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禮縣西漢水沿岸貧困山區依託花椒產業走上脫貧路

本報記者 白楊

每年一進入農曆六月, 醇香的花椒麻味愈來愈濃地籠罩住西漢水沿岸的川壩河谷, 在那一片片油綠發亮的椒園中, 一樹樹沉甸甸下垂的椒樹枝頭綴滿一簇簇籽粒飽滿晶瑩鮮紅的油椒果實。 然而, 禮縣的花椒發展, 在最近的十幾年間, 卻經歷了一波三折, 最終走上了健康的產業發展之路。

市場決定進與退

花椒是禮縣栽培歷史比較悠久的傳統經濟樹種, 主要分佈在西漢水沿岸的川壩河谷地帶。 花椒產業化發展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 借長防長治工程建設和1999年啟動的第一輪退耕還林歷史機遇得到大面積迅速發展,

年總產量、總產值逐年快速上升, 由2000年的4.76萬畝、150萬株、175噸、420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23.3萬畝、700萬株、1400噸、2800萬元, 給全縣椒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強縣富民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然而, 禮縣花椒產業發展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由於受打工經濟的衝擊、花椒市場價格一直偏低和氣候乾旱、勞力不足、摘椒人工成本高等因素的影響, 致使椒樹管理跟不上甚至放任不管, 樹體衰弱壽命縮短, 幼樹補植非常少, 全縣花椒面積出現嚴重萎縮, 特別是雷壩、白河、王壩最為明顯。 在2009年全市經濟林基地面積核查時全縣花椒面積僅保留有10多萬畝, 產量、產值分別為1799噸、3502萬元, 這些保留下來的花椒仍然集中在城關鎮東台村到肖良鄉桃林村的西漢水沿岸,

主要涉及5鎮8鄉的190多個村, 約3.5萬農戶、15.5萬農業人口, 形成了從北到南約60公里、10萬畝的花椒林帶, 面積、產量、產值均占全縣花椒的95%以上。 在2009-2014年的6年時間內全縣花椒面積實際增加不足2萬畝, 主產區結果樹樹齡多在10年以上。 直到2010年春季發生的嚴重晚霜凍, 使當年花椒的市場價格由前兩年的15元/斤飆升到45元/斤, 部分對花椒市場敏銳度高的個人、農戶、專業合作社積極主動投資發展花椒產業。

漫山椒紅遍地金

江口鄉是禮縣花椒栽培大鄉, 全鄉11個村花椒全覆蓋, 有結果花椒樹35萬多株, 年產花椒300多噸。 該鄉新民村是禮縣名副其實的花椒生產第一村, 全村有269戶1119人, 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8戶273人。

據村支書鮑豐虎介紹, 新民村的花椒樹有12萬多株, 其中結果大樹有7萬多株。 去年全村花椒總產量達7萬公斤, 銷售收入700多萬元, 僅花椒一項全村人均收入達6000多元, 今年花椒價格一路攀升, 人均花椒收入有望突破7000元, 該村絕大多數貧困戶都能靠花椒脫貧。

張海紅家是精准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他家裡栽植了400多株花椒, 但掛果樹只有100來棵, 去年的椒賣了12000多元, 估計今年能賣15000多元。

張月正是新民村出了名的花椒大戶。 今年, 除了全家勞力一起上, 他家還雇了10個人為他家摘花椒。 去年他家花椒收成不錯, 摘了2000多斤椒, 賣了10幾萬元, 今年他家花椒比去年要多摘好幾百斤, 加上今年椒價上漲, “收入一定比去年多不少。

在禮縣龍林鎮, 秦彥軍書記向記者介紹, 由於龍林鎮絕大部分都是山地, 氣候、土壤都非常適宜發展花椒, 花椒一直是該鎮的傳統優勢經濟樹種之一, 全鎮28個村, 村村有椒園、戶戶有椒樹、人人會作務、家家有收益。 龍林的椒以地埂栽植為主, 樹齡在10年以上的盛果期大樹有20萬多株, 進入初果期的椒樹有15萬株, 年產花椒500多噸, 產值5000多萬元。

據秦彥軍書記說, 龍林鎮計畫利用五年時間一手抓花椒的綜合管理提質增效、一手抓專業合作社建設拓展市場行銷, 下大功夫做大做強龍林鎮的花椒產業, 讓全鎮特別是14個貧困村的1613戶、7431人到2020年能如期實現精准脫貧。

蒲溝村是龍林鎮依靠花椒實現的脫貧村, 村子周圍的田間地頭密密麻麻全是花椒樹。

全村僅有72戶人家, 但去年花椒總產量就達到13500公斤, 收入135萬多元, 今年全村花椒產量在15000公斤以上, 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

李逵家是該村2016年的花椒銷售“狀元”。 他說, 剛開始包產到戶時他就栽椒樹了, 但地少家口大, 他開墾了幾畝荒地, 前前後後栽了2000多棵椒樹, 僅去年他家的2600多斤椒純收入就達十幾萬元。

由於近幾年花椒價格持續上升帶來的市場效益驅動和2014年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啟動實施, 極大地調動了適宜區農戶、合作社、土地流轉大戶發展花椒的積極性, 非退耕區的也開始自育自栽或自購優質大紅袍、大油椒苗栽植。 今年春季, 全縣新栽花椒近1萬畝。 禮縣花椒產業在市場和一系列扶貧政策的強力推動下正在成為西漢水沿岸貧困山區重要的支柱產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