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火箭專家龍樂豪:預計2030年形成新一代長征運載火箭

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10日在北京說, 預計到2030年形成新一代長征運載火箭。

龍樂豪當日出席2017年世界空間周科普報告會, 在作“中國的火箭與航太”科普報告時介紹了這一構想。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太運載工具, 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 至今擁有退役、現役共計4代17種型號。 公開資料顯示, 目前有12個型號在役, 兩個型號在研, 正在論證重型運載火箭。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至今共發射252次, 將344個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

龍樂豪說,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入軌精度、發射成功率和現役運載能力均在國際領先。

龍樂豪說, 到2030年, 中國將形成由小型空射, 陸基小、中、大、重型, 固液並存, 共12個型號組成新一代長征運載火箭, 奠基航太發展。

龍樂豪也對當前世界上主要國家的火箭發射情況進行點評, 他形容美國為“型譜齊全, 絕對領先”, 俄羅斯為“基礎雄厚, 力保輝煌”, 歐洲空間局為“協同配合, 謀求創新”, 印度為“借力外部, 參與競爭”。

他指出, 未來一段時間內一次性火箭仍是進入空間的主體, 重複使用運載器將成為主流, 空間運輸系統將向多用途、多工適應性發展。

在回答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學生提出“降低發射成本”這一話題時, 龍樂豪表示大致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發展可回收重複利用火箭,

“仍要觀望是否能夠實現降低價格預期目標”;另一方面是採取低成本設計, 比如中國正在發展的模組化運載火箭。

他進一步指出, 回收軸對稱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的方式可採用傘降、垂直返回和帶翼水準飛回三種方式, 但這些回收方式都要犧牲火箭的部分運載能力, 因此發展可回收重複利用火箭有利有弊。

2017年世界空間周科普報告會由中國國家航天局主辦、中國宇航學會承辦, 旨在利用世界空間周的契機向公眾普及科技知識, 鼓勵公眾關注並支持中國航太事業發展。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