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地處秦嶺山地,有商山洛水,今日商洛昔日之商州:商州三錄賈平凹

西行

西風一吹, 柴門就掩了。 女人坐在炕上, 炕上鋪滿著四六席;滿滿當當的, 是女人的世界。 火塘的出口和炕門接在一起, 連爐沿子上的紅椿木板都烙騰騰的。 女人捨不得這份熱, 把糧食磨子都搬上來, 盤腿正坐, 搖那磨拐兒, 兩塊鑿著紋路的石頭, 就動起來, 呼嚕嚕一匝, 呼嚕嚕一匝, “毛兒, 毛兒, ”他叫著小兒子, 小兒子剛會打能能, 對娘的召喚並不理睬;打開了炕角的一個包袱, 翻弄著五顏六色的、方的圓的長的短的碎布頭兒。 玩膩了, 就來撲著娘的脊背抓。 女人將兒子抱在從梁上吊下來的一個竹筐子裡,

一邊搖一匝磨拐兒, 一邊推一下竹筐兒。 有節奏的晃動, 和有節奏的響聲, 使小兒子就迷糊了。 女人的右手也乏疲了, 兩隻手夾一個六十度的角, 一匝匝繼續搖磨拐兒。

風天裡, 太陽走得快, 過了屋脊, 下了臺階, 在廈屋的山牆上磨蝕了一片, 很快就要從西山峁上滾下去了。

太陽是地球的一個磨眼吧, 它轉動一圈, 把白天就從磨眼裡磨下去, 天就要黑了?女人從窗子裡往外看, 對面的山頭上, 孩子的爹正在那裡犁地。 一排兒五個山頭上, 山頭上都是地;已經犁了四個山頭, 犁溝全是由外往裡轉, 轉得像是指印的鬥紋, 五個山頭就是一個手掌。 女人看不到手掌外的天地。 女人想:這日子真有趣, 外邊人在地裡轉圈圈, 屋裡人在炕上搖圈圈;春天過去了、夏天就來;夏天過去了, 秋天就來;秋天過去了, 冬天就來。 一年四季, 四個季節完了, 又是一年。 天很快就黑了, 女人溜下炕生火做飯。 飯熟了, 他一邊等著男人回來, 一邊在手心唾口唾沫, 抹抹頭髮。 女人最愛的是晚上, 她知道, 太陽在白日散盡了熱,
晚上就要變成柔柔情情的月亮的。

《商州又錄》節選 賈平凹

商州因春秋戰國時期商鞅的封地而得名, 因著名作家賈平凹筆下長篇小說《商州》、散文集《商州初錄》、《商州又錄》、《商州再錄》等一系列以商州風土人情為背景的作品而聞名天下。 今天的商州改稱商洛市, 商洛一直也是這個地區的簡稱。 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使得這個地區人文氣息非常濃厚, 西行帶領大家隨著賈平凹的筆觸, 走進商州這片充滿靈氣的土地吧。

商洛始名于漢朝。 漢代指上雒(縣)和商(縣)的地域合稱。 隋朝是指一個縣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商雒建制是代表領6縣的地級建制名稱。 之後由商洛市名稱取代, 是陝西省地級市。 位於陝西省東南部, 東臨河南省, 東南臨湖北省, 北、西北、西南分別與陝西省渭南市、西安市、安康市接壤。 地處秦嶺山地, 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商洛主要生產小麥、玉米和稻穀, “嶺溝紅米”最為出名。 是陝西核桃、板栗、柿餅、木耳的集中產區。 水貂養殖業居陝西省之冠。 有大熊貓、蘇門羚、青羊、林麝、水獺、黑鸛等珍稀動物。 主要礦產金、銀、煤、鋁、鋅等。 鉀長石儲量位居全國第一, 世界第二。

商洛文物古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洛南舊石器地點群被評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東龍山夏商周遺址被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列為“文化分期與年代測定”專題。洛河元扈山“倉頡授書處”摩岩石刻表明這裡是文字的發祥之地。藍關遺址、武關遺址、商鞅封邑遺址和“闖王寨”、“生龍寨”遺址。漢代的四皓墓、隋代的文廟、唐代的豐陽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廟、明代的商州城隍廟和龍山雙塔、清代的會館群成為人們參觀與憑弔之地。

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秦嶺南坡的柞水縣營盤鎮,海拔1000--2802米,總面積2123公頃,距西安42公里。

丹江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水體主要是丹江幹流及丹江支流老君河、資峪河、武關河、銀花河的灘塗及縣域內的魚嶺水庫、龍潭水庫、苗溝水庫等,總面積達1.28萬公頃。

商南闖王寨

位於商南縣富水鎮,是一處以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1638年至1641年間在今富水鎮王家樓村金鐘山一帶安營紮寨、養兵蓄銳、娶妻生子、建成九裡十三寨的歷史史實為題材的文化生態景區。

陝西商南文碧峰

位於商南縣東南部的新開嶺腹地,具有秀、險、幽、奇的特點,是集峻峰、奇石、溶洞、森林、珍禽、農業觀光為一體的自然風光和千年書院、祈福廟宇、歷史古街組成。

商於古道

商於古道,秦漢時稱作“武關道”,唐時有稱為“商山道”或“商州道”。為古代的軍事、政治、商賈之道,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該古道由陝西省商洛市(古時亦稱上洛郡、上洛侯國、洛州、“商州”)通往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全長約六百里。

商於古道,狹義為起“商”止“於”。廣義又為“武關道”、“商山道”、“商州道”相同段的路徑。秦漢時稱武關道,唐以後稱藍商道、商山道、商州道。因朝代和區域建制的變遷,其路徑區域大部在今陝西商洛市。由於該古道位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楚之爭的軍事要地商、於;即起于楚、秦北南通商中心和關口的“商邑”;止於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柒於”,因戰國時期張儀欺楚事件而得名。古道由丹水(丹江)水路和旱路組成,穿越多個城池驛站地域,全長六百餘裡。商於古道,開闢于商末周初。荊楚部族首領鬻熊受封為楚子,在率領族人自關中移居江漢的民族遷徙過程中開拓此道。“周公奔楚”亦自商於道(武關道)經藍田去丹陽(今商洛市)。

商於古道在商於上游是“武關道”的路徑。主要利用秦嶺北側灞水河谷和秦嶺南側丹水河谷連接開闢而成。因唐代時其起止點有所變化。由長安東出,溯灞河西側南行,經今藍田縣城,過灞河至坡底村,上七盤嶺,繞蘆山北側,經六郎關、大坡堖過藍橋鎮,溯藍橋水而上至新店子,經牧護關翻越秦嶺,進入商地。順丹水(丹江)支流七盤河而下至黑龍口,經麻街抵商州城;又東南經現丹鳳縣、穿越丹江北側丘陵,過桃花鋪、鐵峪鋪到達武關下南陽、鄧州、荊襄以至江南和嶺南。

秦漢魏晉時期為朝廷的軍事生命線路備受重視。所以唐德宗時明令規定:“從上都至汴州為大路驛,從上都至荊南為次路驛”,即其地位在諸驛路中僅次於“大路驛”潼關道。唐代以後,武關道雖失去國道地位,但作為西北與東南地區間聯繫的捷徑,仍發揮重要作用。

商於古道是從《史記》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謀略家張儀穿梭于該古道周旋于秦楚,以商於六百里欺楚的經典事件開始被世人廣泛關注。並以秦《商君》商鞅變法革新,以軍功被封地商於十五邑于商邑的傳奇人生,使該古道有了第一個軍事、商貿、管制的文化中心。以及四皓躲避焚書坑儒隱居商山,助太子承皇位被文人墨客廣為推崇,此地也成為重要的是文化通道。

軍事之路

據史料載,秦楚為爭奪商於這塊地盤,曾展開多次拉鋸戰,大多以秦勝楚敗而告終。戰國時期,張儀為了破壞齊楚聯盟,曾欺騙楚王說,如果楚懷王不與齊國聯盟,可將商於肥沃的土地割讓給楚國。楚懷王信以為真,就同齊國解盟,然後向張儀索要土地。但張儀翻臉不承認。楚懷王大怒,發兵攻打秦國,結果大敗而歸。從此,楚國一蹶不振。後來,狡詐的張儀又以與楚懷王談判為名,誘使楚懷王來到商於,並趁機將其扣押。楚懷王無奈,最後客死咸陽。不久,楚國也被秦國所滅。

在秦朝時,這條古道是秦國通往楚國、晉國以及南方其他地方的重要通道。它最初是秦國為運送戰爭所需物資而開闢的一條通道,也成就了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的浩浩征途。西元前202年,這條在秦朝歷史上立下汗馬功勞的商於古道上又一次揚起戰爭的風煙。劉邦的十萬大軍長驅直入,終於讓秦國走向滅亡。

商於古道在唐代及以後曾經多次修繕,增設了仙娥、商於、洛源、棣花、四皓、桃花、武關、青雲、層峰、富水等驛站。這些古時重要的驛館,在當時的交通往來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秦嶺山脈西北部到其東南部中原的古道山壁上,還可依稀見到一些孔穴,似乎要將那些飄散在風中的故事一一收攏,捧給後人。

商貿之路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戰爭年代,商於古道一直是兵家必爭之道。有學者統計,歷史上出入商於古道的大小兵戰不下50次。在歷史上的和平時期,商於古道自然就成了古代中國交通運輸、經濟貿易的南北大通道。其在歷史上的作用,越到後期,這種交通、商貿樞紐的作用越突出。初唐盛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家統一,很少用兵,商於古道成為唐代經濟和文化的重要樞紐,其溝通作用非常顯著。往返于長安、東川、嶺南、交廣的商旅馱騾,多利用商於古道的便捷條件,成群結隊,絡繹不絕。特別是從明代開始,南北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給處於商於古道重要位置上的龍駒寨等古鎮帶來了勃勃生機。

明清時期,隨著丹江航運的開通,商於古道上的商業運輸更是繁榮一時。東南地區生產的絲、茶、糖、米、瓷器、香皂一類的生活日用品,一部分經武關由陸路運至龍駒寨,進而運往商州、關中等地,一部分沿長江、溯漢江進入丹江,水運至龍駒寨水旱碼頭,再由騾馬馱運至長安、山西、甘肅、內蒙古等地。同時,甘肅的綠絲煙、山西的食鹽等,又馱運彙集于此,連同商州的油桐、藥材、核桃、牛皮等山貨特產,兵分兩路,或由陸路經武關古塞向東南地區運出去,或在龍駒寨水旱碼頭集結,船載順流而下,運抵長江口岸重鎮漢口。陸路和水路這兩條南北交通運輸線並駕齊驅,交相輝映,在龍駒寨實現交匯合流,完成貨物的中轉、交易。興盛的商貿活動不僅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成就了龍駒古寨昔日的無限繁華。這一時期,龍駒寨水旱碼頭“百艇千蹄”,商賈如雲,“雞鳴有未寢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十裡長街上店鋪鱗次櫛比,十大商幫會館獨霸一方,18座廟宇晝夜香煙繚繞,各種雜耍說唱不絕於耳。這一時期,龍駒寨厘金歲額曾達紋銀15萬兩,日均400兩,居“全陝之冠”,為“秦之翹楚”。

詩歌之路

商於古道不僅是條軍事之路、商貿之路,也是一條詩歌之路,在古代中國南北文化交流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這條古道上,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為仕途奔走者發出了“往來悲歡萬里心,多從此路計浮沉”的無限感慨。這些文人騷客、達官顯貴、孜孜學子們或進京趕考,或職務調遷,或去各地視察,或赴京拜謁,或貶謫江南,“憧憧往來皆出是郡”。有學者統計,僅唐一代,往來奔波于商於古道上的詩人約200余人,有的還往返多次。

白居易“七年三往復”,元稹“七度武關”,張九齡“四過商州”。李白曾在商州盤垣過七八個月,“苦吟詩人”賈島辭去藍田縣令落拓為僧時,曾以“無本上人”的法名,掛單鎮安雲蓋寺。盛唐隱逸派詩人王維,雖半隱輞川,對商州山水仍無限神往,曾以題贈友人赴商州赴任等形式,寫過多首讚頌商州山水的詩歌。“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名句出自韓愈之手,而這句寫的也是商於古道。唐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正月,韓愈在去潮州路經秦嶺藍關古道(即商於古道的藍關段)時,大雪封山,難以前行。危難之際,幸得親人相助,韓愈不勝感慨,吟出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千古詩章。

商州山水激越了唐代詩人的才智和靈氣,商於古道給詩歌創作以營養和精魂,是盛唐時期詩人們修築的一條將唐代詩歌推向黃金時代的“詩歌之路”。這條浸潤了歷史與文學氣息的古道,數著往往來來的腳步,聽著或悲或喜的辭賦。千餘年來,古道曲曲折折,在雜草中或隱或現,見證了數個王朝的興衰,也擔負了南北文學的交流與融合。清代商州知縣趙應會的《商州賦》更是把商於古道地域山水人文地貌文化描寫的淋漓盡致。這一批又一批詩人于此間邊行邊吟,一路踏歌來去,為後世留下了千餘首古典詩歌。

著名人物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1952年2月21日,生於丹鳳縣棣花鎮,自幼秉承家訓,潛心讀書,寡言多思,言行俱優。陝西作協主席。賈平凹是中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家和文學奇才,是一位當代中國最具叛逆性、最富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中國和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被譽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興》、《心跡》、《愛的蹤跡》、《廢都》等,曾獲多次文學大獎。作品《我不是個好兒子》選入魯教版語文必修三、作品《月跡》已選入蘇教版語文課本、作品《落葉》入選北師大版和魯教版中學教材。

孫見喜:筆名:野爺、王娜。太白文藝出版社編審、太白書院副院長、《賈平凹文學藝術館》副館長。孫見喜書法作品清正剛強、骨力內蘊,有歐陽詢意趣,被愛好者廣泛收藏。

京夫:原名郭景富,商州區腰市鎮馬角山人,1942年生;現為陝西作協專業作家,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京夫迄今發表短篇小說100餘篇,中篇20多部,長篇5部,計400多萬字;自1980年以來,獲全國性文學獎多次。當代陝西文學的中堅和主將,是中國當代文壇有重要影響的實力派作家。

著名作家還有張智敏、方英文、高信、王烈、王紓、王盛華、胡長水、梁喜員、樊正興、王林斌等等。

書畫家

王如宗:明代商州書畫家,其為萬曆丁未進士,《直隸商州總志》說他“身出華胄,甘貧苦學,董玄宰(明書畫家董其昌)考天下名畫,公居第三”。

陳綬:清代洛南人,擅長書法,其行楷蜚聲省內外。

吳懷清:清代山陽人,兼長書畫,其考中翰林院庶起士後,書畫名噪一時。

清代著名畫家還有:洛南人陳夢珙,善畫鬥牛;龍駒寨人劉麟超,善畫水牛;丹鳳平浪宮僧人蕭覺春,善花卉,尤工水墨葡萄;龍駒寨人查明軒,工山水人物,蜚聲當時畫壇。

李克昌:擅長隸書、篆書、國畫;

李志賢:擅長行書草書及國畫;

葛偉:專事國畫創作。其作品鄉土氣息濃郁,筆墨渾厚,風格獨特;

吳平均:長安書學院副院長,中國書法“蘭亭獎”獲得者。

王家民:有百餘件畫作在省以上畫展中展出,獲金、銀、銅獎20多項;

郭伯一:主工舞美設計。創造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瀝書,即將瀝青加熱成汁,澆注於木版之上,字體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呈現浮雕藝術的立體美;

趙萬年:書法兼備真草隸篆;美術作品多為梅蘭竹菊、山水人物;

王延年:擅長人物畫,有50餘件書畫作品在國內外展出。

商洛擀面皮

商洛的擀面皮有黑、白兩種,不同於關中和漢中等地的面皮。

攪團

本是當地百姓貧苦時的日常食品,但因其原料為雜糧,天然健康,加之做法更加精細,逐漸成為了風味小吃。攪團所用麵粉必須是粗糧,多為玉米麵攪團的吃法很多,澆熱湯酸菜、做涼水“魚魚”涼調、炒食、燴攪團塊等等皆可。商洛人吃攪團,大多要調辣子,調得碗裡紅如血方才夠味。

商州糍粑

即以土豆為主要原料烹調的膳食,是當地流行的一種小吃。製作時先將土豆去皮蒸熟,然後將蒸熟的土豆用木捶搗碎,則成為洋芋糍粑,口感細而綿軟。食用時有多種方式:將糍粑切塊放入酸菜湯內煮,再澆上辣椒油,色鮮味美,為“燴糍粑”;把糍粑盛入碗中,再把大蒜、花椒、海椒等各種調料放入另一碗中,再加上熱的酸菜湯,用洋芋糍粑蘸著吃。

橡子涼粉

為商洛的風味小吃,是洛南縣寺坡高原村用當地特有的橡樹資源來製作的。寺坡橡子涼粉的原料為成熟的橡子,把橡子打成澱粉,用泉水和制,再做涼粉。成品吃起來爽滑、筋道,十分可口。

山陽臘肉

臘肉又叫熏肉,是山陽一帶的特產,是山陽人請客送禮的傳統佳品。每逢冬臘月,山陽家家戶戶都要製作臘肉,鮮肉先用各種配料醃制,經過多道工序,最後用煙火慢慢熏烤。熏好的臘肉表裡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

核桃

商洛位於秦嶺東段南麓,地處陝西東南部,交通便捷,屬亞熱帶向溫暖帶過渡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得天立地的條件,造就了商洛多種最佳風味美食,其中,商洛核桃最為著名,商洛核桃栽培歷史悠久,分佈廣泛,資源豐富。

板栗

在商洛是最佳適生區,七個縣區均有分佈,生長良好,集中分佈在鎮安、柞水、山陽、商南等縣,以鎮安大板栗最為有名。板栗內含澱粉、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各種營養物質,其中澱粉中的直鏈澱粉遠非稻、麥可比,尤其是內含物質葡萄糖。

葡萄酒

丹鳳葡萄酒色如紅寶石;透明晶亮,酒味怡而不滯,爽而不薄,醇而不釅,冷而不寒,甜酸適口,飲後開胃提神,餘香綿久,聞名遐邇。

黑木耳

史稱“上洛耳”,系天然的食用菌,歷史悠久。《續修商志》載:“萬山櫟樹繁多,土人伐木生耳,近年收買成包,水陸發至襄漢,作鄖耳出售,價倍川耳。”可見商洛木耳自古與鄖耳齊名,久負盛譽,是請客酬賓、饋贈親友之佳品。

商芝

即蕨,分佈於商洛各縣、市,年產量數百萬公斤,因丹鳳縣商山而得名。商芝呈淡紫色,雅稱紫芝。因其幼芽遠瞧似雞爪,近看像拳頭,又叫雞爪、拳芽,是一種含有異香、營養極為豐富的野生名菜。

魔芋

有一種野生植物叫魔芋主要分佈在商洛市的鎮安、山陽兩縣。因其體肥塊狀,又有鬼芋、鬼頭,和“魔芋”之稱。魔芋,天南星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既是一種可口食品,又是一味名貴藥材。

龍鬚草

自古為山陽縣“三寶之一”。是該縣大宗外貿商品。龍鬚草系天然資源,野生之物,可進行人工栽培。它葉狹線形,本色金黃,有光澤,且易染色,進行工藝編織。它用途廣泛,是人造革,人造絲,和優質紙的原料,又可編成地墊、涼席、門簾等生活工藝品。

商洛柿餅

孝義鎮的柿餅是商洛地區孝義灣鄉的名產,這裡盛產的幹帽盔柿子無核或少核,油質重,糖粉足,色調鮮,味甜綿潤。用之製成柿餅品質極好,體大霜厚,甘甜綿軟。

民俗風情

商洛文化獨具特色,承秦文化之剛陽,蓄楚文化之柔美,劇種有秦腔、花鼓、道情、二黃(漢劇)、豫劇,以及民間的山歌、號子等。20世紀五十年代“夫妻觀燈”、六十年代“一文錢”、七十年代“屠夫狀元”、八十年代“六斤縣長”、“鳳凰飛入光棍堂”、九十年代的“山魂”等劇碼,均獲得省以上創作一等獎,有的赴京匯演,有的搬上銀幕。1985年被省文化廳譽為“戲劇之鄉”。

商洛人兼有北人之質樸,又不缺南人之秀氣,商州區以及洛南縣、丹鳳縣的絕大部分地區的方言接近陝西官話(也稱關中話、陝西方言,中原官話的一種),西部的柞水縣、南部各縣中的鎮安、山陽、商南方言比較多,主要分佈有:下湖話(湖廣方言)、客家話、江淮話、西南官話,呈現出南北方言薈萃的特點,也有部分地區近似與商洛為臨的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陽方言。因為陝西官話曾經也是中國官話的原因,商洛人說普通話普遍比長江 以南的南方人標準。

商洛的戲曲主要有:秦腔、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洛南靜板書等。

秦腔

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鼓戲

商洛花鼓民間通稱花鼓子、地蹦子,流行於陝西省商洛地區。清光緒三年湖北鄖陽遭受水災,大批災民進入商洛地區,帶來了鄖陽流行的花鼓戲。後花鼓戲逐漸改用商洛地區方言演唱,並吸收了許多商洛的民歌小調,最終形成商洛花鼓。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道情戲

“商洛道情”源於中國道教化緣時的頌經調,自道教有史以來廣為流傳,民間利用這一形式進行民間戲劇表演,流傳至今。“商洛道情”是陝西道情的始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靜板書

洛南靜板書早在清朝道光年間(西元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盛行,屬土生土長的民間曲種,曾是盲藝人求生糊口的手段。洛南靜板書一人可操六種樂器,融彈、說、打、敲、唱於一身,一人頂七人,音韻宏亮,吐字清晰,剛柔相濟,古樸粗獷。傳統書目《包公案》《施公案》、《三國志》、《楊家將》、《二十四孝》、《八仙傳奇》等大小書目300多本(回),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書目《拉荊把》、《馬前波水》、《尿床王》、《性子急》等50多部。

西行首席主編:李欣榮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商洛文物古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洛南舊石器地點群被評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東龍山夏商周遺址被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列為“文化分期與年代測定”專題。洛河元扈山“倉頡授書處”摩岩石刻表明這裡是文字的發祥之地。藍關遺址、武關遺址、商鞅封邑遺址和“闖王寨”、“生龍寨”遺址。漢代的四皓墓、隋代的文廟、唐代的豐陽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廟、明代的商州城隍廟和龍山雙塔、清代的會館群成為人們參觀與憑弔之地。

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秦嶺南坡的柞水縣營盤鎮,海拔1000--2802米,總面積2123公頃,距西安42公里。

丹江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水體主要是丹江幹流及丹江支流老君河、資峪河、武關河、銀花河的灘塗及縣域內的魚嶺水庫、龍潭水庫、苗溝水庫等,總面積達1.28萬公頃。

商南闖王寨

位於商南縣富水鎮,是一處以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1638年至1641年間在今富水鎮王家樓村金鐘山一帶安營紮寨、養兵蓄銳、娶妻生子、建成九裡十三寨的歷史史實為題材的文化生態景區。

陝西商南文碧峰

位於商南縣東南部的新開嶺腹地,具有秀、險、幽、奇的特點,是集峻峰、奇石、溶洞、森林、珍禽、農業觀光為一體的自然風光和千年書院、祈福廟宇、歷史古街組成。

商於古道

商於古道,秦漢時稱作“武關道”,唐時有稱為“商山道”或“商州道”。為古代的軍事、政治、商賈之道,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該古道由陝西省商洛市(古時亦稱上洛郡、上洛侯國、洛州、“商州”)通往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全長約六百里。

商於古道,狹義為起“商”止“於”。廣義又為“武關道”、“商山道”、“商州道”相同段的路徑。秦漢時稱武關道,唐以後稱藍商道、商山道、商州道。因朝代和區域建制的變遷,其路徑區域大部在今陝西商洛市。由於該古道位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楚之爭的軍事要地商、於;即起于楚、秦北南通商中心和關口的“商邑”;止於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柒於”,因戰國時期張儀欺楚事件而得名。古道由丹水(丹江)水路和旱路組成,穿越多個城池驛站地域,全長六百餘裡。商於古道,開闢于商末周初。荊楚部族首領鬻熊受封為楚子,在率領族人自關中移居江漢的民族遷徙過程中開拓此道。“周公奔楚”亦自商於道(武關道)經藍田去丹陽(今商洛市)。

商於古道在商於上游是“武關道”的路徑。主要利用秦嶺北側灞水河谷和秦嶺南側丹水河谷連接開闢而成。因唐代時其起止點有所變化。由長安東出,溯灞河西側南行,經今藍田縣城,過灞河至坡底村,上七盤嶺,繞蘆山北側,經六郎關、大坡堖過藍橋鎮,溯藍橋水而上至新店子,經牧護關翻越秦嶺,進入商地。順丹水(丹江)支流七盤河而下至黑龍口,經麻街抵商州城;又東南經現丹鳳縣、穿越丹江北側丘陵,過桃花鋪、鐵峪鋪到達武關下南陽、鄧州、荊襄以至江南和嶺南。

秦漢魏晉時期為朝廷的軍事生命線路備受重視。所以唐德宗時明令規定:“從上都至汴州為大路驛,從上都至荊南為次路驛”,即其地位在諸驛路中僅次於“大路驛”潼關道。唐代以後,武關道雖失去國道地位,但作為西北與東南地區間聯繫的捷徑,仍發揮重要作用。

商於古道是從《史記》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謀略家張儀穿梭于該古道周旋于秦楚,以商於六百里欺楚的經典事件開始被世人廣泛關注。並以秦《商君》商鞅變法革新,以軍功被封地商於十五邑于商邑的傳奇人生,使該古道有了第一個軍事、商貿、管制的文化中心。以及四皓躲避焚書坑儒隱居商山,助太子承皇位被文人墨客廣為推崇,此地也成為重要的是文化通道。

軍事之路

據史料載,秦楚為爭奪商於這塊地盤,曾展開多次拉鋸戰,大多以秦勝楚敗而告終。戰國時期,張儀為了破壞齊楚聯盟,曾欺騙楚王說,如果楚懷王不與齊國聯盟,可將商於肥沃的土地割讓給楚國。楚懷王信以為真,就同齊國解盟,然後向張儀索要土地。但張儀翻臉不承認。楚懷王大怒,發兵攻打秦國,結果大敗而歸。從此,楚國一蹶不振。後來,狡詐的張儀又以與楚懷王談判為名,誘使楚懷王來到商於,並趁機將其扣押。楚懷王無奈,最後客死咸陽。不久,楚國也被秦國所滅。

在秦朝時,這條古道是秦國通往楚國、晉國以及南方其他地方的重要通道。它最初是秦國為運送戰爭所需物資而開闢的一條通道,也成就了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的浩浩征途。西元前202年,這條在秦朝歷史上立下汗馬功勞的商於古道上又一次揚起戰爭的風煙。劉邦的十萬大軍長驅直入,終於讓秦國走向滅亡。

商於古道在唐代及以後曾經多次修繕,增設了仙娥、商於、洛源、棣花、四皓、桃花、武關、青雲、層峰、富水等驛站。這些古時重要的驛館,在當時的交通往來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秦嶺山脈西北部到其東南部中原的古道山壁上,還可依稀見到一些孔穴,似乎要將那些飄散在風中的故事一一收攏,捧給後人。

商貿之路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戰爭年代,商於古道一直是兵家必爭之道。有學者統計,歷史上出入商於古道的大小兵戰不下50次。在歷史上的和平時期,商於古道自然就成了古代中國交通運輸、經濟貿易的南北大通道。其在歷史上的作用,越到後期,這種交通、商貿樞紐的作用越突出。初唐盛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家統一,很少用兵,商於古道成為唐代經濟和文化的重要樞紐,其溝通作用非常顯著。往返于長安、東川、嶺南、交廣的商旅馱騾,多利用商於古道的便捷條件,成群結隊,絡繹不絕。特別是從明代開始,南北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給處於商於古道重要位置上的龍駒寨等古鎮帶來了勃勃生機。

明清時期,隨著丹江航運的開通,商於古道上的商業運輸更是繁榮一時。東南地區生產的絲、茶、糖、米、瓷器、香皂一類的生活日用品,一部分經武關由陸路運至龍駒寨,進而運往商州、關中等地,一部分沿長江、溯漢江進入丹江,水運至龍駒寨水旱碼頭,再由騾馬馱運至長安、山西、甘肅、內蒙古等地。同時,甘肅的綠絲煙、山西的食鹽等,又馱運彙集于此,連同商州的油桐、藥材、核桃、牛皮等山貨特產,兵分兩路,或由陸路經武關古塞向東南地區運出去,或在龍駒寨水旱碼頭集結,船載順流而下,運抵長江口岸重鎮漢口。陸路和水路這兩條南北交通運輸線並駕齊驅,交相輝映,在龍駒寨實現交匯合流,完成貨物的中轉、交易。興盛的商貿活動不僅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成就了龍駒古寨昔日的無限繁華。這一時期,龍駒寨水旱碼頭“百艇千蹄”,商賈如雲,“雞鳴有未寢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十裡長街上店鋪鱗次櫛比,十大商幫會館獨霸一方,18座廟宇晝夜香煙繚繞,各種雜耍說唱不絕於耳。這一時期,龍駒寨厘金歲額曾達紋銀15萬兩,日均400兩,居“全陝之冠”,為“秦之翹楚”。

詩歌之路

商於古道不僅是條軍事之路、商貿之路,也是一條詩歌之路,在古代中國南北文化交流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這條古道上,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為仕途奔走者發出了“往來悲歡萬里心,多從此路計浮沉”的無限感慨。這些文人騷客、達官顯貴、孜孜學子們或進京趕考,或職務調遷,或去各地視察,或赴京拜謁,或貶謫江南,“憧憧往來皆出是郡”。有學者統計,僅唐一代,往來奔波于商於古道上的詩人約200余人,有的還往返多次。

白居易“七年三往復”,元稹“七度武關”,張九齡“四過商州”。李白曾在商州盤垣過七八個月,“苦吟詩人”賈島辭去藍田縣令落拓為僧時,曾以“無本上人”的法名,掛單鎮安雲蓋寺。盛唐隱逸派詩人王維,雖半隱輞川,對商州山水仍無限神往,曾以題贈友人赴商州赴任等形式,寫過多首讚頌商州山水的詩歌。“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名句出自韓愈之手,而這句寫的也是商於古道。唐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正月,韓愈在去潮州路經秦嶺藍關古道(即商於古道的藍關段)時,大雪封山,難以前行。危難之際,幸得親人相助,韓愈不勝感慨,吟出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千古詩章。

商州山水激越了唐代詩人的才智和靈氣,商於古道給詩歌創作以營養和精魂,是盛唐時期詩人們修築的一條將唐代詩歌推向黃金時代的“詩歌之路”。這條浸潤了歷史與文學氣息的古道,數著往往來來的腳步,聽著或悲或喜的辭賦。千餘年來,古道曲曲折折,在雜草中或隱或現,見證了數個王朝的興衰,也擔負了南北文學的交流與融合。清代商州知縣趙應會的《商州賦》更是把商於古道地域山水人文地貌文化描寫的淋漓盡致。這一批又一批詩人于此間邊行邊吟,一路踏歌來去,為後世留下了千餘首古典詩歌。

著名人物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1952年2月21日,生於丹鳳縣棣花鎮,自幼秉承家訓,潛心讀書,寡言多思,言行俱優。陝西作協主席。賈平凹是中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家和文學奇才,是一位當代中國最具叛逆性、最富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中國和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被譽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興》、《心跡》、《愛的蹤跡》、《廢都》等,曾獲多次文學大獎。作品《我不是個好兒子》選入魯教版語文必修三、作品《月跡》已選入蘇教版語文課本、作品《落葉》入選北師大版和魯教版中學教材。

孫見喜:筆名:野爺、王娜。太白文藝出版社編審、太白書院副院長、《賈平凹文學藝術館》副館長。孫見喜書法作品清正剛強、骨力內蘊,有歐陽詢意趣,被愛好者廣泛收藏。

京夫:原名郭景富,商州區腰市鎮馬角山人,1942年生;現為陝西作協專業作家,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京夫迄今發表短篇小說100餘篇,中篇20多部,長篇5部,計400多萬字;自1980年以來,獲全國性文學獎多次。當代陝西文學的中堅和主將,是中國當代文壇有重要影響的實力派作家。

著名作家還有張智敏、方英文、高信、王烈、王紓、王盛華、胡長水、梁喜員、樊正興、王林斌等等。

書畫家

王如宗:明代商州書畫家,其為萬曆丁未進士,《直隸商州總志》說他“身出華胄,甘貧苦學,董玄宰(明書畫家董其昌)考天下名畫,公居第三”。

陳綬:清代洛南人,擅長書法,其行楷蜚聲省內外。

吳懷清:清代山陽人,兼長書畫,其考中翰林院庶起士後,書畫名噪一時。

清代著名畫家還有:洛南人陳夢珙,善畫鬥牛;龍駒寨人劉麟超,善畫水牛;丹鳳平浪宮僧人蕭覺春,善花卉,尤工水墨葡萄;龍駒寨人查明軒,工山水人物,蜚聲當時畫壇。

李克昌:擅長隸書、篆書、國畫;

李志賢:擅長行書草書及國畫;

葛偉:專事國畫創作。其作品鄉土氣息濃郁,筆墨渾厚,風格獨特;

吳平均:長安書學院副院長,中國書法“蘭亭獎”獲得者。

王家民:有百餘件畫作在省以上畫展中展出,獲金、銀、銅獎20多項;

郭伯一:主工舞美設計。創造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瀝書,即將瀝青加熱成汁,澆注於木版之上,字體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呈現浮雕藝術的立體美;

趙萬年:書法兼備真草隸篆;美術作品多為梅蘭竹菊、山水人物;

王延年:擅長人物畫,有50餘件書畫作品在國內外展出。

商洛擀面皮

商洛的擀面皮有黑、白兩種,不同於關中和漢中等地的面皮。

攪團

本是當地百姓貧苦時的日常食品,但因其原料為雜糧,天然健康,加之做法更加精細,逐漸成為了風味小吃。攪團所用麵粉必須是粗糧,多為玉米麵攪團的吃法很多,澆熱湯酸菜、做涼水“魚魚”涼調、炒食、燴攪團塊等等皆可。商洛人吃攪團,大多要調辣子,調得碗裡紅如血方才夠味。

商州糍粑

即以土豆為主要原料烹調的膳食,是當地流行的一種小吃。製作時先將土豆去皮蒸熟,然後將蒸熟的土豆用木捶搗碎,則成為洋芋糍粑,口感細而綿軟。食用時有多種方式:將糍粑切塊放入酸菜湯內煮,再澆上辣椒油,色鮮味美,為“燴糍粑”;把糍粑盛入碗中,再把大蒜、花椒、海椒等各種調料放入另一碗中,再加上熱的酸菜湯,用洋芋糍粑蘸著吃。

橡子涼粉

為商洛的風味小吃,是洛南縣寺坡高原村用當地特有的橡樹資源來製作的。寺坡橡子涼粉的原料為成熟的橡子,把橡子打成澱粉,用泉水和制,再做涼粉。成品吃起來爽滑、筋道,十分可口。

山陽臘肉

臘肉又叫熏肉,是山陽一帶的特產,是山陽人請客送禮的傳統佳品。每逢冬臘月,山陽家家戶戶都要製作臘肉,鮮肉先用各種配料醃制,經過多道工序,最後用煙火慢慢熏烤。熏好的臘肉表裡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

核桃

商洛位於秦嶺東段南麓,地處陝西東南部,交通便捷,屬亞熱帶向溫暖帶過渡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得天立地的條件,造就了商洛多種最佳風味美食,其中,商洛核桃最為著名,商洛核桃栽培歷史悠久,分佈廣泛,資源豐富。

板栗

在商洛是最佳適生區,七個縣區均有分佈,生長良好,集中分佈在鎮安、柞水、山陽、商南等縣,以鎮安大板栗最為有名。板栗內含澱粉、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各種營養物質,其中澱粉中的直鏈澱粉遠非稻、麥可比,尤其是內含物質葡萄糖。

葡萄酒

丹鳳葡萄酒色如紅寶石;透明晶亮,酒味怡而不滯,爽而不薄,醇而不釅,冷而不寒,甜酸適口,飲後開胃提神,餘香綿久,聞名遐邇。

黑木耳

史稱“上洛耳”,系天然的食用菌,歷史悠久。《續修商志》載:“萬山櫟樹繁多,土人伐木生耳,近年收買成包,水陸發至襄漢,作鄖耳出售,價倍川耳。”可見商洛木耳自古與鄖耳齊名,久負盛譽,是請客酬賓、饋贈親友之佳品。

商芝

即蕨,分佈於商洛各縣、市,年產量數百萬公斤,因丹鳳縣商山而得名。商芝呈淡紫色,雅稱紫芝。因其幼芽遠瞧似雞爪,近看像拳頭,又叫雞爪、拳芽,是一種含有異香、營養極為豐富的野生名菜。

魔芋

有一種野生植物叫魔芋主要分佈在商洛市的鎮安、山陽兩縣。因其體肥塊狀,又有鬼芋、鬼頭,和“魔芋”之稱。魔芋,天南星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既是一種可口食品,又是一味名貴藥材。

龍鬚草

自古為山陽縣“三寶之一”。是該縣大宗外貿商品。龍鬚草系天然資源,野生之物,可進行人工栽培。它葉狹線形,本色金黃,有光澤,且易染色,進行工藝編織。它用途廣泛,是人造革,人造絲,和優質紙的原料,又可編成地墊、涼席、門簾等生活工藝品。

商洛柿餅

孝義鎮的柿餅是商洛地區孝義灣鄉的名產,這裡盛產的幹帽盔柿子無核或少核,油質重,糖粉足,色調鮮,味甜綿潤。用之製成柿餅品質極好,體大霜厚,甘甜綿軟。

民俗風情

商洛文化獨具特色,承秦文化之剛陽,蓄楚文化之柔美,劇種有秦腔、花鼓、道情、二黃(漢劇)、豫劇,以及民間的山歌、號子等。20世紀五十年代“夫妻觀燈”、六十年代“一文錢”、七十年代“屠夫狀元”、八十年代“六斤縣長”、“鳳凰飛入光棍堂”、九十年代的“山魂”等劇碼,均獲得省以上創作一等獎,有的赴京匯演,有的搬上銀幕。1985年被省文化廳譽為“戲劇之鄉”。

商洛人兼有北人之質樸,又不缺南人之秀氣,商州區以及洛南縣、丹鳳縣的絕大部分地區的方言接近陝西官話(也稱關中話、陝西方言,中原官話的一種),西部的柞水縣、南部各縣中的鎮安、山陽、商南方言比較多,主要分佈有:下湖話(湖廣方言)、客家話、江淮話、西南官話,呈現出南北方言薈萃的特點,也有部分地區近似與商洛為臨的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陽方言。因為陝西官話曾經也是中國官話的原因,商洛人說普通話普遍比長江 以南的南方人標準。

商洛的戲曲主要有:秦腔、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洛南靜板書等。

秦腔

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鼓戲

商洛花鼓民間通稱花鼓子、地蹦子,流行於陝西省商洛地區。清光緒三年湖北鄖陽遭受水災,大批災民進入商洛地區,帶來了鄖陽流行的花鼓戲。後花鼓戲逐漸改用商洛地區方言演唱,並吸收了許多商洛的民歌小調,最終形成商洛花鼓。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道情戲

“商洛道情”源於中國道教化緣時的頌經調,自道教有史以來廣為流傳,民間利用這一形式進行民間戲劇表演,流傳至今。“商洛道情”是陝西道情的始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靜板書

洛南靜板書早在清朝道光年間(西元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盛行,屬土生土長的民間曲種,曾是盲藝人求生糊口的手段。洛南靜板書一人可操六種樂器,融彈、說、打、敲、唱於一身,一人頂七人,音韻宏亮,吐字清晰,剛柔相濟,古樸粗獷。傳統書目《包公案》《施公案》、《三國志》、《楊家將》、《二十四孝》、《八仙傳奇》等大小書目300多本(回),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書目《拉荊把》、《馬前波水》、《尿床王》、《性子急》等50多部。

西行首席主編:李欣榮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