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熱門題」醫學領域為何成為科研不端行為的高發地帶?

長期以來, 在人們的心目中, 科學是誠實的事業, 科學家是誠實的人。 然而,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 在世界各國科學界接二連三揭露出來的剽竊、篡改和捏造等種種科研不端行為的事實, 大大動搖了人們的這種信念。

美國研究誠信辦公室顧問、密西根大學科學史家斯坦尼克曾做過一項時間跨度達20年的有關科研不端行為的研究。 2000年, 他在發佈的總結報告中指出, 在科學研究中存在著比例相當的“嚴重不端行為, 其程度達10%或更高”。 至於像篡改資料、論文署名不實等問題幾乎普遍存在, 尤其在醫學領域, 這種情況的“發生率高得驚人”。

2010年, 《醫學倫理學期刊》上的一篇文章顯示, 在過去10年中, 生物醫學領域至少有788篇論文被撤銷。 有的是因為科研不端, 如偽造和篡改實驗資料, 有的是因為資料分析草率而造成結論錯誤。 據報導, 蓄意造假者往往是屢犯,

他們把目標鎖定在高影響因數刊物, 並摻了很多合作者的名字以圖在“東窗事發”時減輕自己的責任。 無獨有偶, 同年, 《科學家》網站也公佈了年度十大論文撤銷事件, 一些發表在《自然》《科學》《柳葉刀》等頂級刊物上的論文被曝光, 連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等有頭有臉的人物都被揪了出來。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 有些論文曾得到諾貝爾獎得主的力挺和同行的大量引用, 甚至被《科學》雜誌的主編吹捧。

2012年10月1日,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路版上有一篇研究報告指出, 過去30年來, 生物醫學領域的論文撤稿事件急劇增加, 其中2/3以上是由科研不端行為造成的。 與1975年相比, 在所有已發表論文中, 學術造假或涉嫌造假而被撤的論文所占比例已增加了10倍。 研究人員分析了截至2012年5月的2047篇被撤稿的生物醫學領域論文, 結果顯示, 可歸因於科研不端行為的撤稿高達67.4%。 生物醫學領域的科研不端行為真是觸目驚心。

種種科研不端行為產生的大量“學術泡沫”和“學術垃圾”, 嚴重玷污了醫學原本的神聖光潔,

嚴重影響了醫學研究的健康發展。 在高影響因數雜誌中發表論文固然能給科學家帶來很多好處, 但是一旦這些論文存在科研不端行為, 後果往往極其嚴重。

比如2004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獲得者琳達·巴克教授2001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 在9年後被一些同行反映不能被重複, 在多方壓力之下, 她不得不撤稿。 這篇論文發表後, 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它已被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引用達138次之多, 這次撤稿帶來的惡劣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科研不端行為的發生不是偶然的, 除了與科研人員自身的因素有關外, 制度措施不健全、法律法規不完善, 以及急功近利、浮躁的不良科研環境也是重要原因。

醫學領域科研不端行為的頻繁發生也與醫學研究的本身特點有關。 醫學研究的物件是人, 而人是自然界最高級的生命形式, 人的生命活動是一個極其複雜、充滿奧秘的過程。

此外, 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 現代醫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實驗, 通過各種實驗來解釋生命現象,闡明生命機制。而醫學物件本身的複雜性,使許多現象在現有的理論框架和技術條件下難以得到令人滿意的解釋。實驗本身可能存在很多不可控的未知因素,許多實驗重複同樣的操作過程也往往難以得出相同的結果。例如在遺傳學研究中,由於遺傳異質性和外顯率等因素的影響,表現相同的病人用同樣的實驗條件卻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為了得到理想的實驗結果,研究人員可以方便地刪除個別偏差大的資料,拼湊、篡改、捏造資料,或是對圖像結果進行技術上的處理。

當屢次實驗仍未成功時,這種實驗結果的易造假性會誘使有的研究人員做出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而造假以後,由於醫學研究的複雜性,其實驗複製率差可能會被歸結於實驗條件不同、未知因素影響等原因。論文的審稿人及雜誌編輯在辨別論文的真實性方面面臨極大的困難。如果同行不深究實驗設計,則很難發現實驗資料存在造假。這就給醫學科研不端行為帶來了相當的隱蔽性和可乘之機。

(本文作者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通過各種實驗來解釋生命現象,闡明生命機制。而醫學物件本身的複雜性,使許多現象在現有的理論框架和技術條件下難以得到令人滿意的解釋。實驗本身可能存在很多不可控的未知因素,許多實驗重複同樣的操作過程也往往難以得出相同的結果。例如在遺傳學研究中,由於遺傳異質性和外顯率等因素的影響,表現相同的病人用同樣的實驗條件卻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為了得到理想的實驗結果,研究人員可以方便地刪除個別偏差大的資料,拼湊、篡改、捏造資料,或是對圖像結果進行技術上的處理。

當屢次實驗仍未成功時,這種實驗結果的易造假性會誘使有的研究人員做出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而造假以後,由於醫學研究的複雜性,其實驗複製率差可能會被歸結於實驗條件不同、未知因素影響等原因。論文的審稿人及雜誌編輯在辨別論文的真實性方面面臨極大的困難。如果同行不深究實驗設計,則很難發現實驗資料存在造假。這就給醫學科研不端行為帶來了相當的隱蔽性和可乘之機。

(本文作者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