空。載著我們的巴勒斯坦司機說:“哈哈,別急,馬上讓你們看到他們在哪。”他繼續向前開,左拐右拐來到遠處的一棟民宅。在民宅背後,我們找到了正蹲在地上,忙亂地給外國記者做登記的哈馬斯邊檢人員。這些人慌慌張張,場面十分混亂,在快速給我們辦完後,不耐煩地揮揮手:“快走吧快走吧。”

我們隨後坐著“天價”出租向以軍轟炸最猛烈的加沙城前進,一路上看到哈馬斯武裝人員不斷從各個角落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加沙原本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將近200萬人生活在這個面積還不到北京市海澱區的狹小地帶裡。

當天還是伊斯蘭曆新年,但原本車水馬龍的大街空空蕩蕩,成了膽大的孩子們的足球場。天真無畏的孩子們在殘陽下歡笑著踢球,和遠處火箭彈與導彈交織殘留的軌跡,構成了一次充滿血色的新年回憶。

陳序和伊拉克士兵的合影

“危險區”與“安全區”

在加沙採訪最讓我緊張的,不是在新聞現場,而是趕往現場的路上。由於阿拉伯人記性出奇的差,我每次上車都會跟司機強調,選安全的路走!在加沙的司機都明白,安全的路指的是視野開闊、目標明顯的大路;要遠離哈馬斯建築,因為那是以色列戰機重點“照顧”的對象;要遠離人口稠密、街道狹窄的難民營,因為那裡遍佈著武裝分子;要遠離邊境地帶和海濱大道,因為將暴露在以軍坦克和軍艦的炮口下。

再充分的避險意識也是不夠的,危險會時刻潛伏在身邊。剛拍攝完被炸毀的哈馬斯內政部大樓,在我走後不久,大樓又被以軍反復轟炸;每次走非常靠近邊境的薩拉丁大道,都得踩死油門拼命開,並祈禱邊境上無數的以軍坦克手不要打歪了;採訪途中,附近一有火箭彈升上天空,就得趕緊上車逃跑,以免被以色列戰機隨後的反擊波及。

儘管聽說我們居住的Arc Med酒店與 以方有“秘密保護協議”,但酒店位置靠近 以軍轟炸最密集的加沙北部邊境,轟炸經 常從夜幕降臨一直持續到隔日清晨。

經常 是剛上床不久,窗外突然火光四射,接著是 震得人膽顫的巨響,一股氣浪打在臉上, 整個房間都會跟著晃動。我還在窗口目睹 164 過幾次挺近的爆炸,並被隨後的氣浪給打了回來,時不時還有爆炸產生的碎片,落到 酒店樓下的露臺上。加沙衝突期間,轟炸成 了我最特殊的“叫早”服務,基本上每天我 都是被炸醒的。

人間地獄

除了人間地獄,我再也找不到更恰當的詞去形容戰火中的加沙了。

在去拍攝赫賈茲一家的葬禮時,我遇到了兩名哈馬斯下屬“阿克薩”電視臺的攝像記者。當時這兩名穿著媒體背心的大鬍子走進暫時停放遺體的清真寺,與在一旁等待葬禮的我閒聊了兩句。我記得他們隨後乘坐雷諾旅行車離開,車頂上貼著“PRESS”的字樣,卻不想當天下午就傳來了他們的死訊。當時在聯合國學校採訪難民的同事目睹了一切,這兩名記者的車剛開到聯合國學校門口,突然一架以色列戰機向汽車發射了一枚導彈,引發了巨大的爆炸。同事立刻下去看,發現車裡的兩人已經燒成了黑炭,司機的手還緊緊扒著方向盤。

每天外出採訪,都要面對一幕幕類似的慘劇。每天我都必須緊閉內心,關閉情感,一心投入工作。因為稍有分心,我就有可能被情感動搖而無法好好工作,當下我的責任是記錄。儘管如此,在我拍攝完最後一具屍體後,胃裡泛上的噁心和暈眩感,還是讓我從停屍房奪門而出,跑到一邊幹嘔。雖然如今衝突已經結束,但一些恐怖畫面仍會突然重現我眼前。

加沙停火與媒體之罪在苦熬了8天后,我們終於收到哈馬斯與以色列達成停火的消息。當最後一陣炮擊與轟炸結束之後,加沙城陷入一片久違的沉寂。我們圍坐在電視前收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新聞發佈會,當他宣佈代號為“防務之柱”的軍事行動正式結束時,在場所有人都發出一陣歡呼。酒店四周開始傳來哈馬斯武裝人員鳴槍慶祝的聲音,哈馬斯下屬的“阿克薩”電視臺則將停火協議稱為“繼以軍2009年被迫撤出加沙之後,,你好!

很遺憾不能為你送別,不 知道將來有沒有機會在黎巴 嫩或者敘利亞再見?不過無論如何還是很 高興認識你,祝你生活幸福、學業有成!

P.S. 別忘記把書還給圖書館,謝謝!

萊拉

2011年12月27日

七年前,敘利亞危機爆發,我還是一名阿拉伯語專業的大學生。那一年,我在黎巴嫩的一所大學交流學習。

萊拉是我的朋友,我們相識於學校的圖書館。由於不是學校正式註冊的學生,我不能外借圖書館裡的書,而當時萊拉是圖書館的學生管理員,她便幫我借書,舉手之勞為正在準備論文的我解了燃眉之急。

這段特殊的情誼讓我們成了好朋友。

回國後,我們仍保持郵件聯繫。萊拉的家鄉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她在英文繫念研究生,方向是比較文學。但她同時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從唐詩宋詞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她竟都能說得頭頭是道。我是她認識的第一個中國人。

一次,當我提起在阿拉伯世界家喻戶曉的敘利亞詩人尼紮爾·卡巴尼時,萊拉向我念起卡巴尼的一首詩:

“大馬士革,我夢中的寶藏……我要向你哀歎阿拉伯主義,還是向你哀歎我的阿拉伯同胞?”

雖然不在敘利亞,但有關她祖國的新聞已經是鋪天蓋地,想到未來,萊拉眉頭緊蹙。

卡邁勒,你好!

多謝你的關心!感謝真主,我和我的家人都很好。儘管敘利亞國內的局勢有些動盪,但是被西方的媒體誇大了……我的家人現在也都在正常上班,我的妹妹也在正常上學。我們當然也希望民主,但是不希望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打著民主的幌子來干涉我們的內政……我還要感謝你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因為你們否決了聯合國安理會關於敘利亞問題的決議,不給美國插手我們內政的機會……

萊拉

2012年2月12日

“阿拉伯之春”席捲了西亞北非諸國,突尼斯的本·阿裡、利比亞的卡紮菲、埃及的穆巴拉克等政治強人紛紛倒下。

然而,當時學校裡不少像萊拉一樣來自敘利亞的學生,他們無不對他們的祖國充滿信心。

因為中國對涉及敘利亞問題的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草案行使了否決權,這讓我在這些敘利亞同學之間頗受歡迎,甚至走在路上,常有素不相識的人沖我興奮地高喊“感謝中國!VETO 陳序(開篇)

編輯 陳晞

化妝 葉 妍 / 髮型 Lucy Li

檢查站暫時關閉。於是我們決定去附近的加油站簡單吃頓午餐。

從點餐開始,附近就不斷響起防空警報聲,每次響起,大家都放下手中刀叉,緊張地搜尋著火箭彈的位置。我一邊大口吃著義大利千層面,一邊看到“鐵穹”在空中攔截火箭彈後火光四射的爆炸,感覺像坐在電影院第一排看戰爭片。我懊惱地想,這應該是這個月最後一頓像樣的午餐了。

一直等到傍晚,我們才被告知交火減緩可以通過。進入檢查站後,以軍沒有立刻放行,而是先把所有人帶到了邊上的一個小房間裡。在那裡我們每人都收到一份兩頁的文書,要求我們簽字。

我瞄了一眼標題:《對以色列國防軍軍事行動的承諾書,暨對媒體公司的警告、免責書》。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生死狀”麼!同事要我仔細看看各項條款,我說:“還看啥啊,不簽也不會讓你進去的。”於是我們趕緊簽了,一溜煙過了檢查站。

加沙新年

進加沙後本來應該在哈馬斯的邊檢辦入境手續,但用集裝箱改裝成的小辦公室早已人去樓空。載著我們的巴勒斯坦司機說:“哈哈,別急,馬上讓你們看到他們在哪。”他繼續向前開,左拐右拐來到遠處的一棟民宅。在民宅背後,我們找到了正蹲在地上,忙亂地給外國記者做登記的哈馬斯邊檢人員。這些人慌慌張張,場面十分混亂,在快速給我們辦完後,不耐煩地揮揮手:“快走吧快走吧。”

我們隨後坐著“天價”出租向以軍轟炸最猛烈的加沙城前進,一路上看到哈馬斯武裝人員不斷從各個角落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加沙原本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將近200萬人生活在這個面積還不到北京市海澱區的狹小地帶裡。

當天還是伊斯蘭曆新年,但原本車水馬龍的大街空空蕩蕩,成了膽大的孩子們的足球場。天真無畏的孩子們在殘陽下歡笑著踢球,和遠處火箭彈與導彈交織殘留的軌跡,構成了一次充滿血色的新年回憶。

陳序和伊拉克士兵的合影

“危險區”與“安全區”

在加沙採訪最讓我緊張的,不是在新聞現場,而是趕往現場的路上。由於阿拉伯人記性出奇的差,我每次上車都會跟司機強調,選安全的路走!在加沙的司機都明白,安全的路指的是視野開闊、目標明顯的大路;要遠離哈馬斯建築,因為那是以色列戰機重點“照顧”的對象;要遠離人口稠密、街道狹窄的難民營,因為那裡遍佈著武裝分子;要遠離邊境地帶和海濱大道,因為將暴露在以軍坦克和軍艦的炮口下。

再充分的避險意識也是不夠的,危險會時刻潛伏在身邊。剛拍攝完被炸毀的哈馬斯內政部大樓,在我走後不久,大樓又被以軍反復轟炸;每次走非常靠近邊境的薩拉丁大道,都得踩死油門拼命開,並祈禱邊境上無數的以軍坦克手不要打歪了;採訪途中,附近一有火箭彈升上天空,就得趕緊上車逃跑,以免被以色列戰機隨後的反擊波及。

儘管聽說我們居住的Arc Med酒店與 以方有“秘密保護協議”,但酒店位置靠近 以軍轟炸最密集的加沙北部邊境,轟炸經 常從夜幕降臨一直持續到隔日清晨。

經常 是剛上床不久,窗外突然火光四射,接著是 震得人膽顫的巨響,一股氣浪打在臉上, 整個房間都會跟著晃動。我還在窗口目睹 164 過幾次挺近的爆炸,並被隨後的氣浪給打了回來,時不時還有爆炸產生的碎片,落到 酒店樓下的露臺上。加沙衝突期間,轟炸成 了我最特殊的“叫早”服務,基本上每天我 都是被炸醒的。

人間地獄

除了人間地獄,我再也找不到更恰當的詞去形容戰火中的加沙了。

在去拍攝赫賈茲一家的葬禮時,我遇到了兩名哈馬斯下屬“阿克薩”電視臺的攝像記者。當時這兩名穿著媒體背心的大鬍子走進暫時停放遺體的清真寺,與在一旁等待葬禮的我閒聊了兩句。我記得他們隨後乘坐雷諾旅行車離開,車頂上貼著“PRESS”的字樣,卻不想當天下午就傳來了他們的死訊。當時在聯合國學校採訪難民的同事目睹了一切,這兩名記者的車剛開到聯合國學校門口,突然一架以色列戰機向汽車發射了一枚導彈,引發了巨大的爆炸。同事立刻下去看,發現車裡的兩人已經燒成了黑炭,司機的手還緊緊扒著方向盤。

每天外出採訪,都要面對一幕幕類似的慘劇。每天我都必須緊閉內心,關閉情感,一心投入工作。因為稍有分心,我就有可能被情感動搖而無法好好工作,當下我的責任是記錄。儘管如此,在我拍攝完最後一具屍體後,胃裡泛上的噁心和暈眩感,還是讓我從停屍房奪門而出,跑到一邊幹嘔。雖然如今衝突已經結束,但一些恐怖畫面仍會突然重現我眼前。

加沙停火與媒體之罪在苦熬了8天后,我們終於收到哈馬斯與以色列達成停火的消息。當最後一陣炮擊與轟炸結束之後,加沙城陷入一片久違的沉寂。我們圍坐在電視前收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新聞發佈會,當他宣佈代號為“防務之柱”的軍事行動正式結束時,在場所有人都發出一陣歡呼。酒店四周開始傳來哈馬斯武裝人員鳴槍慶祝的聲音,哈馬斯下屬的“阿克薩”電視臺則將停火協議稱為“繼以軍2009年被迫撤出加沙之後,,你好!

很遺憾不能為你送別,不 知道將來有沒有機會在黎巴 嫩或者敘利亞再見?不過無論如何還是很 高興認識你,祝你生活幸福、學業有成!

P.S. 別忘記把書還給圖書館,謝謝!

萊拉

2011年12月27日

七年前,敘利亞危機爆發,我還是一名阿拉伯語專業的大學生。那一年,我在黎巴嫩的一所大學交流學習。

萊拉是我的朋友,我們相識於學校的圖書館。由於不是學校正式註冊的學生,我不能外借圖書館裡的書,而當時萊拉是圖書館的學生管理員,她便幫我借書,舉手之勞為正在準備論文的我解了燃眉之急。

這段特殊的情誼讓我們成了好朋友。

回國後,我們仍保持郵件聯繫。萊拉的家鄉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她在英文繫念研究生,方向是比較文學。但她同時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從唐詩宋詞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她竟都能說得頭頭是道。我是她認識的第一個中國人。

一次,當我提起在阿拉伯世界家喻戶曉的敘利亞詩人尼紮爾·卡巴尼時,萊拉向我念起卡巴尼的一首詩:

“大馬士革,我夢中的寶藏……我要向你哀歎阿拉伯主義,還是向你哀歎我的阿拉伯同胞?”

雖然不在敘利亞,但有關她祖國的新聞已經是鋪天蓋地,想到未來,萊拉眉頭緊蹙。

卡邁勒,你好!

多謝你的關心!感謝真主,我和我的家人都很好。儘管敘利亞國內的局勢有些動盪,但是被西方的媒體誇大了……我的家人現在也都在正常上班,我的妹妹也在正常上學。我們當然也希望民主,但是不希望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打著民主的幌子來干涉我們的內政……我還要感謝你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因為你們否決了聯合國安理會關於敘利亞問題的決議,不給美國插手我們內政的機會……

萊拉

2012年2月12日

“阿拉伯之春”席捲了西亞北非諸國,突尼斯的本·阿裡、利比亞的卡紮菲、埃及的穆巴拉克等政治強人紛紛倒下。

然而,當時學校裡不少像萊拉一樣來自敘利亞的學生,他們無不對他們的祖國充滿信心。

因為中國對涉及敘利亞問題的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草案行使了否決權,這讓我在這些敘利亞同學之間頗受歡迎,甚至走在路上,常有素不相識的人沖我興奮地高喊“感謝中國!VETO 陳序(開篇)

編輯 陳晞

化妝 葉 妍 / 髮型 Lucy Li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