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觀理台」劉湘麗:凝聚轉型力量 實現工業引領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席捲全球 凝聚轉型力量 實現工業引領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湘麗

人工智慧、無人駕駛、大資料、3D列印、物聯網、機器人、可植入技術、智慧城市……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慧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 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資訊技術、虛擬實境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席捲全球。 第四次科技革命, 是繼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資訊技術革命後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它的發展速度之快、範圍之廣、程度之深絲毫不遜於前三次工業革命。

這場全新的技術革命, 其核心是智慧化與資訊化, 本次工業革命在推動提高生產力水準、豐富物質供給的同時, 也必然會帶來人類技術形式和經濟結構的深刻創新與變革。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把握發展機遇, 使我國發展實現彎道超車, 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湘麗。

重塑未來經濟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報》:人類至今已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 每一次工業革命都使人類社會發展邁上更高的臺階。 與前三次相比, 您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對現有的社會生產體系帶來何種變革?

劉湘麗: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對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產生深刻影響。 首先, 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自動化設備和管理系統的物聯網, 將使新型產品的研發、生產以及銷售過程更加迅捷、靈活和高效。 簡單地說, 消費者的需求會更及時地傳遞到工廠, 工廠也會更靈活地切換生產線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原來單一產品大規模生產方式將逐漸被大規模多樣定制生產方式所取代。

其次, 在大資料、雲計算等數位技術推動下, 製造業增值領域將向資料解析、軟體和系統整合等方面轉移, 從而使產品開發、維護及改進方式發生改變。 利用大資料研究客戶或使用者資訊將為企業開拓新市場、創造更多價值。 比如, 設備製造企業通過大資料技術建立預測性維護平臺,

就可以向設備使用企業提供維護方案和維護服務。

再次, 社會勞動方式將發生巨大變化。 由於數位技術的飛速發展, 機器人不僅具有速度、力量、精度優勢, 而且其識別、分析、判斷能力也大大提高。 2017年5月, 人工智慧圍棋程式“阿爾法狗”與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選手柯潔進行三場比賽並全部獲勝, 這說明人工智慧在某些分析博弈領域已經超越人類。 從生產服務過程來看, 不僅那些只是重複性的手工操作業務可以被自動化設備替代, 而且由於當前一些設備已經可以識別多種業務模式, 足以在相當廣的範圍擔任非重複性、需要認知能力的工作。 比如, 在律師業務中, 電腦系統已經代替了法律助理、專利律師的一部分作業;那些由於環境複雜或需要與人互動的體力作業,

以前一直被認為難以程式化, 只有人才能勝任, 但由於感測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進步, 這個領域中的自動化也有了顯著進展。 比如, “機器人床”可以變身為輪椅並自動行走, 且能夠自動升降, 平穩地將病人扶起坐上輪椅。 未來, 大多數程式化工作以及部分非程式化工作將被智慧設備所替代, 或因得到智慧設備輔助而大幅度提高效率。

總而言之,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極大地改變社會生產方式, 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力, 推動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結構的轉變, 改寫人類發展進程。 每一次工業革命, 都會帶來世界各國競爭地位的變化,

甚至會使一些國家崛起並成為某些領域甚至世界經濟的主導者: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憑藉蒸汽機等技術成為“世界工廠”;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依靠大規模生產方式成為世界工業及科技霸主;日本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依託精益生產方式在汽車、家電等行業崛起。 和以往一樣, 第四次工業革命必將引起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誰能抓住此次機遇, 並以最快的速度實現超越行業、超越企業邊界的“智慧連接”, 誰就能率先進入大規模定制生產時代;誰能最有效地應用大資料和智慧設備, 誰就能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佔據優勢;誰能順利地完成勞動力轉型, 誰就能使本國國民收入實現快速增長。 從這個意義上說,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僅會重塑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而且還將改變國家競爭格局。

助推我國全行業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年來,我國積極佈局人工智慧、大資料及互聯網等產業領域,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目前,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發展現狀如何?第四次工業革命會對我國現有的生產體系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劉湘麗: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催生資料分析、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行業,軟體、機器人、互聯網等行業也將進入更快的發展階段。數位技術與傳統製造技術相結合後,還將創造出更多的新產品與新服務,進而催生出更多的新行業。行業之間將進一步相互滲透、融合,以製造為主的企業可能進入服務領域,從而轉型為提供解決方案的服務商,而資訊企業則可能利用大資料技術進入製造領域,進而開發出新產品。未來,這些行業勞動生產率相對更高,創造價值更多,收入增長相對更快,是推動製造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數位技術也會催生工業資料科學家、機器人協調員、現場服務工程師等新職業,同時減少傳統的機器操作工、品質管制、物流運輸、設備維護等職業的需求。

為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2015年出臺“中國製造2025”戰略並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製造業資訊化水準大幅提升;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取得明顯進展。為推進這一戰略,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從經商環境、人才、財稅等方面支援企業進行技術轉型升級。

事實上,以智慧製造為基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為中國提供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上半年經濟資料顯示,上半年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2和4.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12.2%和32.2%。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等機構日前聯合發佈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稱,中國國際排名從2016年的第25位升至第22位,已成功躋身全球創新領導者行列。

近年來,中國積極擁抱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歷史機遇並取得一系列成就。在超級電腦方面,國際TOP500組織6月19日發佈新一期全球超級電腦500強榜單中,實現核心部件全部國產的中國超算“神威·太湖之光”以每秒9.3億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首次奪冠,速度可達每秒3.39億億次的中國超算“天河二號”排名第二。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自2013年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大幅度攀升,2016年總銷售量已達到8.9萬台,同比增長26.6%。其中,國產工業機器人累計銷售2.9萬台,同比增長30.9%;工業機器人安裝量達到8.5萬台,超過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數量的30%。在互聯網經濟領域,中國企業也展現出蓬勃的創新活力。百度、阿裡巴巴、騰訊同時躋身世界十大互聯網公司。在電子通信行業,中國正在積極研發5G通信技術,處於全球認可的領先地位,並有望被國際電聯採用作為新的國際標準。

 預案就業市場格局變革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每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都必將引發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革。對此有學者預言,高新技術的應用,將會導致低端勞動力市場就業率的下降,從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劉湘麗:國外研究認為,自動化設備對勞動的替代,會導致勞動市場或職業分化,即程式化工作需求減少,非程式化工作需求增加,具體表現為中等技能職業(以程式化工作為主)的就業減少,高技能和低技能職業(以非程式化工作為主)就業增加。現在,發達國家及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市場已出現這種現象。美國中等技能職業(銷售、辦公室和管理輔助、製造、操作工和勞工)的就業增長,在1979—2007年間低於經濟整體平均水準,並在2007—2012年間出現了5%—10%的下降。經合組織國家的職業結構在2002—2014年間普遍呈現“空心化”特徵,即中等技能職業就業人數比重在歐盟28個國家、日本及美國分別下降約9%、4.3%和9.5%;而同期,高技能和低技能職業則有所增加。在世界銀行調查的34個發展中國家裡,有27個國家在1995—2012年間中等技能職業的就業比重下降,而高技能和低技能職業增加。

從中國來看,由於缺乏相應的職業統計資料,難以判斷是否出現同樣的勞動市場兩極化或職業分化現象。從有限的資料中,可看到中國近年來職業人數變化的特點。按照發達國家的規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是最容易被自動化設備替代的,但在中國其年均增長率在2002—2014年間高達7.5%,僅排在商業和服務業人員之後。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在職業結構中的比重從10.6%上升到23.9%,提高了13.3個百分點,在所有職業中上升幅度最大。從勞動市場資料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在過去十餘年裡基本處於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緊缺程度甚至超過了專業技術人員,這說明多數中國企業仍高度依靠勞動投入,也反映出中國的自動化普及程度不高,可以說未出現機器大規模替代人工的情況。

但是,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一些企業已經將機器人或自動化作為決策選項。富士康公司在昆山的工廠從2010年起引進機器人,現已減少了6萬名員工。還有一些企業雖然沒有引進機器人,但利用資訊化技術節省勞動力投入。因此,在數位技術普及、勞動力成本上升、市場需求減少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中國將來對製造、操作類工人的需求可能會出現較大程度的降低,進而帶來職業結構的變化。

在數位技術時代,自動化應用推動勞動方式改變,並由此引起職業及就業結構轉型的趨勢是明確的。我們必須在教育、勞動就業各方面做好準備,借助數位技術發展機會,促進勞動者實現勞動技能轉型,提升勞動價值。

首先,應在中小學引進電腦程式設計等數位技術教育,儘早讓青少年接觸數位技術,養成適應數位技術的邏輯判斷能力。在大學所有學科開設或加強資料分析教育。其次,應儘快集中企業、大學和政府力量,通過產學合作研究、中長期研究實習等形式,培養緊缺技術人才。可借鑒德國、日本的做法,由企業直接參與在校研究生教育,獲取優先選拔學生入職企業的權利。再次,發揮政府在人才培養與服務中的作用。國家可根據技術發展以及勞動市場供求狀況,設定人才培養項目;增加數位技術職業的培訓種類,同時廢除不需要的職業培訓;加強人才服務與產業需求對接,促進人力資源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設立勞動力轉移支付專項基金,用於再就業員工的求職、培訓活動。

 發揮關鍵企業引領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我國應如何牢牢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

劉湘麗:在國家層面,要加快推進“中國製造2025”戰略落地與實施。各國實踐表明,政府規劃重點往往放在關鍵技術領域。相關機構應緊密跟蹤技術和企業發展,逐步聚焦發展重點,選擇最符合中國市場發展的技術,制定研發專案及相應措施。

在企業層面,企業要以智慧工廠為終極目標,逐步提高生產製造與供應鏈管理的自動化與資訊化水準。智慧製造的技術基礎,是資訊物理系統(CPS)。它是由能夠互聯互通資訊、發出指令並進行控制的智慧生產設備構成的。因此,首先應該對生產製造流程進行標準化改造,達到產品性能先進、品質穩定、成本低、交貨期短的目標。在這個基礎上,運用數位技術對設備進行自動化、網路化升級,做到即時生產、穩定運行、及時更新。其次,應該引進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系統,整合生產控制系統和經營管理系統,逐步實現生產鏈最優化連接。現在國際上有很多成熟的軟體,可以直接引進全套系統,或者以此為基礎進行改進開發,這將會減少成本,有利於快速推進流程設計的統一化。另外,應該加強資料分析能力,在改進生產工藝、提高能源效率、明確新產品開發目標、加強售後服務等方面獲取效益。再次,隨著設備自動化升級、智慧製造系統引進,要加快培養從事智慧設備的程式設計建模、軟體發展、資料分析等工作的技術人才,以及既有設計、製造知識,又懂資料分析,還能熟練使用電腦與智慧設備的綜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採取標準化訓練、多崗位鍛煉與跨部門交流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員工適應數位技術的能力。

關鍵領域的關鍵企業要發揮引領作用。關鍵企業是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主體。這些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運用數位技術,帶動上下游企業及客戶,形成局部物聯網,進而擴大覆蓋範圍。政府應為這些企業推廣應用新技術、交流資訊、合作開發提供平臺和服務,在稅收、土地、產業政策等方面創造良好環境。另外,應借助公共科研機構力量,助力中小企業技術升級。在一些國家,中小企業通過公共科研機構開發與物聯網相關的軟體,如德國弗朗霍夫協會研發了便於中小企業使用的“隨插即用”設備整合技術、產品週期管理軟體,説明中小企業建設資訊物理系統。我國可以委託科研院校研究面向中小企業的軟體,供企業低價使用。

當務之急,還要對設備進行通信規格改造,統一架構,應加快標準制定,開發能對不同通信規格的資料進行轉換的軟體系統。同時,還要加快制定資訊安全配套措施;鼓勵開展企業間資料共用研究,在劃分競爭、協調領域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基礎資料公共平臺、引進資訊交易機制,實現基礎資訊共用;加強教育培訓,建立強大的人才儲備;由政府出資開設線上免費課程,邀請有實力的企業承擔課件、作業系統軟體發展及運營管理;對於緊缺人才,設置國家專案,採取產學結合形式進行培養,如從電腦科學、資訊通信、工程領域選拔優秀研究生,由大學、科研機構和IT企業派遣教師進行專業指導,政府提供資金資助,企業提供人才培養方案和制定教學大綱。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僅會重塑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而且還將改變國家競爭格局。

助推我國全行業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年來,我國積極佈局人工智慧、大資料及互聯網等產業領域,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目前,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發展現狀如何?第四次工業革命會對我國現有的生產體系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劉湘麗: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催生資料分析、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行業,軟體、機器人、互聯網等行業也將進入更快的發展階段。數位技術與傳統製造技術相結合後,還將創造出更多的新產品與新服務,進而催生出更多的新行業。行業之間將進一步相互滲透、融合,以製造為主的企業可能進入服務領域,從而轉型為提供解決方案的服務商,而資訊企業則可能利用大資料技術進入製造領域,進而開發出新產品。未來,這些行業勞動生產率相對更高,創造價值更多,收入增長相對更快,是推動製造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數位技術也會催生工業資料科學家、機器人協調員、現場服務工程師等新職業,同時減少傳統的機器操作工、品質管制、物流運輸、設備維護等職業的需求。

為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2015年出臺“中國製造2025”戰略並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製造業資訊化水準大幅提升;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取得明顯進展。為推進這一戰略,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從經商環境、人才、財稅等方面支援企業進行技術轉型升級。

事實上,以智慧製造為基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為中國提供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上半年經濟資料顯示,上半年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2和4.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12.2%和32.2%。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等機構日前聯合發佈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稱,中國國際排名從2016年的第25位升至第22位,已成功躋身全球創新領導者行列。

近年來,中國積極擁抱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歷史機遇並取得一系列成就。在超級電腦方面,國際TOP500組織6月19日發佈新一期全球超級電腦500強榜單中,實現核心部件全部國產的中國超算“神威·太湖之光”以每秒9.3億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首次奪冠,速度可達每秒3.39億億次的中國超算“天河二號”排名第二。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自2013年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大幅度攀升,2016年總銷售量已達到8.9萬台,同比增長26.6%。其中,國產工業機器人累計銷售2.9萬台,同比增長30.9%;工業機器人安裝量達到8.5萬台,超過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數量的30%。在互聯網經濟領域,中國企業也展現出蓬勃的創新活力。百度、阿裡巴巴、騰訊同時躋身世界十大互聯網公司。在電子通信行業,中國正在積極研發5G通信技術,處於全球認可的領先地位,並有望被國際電聯採用作為新的國際標準。

 預案就業市場格局變革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每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都必將引發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革。對此有學者預言,高新技術的應用,將會導致低端勞動力市場就業率的下降,從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劉湘麗:國外研究認為,自動化設備對勞動的替代,會導致勞動市場或職業分化,即程式化工作需求減少,非程式化工作需求增加,具體表現為中等技能職業(以程式化工作為主)的就業減少,高技能和低技能職業(以非程式化工作為主)就業增加。現在,發達國家及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市場已出現這種現象。美國中等技能職業(銷售、辦公室和管理輔助、製造、操作工和勞工)的就業增長,在1979—2007年間低於經濟整體平均水準,並在2007—2012年間出現了5%—10%的下降。經合組織國家的職業結構在2002—2014年間普遍呈現“空心化”特徵,即中等技能職業就業人數比重在歐盟28個國家、日本及美國分別下降約9%、4.3%和9.5%;而同期,高技能和低技能職業則有所增加。在世界銀行調查的34個發展中國家裡,有27個國家在1995—2012年間中等技能職業的就業比重下降,而高技能和低技能職業增加。

從中國來看,由於缺乏相應的職業統計資料,難以判斷是否出現同樣的勞動市場兩極化或職業分化現象。從有限的資料中,可看到中國近年來職業人數變化的特點。按照發達國家的規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是最容易被自動化設備替代的,但在中國其年均增長率在2002—2014年間高達7.5%,僅排在商業和服務業人員之後。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在職業結構中的比重從10.6%上升到23.9%,提高了13.3個百分點,在所有職業中上升幅度最大。從勞動市場資料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在過去十餘年裡基本處於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緊缺程度甚至超過了專業技術人員,這說明多數中國企業仍高度依靠勞動投入,也反映出中國的自動化普及程度不高,可以說未出現機器大規模替代人工的情況。

但是,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一些企業已經將機器人或自動化作為決策選項。富士康公司在昆山的工廠從2010年起引進機器人,現已減少了6萬名員工。還有一些企業雖然沒有引進機器人,但利用資訊化技術節省勞動力投入。因此,在數位技術普及、勞動力成本上升、市場需求減少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中國將來對製造、操作類工人的需求可能會出現較大程度的降低,進而帶來職業結構的變化。

在數位技術時代,自動化應用推動勞動方式改變,並由此引起職業及就業結構轉型的趨勢是明確的。我們必須在教育、勞動就業各方面做好準備,借助數位技術發展機會,促進勞動者實現勞動技能轉型,提升勞動價值。

首先,應在中小學引進電腦程式設計等數位技術教育,儘早讓青少年接觸數位技術,養成適應數位技術的邏輯判斷能力。在大學所有學科開設或加強資料分析教育。其次,應儘快集中企業、大學和政府力量,通過產學合作研究、中長期研究實習等形式,培養緊缺技術人才。可借鑒德國、日本的做法,由企業直接參與在校研究生教育,獲取優先選拔學生入職企業的權利。再次,發揮政府在人才培養與服務中的作用。國家可根據技術發展以及勞動市場供求狀況,設定人才培養項目;增加數位技術職業的培訓種類,同時廢除不需要的職業培訓;加強人才服務與產業需求對接,促進人力資源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設立勞動力轉移支付專項基金,用於再就業員工的求職、培訓活動。

 發揮關鍵企業引領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我國應如何牢牢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

劉湘麗:在國家層面,要加快推進“中國製造2025”戰略落地與實施。各國實踐表明,政府規劃重點往往放在關鍵技術領域。相關機構應緊密跟蹤技術和企業發展,逐步聚焦發展重點,選擇最符合中國市場發展的技術,制定研發專案及相應措施。

在企業層面,企業要以智慧工廠為終極目標,逐步提高生產製造與供應鏈管理的自動化與資訊化水準。智慧製造的技術基礎,是資訊物理系統(CPS)。它是由能夠互聯互通資訊、發出指令並進行控制的智慧生產設備構成的。因此,首先應該對生產製造流程進行標準化改造,達到產品性能先進、品質穩定、成本低、交貨期短的目標。在這個基礎上,運用數位技術對設備進行自動化、網路化升級,做到即時生產、穩定運行、及時更新。其次,應該引進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系統,整合生產控制系統和經營管理系統,逐步實現生產鏈最優化連接。現在國際上有很多成熟的軟體,可以直接引進全套系統,或者以此為基礎進行改進開發,這將會減少成本,有利於快速推進流程設計的統一化。另外,應該加強資料分析能力,在改進生產工藝、提高能源效率、明確新產品開發目標、加強售後服務等方面獲取效益。再次,隨著設備自動化升級、智慧製造系統引進,要加快培養從事智慧設備的程式設計建模、軟體發展、資料分析等工作的技術人才,以及既有設計、製造知識,又懂資料分析,還能熟練使用電腦與智慧設備的綜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採取標準化訓練、多崗位鍛煉與跨部門交流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員工適應數位技術的能力。

關鍵領域的關鍵企業要發揮引領作用。關鍵企業是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主體。這些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運用數位技術,帶動上下游企業及客戶,形成局部物聯網,進而擴大覆蓋範圍。政府應為這些企業推廣應用新技術、交流資訊、合作開發提供平臺和服務,在稅收、土地、產業政策等方面創造良好環境。另外,應借助公共科研機構力量,助力中小企業技術升級。在一些國家,中小企業通過公共科研機構開發與物聯網相關的軟體,如德國弗朗霍夫協會研發了便於中小企業使用的“隨插即用”設備整合技術、產品週期管理軟體,説明中小企業建設資訊物理系統。我國可以委託科研院校研究面向中小企業的軟體,供企業低價使用。

當務之急,還要對設備進行通信規格改造,統一架構,應加快標準制定,開發能對不同通信規格的資料進行轉換的軟體系統。同時,還要加快制定資訊安全配套措施;鼓勵開展企業間資料共用研究,在劃分競爭、協調領域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基礎資料公共平臺、引進資訊交易機制,實現基礎資訊共用;加強教育培訓,建立強大的人才儲備;由政府出資開設線上免費課程,邀請有實力的企業承擔課件、作業系統軟體發展及運營管理;對於緊缺人才,設置國家專案,採取產學結合形式進行培養,如從電腦科學、資訊通信、工程領域選拔優秀研究生,由大學、科研機構和IT企業派遣教師進行專業指導,政府提供資金資助,企業提供人才培養方案和制定教學大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