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你們說這個地方少兒不宜,我卻後悔長大才去

曾在網上看到, 有人把臺灣的高鐵線串聯起來, 做成一張類似城市地鐵的線路圖。

當這張圖的全貌呈現在眼前時, 內心突然有種莫名的小驕傲:看吧, 童年給過我們很多歡樂的地方{新白娘子傳奇、戲說乾隆都是臺灣製作}, 如今可以像出門坐地鐵一樣方便, 以平均200km/h的速度馳騁其間。 對於旅行者來說, 這意味著令人心馳神往的寶島臺灣, 不再有著山高水遠的重重阻隔, 可以更便捷、體面地到達。

鹿港

在以前, 臺灣的熱門景點都被大陸的旅行團承包:臺北、花蓮、高雄、墾丁, 久而久之這些地方失卻了原有的趣味性, 變得和內地的一樣“商業化”, 但是我更喜歡玩本土特色, 幾經打聽, 終於找到這個叫做“鹿港”的世外桃源。

相對於臺灣其他熱門旅行地, 鹿港的交通有些繁瑣:

幾番轉車, 幾經顛簸, 才可以到達,

從臺北到鹿港, 耗費半天的時光,

從高樓林立的都市到寧靜安閒的宗教聖地, 卻仿佛已經換了一個世界。

鹿港資深嚮導陳佑安,導遊導覽都是被他安利, 而且全程免費哦~

這裡沒有光鮮亮麗的鋼鐵迷宮,

而是被一種久違的樸素所取代,

站在民宿的陽臺上, 我欣喜地推窗遠望,

小鎮迷柔地鑲嵌在港口, 三步一座廟, 兩步一香客,

在紙醉金迷的臺灣, 這種虔誠的信仰尤其閑的彌足珍貴,

由於長期處於旅遊相對封閉的狀態,

因此民族的人文生態系統保存得比較完整,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它是臺灣唯一以宗教而存活的城市。

風雨飄搖的龍山寺

首推的便是龍山寺, 裡面的寶物特別多,

寺寶是青銅打造的觀世音菩薩,

據說有次被偷過, 結果流落到香港, 才又被人找回來,

所以特別將其鎖在玻璃內,

正殿中的十八羅漢都是唐山師傅打造的,

其中最古老的伏虎尊者, 也是所有羅漢中, 打造比例最小的一座。

歷史?

當然來鹿港它的歷史你還是要稍微知道一點:

清乾隆四十九年, 與南部的安平同為臺灣對大陸聯繫的重要門戶,

臺灣米谷輸濟福建的要口, 商業興盛。

當臺北的艋舺興起, 鹿港曾與台南市並稱“一府、二鹿、三艋舺”

惟鹿港因受濁水溪氾濫影響, 港道易淤,

港口雖曾一再遷移近鄰,終以附近無久用港灣,

日漸衰落。萬古雲霄一羽毛,大抵如此,

浮游間的滄海往事,在時光的蹉跎下,早已物是人非。

半俗半禪半隨緣,這大概是我對鹿島的最初印象吧,

它沒有豔麗的顏色,一切融合在極簡和安靜的氛圍裡,

那些古老而濃厚宗教文化籠罩著整個城池,像極了加德滿都,

也讓我放慢腳步,久居大都市那顆浮躁的心,突然靜了下來。

街邊古廟:天后宮

某個清晨,我遠遠看見天后宮,劈裡啪啦地放著震耳的鞭炮,

每人頭上纏著白布,在行跪拜禮。

等我逛了一圈回來,看見祭拜的場面已經撤去,

女人們鍋碗瓢盆擺開來,有的在搭灶起爐,有的在洗菜切肉,

有的在搭桌擺凳,準備喪宴。

地上全是鞭炮的紅衣碎片。生死大事,就在街頭小廟的見證下嚴肅而又熱鬧地進行著。

在這裡,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都有一種親近,

並不是征服與被征服,而是一種順勢的相依相靠,

可以相邀對歌、臨風賞月的關係。

鹿港正街中有一條石板大馬路,兩邊商鋪林立,

有專為遊客開的,也有服務於本地人生活的,

它們並不諂媚,只覺得是鹿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路面平整潔淨:超市、電器店、手機通訊店,應有盡有,

現代化的進程並沒有拋下這個沒落的港口。

鹿港人人在保留著傳統生活的同時,也在不卑不亢地邁向便捷的現代生活。

我喜歡鹿港的樹,無以言狀的喜歡。

至於為什麼喜歡,說不上個所以然來。喜歡還需要理由麼?

抬起頭,那些錯綜複雜的枝椏,光禿禿的延伸在天空裡,

不知不覺就有了種人世蒼涼的心緒。

夏天的鬱鬱蔥蔥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無從著落的軀幹,在低吟淺唱。

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中更是伴隨著無處不在的失落與彷徨,

爹娘的淳樸,媽祖廟裡膜拜者的虔誠,

在這對於傳統的眷戀與傷逝聲中,年輕一波選擇北上,

留守老齡化人口越來越多 也是鹿港的一大窘境。

但正因為如此,它的發展停止不前才更好的保留了古香古色。

不像中國把很多古建築拆遷的一片狼藉,

然後又修建“仿版古建築”,那牆圍起來圈錢……

從他們的生活中,

我看到一種與世無爭的坦然,

一種與環境的融洽和諧。

但我不知道,這種既傳統又現代的狀態,

會不會因為恪守傳統的老一輩人逝去之後,而被改變?

圖By陳佑安

港道易淤,

港口雖曾一再遷移近鄰,終以附近無久用港灣,

日漸衰落。萬古雲霄一羽毛,大抵如此,

浮游間的滄海往事,在時光的蹉跎下,早已物是人非。

半俗半禪半隨緣,這大概是我對鹿島的最初印象吧,

它沒有豔麗的顏色,一切融合在極簡和安靜的氛圍裡,

那些古老而濃厚宗教文化籠罩著整個城池,像極了加德滿都,

也讓我放慢腳步,久居大都市那顆浮躁的心,突然靜了下來。

街邊古廟:天后宮

某個清晨,我遠遠看見天后宮,劈裡啪啦地放著震耳的鞭炮,

每人頭上纏著白布,在行跪拜禮。

等我逛了一圈回來,看見祭拜的場面已經撤去,

女人們鍋碗瓢盆擺開來,有的在搭灶起爐,有的在洗菜切肉,

有的在搭桌擺凳,準備喪宴。

地上全是鞭炮的紅衣碎片。生死大事,就在街頭小廟的見證下嚴肅而又熱鬧地進行著。

在這裡,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都有一種親近,

並不是征服與被征服,而是一種順勢的相依相靠,

可以相邀對歌、臨風賞月的關係。

鹿港正街中有一條石板大馬路,兩邊商鋪林立,

有專為遊客開的,也有服務於本地人生活的,

它們並不諂媚,只覺得是鹿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路面平整潔淨:超市、電器店、手機通訊店,應有盡有,

現代化的進程並沒有拋下這個沒落的港口。

鹿港人人在保留著傳統生活的同時,也在不卑不亢地邁向便捷的現代生活。

我喜歡鹿港的樹,無以言狀的喜歡。

至於為什麼喜歡,說不上個所以然來。喜歡還需要理由麼?

抬起頭,那些錯綜複雜的枝椏,光禿禿的延伸在天空裡,

不知不覺就有了種人世蒼涼的心緒。

夏天的鬱鬱蔥蔥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無從著落的軀幹,在低吟淺唱。

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中更是伴隨著無處不在的失落與彷徨,

爹娘的淳樸,媽祖廟裡膜拜者的虔誠,

在這對於傳統的眷戀與傷逝聲中,年輕一波選擇北上,

留守老齡化人口越來越多 也是鹿港的一大窘境。

但正因為如此,它的發展停止不前才更好的保留了古香古色。

不像中國把很多古建築拆遷的一片狼藉,

然後又修建“仿版古建築”,那牆圍起來圈錢……

從他們的生活中,

我看到一種與世無爭的坦然,

一種與環境的融洽和諧。

但我不知道,這種既傳統又現代的狀態,

會不會因為恪守傳統的老一輩人逝去之後,而被改變?

圖By陳佑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