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德州農科院引來新技術 玉米大豆“做鄰居”增產又增收

隨行的專家學者和種糧大戶們走進田裡參觀

主辦方向前來參觀的專家學者們介紹專案情況

全機械化收割方式

交錯種植的大豆和玉米長勢豐茂

金黃的玉米苞

飽滿的豆莢

大眾網德州10月10日訊(記者 翟岩 見習記者 李冉 通訊員 高鳳菊)金秋十月, 收穫的季節, 德州禹城市房寺鎮鄉澤種植農場示範基地也迎來了歷史性的大豐收, 到處可見一片秋季豐收景象和農民朋友的喜悅之情。

今年, 德州市農科院聯合四川農業大學開展了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和關鍵性技術研究與示範, 在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 實現了玉米基本不減產, 大豆增產100至130公斤, 每畝增收300元以上的豐碩成果。

10月10日上午, 儘管綿綿秋雨讓農田裡變得濘泥不堪, 氣溫低的有些“凍人”, 卻依然擋不住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糧食作物豐產增效自願配置機理與種植模式化優化”項目示範區現場觀摩會一行的熱情。

隨行的專家學者和種糧大戶們擼起褲腿走進田裡, 交錯種植的大豆和玉米長勢豐茂, 飽滿的豆莢, 金黃的玉米苞, 全機械化收割方式, 以最直觀、最真實的方式, 展示出了示範田豐碩的成果, 讓觀摩會的眾位專家學者都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讚, 拍照留念。

觀摩會收效顯著, 一致得到了各位參會專家及種糧大戶的認可和好評, 在交流中, 大家紛紛表示, “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具有高產出、可持續、機械化、低風險”等技術優勢, 集種養結合、合理輪作和綠色增效為一體, 特別是種管收機械化的實現為推廣創造條件, 已成為當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新選擇和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 建議加快這一技術在適宜地區推廣應用。”

“德州是農業大市,光溫水和無霜期等自然條件適宜玉米、大豆等夏播作物的生長。我們利用本地的先天地理優勢,成立德州市農科院示範基地領導小組和專案技術小組,落實專人負責基地,實行科研人員蹲點制。在品種選配、機械播種、除草化控、防治病蟲等關鍵環節不放鬆不懈怠,加強田間管理,並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德州市農科院黨總支副書記、研究員高鳳菊告訴大眾網記者,為了解決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下難種難收的瓶頸問題,四川農業大學與四川剛毅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開發了精密施肥播種機和聯合收割機。並在現場示範了機收、機播作業,充分的解除了農民們的後顧之憂。

“按照農業部農作物測產驗收辦法,我們分別在三個示範基地各隨機抽測3個點,每個樣點測量1帶20米,計玉米2行穗數和大豆3行株數,調查玉米穗粒數和大豆株粒數,百粒重按該品種常年平均值計算。測產結果為,三個示範基地的平均畝有效株數,玉米均在3500~4000株,大豆均在6000~7000株;玉米平均畝產550~650公斤,大豆平均畝產100~120公斤。”高鳳菊介紹說,今年,德州市農科院緊緊圍繞全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種植結構調整優化進行科研選題和對外合作,與四川農業大學聯合開展了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在禹城市房寺鎮、臨邑縣德平鎮和興隆鎮共建立示範基地面積1000多畝。其中,禹城市鄉澤種植家庭農場示範基地面積500畝,玉米為天塔619,大豆為齊黃34;臨邑縣德平鎮富民家庭農場示範基地面積300畝,玉米為迪卡517和登海605,大豆為齊黃34;臨邑縣興隆鎮中興家庭農場示範基地面積200畝,玉米為登海605,大豆為齊黃34。

“我覺得最高興的是轉變了老百姓的想法,之前老百姓不願意這樣種,是因為在種植、管理和收割上都要浪費很大的人力,要多花費很多的時間。但是有了有了國家和市里給我這麼大的幫助和扶持,我們克服了老百姓心中所擔心的難題,現在不僅化肥農藥用少了,播種收割更省事了,產量不但沒減反而提高了。”鄉澤種植家庭農場場長尚成國表示,他們農場決定明年還將繼續運用這種提效增產的模式,爭取更大的收穫。

據瞭解,作為全國首個整建制噸糧市,2016年,德州市耕地面積966.0萬畝,其中玉米種植面積765.0萬畝,全市平均玉米單產589.1公斤。目前,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面積310.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0.0%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引領德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同時,德州作為全國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集散地和現貨交易中心,年交易大豆約300萬噸。大豆加工已成為德州的優勢產業之一,現有各類大豆加工企業32家,規模以上企業11家,年加工大豆能力220萬噸以上。尤其是大豆蛋白產業優勢突出,年產各類大豆蛋白40萬噸以上,占全國的50%左右。隨著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在德州大面積推廣應用,將可望有效解決德州市農業高產不高效、長期單一作物種植土壤肥力過度消耗和勞動效率過低等問題,不僅為全市農民朋友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提供了新模式,還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新選擇。

建議加快這一技術在適宜地區推廣應用。”

“德州是農業大市,光溫水和無霜期等自然條件適宜玉米、大豆等夏播作物的生長。我們利用本地的先天地理優勢,成立德州市農科院示範基地領導小組和專案技術小組,落實專人負責基地,實行科研人員蹲點制。在品種選配、機械播種、除草化控、防治病蟲等關鍵環節不放鬆不懈怠,加強田間管理,並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德州市農科院黨總支副書記、研究員高鳳菊告訴大眾網記者,為了解決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下難種難收的瓶頸問題,四川農業大學與四川剛毅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開發了精密施肥播種機和聯合收割機。並在現場示範了機收、機播作業,充分的解除了農民們的後顧之憂。

“按照農業部農作物測產驗收辦法,我們分別在三個示範基地各隨機抽測3個點,每個樣點測量1帶20米,計玉米2行穗數和大豆3行株數,調查玉米穗粒數和大豆株粒數,百粒重按該品種常年平均值計算。測產結果為,三個示範基地的平均畝有效株數,玉米均在3500~4000株,大豆均在6000~7000株;玉米平均畝產550~650公斤,大豆平均畝產100~120公斤。”高鳳菊介紹說,今年,德州市農科院緊緊圍繞全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種植結構調整優化進行科研選題和對外合作,與四川農業大學聯合開展了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在禹城市房寺鎮、臨邑縣德平鎮和興隆鎮共建立示範基地面積1000多畝。其中,禹城市鄉澤種植家庭農場示範基地面積500畝,玉米為天塔619,大豆為齊黃34;臨邑縣德平鎮富民家庭農場示範基地面積300畝,玉米為迪卡517和登海605,大豆為齊黃34;臨邑縣興隆鎮中興家庭農場示範基地面積200畝,玉米為登海605,大豆為齊黃34。

“我覺得最高興的是轉變了老百姓的想法,之前老百姓不願意這樣種,是因為在種植、管理和收割上都要浪費很大的人力,要多花費很多的時間。但是有了有了國家和市里給我這麼大的幫助和扶持,我們克服了老百姓心中所擔心的難題,現在不僅化肥農藥用少了,播種收割更省事了,產量不但沒減反而提高了。”鄉澤種植家庭農場場長尚成國表示,他們農場決定明年還將繼續運用這種提效增產的模式,爭取更大的收穫。

據瞭解,作為全國首個整建制噸糧市,2016年,德州市耕地面積966.0萬畝,其中玉米種植面積765.0萬畝,全市平均玉米單產589.1公斤。目前,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面積310.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0.0%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引領德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同時,德州作為全國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集散地和現貨交易中心,年交易大豆約300萬噸。大豆加工已成為德州的優勢產業之一,現有各類大豆加工企業32家,規模以上企業11家,年加工大豆能力220萬噸以上。尤其是大豆蛋白產業優勢突出,年產各類大豆蛋白40萬噸以上,占全國的50%左右。隨著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在德州大面積推廣應用,將可望有效解決德州市農業高產不高效、長期單一作物種植土壤肥力過度消耗和勞動效率過低等問題,不僅為全市農民朋友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提供了新模式,還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新選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