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學家林語堂:請叫我發明家

122年前的10月10日, 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家誕生了, 他叫林語堂。 是的, 你沒有聽錯, 就是發明家林語堂。

大部分人認識林語堂, 是從他作家、翻譯家的身份開始的,

尤其是那本人們耳熟能詳的《京華煙雲》。 文學上的成就使他在生前獲得過兩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但是, 很少有人知道, 其實在他是一個作家、翻譯家之前, 早就是個發明家了。 所以, 林語堂最該被提名的, 或許是諾貝爾科學獎。

林語堂一生究竟搞過哪些科學發明呢?

首先我們為大家請上一台打字機:

這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打字機在65年前申請美國專利成功, 它就是著名的明快打字機。 專利號是:US 2613795A。 我們現在用的蘋果iOS、穀歌ANDROID、微軟WINDOWS系統的手機鍵盤, 其中一半就是明快中文打字機版樣, 另一半是在此基礎上更新的。

沒錯, 這麼厲害的發明就是林語堂完成的。 說起來, 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林語堂為它足足用了數十年。

商務印書館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推出了中文打字機, 以康熙字典檢字法分類排列, 機上有2500個印刷鉛字的常用字盤, 遇上冷僻字, 得從備用的3040個字盤裡找出來, 再安在機器預留的空白處。 打字員要學習三四個月, 才能熟練地打字。 這樣的打字機太笨拙了,

林語堂堅信他一定能發明人人可用、不學而能的打字機。 (朱豔麗《幽默大師:林語堂》)

每天一早, 他就坐在書房的皮椅子上, 一邊抽煙鬥, 一邊翻閱英文版的《機械手冊》, 一邊畫結構草圖, 一邊排字。 為了讓鍵盤用起來方便, 他是不厭其煩, 改了又改。

林語堂曾說:“一點癡性, 人人都有, 或癡于一個女人, 或癡於太空學, 或癡於釣魚。 癡表示對一件事的專一, 癡使人廢寢忘食。 人必有癡, 而後有成。 ”這句話放在他自己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只是他不癡于女人、太空學、釣魚, 而是癡於這台打字機的發明, 而且的確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高額的費用難以為繼, 可打字機已經初具雛形, 況且投入了那麼多的心血, 任誰也不願放棄。 林語堂不得不向富裕的老朋友賽珍珠夫婦借錢, 要求預支數萬元版稅。 他是華爾希莊台公司最大的搖錢樹, 從私人關係而言, 雙方也是十幾年的好朋友了, 平時你來我往, 處得和一家人一般。 (朱豔麗《幽默大師:林語堂》)

要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借錢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還要配合賺錢。 林語堂賺錢的方式是寫作。 為了發明打字機, 他瘋狂寫作, 一直把自己寫成了作家, 而且是一位優秀到被兩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

這要是一般人, 估計早就放棄了, 但他始終相信自己能“發明最精最善的漢文打字機”, 終於, 功夫不負有心人, 黑暗的創作和發明生活終於明快了起來, 歷經多年的“明快中文打字機”終於成功了。

1947年5月22日早上11點,林語堂小心翼翼地把“明快打字機”從工廠抱回了家,擺放在客廳的桌子上。這架打字機高9英寸,寬14英寸,深18英寸,64個鍵取代了龐大的字盤,每字只需打三個鍵,一分鐘可打50個字。 (朱豔麗《幽默大師:林語堂》)

在漢字世界裡,林語堂發明的這台打字機是一項革命性的創舉。一位外國友人在一份報告中提到明快打字機,說“不懂中文的人,也可以於短期內,學會每分鐘打出二三十字。”

據知情人透露,林語堂這台打字機最主要的概念性發明就是輸入法。他的輸入法與現在常見的五筆輸入法頗為類似,也是依據字形的空間結構來分組的,而不是傳統上的筆順分組、拼音分組。

在上海的10年,林語堂陸續提出了“漢字索引制”、“漢字號碼索引法”、“國音新韻檢字”等革新方案。他把所有資料匯總更新,根據方塊字的特殊性,發明了嶄新的“上下字形檢字法”,取字左邊最高筆形和右邊最低筆形為原則,放棄筆順,只看幾何學的最低。他進一步想出了用窗格來顯示部首末筆的辦法,在電腦問世之前,這實在是了不起的發明。

1947年,林語堂在美國耗費12萬美元,讓工程師依照上下字形檢字法設計鍵盤。工程師按照這種輸入法的要求把幾千個漢字編組分類,製造出幾個能包括大部分漢字和符號的打字滾筒。

從使用方法和基本工作原理來說,這台打字機與現代電腦的漢字輸入法已經十分接近。使用者根據漢字的字形輸入第一部分的字根,根據選擇的字根,打字機旋轉大滾筒,將擁有同一類字形的漢字的那一條滾筒轉到工作區域。接下來,輸入第二部分字根,小滾筒開始旋轉,一直轉到正確的字根那一面。

另外,打字機上還有一個固定的放大鏡。打字員可以通過這個放大鏡觀察當前顯示的字模,並且通過按鍵來左右移動字模滾筒,直到找到正確的漢字。

這些操作現在看來似乎笨拙,但對當時而言,卻是十分巨大的進步。

這台打字機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為眾多碼字者帶來曙光。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試用完畢後,寫信對林語堂訴說他的“用戶體驗”:

語堂兄,日前在府上得用你的打字機打字,我非常興奮。只要打兩鍵便看見同類上下形的八個字在窗格出現,再選打所要打的字,這是個了不起的發明。還有個好處是這鍵盤不用學便可打。我認為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打字機了。

中國駐聯合國軍事代表團團長何應欽試驗了中文打字機後,致函林語堂,其中一段話簡直就是為明快打字機做廣告:

明快打字機是第一部無需記得字位或字碼,甚至無需看鍵盤即可打字的打字機。這特色僅僅是該打字機許多明顯的特色之一,但只憑這個鍵盤,明快打字機已經比其他所有中文打字機高明。本人誠摯向所有漢字書寫的人推薦。

明快打字機成功的消息傳到國內,有人造謠說林語堂發了橫財。胡適即刻出面闢謠,他說:“你們不要胡說八道,林語堂為了打字機已經傾家蕩產了。”事實的確如此,當時中國內亂,廠商不願生產這一打字機,林語堂砸進去的12萬美元一去不返,都打水漂了。

我對華文打字機及華文檢字問題,可以說是自一九一六年起,經過五十年的思考,並傾家蕩產為之。一九四八年打字機成,一九五一年,由美國麥根塔勒(Mer-genthaler Linotype)公司收買過去。這是第一架有鈕盤的華文打字機。機器雖好,成本太大,價錢必高,所以麥根塔勒公司,永遠不敢進行製造。

後來,明快中文打字機的鍵盤授權使用於IBM的中譯英機器,以及Itek公司的電子翻譯機。林語堂過世後,神通電腦根據林語堂發明的上下字形檢字法進一步發明了簡易輸入法,可見其貢獻之大。

林語堂的另一項成功申請專利的發明也讓人不得不服,那就是更具有普及性、更方便人們生活的自來牙刷。

這款自來牙刷是根據自來水龍頭原理發明的,能夠自己擠牙膏。這在當時可以說是無數宅男宅女的福音。

發明家林語堂似乎天生具有發明基因。七歲的時候,發明“好四散”。他將不知名的花草,曬乾、磨成粉末調合到一起,就發明了這種藥粉。

他夢想做走四方的江湖郎中,發明一種包治百病的靈藥,懸壺濟世。遇上狠毒的官老爺,再多的銀子也不治;遇上窮苦的老百姓,就免費贈送。阪仔四面環山,遍地的藥材,和樂(林語堂原名)偷偷地看了幾本入門的醫書,上山采了幾回藥,終於磨制了一種治療外傷的白色藥粉,取名“好四散”。美宮做飯時傷了手指,和樂跟前跟後地討好二姐,極力推薦自己的新發明。可是美宮再心疼弟弟,也不能拿傷口開玩笑,一口回絕了。和樂癟著小嘴,好幾天不搭理二姐,委屈地說,他的“好四散”定是藥到病除。 (朱豔麗《幽默大師:林語堂》)

據說不久後,有人主動上門向他討要藥方,他覺得自己的發明成功了,就將秘方深埋地下以示保密。

當父親問及他一生的志向是什麼的時候,他說要麼做英文教員,要麼做物理教員。而這物理教員的志向就是指的是發明機器。

自從小孩子的時候,我一見機器便非常的開心,似被迷惑;所以我常常站立不動定睛凝視那載我們由石碼到廈門的小輪船之機器。至今我仍然相信,我將來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機械的發明一方面。

長大後的林語堂不僅發明了打字機、自動牙刷,還手繪了自動門鎖草圖和自動打橋牌機等,並為夫人設計了符合人體力學的舒適座椅,其舒適程度目測不輸當今價格不菲的人體工學椅。這樣的林語堂簡直要人驚呼無所不能了。

林語堂故居陳列的各種發明草稿

發明家林語堂除了在注心發明這件事上顯得與眾不同外,還在很多方面有著非同尋常的見解和舉止。比如,在教育女兒方面,很是不拘一格。

在女兒們三五歲的時候,林語堂就領她們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和文學聚會,以增長見識。那時候,文人聚會都習慣找幾個三陪女助興,稱作“叫條子”。林語堂就讓女兒們在花名冊上畫鉤,點三陪女。等到三陪姑娘到來時,二女兒林太乙就說:“你們是我們叫來的。”

林語堂一家

在巴黎生活時,林語堂帶女兒們去一個叫做“地獄”的娛樂場。一個男人在黑暗的房子裡彈鋼琴,突然,燈光亮了,出來很多一絲不掛的女人大跳熱舞。林語堂還說,百老匯脫衣舞娘李玫瑰的表演很藝術,不猥褻。父女四人欣賞完脫衣舞,回到家已經半夜。

林語堂這個“壞爸爸”還在女兒面前“好為人師”,想盡辦法擠出時間,給女兒們當私塾老師。上課內容很隨興,今天中文,明天英文;今天唐詩,明天聊齋。課本更是千奇百怪,《冰心自傳》、《沈從文自傳》,朱子的《治家格言》,甚至連《教女遺規》都有。上完了課,他讓學生做一篇日記,題目自擬,內容不限,唯一的要求是:寫真話。

關於林語堂,最值得一提的,還在寫作上。他一生寫了60多本書,上千篇文章。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林語堂於1938年至1939年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Moment in Peking,後譯為《京華煙雲》,又譯《瞬息京華》。這本書有好多種語言的譯本,並被幾度拍成電視劇。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各種不同版本的林語堂著作約800種中文版400多種,外文版300多種被翻譯成英、法、德、日文等21種文字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語種,其讀者是遍佈全球各地。

世界語系分佈圖上到處都有林語堂的魅影

林語堂一生受中國和西方兩種教育的影響,因此便做了連接中西文化的一座橋樑。逝世時,《紐約時報》用大幅篇幅介紹林語堂的經歷和他的貢獻,並評價:“他向西方人士解釋他的同胞和國家的風俗,想望,恐懼和思想的成就,沒有人能比得上。”

如此成就也與他小時候的愛好分不開。從小夢想著成為大作家的林語堂在很小的時候就對父親說:“我要寫一本書,在全世界都聞名……”

8歲時,他編寫了人生的第一本書。那是本風格獨特的教科書,採用的是三字經的文言格式,開篇就是:

人自高 終必敗 持戰甲 靠弓矢

而不知 他人強 他人力 千百倍

40年後,《生活的藝術》出版,在全世界聞名了。當年看似不知天高地厚的狂言妄語變成了現實。林語堂說:“夢想是很真實的東西。”

在旁人看來,林語堂是發明家、是作家、是翻譯家、是語言學家……他自己看來,歸根到底,他是一個探險家,或者還稱不上是“家”,只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孩子:

有時我以為自己是一個到異地探險的孩子,而我探險的路程,是無窮期的。我四十生辰之日,曾作了一首自壽詩,長約四百字,結尾語有雲:“一點童心猶未滅,半絲白鬢尚且無。”我仍是一個孩子,睜圓眼睛,注視這極奇異的世界。

這個孩子對生活的要求很簡單:

我需要一個家,在這個家裡我能自然隨便……我需要幾個真有孩子氣的孩子,他們要能和我在雨中玩耍,他們要像我一樣能以淋浴為樂。

我願早晨聽喔喔喔公雞叫。我要鄰近有老大的喬木數株。

我要好友數人,親切一切如常的生活,完全可以熟不拘禮……

我需要一個好廚子,他要會做素菜,做上等的湯。我需要一個很老的僕人,心目中要把我看做是個偉人,但並不知道我在哪方面偉大。

我要一個好書齋,一個好煙斗,還有一個女人,她須要聰明解事,我要做事時,她能不打擾我,讓我安心做事。

我要有自由能流露本色自然,無須乎做偽。

……

我想,這些,在他80年的人生旅程中,都得到了。

文章版權歸新經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 圖片來自網路

本期編輯:蘭川

1947年5月22日早上11點,林語堂小心翼翼地把“明快打字機”從工廠抱回了家,擺放在客廳的桌子上。這架打字機高9英寸,寬14英寸,深18英寸,64個鍵取代了龐大的字盤,每字只需打三個鍵,一分鐘可打50個字。 (朱豔麗《幽默大師:林語堂》)

在漢字世界裡,林語堂發明的這台打字機是一項革命性的創舉。一位外國友人在一份報告中提到明快打字機,說“不懂中文的人,也可以於短期內,學會每分鐘打出二三十字。”

據知情人透露,林語堂這台打字機最主要的概念性發明就是輸入法。他的輸入法與現在常見的五筆輸入法頗為類似,也是依據字形的空間結構來分組的,而不是傳統上的筆順分組、拼音分組。

在上海的10年,林語堂陸續提出了“漢字索引制”、“漢字號碼索引法”、“國音新韻檢字”等革新方案。他把所有資料匯總更新,根據方塊字的特殊性,發明了嶄新的“上下字形檢字法”,取字左邊最高筆形和右邊最低筆形為原則,放棄筆順,只看幾何學的最低。他進一步想出了用窗格來顯示部首末筆的辦法,在電腦問世之前,這實在是了不起的發明。

1947年,林語堂在美國耗費12萬美元,讓工程師依照上下字形檢字法設計鍵盤。工程師按照這種輸入法的要求把幾千個漢字編組分類,製造出幾個能包括大部分漢字和符號的打字滾筒。

從使用方法和基本工作原理來說,這台打字機與現代電腦的漢字輸入法已經十分接近。使用者根據漢字的字形輸入第一部分的字根,根據選擇的字根,打字機旋轉大滾筒,將擁有同一類字形的漢字的那一條滾筒轉到工作區域。接下來,輸入第二部分字根,小滾筒開始旋轉,一直轉到正確的字根那一面。

另外,打字機上還有一個固定的放大鏡。打字員可以通過這個放大鏡觀察當前顯示的字模,並且通過按鍵來左右移動字模滾筒,直到找到正確的漢字。

這些操作現在看來似乎笨拙,但對當時而言,卻是十分巨大的進步。

這台打字機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為眾多碼字者帶來曙光。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試用完畢後,寫信對林語堂訴說他的“用戶體驗”:

語堂兄,日前在府上得用你的打字機打字,我非常興奮。只要打兩鍵便看見同類上下形的八個字在窗格出現,再選打所要打的字,這是個了不起的發明。還有個好處是這鍵盤不用學便可打。我認為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打字機了。

中國駐聯合國軍事代表團團長何應欽試驗了中文打字機後,致函林語堂,其中一段話簡直就是為明快打字機做廣告:

明快打字機是第一部無需記得字位或字碼,甚至無需看鍵盤即可打字的打字機。這特色僅僅是該打字機許多明顯的特色之一,但只憑這個鍵盤,明快打字機已經比其他所有中文打字機高明。本人誠摯向所有漢字書寫的人推薦。

明快打字機成功的消息傳到國內,有人造謠說林語堂發了橫財。胡適即刻出面闢謠,他說:“你們不要胡說八道,林語堂為了打字機已經傾家蕩產了。”事實的確如此,當時中國內亂,廠商不願生產這一打字機,林語堂砸進去的12萬美元一去不返,都打水漂了。

我對華文打字機及華文檢字問題,可以說是自一九一六年起,經過五十年的思考,並傾家蕩產為之。一九四八年打字機成,一九五一年,由美國麥根塔勒(Mer-genthaler Linotype)公司收買過去。這是第一架有鈕盤的華文打字機。機器雖好,成本太大,價錢必高,所以麥根塔勒公司,永遠不敢進行製造。

後來,明快中文打字機的鍵盤授權使用於IBM的中譯英機器,以及Itek公司的電子翻譯機。林語堂過世後,神通電腦根據林語堂發明的上下字形檢字法進一步發明了簡易輸入法,可見其貢獻之大。

林語堂的另一項成功申請專利的發明也讓人不得不服,那就是更具有普及性、更方便人們生活的自來牙刷。

這款自來牙刷是根據自來水龍頭原理發明的,能夠自己擠牙膏。這在當時可以說是無數宅男宅女的福音。

發明家林語堂似乎天生具有發明基因。七歲的時候,發明“好四散”。他將不知名的花草,曬乾、磨成粉末調合到一起,就發明了這種藥粉。

他夢想做走四方的江湖郎中,發明一種包治百病的靈藥,懸壺濟世。遇上狠毒的官老爺,再多的銀子也不治;遇上窮苦的老百姓,就免費贈送。阪仔四面環山,遍地的藥材,和樂(林語堂原名)偷偷地看了幾本入門的醫書,上山采了幾回藥,終於磨制了一種治療外傷的白色藥粉,取名“好四散”。美宮做飯時傷了手指,和樂跟前跟後地討好二姐,極力推薦自己的新發明。可是美宮再心疼弟弟,也不能拿傷口開玩笑,一口回絕了。和樂癟著小嘴,好幾天不搭理二姐,委屈地說,他的“好四散”定是藥到病除。 (朱豔麗《幽默大師:林語堂》)

據說不久後,有人主動上門向他討要藥方,他覺得自己的發明成功了,就將秘方深埋地下以示保密。

當父親問及他一生的志向是什麼的時候,他說要麼做英文教員,要麼做物理教員。而這物理教員的志向就是指的是發明機器。

自從小孩子的時候,我一見機器便非常的開心,似被迷惑;所以我常常站立不動定睛凝視那載我們由石碼到廈門的小輪船之機器。至今我仍然相信,我將來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機械的發明一方面。

長大後的林語堂不僅發明了打字機、自動牙刷,還手繪了自動門鎖草圖和自動打橋牌機等,並為夫人設計了符合人體力學的舒適座椅,其舒適程度目測不輸當今價格不菲的人體工學椅。這樣的林語堂簡直要人驚呼無所不能了。

林語堂故居陳列的各種發明草稿

發明家林語堂除了在注心發明這件事上顯得與眾不同外,還在很多方面有著非同尋常的見解和舉止。比如,在教育女兒方面,很是不拘一格。

在女兒們三五歲的時候,林語堂就領她們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和文學聚會,以增長見識。那時候,文人聚會都習慣找幾個三陪女助興,稱作“叫條子”。林語堂就讓女兒們在花名冊上畫鉤,點三陪女。等到三陪姑娘到來時,二女兒林太乙就說:“你們是我們叫來的。”

林語堂一家

在巴黎生活時,林語堂帶女兒們去一個叫做“地獄”的娛樂場。一個男人在黑暗的房子裡彈鋼琴,突然,燈光亮了,出來很多一絲不掛的女人大跳熱舞。林語堂還說,百老匯脫衣舞娘李玫瑰的表演很藝術,不猥褻。父女四人欣賞完脫衣舞,回到家已經半夜。

林語堂這個“壞爸爸”還在女兒面前“好為人師”,想盡辦法擠出時間,給女兒們當私塾老師。上課內容很隨興,今天中文,明天英文;今天唐詩,明天聊齋。課本更是千奇百怪,《冰心自傳》、《沈從文自傳》,朱子的《治家格言》,甚至連《教女遺規》都有。上完了課,他讓學生做一篇日記,題目自擬,內容不限,唯一的要求是:寫真話。

關於林語堂,最值得一提的,還在寫作上。他一生寫了60多本書,上千篇文章。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林語堂於1938年至1939年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Moment in Peking,後譯為《京華煙雲》,又譯《瞬息京華》。這本書有好多種語言的譯本,並被幾度拍成電視劇。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各種不同版本的林語堂著作約800種中文版400多種,外文版300多種被翻譯成英、法、德、日文等21種文字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語種,其讀者是遍佈全球各地。

世界語系分佈圖上到處都有林語堂的魅影

林語堂一生受中國和西方兩種教育的影響,因此便做了連接中西文化的一座橋樑。逝世時,《紐約時報》用大幅篇幅介紹林語堂的經歷和他的貢獻,並評價:“他向西方人士解釋他的同胞和國家的風俗,想望,恐懼和思想的成就,沒有人能比得上。”

如此成就也與他小時候的愛好分不開。從小夢想著成為大作家的林語堂在很小的時候就對父親說:“我要寫一本書,在全世界都聞名……”

8歲時,他編寫了人生的第一本書。那是本風格獨特的教科書,採用的是三字經的文言格式,開篇就是:

人自高 終必敗 持戰甲 靠弓矢

而不知 他人強 他人力 千百倍

40年後,《生活的藝術》出版,在全世界聞名了。當年看似不知天高地厚的狂言妄語變成了現實。林語堂說:“夢想是很真實的東西。”

在旁人看來,林語堂是發明家、是作家、是翻譯家、是語言學家……他自己看來,歸根到底,他是一個探險家,或者還稱不上是“家”,只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孩子:

有時我以為自己是一個到異地探險的孩子,而我探險的路程,是無窮期的。我四十生辰之日,曾作了一首自壽詩,長約四百字,結尾語有雲:“一點童心猶未滅,半絲白鬢尚且無。”我仍是一個孩子,睜圓眼睛,注視這極奇異的世界。

這個孩子對生活的要求很簡單:

我需要一個家,在這個家裡我能自然隨便……我需要幾個真有孩子氣的孩子,他們要能和我在雨中玩耍,他們要像我一樣能以淋浴為樂。

我願早晨聽喔喔喔公雞叫。我要鄰近有老大的喬木數株。

我要好友數人,親切一切如常的生活,完全可以熟不拘禮……

我需要一個好廚子,他要會做素菜,做上等的湯。我需要一個很老的僕人,心目中要把我看做是個偉人,但並不知道我在哪方面偉大。

我要一個好書齋,一個好煙斗,還有一個女人,她須要聰明解事,我要做事時,她能不打擾我,讓我安心做事。

我要有自由能流露本色自然,無須乎做偽。

……

我想,這些,在他80年的人生旅程中,都得到了。

文章版權歸新經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 圖片來自網路

本期編輯:蘭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