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的產品方法論之需求分析(中)

文/劉禎發佈於12小時前閱讀1603評論0喜歡0

閱讀1603

標籤:

產品經理需求分析

01

一轉眼, 8天假期就要過去了, 希望大家假期過得充實愉快。

這些天將此前的功課補了一遍, 自己的計畫也完成了 80 %。 趁著假期最後一天, 將之前的需求分析一文再次展開, 準備是時候回到工作的狀態了。

首先, 我們先回顧需要與需求的的定義:

需要, 是解決問題或者滿足欲望, 它是我們最終目的。

需求, 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來滿足, 具體表現為解決方案中的具體產品或是功能。

在上文發出後, 我總是想著能否用更為簡潔的類比方式來描述兩者的關係, 直到看到老黃的那篇《身為互聯網人, 看不懂用戶行為怎麼辦?》, 裡面提出了以下觀點:

我並非想去爭執, 這兩類需求說到底就是需要與需求, 概念模糊才會讓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是捉襟見肘,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卻很難說服對方。

看罷文章, 我突然想到了如何向他人講解兩者的好辦法, 需要與需求其實就是矛盾的共性與個性。

這一段在高中政治學習的哲學辯證法代表了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與本質。 將這一觀點運用到需求分析中特別有效, 我就像發現了新大陸那般興奮, 如此一來, 對於產品工作者而言, 我們只需要運用這一關係就能夠挖掘出用戶行為及其產生的環境本後的種種本質。

這是我自己理解需求分析的昇華:

需求可能是用戶一時的喜好。 需要可能是對於「使用者在遭遇經受何種場景何種衝擊後一定會得到或產生某些特定體驗和感受」有了更加深刻和普世的理解。

02

書接前文, 我將自己的需求分析方法論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我的做法是:

我們在遇見需求時, 首先要分析用戶、場景、問題以及現有解決方案, 利用思維導圖將思考過程完整記錄並梳理, 更要深層地理解使用者需要, 圍繞核心的使用者體驗與感受, 從中篩選並提煉出最有價值的資訊與開發方向。

拋開單個需求分析框架, 我們在工作中不免碰到太多需求, 很多時候, 若是處理不當, 很容易打亂我們的日常計畫:

上述這些案例只是我們需求的九牛一毛而已, 對於需求提出者而言, 這些都很緊急, 我們必須儘快安排開發, 否則會影響後續商業洽談。

然而, 我們需要明白, 一個公司的產品路線圖是需要清晰明確的規劃與執行的, 「任何需求都可以完成, 只是需要時間」,

因而, 我們需要認真地制定評估原則, 原則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標準。 我們常說的優先順序排序就是為了確定現階段的任務以及我們為何要開發。

在總結了個人學習與公司發展後, 我將需求優先順序排序分為以下三個維度:

一、使用者量與發生頻率

使用者量是指這個需求或問題是影響小部分使用者還是所有使用者。

發生頻率是指這個需求或問題是每次都出現還是偶爾出現。

我們要優先解決大用戶量的高頻問題, 這是保證產品的基礎體驗, 也是保證用戶口碑的關鍵所在, 若是基礎體驗都無法滿足, 何來產品價值與使用者自發推廣?

例如, App 手機登錄短信驗證碼收不到;場館地圖無法獲取;支付頁面報錯。

最後解決小用戶量的低頻問題,

這是超出預期的用戶體驗。

例如, Kindle 的全文檢索搜尋;網購書籍贈書簽。

二、開發難度與實踐效果

開發難度是指問題解決或是功能實現的技術要求、人員數量以及開發時間。

實踐效果是指問題解決或是功能實現的用戶體驗、操作效率以及實踐效果。

我們要優先做難度不大、效果明顯的事情, 這就是常說的產品反覆運算, 早期更是如此, 我們推出產品後最好圍繞核心功能進行完善。

例如, ofo 小黃車的低成本投放與快速複製;微信的社交聊天與好友。

然後做難度大、效果不明顯的事情, 這可能是未來的機會。

例如, 摩拜單車智慧鎖與科研技術投入;得到 App 的《每天聽本書》年卡體系。

三、產品價值

按照俞軍的說法:

因而,看一個產品的價值可以從使用者需求的緊迫性以及使用者對產品的付費意願。

例如,去年的直播行業與內容付費行業風生水起,從用戶價值來看,直播帶來的新體驗要遠遠超出原來一個人的孤獨感,而且隨著移動支付的便捷,人們對於付費閱讀或是打賞等已經有了更深的認知,這也可以認為是舊時代的粉絲經濟的現代版本。因而,我們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很多產品跟風上了直播或是付費問答等功能。

總而言之,我們能夠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需求優先順序的定義要基於當時的環境和實際情況,需求分析最關鍵是回到用戶、場景、問題上來,因為使用者需求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需要適時調整。

產品起步階段的重點是核心功能的實現,驗證產品的可行性。產品的發展階段重點是功能的擴展和完善,需要做的是探索新的價值。產品的反覆運算階段重點是用戶體驗的提升。

2、產品與運營不分家,在確保滿足基本需求時,也要適當考慮滿足用戶期望和興奮型需求。

這其實就是 KANO 模型中的三種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三種需求的重要性程度當然是基本型需求優先,期望型與興奮型需求次之。

因而,在產品開發與運營過程中,我們需要動態調整或是轉換當前階段的重點,上述的三個維度就是衡量優先順序的標準之一,最終將劃分出來的需求進行對比與討論。

03

下面我就用實際案例來拆解並運用上述需求優先順序排序原則。

我們從 QQ 第一版上線的優先順序來分析,面對以下 12 個需求的思考方式為:

首先,從使用者量與發生頻率來看,

QQ 的核心功能是即時聊天,在當時的網路技術與時代背景下,與聊天相關的元素就顯得異常重要,可能會涉及到大範圍用戶,利用四象限分析法,卡通頭像、聊天室、很小的 exe 程式以及看誰線上上對用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功能,無論是私聊、群聊還是使用者狀態顯示,都是為了提升線上聊天用戶的溝通與交流體驗,而語音、視頻或是檔案傳輸僅適用于特定人群,例如商務往來、家人溝通等場景,優先順序當然排後。

其次,從開發難度與實施效果來看,卡通頭像、聊天室與看誰線上上這三個需求開發難度相對較低,且容易被用戶察覺並迅速傳播。其他的需求依次劃分在其他象限上。

最後,從產品價值來看,聊天室、看誰線上上、超快反應可能是當時用戶較為迫切的需求,從付費意願來看,皮膚、QQ 表情都是後期用戶為了炫耀並展現個性的絕佳方式,每天龐大的使用者量使得騰訊在當時的玩法十分多樣,站在用戶角度,我是願意為了皮膚或是表情付費,想當年 QQ 的個性皮膚與各類增值服務可是風靡全國。

綜上所述,1、3、5、10 是較為合理的需求優先順序排序,當然,這只是我們簡單地分析與思考,事實情況與業務資料我們並無更多資訊。

這只是我的個人經驗與總結,大家可對照自己公司的產品需求運用這三個維度來思考並完善。

以上就是我的需求分析方法論第二步——利用四象限分析法來進行優先順序排序。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在遇見海量需求時,要明確需求優先順序排序原則,逐一運用四象限分析法來判斷,然後再結合公司產品發展階段與具體場景來思考。

恭喜你已經學習用戶思維的第二步,接下來便是如何對需求與需求池進行管理以及如何進行版本反覆運算,我會在最後一篇文章中繼續闡述我的實踐經驗與思考。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希望你能夠有所啟發。

文/劉禎(微信公眾號:聽天由己,互聯網體育領域創業產品經理)

因而,看一個產品的價值可以從使用者需求的緊迫性以及使用者對產品的付費意願。

例如,去年的直播行業與內容付費行業風生水起,從用戶價值來看,直播帶來的新體驗要遠遠超出原來一個人的孤獨感,而且隨著移動支付的便捷,人們對於付費閱讀或是打賞等已經有了更深的認知,這也可以認為是舊時代的粉絲經濟的現代版本。因而,我們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很多產品跟風上了直播或是付費問答等功能。

總而言之,我們能夠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需求優先順序的定義要基於當時的環境和實際情況,需求分析最關鍵是回到用戶、場景、問題上來,因為使用者需求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需要適時調整。

產品起步階段的重點是核心功能的實現,驗證產品的可行性。產品的發展階段重點是功能的擴展和完善,需要做的是探索新的價值。產品的反覆運算階段重點是用戶體驗的提升。

2、產品與運營不分家,在確保滿足基本需求時,也要適當考慮滿足用戶期望和興奮型需求。

這其實就是 KANO 模型中的三種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三種需求的重要性程度當然是基本型需求優先,期望型與興奮型需求次之。

因而,在產品開發與運營過程中,我們需要動態調整或是轉換當前階段的重點,上述的三個維度就是衡量優先順序的標準之一,最終將劃分出來的需求進行對比與討論。

03

下面我就用實際案例來拆解並運用上述需求優先順序排序原則。

我們從 QQ 第一版上線的優先順序來分析,面對以下 12 個需求的思考方式為:

首先,從使用者量與發生頻率來看,

QQ 的核心功能是即時聊天,在當時的網路技術與時代背景下,與聊天相關的元素就顯得異常重要,可能會涉及到大範圍用戶,利用四象限分析法,卡通頭像、聊天室、很小的 exe 程式以及看誰線上上對用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功能,無論是私聊、群聊還是使用者狀態顯示,都是為了提升線上聊天用戶的溝通與交流體驗,而語音、視頻或是檔案傳輸僅適用于特定人群,例如商務往來、家人溝通等場景,優先順序當然排後。

其次,從開發難度與實施效果來看,卡通頭像、聊天室與看誰線上上這三個需求開發難度相對較低,且容易被用戶察覺並迅速傳播。其他的需求依次劃分在其他象限上。

最後,從產品價值來看,聊天室、看誰線上上、超快反應可能是當時用戶較為迫切的需求,從付費意願來看,皮膚、QQ 表情都是後期用戶為了炫耀並展現個性的絕佳方式,每天龐大的使用者量使得騰訊在當時的玩法十分多樣,站在用戶角度,我是願意為了皮膚或是表情付費,想當年 QQ 的個性皮膚與各類增值服務可是風靡全國。

綜上所述,1、3、5、10 是較為合理的需求優先順序排序,當然,這只是我們簡單地分析與思考,事實情況與業務資料我們並無更多資訊。

這只是我的個人經驗與總結,大家可對照自己公司的產品需求運用這三個維度來思考並完善。

以上就是我的需求分析方法論第二步——利用四象限分析法來進行優先順序排序。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在遇見海量需求時,要明確需求優先順序排序原則,逐一運用四象限分析法來判斷,然後再結合公司產品發展階段與具體場景來思考。

恭喜你已經學習用戶思維的第二步,接下來便是如何對需求與需求池進行管理以及如何進行版本反覆運算,我會在最後一篇文章中繼續闡述我的實踐經驗與思考。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希望你能夠有所啟發。

文/劉禎(微信公眾號:聽天由己,互聯網體育領域創業產品經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