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雲南惠農支付服務業務探尋一」惠農支付小支點 撬動金融普惠大發展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漢景帝曾提出“農耕是天下的根本, 黃金珠玉, 饑不可食,

寒不可衣。 ”即使人類的現代社會因工業建設而大放異彩, 但從歷史經驗上說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是建立在基本的農業生產之上, 所以自古便說農業是“本”——根本。 而農業的發展保障——農民, 必然是國之根本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1月中央發佈的“一號檔”提出,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完善強農惠農政策, 高度關注農村金融創新領域, 要借助互聯網技術加強金融服務。 檔中明確指出: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 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

而隨著新農村建設力度的加大, 國家發放一定數額的補貼政策支持, 農業補貼在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同時也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收入。

但切實解決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成為金融機構亟需觸達的層面, 如何讓惠農支付形成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 從而形成由惠農支付起跳, 從便農繳費接跳, 到“互聯網+農村電子商務”等基礎金融服務創新的翻跳, 達到“村村通”“滇點連”讓基礎金融服務不斷向萬村千鄉延伸, 使廣大農村群眾享受到更多普惠金融的便利和實惠。

《金卡生活》繼2016年6月《解析“雲POS”智慧終端機應用 實證內蒙古“互聯網+”助農服務晉級》後, 前往彩雲之南, 實地採訪雲南省助農惠農的點滴歷程。

“農桑者, 衣食之根本來源”, 一直以來, 農業為工業化發展和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基本資源, 但面向廣大農村地區的基本金融服務的供給與需求卻仍然存在著多種的“錯位”,

長期存在著農村地區銀行機構網點主要集中在縣城和鄉鎮中心, 普通行政村、自然村銀行機構網點基本處於空白狀態等問題。 尤其是當前受到互聯網金融的衝擊, 傳統的涉農金融機構面臨很大挑戰, 亟需改革創新。

而改革和創新對於山區面積占94%的雲南來說, 並不容易。 由於村落分散居住、地形複雜、貧困等諸多因素, 廣大農民群眾辦理金融支付業務路途遠、困難多、成本高, 村域支付結算需求受到抑制, 農村基本金融服務成為發展普惠金融的薄弱環節。 因此, 農村金融亟需解決的是攻克支付環節“最後一公里”的難題, 再由此出發構建滿足村域支付服務需求、適合三農發展的支付服務體系,

推動普惠金融“遍地開花”。

中國雲南銀聯分公司(以下簡稱“雲南銀聯”)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 提升雲南省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準, 進一步加快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 從2009年, 雲南銀聯就協同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和轄內相關金融機構, 在多次深入農村實地調研的基礎上, 創新開發了符合農村地區需求的金融服務產品——惠農支付服務, 通過POS終端為邊遠農村持卡人提供借記卡小額取款(1千元/卡/日)、刷卡消費、小額轉帳匯款(1萬元/卡/日)、刷卡繳費、查詢等5項業務, 達到了將銀行營業網點、金融服務延伸至鄉鎮的目的, 切實有效地改善了農村金融支付環境, 讓農民享受到了金融創新的便捷服務,

促進了農村銀行卡的普及和應用。

跑地開“荒”

聚力推動農村支付環境建設

領補貼——翻山走路排長隊。 隨著國家和地方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新農村建設等, 各類涉農補貼不斷增多, 農民有了固定收入後, 取現的需求也開始越來越大。 但由於大部分鄉村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沒有金融服務機構, 已有的金融網點和設施也多集中於縣城和鄉鎮中心, 農戶支取現金不便, 需要往返於縣城(或鄉鎮中心)的銀行網點和所在鄉村之間, 既費時費力, 又要承擔較高交通費用, 導致被金融排斥, 農戶對改善農村支付結算環境的願望和呼聲愈來愈迫切。 雲南銀聯業務與運營部總經理周文飛介紹, 以前遇到國家發補貼的日子,農信社網點都會排起長隊,出於安全等因素考慮,鄉政府要增派人手與農信社一起去維持秩序,更讓農民們辛苦的是,排隊耽誤時間,晚了還要吃點飯,如果錢取得少,當天就花完了。比如,麗江寧蒗地區一到政府發政府的日子,寧蒗縣城就會塞車,好多農民會來取他們攢了幾年的補貼,往往是一頭母豬補貼才50元,農民從村裡到鄉里往返路費就要180元左右,並未達到“惠農”的初衷。

踏破鞋——“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現身了。截至2009年,全省在縣市區有金融支付服務網點2438個,在鄉鎮級有金融支付服務網點2102個,設有金融支付服務網點的自然村55個,沒有金融支付服務網點的自然村71159個。據2010年年初的統計資料,雲南省金融服務缺失鄉鎮共有122個,占全省鄉鎮總數的8.2%,占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2945個的4.14%,主要分佈45個縣的邊遠貧困地區,涉及18個少數民族,130萬人口金融機構在自然村的覆蓋率非常低。特別是近幾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國有商業銀行為實現集約化經營,逐步撤並其在經濟欠發達縣及以下的機構(表1)。據統計,2005年全省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數目為3966個,2007年減少為3576個,2010年因國家要求金融機構積極恢復網點,又恢復了部分網點,增長為3709個,但仍然比2005年減少了257個,不完全統計至2014年網點數量為5484個(表2)。

表1 金融支付服務網點情況

來源|《農村支付體系現狀及前景探索》《雲南法制報》製錶 | 葛辛晶

表2 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數

來源|《農村支付體系現狀及前景探索》《雲南民族地區金融排斥態勢與金融普惠機制的建構》《雲南日報網》

製表 | 葛辛晶

針對這樣的情況,為落實金融服務三農政策,加快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切實解決邊遠農村地區的農民支取惠農補貼路途遙遠、成本高,以及沒有條件享受刷卡消費等金融服務問題,政府和當地人民銀行高度重視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制定了《關於推廣雲南省惠農支付業務的通知》和《關於進一步規範雲南惠農支付業務管理的通知》,明確了改善雲南農村支付環境的主要措施和保障機制。

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在破解農村金融服務缺失問題上,在全國首創了“助農取款,便農支付”模式——即“惠農支付服務”。地方政府、雲南銀聯、當地銀行、雲南銀聯商務,中國移動雲南分公司,積極支持和配合,在國家級貧困縣麗江市甯蒗縣金棉、翠玉、新營盤3個無常設金融機構的鄉鎮先後開通了6個“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成為首批鄉鎮試點。隨後又在全省12個州(市)的多個鄉鎮和行政村進行推廣和應用,為實現農民“足不出村”就能方便支付的願景,展開了實地調研。

雲南地勢特點是山路多且險,很多洲市中的村落交通非常不便。雲南銀聯的工作人員前往麗江寧蒗地區,要先坐飛機或開7小時車從昆明到達麗江,再從麗江開5小時車到寧蒗縣,進入寧蒗縣中最遠的永翠鄉還要開車7個小時,到達後再走路進村瞭解情況。那段時間裡,人民銀行和雲南銀聯的領導同事幾乎輪流體驗“7+5+7”小時的標配路程,親自到各鄉村實地勘探,尋找“惠民支付”的最佳服務方式。周文飛打趣道:“一點都不誇張,大家鞋子都走壞幾雙,如果那時候有行走步數記錄的話,我們這些人可能會天天佔領封面。”

入鄉隨俗

讓最適合農村地區的惠農支付模式落地

終落地——“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現雛形。最終,在人民銀行和雲南銀聯以及當地相關部門的實地調研後,找到了最適合農村地區“惠民支付服務”模式。首先,要以消除金融服務空白行政村為突破口;其次,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是通過升級POS終端在城市只能用於消費不能支取現金的規定,賦予POS終端在農村地區可用於支取小額現金的功能,每卡單筆取現不超過400元,每天累計不超過1,000元。

技術問題解決了,場地問題擺上案頭。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村民最常去的除了村委會外就是各自村中的雜貨店和農資產品小店。考慮到通過金融機構聯結商戶構建惠農支付點能較好地實現了農村金融服務的下沉,並且惠民支付業務涉及較多的現金流,因此,以POS終端為技術支撐,聯結行政村有實力的商戶,在商戶的營業點構建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成為最優選擇,這也是“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的雛形。

其中,被選中成為“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的商戶均是經當地政府、人民銀行推選,是信譽好、有穩定現金流的商戶,經人民銀行批准後方可辦理該項業務,商戶還需要與收單機構簽訂《雲南省特約商戶受理惠農支付服務業務合作協定》。同時,雲南銀聯會親臨網點,為其舉行授牌儀式,讓商戶和村民看到“惠農支付服務”網點以“村民”的身份融入鄉村,實現行政村與金融機構的有效對接,建立了一個資訊相對充分、“守望相助”的服務機制。

當地政府、人民銀行、雲南銀聯領導為“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商戶授牌

找優勢——“惠農支付”不僅要服務還要可持續。周文飛介紹,“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採用金融機構聯結商戶的市場運作模式,即政府支援、金融機構承辦、農村商戶參與、市場方式運作的多方合作發展模式,發揮如小額取款、轉帳匯款、繳費、刷卡消費和銀行卡餘額查詢等五項金融服務;同時,利用網點開展金融知識宣傳工作,普及農村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借助“惠農支付服務”網點貼近農民群眾的優勢,代為開展農村經濟金融資訊的收集和回饋,發揮農村地區經濟金融運行監測末端作用,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管理形成協調互動。之所以最終確定以POS進村入戶形成“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是人民銀行、銀聯、當地政府和金融機構基於農村地區自身特點和後續支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綜合考慮。

網點實現投資小。一個“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的投入僅為一台POS機,一台磁條閱讀器,一台存摺印表機。如果只受理銀行卡,那麼就只需要POS機。一台移動POS機全年通訊費用為60元,傳統POS機全年通訊費用僅為市話費用,平均每筆0.12元。

技術成熟安全、開發成本較低。該項技術只需要稍微改造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平臺,其餘功能的應用已開展多年,且完全符合人民銀行及中國銀聯的相關技術規範。該業務利用現有的銀聯交易平臺,與銀行系統的連接,採用的是通用介面,對銀行現有系統改動較小,只需稍微改造中間業務平臺。

充分調動聯結商戶的積極性。爭取到對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各項功能實行區別定價。為了鼓勵業務發展,對於聯結商戶,分公司爭取由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對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各項功能實行區別定價,手續費的分潤除傳統髮卡、收單、轉接三方外,將“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商戶納入分潤。對於服務點,無論是辦理取現、還是轉帳業務,都將給予每筆1.5-2元的代理服務費。

降低農民享受金融服務的成本。取現和匯款業務,單筆服務費不高於3元,僅為現行成本的十分之一。相比之前舟車勞頓,甚至花費比補貼本身還多的路費而言,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都大幅降低。

群眾接受程度較高。相比其他非現金支付工具,銀行卡使用起來快捷、方便,銀行卡在農村地區有較好的應用基礎,包括農信社的金碧卡,農行的金穗惠農卡等發行量較大的銀行卡。

操作簡單,靈活性較強。相比強制設點和流動性網點來說,POS進村入戶的方案較為靈活,不僅可以將該業務推廣到鄉鎮一級,同時可以根據條件成熟情況,將業務推廣到自然村一級,讓自然村的村民也能足不出村,就實現取款、繳費、匯款等支付結算基礎服務。

防風險——金融安全是開展金融服務的基礎。通過POS機具實現惠民支付服務的方案,為了規避風險,確保各方利益都不受損,在風險防範上遵循風險可控和聯網通用的原則。根據《中國雲南銀聯分公司“惠農支付服務”情況報告》內容顯示,一是銀行卡取款服務目前僅限於雲南省金融機構網點不足的鄉鎮村,範圍不予擴大;二是銀行卡取款服務僅限於借記卡,貸記卡(信用卡)不得取款,即先存後取款;三是“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利用收單機構提供的POS機具為申請人辦理小額取款時,單筆取款不得超過1,000元,每日每張借記卡累計取款金額不得超過2,000元,筆數不限。辦理小額轉帳匯款時,單筆轉帳匯款金額不得超過2,000元,每日每戶累計轉帳匯款金額不得超過10,000元,筆數不限。

效果初現

五項功能實現四位一體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存在主體少、能力弱、方式單一等問題,部分偏遠山區出現金融“盲區”等現象,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生活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實踐證明,“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是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解決邊遠落後鄉鎮和村寨金融知識缺失和金融服務不完善的有效途徑,對促進城鄉公共金融服務均等化,實現銀行卡使用從城市向農村推進,刺激農村消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惠民便民支付”“金融業務拓展”“金融知識普及”和“金融資訊互通”的“四位元一體”模式,使之成為推動農村基礎金融發展,有效提升農村地區普惠金融服務水準,説明廣大農民尤其是老人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基礎金融服務的最佳管道,開啟了金融支付服務‘三農’的全新局面。

麗江市寧蒗縣80歲的李大爺在村支書的陪同下來到剛剛建立的“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從厚厚的棉襖夾層中掏出一張磨的發白的卡片,卡面上的字跡已經都被磨光了,到底是哪家銀行發的卡也已無法辨認,這張極有“特色”的銀行卡在網點終端上輕輕一刷,老人第一次沒有長途跋涉、舟車勞頓就輕鬆地取到了政府發放的200元惠農補貼,滿是皺紋的臉上瞬間笑顏如花,甚至開心的像孩子一樣興奮地直叫好。雲南銀聯業務運營部總經理周文飛在一旁看著,想想同事們前期工作的努力和辛苦,在這一刻體現出了它的價值,大家為之努力建設的“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是真正能為農民們帶來便利的,用農民的話來說這是“接地氣”的服務。“惠農支付服務”試點實情表明,該業務投入小、操作方便、安全可靠,非常有生命力,隨即向全省推廣。

惠民便民支付方面,為農民提供小額現金取款、轉帳、繳費、帳戶查詢等金融服務,村民們還可以通過“惠農支付服務”網點辦理水電費、電話費等費用代繳,滿足基礎金融服務需求。隨著網點的運行,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狀況不同、主營業務不同,有的網以取款業務為主,有的以查詢業務為主,有的以轉帳業務為主,有的以繳費業務為主,地區差異逐漸顯現,為後續服務發展完善收集了大量資訊。

金融業務拓展方面,惠農支付服務業務開通後,通過專員到各村網點直接對農民集中培訓,講解銀行卡或手機銀行業務辦理流程、反假幣、小額信貸等知識,並提供及時的諮詢服務,使得農村地區銀行卡市場硬環境和軟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持卡人手中的銀行卡不再“沉睡”,變得活躍起來,廣大農民群眾體驗到了銀行卡的安全性、便利性,會用、愛用銀行卡,大大改善了農村地區銀行卡市場受理環境,滿足了農民群眾金融服務多樣性的需求。

金融知識普及方面,由代理商戶、農合機構網點專管員對農民進行金融政策解讀和宣講,向當地農民傳送農業技術和經營資訊,宣傳普及金融知識,幫助農民提高對現代金融服務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金融風險防範意識和信用意識,補齊了金融知識缺乏的短板。

金融資訊互通方面,小額惠民便民支付點可以通過登記農戶貸款、取款、轉帳、查詢等不同業務辦理資訊,進行資料整合,從而為金融機構後續金融服務完善提供依據,並為農民群眾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行銷。

廣鋪POS機

劈開”惠農支付金融“盲區”

實現行政村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全覆蓋。雲南銀聯提供的資料顯示,第一批、第二批惠農支付服務業務試點啟動後,時隔一年,截至2011年4月末,在麗江、楚雄、臨滄、紅河、版納、保山六個試點地區共發生取款業務19355筆,金額7,050,072元;消費業務303筆,金額381,564元;繳費業務1392筆,金額41,207元;公共支付話費查詢業務2306筆,銀行卡查詢業務11009筆(圖1-圖10)。

截至2016年,惠農支付服務網點超過1.9萬個,實現了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12620個行政村的百分之百全覆蓋。雲南省農村地區人均持卡量達1.68張/人,比2009年末提高1.18張/人,業務自開通實現跨越式增長,全省實現交易筆數為1077.60萬筆、金額為77.57億元,惠農取款排名全國第二,惠農轉帳排名全國第二。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實現了傳統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功能下沉,是農村金融普惠均衡化的一次成功嘗試,政府依託“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發放涉農補貼,大大縮短了農戶的獲取補貼時間,種田補貼、新農合等多項惠農資金可以直接批量發放到個人,為農戶節約了大量取款的交通費用,這是其一。

惠農支付服務業務推出以後,得到了政府、老百姓的高度認可。在各級政府的支持,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快速推廣,涉農邊遠山區基礎惠農支付服務缺失的“盲區”被掃除,增強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與當地老百姓的黏度,有利於築牢農村金融服務陣地,這是其二。

實現金融知識普及進村。在不斷改善物理條件、硬體設施的同時,意識到資訊的閉塞、金融知識的匱乏已成為限制農村金融服務水準快速提升的瓶頸。根據行政村人口密度,以村政府為中心,以3~5公里為半徑建立一個網點,實現了金融服務廣覆蓋後,“惠農支付服務”網點需要繼續踐行其普惠金融的使命——普及金融知識。通過前期對網點店主的培訓,提供金融知識的教育功能,培育農民金融常識,擊碎制約普惠金融發展路障,通過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在農村建立起廣泛分佈的金融知識宣傳教育點,向村民講解POS機、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和電話銀行等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的使用方式,推動非現金支付結算方式在農民之間的普及應用,實現送金融知識下鄉,突破農村金融服務“盲區”,彌補傳統金融機構網點服務的不足,尤其是説明當地農民利用金融手段解決資金缺乏問題,切實體驗學習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實現農民取、匯款和繳費不出村、低收費、無風險,由農民個人的金融意識的覺醒,來優化農村整體金融生態環境,讓廣大農民群眾切實共用普惠金融帶來的成果。

農也潮

“雲POS”助惠農支付服務升級為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

POS機具由傳統向“雲端”升級。周文飛講道,2016年,“互聯網+”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基於銀聯總公司和雲南銀聯當地市場的技術和業務的一些變化,傳統的POS機具不易實現遠端更新,加上業務變化頻繁,基層銀行或信用社針對惠農支付工作也感到“‘惠農支付服務’網點距離太遠,在服務上難以有效落實”,認為“因為路程原因,成本費用壓力越來越明顯”,維護的工作人員不得不頻繁往返於城區、壩區和山區之間,工作量大、效率低。因此,著眼于惠農支付業務的建設與發展,雲南銀聯因此著手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創新。

攝影 | 鐘立群

首先,在各家收單銀行的支持下,創新建立惠農支付業務新的平臺。由傳統POS向智慧“雲POS”的升級,這個過程得到了總公司運營部、開發中心、研究院支援,因為更換機具規模較大,遇到很多問題。僅版本的更新就有三四十個,並且還在不斷地去優化各種小問題,力求達到完美轉身,因為採取的是無線通訊的方式,採用的是雲的一些技術,升級後的POS機接入的是互聯網,能夠説明網點實現遠端升級功能,方便後期維護。

其次,升級後的POS機上可以進行業務疊加。截至2017年6月底,已經更換了11000多台的智慧“雲POS”,在升級後的平臺成功建立後,將在該平臺上疊加互聯網商城的功能。周文飛介紹,雲南本身就是涉農大省,當地農民和企業對農產品有很強的輸出意願,為了滿足農民把手裡土特產“送出村”,把外面的好商品“引進村”的願望,POS升級也是必然要經歷的。

第三,POS升級有利於後期公共繳費業務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比如繳納社保,對接工作和調試工作基本完成,進入後續協定流程;再比如惠農轉帳涉及的收單機構,目前雲南省僅有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信社三家,下一步雲南銀聯也將對此進行優化。

第四,配套升級,培訓“雲服務”。借助只能“雲POS”雲端服務,無縫連結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商戶,有針對性的開發一些教程,上傳視頻,有效避免因人員更換無法快速即時實地教授的實際問題。另外,對賬方面,由原來的銀行與商戶對賬,轉換為終端對賬。這些功能的優化,都是為了讓商戶能夠更快捷、方便地使用終端,更好的為農民服務(圖11)。

圖11 2010-2016年雲南省惠農業務標誌點歷程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由單一向綜合升級。2017年1月,“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高度關注農村金融創新領域,提出了要借助互聯網技術來加強金融服務。為回應國家,推動農村普惠金融建設,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將從2017年開始再次開始新的探索,力爭在3年時間內,在雲南省建成1萬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確保農村基礎金融服務供給網路全面覆蓋雲南省有需求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同時,將力爭實現線上線下業務的融合,推動惠農便民服務向“互聯網+”的方向發展。

攝影 | 鐘立群

管理綜合。為保證惠農支付服務業務安全穩定運行,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在全省統一業務模式、統一終端程式、統一終端介面、統一功能設置和統一業務管理,並設立50萬元“惠農支付業務風險基金”,對系統賬務差錯進行統一的資金墊付或補償,解除惠農商戶的後顧之憂。周文飛介紹,銀聯則在原有網點的體系之上,進行市場化的選擇、升級,業務功能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互聯網功能。雲南銀聯會在平臺共建成熟的基礎上,將預選2000個網點,進行金融綜合服務站的升級,今年做好以後,2018年要實現5000到10000個,2019年實現全部覆蓋。

下一步,雲南銀聯將配合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將現有的“惠農支付服務”網點逐一升級為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並在已經打下的基礎上,通過業務系統、終端升級改造、統一門頭設計、統一工號等方式加強管理,整合、擴展和規範業務內容。

業務綜合。目前,已經升級的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成功實現智慧“雲POS”終端遠端維護,同時還進一步提高了取款及轉帳限額標準。取現或現金匯款業務單卡、單日累計金額從1,000元調整為2,000元(含)人民幣;轉帳單卡、單日累計金額從20,000元調整為50,000元(含)人民幣,單筆轉帳限額從2,000元調整為10,000元,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另外,在具體業務上,要將升級後的網點打造為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的前沿基站。疊加水費、有線電視費、醫療保險等各項與民生相關的繳費專案,同時精耕惠農支付服務業務向互聯網+方向發展,把農村金融綜合服務點打造成為直接為農戶辦理惠農資金補貼、農產品收購、商品訂購、銀行卡結算、取款、繳費、理財、小微貸款、資訊服務等“一站式”金融綜合服務站。

發展綜合。周文飛解釋,原來叫“惠農”,現升級後的網點有“金融”二字,新的平臺上就定然會出現辦理惠農資金補貼、農產品收購、商品訂購、銀行卡結算、取款、繳款(包括稅收、水電氣費、通訊費、新農合、新農保的繳費)、理財業務、農戶貸款需求資訊登記、資訊服務、金融知識普及、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人民幣反假宣傳等等諸多金融類服務功能。這就要求穩步擴大惠農支付服務的範圍,在目前業務已百分百覆蓋全省行政村的基礎上,持續將業務延伸至有條件的自然村,並通過系列舉措,把“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打造成農村金融“一站式”綜合服務站,並三至五年內推動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點在自然村的覆蓋率達到60%以上。

力求發展

舟至中流 擊楫勇進

盯准一個中心——惠農。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點作為夯實農村市場基礎、改進農村金融服務、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在內容上進一步豐富充實,將金融知識宣傳、移動櫃檯服務、便民服務等相融合,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體驗式金融綜合服務模式,之所以能夠成就諸多鄉村保證基礎金融服務,正是因為相關各方以“惠農”為中心,輻射其他服務加以豐富。

腳踩兩個方向——創新、合規。經過7年紮根農村築牢基石之後,把重心從鋪設基礎金融服務轉向“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精耕細作”及功能衍生。比如周文飛向筆者提到的,雲南銀聯與雲南省國資委基於惠農支付服務而建立的商城類平臺,包括兩個層面的合作,一是App的合作,他們的App載入在智慧終端機上,面向農民出售農資產品,以雲南地區的一些產品,化肥、種子、農藥、生活用品為主。目前物流體系正在搭建,在每個地市都租有倉儲,物流體系比較健全。二是點的合作,他們的網點有門面、有貨架、有商品,該網點同時也將是一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點,雙方進行功能疊加。三是有可能在此基礎上將銀聯“雲閃付”的功能進行添加,為後續移動支付進鄉村打好基礎。

創新有了,合規不能遺漏。關於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點的合規最為重要的就是風險防範和合規操作。著眼于惠農支付業務的建設與發展,銀行及信用社在推進工作中,必須重視對惠農商戶、特別是邊遠地區“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的後續服務與管理,同時,在擴展推進惠農支付業務上,應更多地考慮安全、穩定、有序、規範,避免盲目追求數量而忽視品質和風險。

體現三個特點——目標、有效、全方位。雲南“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實踐表明,一個資訊相對充分、“守望相助”的服務機構,實現了國務院要求的“推動行政村一級實現更多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的目標。

普惠金融的發展宗旨是能夠有效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金融服務,主要任務就是讓目前還在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農戶及農村小微企業,能及時有效地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升級後的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點,為眾多分散農戶們提供了近距離辦理取款、匯款、繳費和刷卡消費,這種非標準化、零散化的支付點服務,彌補了農村金融服務不足。

雲南在惠農支付服務上要做到全方位,就不能遺漏與雲南接壤國家居民在中國務工、經商的人員,大多將人民幣兌換為緬幣帶回國使用的實際。雲南銀聯應用惠農業務模式,試點在臨滄、版納、德宏、怒江、文山五個州市的邊境設立了共計21個跨境金融便民服務點,為邊民提供消費、小額取現、轉帳、電話費電費繳費、餘額查詢等金融服務,滿足雙邊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支付需求。下一步將在瑞麗市中緬邊境地區加大便民點的拓展,並不斷根據邊境結算的需求進行業務限額的調整。“針對邊農的特殊身份,當地已經開始籌建基於生物識別技術的帳戶系統,之後可以將通過認證的邊農納入惠農支付大體系中。”周文飛補充道。

實現四個滿意——老百姓、政府、商戶、涉農金融機構滿意。一是老百姓滿意,惠農支付服務業務推出後,老百姓的各項惠農補助資金可以就地領取,取錢無需到縣城,節約了往返的車費和旅途的奔波,使老百姓的補助資金不打折扣,惠農政策得到落實,老百姓滿意。政府工作人員、鄉村教師取工資也不用上縣城,就地可以解決。同時提供了轉帳匯款、消費、繳費、查詢等金融服務,方便了百姓生活。二是政府滿意,業務的推出,幫助政府解決了人民代表、政協委員多次提案反映的加大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改善農村金融基礎服務的問題。三是特約商戶滿意,在辦理業務時都能獲取手續費,增加了收入,拓寬了業務,提高了商戶的信譽度。四是涉農金融機構滿意,涉農金融機構業務服務延伸到了鄉鎮,服務物件從縣城城鎮居民覆蓋到了開通業務的鄉村農民,進一步拓展了農村金融服務領域。以寧蒗縣農業銀行為例,為了配合服務點的正常運行,逐步在試點鄉鎮集中為老百姓辦理“金穗惠農卡”業務,已經成功為老百姓集中辦理了 “金穗惠農卡”。同時相比強制性設點和流動服務網點來說,金融機構既為農民群眾提供了金融服務,又避免了大量虧損,成本收益合理。

保證五項服務——取款、消費、轉帳、繳費、查詢。正是這五項基礎金融服務,為農村地區帶來了眾多生機。在今年去玉溪實地考察中,一位73歲的王老伯激動地告訴雲南銀聯的工作人員轉帳、消費、取款這些在城市裡看似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場景,曾經在他們的小村子裡可是要花上大半天功夫才能完成的事。王老伯的孫女2008年在昆明讀書的時候,每次轉學費、生活費都是一個需要計畫好時間的大事,王老伯每次去縣城的支行都少不了一番“跋山涉水”的路途。自從村子裡有了“惠農支付服務”網點,不僅為他們節約了時間,也讓他們這些老百姓有了用卡意識,跟上了時代的發展。

惠農商戶也表示“真不能小看這一個小小的‘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村子裡很多年長的人接受新事物慢,他們還是相信比較傳統的消費方式,網點外面一掛起政府、人民銀行、銀聯和農信社的標牌,大家就心裡有底氣,辦業務放心,這樣的事情只有你們有能力辦好辦成!”聽到這樣的回饋,回望惠農業務走過的這7個年頭,每一次下鄉裝機,每一次培訓授課,都見證了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雲南銀聯和產業各方為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辛苦付出。

構建滿足村域支付服務需求,適合“三農”發展的村域支付服務體系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農村改革發展政策重要措施,一路升級的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作為夯實農村市場基礎、改進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載體,在模式上進一步豐富充實,並使這獨具一格的體驗式金融服務模式,在豐沃的紅土地上遍地開“花”。

以前遇到國家發補貼的日子,農信社網點都會排起長隊,出於安全等因素考慮,鄉政府要增派人手與農信社一起去維持秩序,更讓農民們辛苦的是,排隊耽誤時間,晚了還要吃點飯,如果錢取得少,當天就花完了。比如,麗江寧蒗地區一到政府發政府的日子,寧蒗縣城就會塞車,好多農民會來取他們攢了幾年的補貼,往往是一頭母豬補貼才50元,農民從村裡到鄉里往返路費就要180元左右,並未達到“惠農”的初衷。

踏破鞋——“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現身了。截至2009年,全省在縣市區有金融支付服務網點2438個,在鄉鎮級有金融支付服務網點2102個,設有金融支付服務網點的自然村55個,沒有金融支付服務網點的自然村71159個。據2010年年初的統計資料,雲南省金融服務缺失鄉鎮共有122個,占全省鄉鎮總數的8.2%,占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2945個的4.14%,主要分佈45個縣的邊遠貧困地區,涉及18個少數民族,130萬人口金融機構在自然村的覆蓋率非常低。特別是近幾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國有商業銀行為實現集約化經營,逐步撤並其在經濟欠發達縣及以下的機構(表1)。據統計,2005年全省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數目為3966個,2007年減少為3576個,2010年因國家要求金融機構積極恢復網點,又恢復了部分網點,增長為3709個,但仍然比2005年減少了257個,不完全統計至2014年網點數量為5484個(表2)。

表1 金融支付服務網點情況

來源|《農村支付體系現狀及前景探索》《雲南法制報》製錶 | 葛辛晶

表2 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數

來源|《農村支付體系現狀及前景探索》《雲南民族地區金融排斥態勢與金融普惠機制的建構》《雲南日報網》

製表 | 葛辛晶

針對這樣的情況,為落實金融服務三農政策,加快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切實解決邊遠農村地區的農民支取惠農補貼路途遙遠、成本高,以及沒有條件享受刷卡消費等金融服務問題,政府和當地人民銀行高度重視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制定了《關於推廣雲南省惠農支付業務的通知》和《關於進一步規範雲南惠農支付業務管理的通知》,明確了改善雲南農村支付環境的主要措施和保障機制。

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在破解農村金融服務缺失問題上,在全國首創了“助農取款,便農支付”模式——即“惠農支付服務”。地方政府、雲南銀聯、當地銀行、雲南銀聯商務,中國移動雲南分公司,積極支持和配合,在國家級貧困縣麗江市甯蒗縣金棉、翠玉、新營盤3個無常設金融機構的鄉鎮先後開通了6個“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成為首批鄉鎮試點。隨後又在全省12個州(市)的多個鄉鎮和行政村進行推廣和應用,為實現農民“足不出村”就能方便支付的願景,展開了實地調研。

雲南地勢特點是山路多且險,很多洲市中的村落交通非常不便。雲南銀聯的工作人員前往麗江寧蒗地區,要先坐飛機或開7小時車從昆明到達麗江,再從麗江開5小時車到寧蒗縣,進入寧蒗縣中最遠的永翠鄉還要開車7個小時,到達後再走路進村瞭解情況。那段時間裡,人民銀行和雲南銀聯的領導同事幾乎輪流體驗“7+5+7”小時的標配路程,親自到各鄉村實地勘探,尋找“惠民支付”的最佳服務方式。周文飛打趣道:“一點都不誇張,大家鞋子都走壞幾雙,如果那時候有行走步數記錄的話,我們這些人可能會天天佔領封面。”

入鄉隨俗

讓最適合農村地區的惠農支付模式落地

終落地——“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現雛形。最終,在人民銀行和雲南銀聯以及當地相關部門的實地調研後,找到了最適合農村地區“惠民支付服務”模式。首先,要以消除金融服務空白行政村為突破口;其次,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是通過升級POS終端在城市只能用於消費不能支取現金的規定,賦予POS終端在農村地區可用於支取小額現金的功能,每卡單筆取現不超過400元,每天累計不超過1,000元。

技術問題解決了,場地問題擺上案頭。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村民最常去的除了村委會外就是各自村中的雜貨店和農資產品小店。考慮到通過金融機構聯結商戶構建惠農支付點能較好地實現了農村金融服務的下沉,並且惠民支付業務涉及較多的現金流,因此,以POS終端為技術支撐,聯結行政村有實力的商戶,在商戶的營業點構建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成為最優選擇,這也是“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的雛形。

其中,被選中成為“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的商戶均是經當地政府、人民銀行推選,是信譽好、有穩定現金流的商戶,經人民銀行批准後方可辦理該項業務,商戶還需要與收單機構簽訂《雲南省特約商戶受理惠農支付服務業務合作協定》。同時,雲南銀聯會親臨網點,為其舉行授牌儀式,讓商戶和村民看到“惠農支付服務”網點以“村民”的身份融入鄉村,實現行政村與金融機構的有效對接,建立了一個資訊相對充分、“守望相助”的服務機制。

當地政府、人民銀行、雲南銀聯領導為“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商戶授牌

找優勢——“惠農支付”不僅要服務還要可持續。周文飛介紹,“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採用金融機構聯結商戶的市場運作模式,即政府支援、金融機構承辦、農村商戶參與、市場方式運作的多方合作發展模式,發揮如小額取款、轉帳匯款、繳費、刷卡消費和銀行卡餘額查詢等五項金融服務;同時,利用網點開展金融知識宣傳工作,普及農村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借助“惠農支付服務”網點貼近農民群眾的優勢,代為開展農村經濟金融資訊的收集和回饋,發揮農村地區經濟金融運行監測末端作用,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管理形成協調互動。之所以最終確定以POS進村入戶形成“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是人民銀行、銀聯、當地政府和金融機構基於農村地區自身特點和後續支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綜合考慮。

網點實現投資小。一個“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的投入僅為一台POS機,一台磁條閱讀器,一台存摺印表機。如果只受理銀行卡,那麼就只需要POS機。一台移動POS機全年通訊費用為60元,傳統POS機全年通訊費用僅為市話費用,平均每筆0.12元。

技術成熟安全、開發成本較低。該項技術只需要稍微改造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平臺,其餘功能的應用已開展多年,且完全符合人民銀行及中國銀聯的相關技術規範。該業務利用現有的銀聯交易平臺,與銀行系統的連接,採用的是通用介面,對銀行現有系統改動較小,只需稍微改造中間業務平臺。

充分調動聯結商戶的積極性。爭取到對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各項功能實行區別定價。為了鼓勵業務發展,對於聯結商戶,分公司爭取由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對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各項功能實行區別定價,手續費的分潤除傳統髮卡、收單、轉接三方外,將“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商戶納入分潤。對於服務點,無論是辦理取現、還是轉帳業務,都將給予每筆1.5-2元的代理服務費。

降低農民享受金融服務的成本。取現和匯款業務,單筆服務費不高於3元,僅為現行成本的十分之一。相比之前舟車勞頓,甚至花費比補貼本身還多的路費而言,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都大幅降低。

群眾接受程度較高。相比其他非現金支付工具,銀行卡使用起來快捷、方便,銀行卡在農村地區有較好的應用基礎,包括農信社的金碧卡,農行的金穗惠農卡等發行量較大的銀行卡。

操作簡單,靈活性較強。相比強制設點和流動性網點來說,POS進村入戶的方案較為靈活,不僅可以將該業務推廣到鄉鎮一級,同時可以根據條件成熟情況,將業務推廣到自然村一級,讓自然村的村民也能足不出村,就實現取款、繳費、匯款等支付結算基礎服務。

防風險——金融安全是開展金融服務的基礎。通過POS機具實現惠民支付服務的方案,為了規避風險,確保各方利益都不受損,在風險防範上遵循風險可控和聯網通用的原則。根據《中國雲南銀聯分公司“惠農支付服務”情況報告》內容顯示,一是銀行卡取款服務目前僅限於雲南省金融機構網點不足的鄉鎮村,範圍不予擴大;二是銀行卡取款服務僅限於借記卡,貸記卡(信用卡)不得取款,即先存後取款;三是“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利用收單機構提供的POS機具為申請人辦理小額取款時,單筆取款不得超過1,000元,每日每張借記卡累計取款金額不得超過2,000元,筆數不限。辦理小額轉帳匯款時,單筆轉帳匯款金額不得超過2,000元,每日每戶累計轉帳匯款金額不得超過10,000元,筆數不限。

效果初現

五項功能實現四位一體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存在主體少、能力弱、方式單一等問題,部分偏遠山區出現金融“盲區”等現象,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生活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實踐證明,“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是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解決邊遠落後鄉鎮和村寨金融知識缺失和金融服務不完善的有效途徑,對促進城鄉公共金融服務均等化,實現銀行卡使用從城市向農村推進,刺激農村消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惠民便民支付”“金融業務拓展”“金融知識普及”和“金融資訊互通”的“四位元一體”模式,使之成為推動農村基礎金融發展,有效提升農村地區普惠金融服務水準,説明廣大農民尤其是老人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基礎金融服務的最佳管道,開啟了金融支付服務‘三農’的全新局面。

麗江市寧蒗縣80歲的李大爺在村支書的陪同下來到剛剛建立的“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從厚厚的棉襖夾層中掏出一張磨的發白的卡片,卡面上的字跡已經都被磨光了,到底是哪家銀行發的卡也已無法辨認,這張極有“特色”的銀行卡在網點終端上輕輕一刷,老人第一次沒有長途跋涉、舟車勞頓就輕鬆地取到了政府發放的200元惠農補貼,滿是皺紋的臉上瞬間笑顏如花,甚至開心的像孩子一樣興奮地直叫好。雲南銀聯業務運營部總經理周文飛在一旁看著,想想同事們前期工作的努力和辛苦,在這一刻體現出了它的價值,大家為之努力建設的“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是真正能為農民們帶來便利的,用農民的話來說這是“接地氣”的服務。“惠農支付服務”試點實情表明,該業務投入小、操作方便、安全可靠,非常有生命力,隨即向全省推廣。

惠民便民支付方面,為農民提供小額現金取款、轉帳、繳費、帳戶查詢等金融服務,村民們還可以通過“惠農支付服務”網點辦理水電費、電話費等費用代繳,滿足基礎金融服務需求。隨著網點的運行,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狀況不同、主營業務不同,有的網以取款業務為主,有的以查詢業務為主,有的以轉帳業務為主,有的以繳費業務為主,地區差異逐漸顯現,為後續服務發展完善收集了大量資訊。

金融業務拓展方面,惠農支付服務業務開通後,通過專員到各村網點直接對農民集中培訓,講解銀行卡或手機銀行業務辦理流程、反假幣、小額信貸等知識,並提供及時的諮詢服務,使得農村地區銀行卡市場硬環境和軟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持卡人手中的銀行卡不再“沉睡”,變得活躍起來,廣大農民群眾體驗到了銀行卡的安全性、便利性,會用、愛用銀行卡,大大改善了農村地區銀行卡市場受理環境,滿足了農民群眾金融服務多樣性的需求。

金融知識普及方面,由代理商戶、農合機構網點專管員對農民進行金融政策解讀和宣講,向當地農民傳送農業技術和經營資訊,宣傳普及金融知識,幫助農民提高對現代金融服務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金融風險防範意識和信用意識,補齊了金融知識缺乏的短板。

金融資訊互通方面,小額惠民便民支付點可以通過登記農戶貸款、取款、轉帳、查詢等不同業務辦理資訊,進行資料整合,從而為金融機構後續金融服務完善提供依據,並為農民群眾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行銷。

廣鋪POS機

劈開”惠農支付金融“盲區”

實現行政村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全覆蓋。雲南銀聯提供的資料顯示,第一批、第二批惠農支付服務業務試點啟動後,時隔一年,截至2011年4月末,在麗江、楚雄、臨滄、紅河、版納、保山六個試點地區共發生取款業務19355筆,金額7,050,072元;消費業務303筆,金額381,564元;繳費業務1392筆,金額41,207元;公共支付話費查詢業務2306筆,銀行卡查詢業務11009筆(圖1-圖10)。

截至2016年,惠農支付服務網點超過1.9萬個,實現了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12620個行政村的百分之百全覆蓋。雲南省農村地區人均持卡量達1.68張/人,比2009年末提高1.18張/人,業務自開通實現跨越式增長,全省實現交易筆數為1077.60萬筆、金額為77.57億元,惠農取款排名全國第二,惠農轉帳排名全國第二。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實現了傳統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功能下沉,是農村金融普惠均衡化的一次成功嘗試,政府依託“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發放涉農補貼,大大縮短了農戶的獲取補貼時間,種田補貼、新農合等多項惠農資金可以直接批量發放到個人,為農戶節約了大量取款的交通費用,這是其一。

惠農支付服務業務推出以後,得到了政府、老百姓的高度認可。在各級政府的支持,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快速推廣,涉農邊遠山區基礎惠農支付服務缺失的“盲區”被掃除,增強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與當地老百姓的黏度,有利於築牢農村金融服務陣地,這是其二。

實現金融知識普及進村。在不斷改善物理條件、硬體設施的同時,意識到資訊的閉塞、金融知識的匱乏已成為限制農村金融服務水準快速提升的瓶頸。根據行政村人口密度,以村政府為中心,以3~5公里為半徑建立一個網點,實現了金融服務廣覆蓋後,“惠農支付服務”網點需要繼續踐行其普惠金融的使命——普及金融知識。通過前期對網點店主的培訓,提供金融知識的教育功能,培育農民金融常識,擊碎制約普惠金融發展路障,通過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在農村建立起廣泛分佈的金融知識宣傳教育點,向村民講解POS機、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和電話銀行等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的使用方式,推動非現金支付結算方式在農民之間的普及應用,實現送金融知識下鄉,突破農村金融服務“盲區”,彌補傳統金融機構網點服務的不足,尤其是説明當地農民利用金融手段解決資金缺乏問題,切實體驗學習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實現農民取、匯款和繳費不出村、低收費、無風險,由農民個人的金融意識的覺醒,來優化農村整體金融生態環境,讓廣大農民群眾切實共用普惠金融帶來的成果。

農也潮

“雲POS”助惠農支付服務升級為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

POS機具由傳統向“雲端”升級。周文飛講道,2016年,“互聯網+”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基於銀聯總公司和雲南銀聯當地市場的技術和業務的一些變化,傳統的POS機具不易實現遠端更新,加上業務變化頻繁,基層銀行或信用社針對惠農支付工作也感到“‘惠農支付服務’網點距離太遠,在服務上難以有效落實”,認為“因為路程原因,成本費用壓力越來越明顯”,維護的工作人員不得不頻繁往返於城區、壩區和山區之間,工作量大、效率低。因此,著眼于惠農支付業務的建設與發展,雲南銀聯因此著手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創新。

攝影 | 鐘立群

首先,在各家收單銀行的支持下,創新建立惠農支付業務新的平臺。由傳統POS向智慧“雲POS”的升級,這個過程得到了總公司運營部、開發中心、研究院支援,因為更換機具規模較大,遇到很多問題。僅版本的更新就有三四十個,並且還在不斷地去優化各種小問題,力求達到完美轉身,因為採取的是無線通訊的方式,採用的是雲的一些技術,升級後的POS機接入的是互聯網,能夠説明網點實現遠端升級功能,方便後期維護。

其次,升級後的POS機上可以進行業務疊加。截至2017年6月底,已經更換了11000多台的智慧“雲POS”,在升級後的平臺成功建立後,將在該平臺上疊加互聯網商城的功能。周文飛介紹,雲南本身就是涉農大省,當地農民和企業對農產品有很強的輸出意願,為了滿足農民把手裡土特產“送出村”,把外面的好商品“引進村”的願望,POS升級也是必然要經歷的。

第三,POS升級有利於後期公共繳費業務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比如繳納社保,對接工作和調試工作基本完成,進入後續協定流程;再比如惠農轉帳涉及的收單機構,目前雲南省僅有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信社三家,下一步雲南銀聯也將對此進行優化。

第四,配套升級,培訓“雲服務”。借助只能“雲POS”雲端服務,無縫連結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商戶,有針對性的開發一些教程,上傳視頻,有效避免因人員更換無法快速即時實地教授的實際問題。另外,對賬方面,由原來的銀行與商戶對賬,轉換為終端對賬。這些功能的優化,都是為了讓商戶能夠更快捷、方便地使用終端,更好的為農民服務(圖11)。

圖11 2010-2016年雲南省惠農業務標誌點歷程

來源 | 雲南銀聯製圖 | 鐘立群

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由單一向綜合升級。2017年1月,“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高度關注農村金融創新領域,提出了要借助互聯網技術來加強金融服務。為回應國家,推動農村普惠金融建設,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將從2017年開始再次開始新的探索,力爭在3年時間內,在雲南省建成1萬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確保農村基礎金融服務供給網路全面覆蓋雲南省有需求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同時,將力爭實現線上線下業務的融合,推動惠農便民服務向“互聯網+”的方向發展。

攝影 | 鐘立群

管理綜合。為保證惠農支付服務業務安全穩定運行,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在全省統一業務模式、統一終端程式、統一終端介面、統一功能設置和統一業務管理,並設立50萬元“惠農支付業務風險基金”,對系統賬務差錯進行統一的資金墊付或補償,解除惠農商戶的後顧之憂。周文飛介紹,銀聯則在原有網點的體系之上,進行市場化的選擇、升級,業務功能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互聯網功能。雲南銀聯會在平臺共建成熟的基礎上,將預選2000個網點,進行金融綜合服務站的升級,今年做好以後,2018年要實現5000到10000個,2019年實現全部覆蓋。

下一步,雲南銀聯將配合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將現有的“惠農支付服務”網點逐一升級為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並在已經打下的基礎上,通過業務系統、終端升級改造、統一門頭設計、統一工號等方式加強管理,整合、擴展和規範業務內容。

業務綜合。目前,已經升級的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成功實現智慧“雲POS”終端遠端維護,同時還進一步提高了取款及轉帳限額標準。取現或現金匯款業務單卡、單日累計金額從1,000元調整為2,000元(含)人民幣;轉帳單卡、單日累計金額從20,000元調整為50,000元(含)人民幣,單筆轉帳限額從2,000元調整為10,000元,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另外,在具體業務上,要將升級後的網點打造為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的前沿基站。疊加水費、有線電視費、醫療保險等各項與民生相關的繳費專案,同時精耕惠農支付服務業務向互聯網+方向發展,把農村金融綜合服務點打造成為直接為農戶辦理惠農資金補貼、農產品收購、商品訂購、銀行卡結算、取款、繳費、理財、小微貸款、資訊服務等“一站式”金融綜合服務站。

發展綜合。周文飛解釋,原來叫“惠農”,現升級後的網點有“金融”二字,新的平臺上就定然會出現辦理惠農資金補貼、農產品收購、商品訂購、銀行卡結算、取款、繳款(包括稅收、水電氣費、通訊費、新農合、新農保的繳費)、理財業務、農戶貸款需求資訊登記、資訊服務、金融知識普及、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人民幣反假宣傳等等諸多金融類服務功能。這就要求穩步擴大惠農支付服務的範圍,在目前業務已百分百覆蓋全省行政村的基礎上,持續將業務延伸至有條件的自然村,並通過系列舉措,把“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打造成農村金融“一站式”綜合服務站,並三至五年內推動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點在自然村的覆蓋率達到60%以上。

力求發展

舟至中流 擊楫勇進

盯准一個中心——惠農。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點作為夯實農村市場基礎、改進農村金融服務、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在內容上進一步豐富充實,將金融知識宣傳、移動櫃檯服務、便民服務等相融合,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體驗式金融綜合服務模式,之所以能夠成就諸多鄉村保證基礎金融服務,正是因為相關各方以“惠農”為中心,輻射其他服務加以豐富。

腳踩兩個方向——創新、合規。經過7年紮根農村築牢基石之後,把重心從鋪設基礎金融服務轉向“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精耕細作”及功能衍生。比如周文飛向筆者提到的,雲南銀聯與雲南省國資委基於惠農支付服務而建立的商城類平臺,包括兩個層面的合作,一是App的合作,他們的App載入在智慧終端機上,面向農民出售農資產品,以雲南地區的一些產品,化肥、種子、農藥、生活用品為主。目前物流體系正在搭建,在每個地市都租有倉儲,物流體系比較健全。二是點的合作,他們的網點有門面、有貨架、有商品,該網點同時也將是一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點,雙方進行功能疊加。三是有可能在此基礎上將銀聯“雲閃付”的功能進行添加,為後續移動支付進鄉村打好基礎。

創新有了,合規不能遺漏。關於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點的合規最為重要的就是風險防範和合規操作。著眼于惠農支付業務的建設與發展,銀行及信用社在推進工作中,必須重視對惠農商戶、特別是邊遠地區“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的後續服務與管理,同時,在擴展推進惠農支付業務上,應更多地考慮安全、穩定、有序、規範,避免盲目追求數量而忽視品質和風險。

體現三個特點——目標、有效、全方位。雲南“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實踐表明,一個資訊相對充分、“守望相助”的服務機構,實現了國務院要求的“推動行政村一級實現更多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的目標。

普惠金融的發展宗旨是能夠有效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金融服務,主要任務就是讓目前還在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農戶及農村小微企業,能及時有效地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升級後的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點,為眾多分散農戶們提供了近距離辦理取款、匯款、繳費和刷卡消費,這種非標準化、零散化的支付點服務,彌補了農村金融服務不足。

雲南在惠農支付服務上要做到全方位,就不能遺漏與雲南接壤國家居民在中國務工、經商的人員,大多將人民幣兌換為緬幣帶回國使用的實際。雲南銀聯應用惠農業務模式,試點在臨滄、版納、德宏、怒江、文山五個州市的邊境設立了共計21個跨境金融便民服務點,為邊民提供消費、小額取現、轉帳、電話費電費繳費、餘額查詢等金融服務,滿足雙邊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支付需求。下一步將在瑞麗市中緬邊境地區加大便民點的拓展,並不斷根據邊境結算的需求進行業務限額的調整。“針對邊農的特殊身份,當地已經開始籌建基於生物識別技術的帳戶系統,之後可以將通過認證的邊農納入惠農支付大體系中。”周文飛補充道。

實現四個滿意——老百姓、政府、商戶、涉農金融機構滿意。一是老百姓滿意,惠農支付服務業務推出後,老百姓的各項惠農補助資金可以就地領取,取錢無需到縣城,節約了往返的車費和旅途的奔波,使老百姓的補助資金不打折扣,惠農政策得到落實,老百姓滿意。政府工作人員、鄉村教師取工資也不用上縣城,就地可以解決。同時提供了轉帳匯款、消費、繳費、查詢等金融服務,方便了百姓生活。二是政府滿意,業務的推出,幫助政府解決了人民代表、政協委員多次提案反映的加大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改善農村金融基礎服務的問題。三是特約商戶滿意,在辦理業務時都能獲取手續費,增加了收入,拓寬了業務,提高了商戶的信譽度。四是涉農金融機構滿意,涉農金融機構業務服務延伸到了鄉鎮,服務物件從縣城城鎮居民覆蓋到了開通業務的鄉村農民,進一步拓展了農村金融服務領域。以寧蒗縣農業銀行為例,為了配合服務點的正常運行,逐步在試點鄉鎮集中為老百姓辦理“金穗惠農卡”業務,已經成功為老百姓集中辦理了 “金穗惠農卡”。同時相比強制性設點和流動服務網點來說,金融機構既為農民群眾提供了金融服務,又避免了大量虧損,成本收益合理。

保證五項服務——取款、消費、轉帳、繳費、查詢。正是這五項基礎金融服務,為農村地區帶來了眾多生機。在今年去玉溪實地考察中,一位73歲的王老伯激動地告訴雲南銀聯的工作人員轉帳、消費、取款這些在城市裡看似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場景,曾經在他們的小村子裡可是要花上大半天功夫才能完成的事。王老伯的孫女2008年在昆明讀書的時候,每次轉學費、生活費都是一個需要計畫好時間的大事,王老伯每次去縣城的支行都少不了一番“跋山涉水”的路途。自從村子裡有了“惠農支付服務”網點,不僅為他們節約了時間,也讓他們這些老百姓有了用卡意識,跟上了時代的發展。

惠農商戶也表示“真不能小看這一個小小的‘惠農支付服務’網點,村子裡很多年長的人接受新事物慢,他們還是相信比較傳統的消費方式,網點外面一掛起政府、人民銀行、銀聯和農信社的標牌,大家就心裡有底氣,辦業務放心,這樣的事情只有你們有能力辦好辦成!”聽到這樣的回饋,回望惠農業務走過的這7個年頭,每一次下鄉裝機,每一次培訓授課,都見證了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雲南銀聯和產業各方為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辛苦付出。

構建滿足村域支付服務需求,適合“三農”發展的村域支付服務體系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農村改革發展政策重要措施,一路升級的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作為夯實農村市場基礎、改進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載體,在模式上進一步豐富充實,並使這獨具一格的體驗式金融服務模式,在豐沃的紅土地上遍地開“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