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在楊聰的路上,偶爾想想雷夫

[注:《教育即喚醒》系本號溫州好老師(真名楊聰)的著作]

走在楊聰的路上, 偶爾想想雷夫

——讀《教育即喚醒》有感

文麥甜守望

這是一位普通教師的教育手記, 但是捧起來, 就放不下, 一氣呵成看完整本。 字裡行間的教育情懷, 沉穩靈活的教育方法, 濃得化不開的師生情感, 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年輕教師。 楊聰, 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靈江小學語文教師, 一位令我尊敬的好老師。

開篇《蒲公英的約定》生動地講述了楊老師通過種種努力喚醒問題學生徐龍的故事, 最後以學生的轉變、師生深厚的情感和學生的意外過世,

給我們留下了唏噓和感動。

徐龍是一位元符合問題學生全部特徵的問題學生, 情感冷漠、學習缺乏動力、成績落後、破壞紀律、缺乏自尊自信……楊老師成了他最後一年的班主任。 頗為瞭解徐龍的楊老師, 並不急著改變徐龍的學習和種種問題, 而是從建立和徐龍的關係著手, 精心設計著每一個細節, 抓住每一個契機, 改變同學老師對徐龍的態度, 溫暖著徐龍幼小而冰冷的心靈。 徐龍慢慢地從自卑的噩夢中被喚醒, 在熱切地回應著楊老師的關愛中, 走向求知、向上的道路。

《當她們像流動的花一樣飄進教室》講述了一堂生動的作文課。 課中老師的教學機智和對學生的寫作的指導, 我們看到一位老練溫和的語文教師。

《我真想知道死後有什麼感覺》, 老師從一個孩子的一則周記入手, 通過寫作, 引領孩子探究生命的秘密, 感受生命的各種滋味。 在教書中育人, 潤物細無聲地傳道授業解惑。

……

最讓我敬佩的是書中收錄了一篇評論《是權術還是教育》——對《蒲公英的約定》的一些質疑。 作者站在對整個社會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現實的反思的高度, 以《蒲公英的約定》為故事背景, 探討“什麼是好的教育”。 文章從三個角度質疑了教師的教育問題。

一、獎懲規則與教師權力的合法性——我們如何成為一個知善惡、守規則的人;

二、人的價值來源於生命本身還是社會關係——我們如何成為一個與一切他人平等的人;

三、教師與學生自我界限的構建與破壞——我們如何成為一個自律而穩定的人。

首先敬佩的兒童文學研究者、南開大學文學博士黃曉丹的評論, 讓我想到了另一本來自美國的教師雷夫·艾斯奎斯的手記《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跡》。 雷夫以優異的教學品質, 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成為謙遜有禮、誠實善良、成就不凡的人才。 這樣的成就, 追溯其根源則是雷夫反復強調的“道德培養的六階段”理論:我不想惹麻煩——我想要獎賞——我想取悅某人——我要遵守規則——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近25年的教育實踐, 雷夫深信:著力孩子的品格培養, 激發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讓孩子成為他最好的自己, 老師只是一個扶手, 一個教練,

每個孩子清楚自己是誰, 要什麼, 怎樣成為一個有高尚品格的人。

更令我敬佩的是楊聰老師, 他將一篇通篇質疑他做法的文章收錄在自己的書中。 無疑, 這是一位有高度自知力、反省力的老師, 是一位有著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度文化自覺的教師。 他分享自己的教育智慧, 也願意把自己的案例作為標本剖析今天教育普遍存在的不足, 以喚醒更多的同行, 追尋真正的教育。

雖然, 如黃曉丹博士文章中所言, “在一個幾乎不可能改變的堅硬現實中去進行這樣的摸索, 去踐行教育理想, 其價值定然不是我這一篇小文所可以匹敵的。 ”道出在今天的現實追尋真教育的艱難, 但是, 並非不可能。

在我們的學校, 也有像楊聰這樣有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好老師,

他們站在現實的角度, 為學生的未來著想, 引導他們愛學習、有禮貌、守紀律, 成為一個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 確實, 這在今天, 已經是非常難得的好老師!

但是在五十六號教室面前, 我們很羡慕, 卻也很無助!作為老師, 我們從來沒有受過那樣的教育, 不知道什麼是淩駕於恐懼之上的信任, 似乎也沒有做過最好的自己, 一切都是由著所謂的命運的安排……我突然想到, 教育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過程, 讓老師成為雷夫, 是個太苛刻的要求。

雖然我們可能難以成為雷夫, 但是我們已經知道第五十六號教室, 知道那裡有奇跡發生, 讓我們不妨走在楊聰的路上, 偶爾想想雷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