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樂陵繪製“生態藍圖”成就縣域發展佳話

□莊濱濱

棗鄉樂陵, 早來棗好。 提起樂陵, 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金絲小棗, 坐擁30萬畝棗林的千年棗林遊覽區更成為樂陵的天然“氧吧”、自然名片。 然而, 風景好的地方, 盯著的人也多, 曾有多位客商拿著上億的資金, 想開發這片棗林, 均因有悖於當地“見樹不砍, 見水不填”的老規矩, 最終被決策者婉拒, 這反而也成就了樂陵人出行5分鐘即可到達一處濕地、公園或綠地的宜居宜業環境, 更成了縣域發展生態環境的一段佳話。

放眼全國不少城市, 都因為有山有水有名人, 為地方發展增色不少, 有的城市沒有山水名人,

甚至鬧出了“爭搶名人、無中生有”等笑話。 樂陵作為一個坐擁千年棗林的城市, 可以說守著一個生態寶庫, 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如果當地決策者目光短視, 只顧眼前利益, 坐吃山空, 甚至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 萬畝棗林恐將不在, 整個城市的靈魂也將不在。 欣喜的是, 樂陵在要金山銀山還是綠水青山的選擇題時, 當地按照“一體一帶兩翼五組團”全域城市空間佈局, 推動“園區、景區、城區”共融發展, 可謂是選對了建設宜居宜業城市的路徑。

與此同時, 樂陵市拿出10個億, 建設3處濕地, 5處濕地公園, 12處棗林公園, 並圍繞著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 打造“5分鐘公園休閒圈”。 城市留住了棗樹, 發展全域旅遊,

打造宜居宜業環境, 一方面提升了生態環境, 體現了一方主政者對於城市自然資源的尊重與挖掘, 讓群眾感受到了保護生態環境帶來的獲得感。 另一方面, 城市對於生態環境的尊重, 也成了軟環境的象徵, 無疑將起到築巢引鳳的作用, 可以將綠水青山有效轉化為金山銀山。

為今之計, 當地在堅持既有規劃, 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 也應該給生態藍圖塗抹更多色彩, 譬如, 樂陵除了棗林, 還有泰山體育、友誼射箭等體育產業的“佼佼者”, 如何將體育與旅遊相結合, 為美麗棗鄉增添生態活力與發展動力, 應該成為當地研討發展的議題。 與此同時, 為棗林提檔升級也應該成為重中之重, 雖然樂陵在延長棗產業鏈和棗文化拓展方面做了一系列文章,

不過, 還需久久為功、再進一步, 讓古老棗林煥發現代活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