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京津冀晉升世界級城市群,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一部叫《輝煌中國》的紀錄片火了。 在其第三集《協調發展》中, 特意提到了這樣一個變化:

中國的傳統省域經濟, 正在向中心城市群轉變。

而就在國慶前幾日, 國務院批復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 提出“發揮北京的輻射帶動作用, 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城市群”的概念正在中國迅速普及, 並作為區域經濟的代名詞被廣泛接受。 未來, 中國的城市群將呈現什麼格局?京津冀將如何晉升至世界級城市群?

世界城市群格局

城市群的概念, 最早起源於1957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Gottmann)提出的“大都市帶”(Megalopolis)理論。

他認為, 在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 會帶動周邊區域, 而會同幾個規模相近、地域相鄰的城市, 共同組成區域中心、呈組團式或塊狀分佈的都市群, 多個都市群又會形成一個“大都市帶”。

因此, 城市群被認為是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 區域空間形態的最高組織形式。

從世界發展進程中看, 城市群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工業化前期, 城市多為分散、均衡的點狀分佈, 且相互之間聯繫鬆散;

第二階段, 工業化時期, 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成為一個區域的中心城市;

第三階段, 工業化中後期, 中心城市的周邊, 相繼出現一些次級中心城市, 城市之間的聯動效應增強;

第四階段, 後工業化時期, 逐步形成多中心、網路化的城市佈局, 而隨著資訊化的出現, 中心城市與次級城市呈現高頻聯動、協調發展的格局, 一個城市群形成。

工業化進程較快的西方世界, 城鎮化程度要遠高於目前的中國, 以及第三世界。 而城市群的發展, 也領先於世界。

一直以來, 公認的世界級城市群有五個:

這五大城市群牢牢把控著世界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以及權力中心, 可謂世界的發動機所在。 但這已是舊秩序時代的格局, 新的挑戰者已經崛起。

隨著中國經濟攀升至世界第二, 長三角城市群無論是人口、經濟, 都已躋身世界級城市群行列,

而早在世紀初學術界已認可其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作為中國城市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區域, 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已經完成對英倫城市群和歐洲西北城市群的超越, 但人均GDP等指標還落後很多。

一般認為, 成熟的世界級城市群應具備以下的條件:

(1) 區域內城市密集;

(2) 擁有一個或幾個國際性城市;

(3) 多個城市之間有較明確的分工和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繫;

(4) 擁有一個或幾個國際貿易中轉大港 (如紐約港、神戶港、鹿特丹港);

(5) 城鎮人口至少達到2500萬;

(6) 是國家經濟的核心區域。

從這幾個條件看, 長三角全都符合, 因此當選世界級城市群沒什麼爭議。 而與長三角幾乎同時提出的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 也早都提出了“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口號, 他們該如何突破自身屏障, 與世界城市群一較高下?

中國城市群格局

中國的城鎮化一直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直到2006年,《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並於2014年明確將城市群作為新型城鎮化的主導和基調。

2008年以後,城市群規劃檔正式進入“國字頭”時代。國務院連續發佈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規劃,均提出了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目標。

不完全統計,中國各種稱呼的城市群超過30個。在國家最初確定的國家級城市群中,只有3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又增加了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城市群。

“十三五”規劃中指出,我國未來將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打造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並將在全國範圍內共打造19個城市群。但真正從人口、經濟等各方面比較,能撐起中國未來城市群框架的只有這五個: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

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為出發點,這五大城市群是三大出發點疊加最明顯的地區,也是未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2017年中國地級以上城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吸引力研究報告》指出,占國土面積11%、人口40%的五大城市群經濟總量占全國55%,占了中國的半壁江山。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3.6%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18%的人口、創造了全國35%的國內生產總值,無疑是領頭羊。

從人口吸引力看,五大城市群也領先於國內其他城市群。

從人口增量來看,京津冀城市群受益于北京、天津兩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五年常住人口增加近 700 萬,人口凝聚力居首;珠三角城市雖然面臨製造業向內陸轉移的壓力,但 2015 年人口規模相對 2010 年仍增長 4.6%,人口吸引力突出。

而長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規模均超1億人,雖然人均效益仍與發達城市群相差較遠,但其依然是國內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也是帶動整個中西部崛起的核心,未來增長空間較大。至於其餘14個城市群,都是各自區域的發展核心,但由於經濟水準受限,尚無法與五大城市群爭鋒。

京津冀如何晉升世界級?

在國家提出打造三大世界級城市群規劃中,長三角其實早已晉升世界級。而如今,京津冀再次正式喊出世界級城市群的呼喊,但它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可以看到:

1、 從GDP看,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從人口看,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

2、 人均GDP看,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人均GDP平均值分別為京津冀平均值的1.7倍和1.4倍。

3、 河北省大部分城市人均GDP在三大城市群中排名靠後,且遠低於京津冀平均水準。

4、 長三角江浙滬地區人均GDP水準最為均衡,京津冀分化明顯。

5、 城鎮化率上,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廣東9市區位集中,一體化程度高,而京津冀和長三角還有河北、安徽等省市較落後的城鎮化區域,拉低了平均值。

6、 長三角、珠三角人均財政收入平均值均為京津冀平均值的1.3倍。

7、 長三角、珠三角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均為京津冀平均值的1.2倍。

另外,三大城市群的最大區別是“均衡性”問題,尤其是京津冀城市群。

從GDP、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指標看,京津冀中北京、天津、河北三個地區差異較大,河北大部分城市的人均收入、財政收入都在三大城市群中排名靠後,且遠低於京津冀平均水準,成為明顯的窪地。而長三角各省城市雖有差異,但落差較小,屬於較均衡的地區。

城市群內部均衡性不足,這或許會成為京津冀晉升世界級城市群的最大障礙。河北還有39個國家貧困縣,60多個省級貧困縣。目前提出的疏解北京的首都功能、雄安新區的建設,多少能帶動貧困地帶的發展。此外,在城市群的聯繫緊密程度上,京津冀也遠遠不及長三角和珠三角。

廣佛同城、深圳東莞之間的產業協同,使珠三角區域的經濟聯繫緊密度最高。長三角區域江浙滬地區,城市密集,產業轉移、協同發展關係明確。京津冀區域經濟聯繫網路中北京、天津、廊坊、唐山經濟聯繫十分緊密,但產值比較低的城市與其他城市聯繫程度較小。

中國城市群格局

中國的城鎮化一直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直到2006年,《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並於2014年明確將城市群作為新型城鎮化的主導和基調。

2008年以後,城市群規劃檔正式進入“國字頭”時代。國務院連續發佈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規劃,均提出了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目標。

不完全統計,中國各種稱呼的城市群超過30個。在國家最初確定的國家級城市群中,只有3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又增加了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城市群。

“十三五”規劃中指出,我國未來將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打造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並將在全國範圍內共打造19個城市群。但真正從人口、經濟等各方面比較,能撐起中國未來城市群框架的只有這五個: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

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為出發點,這五大城市群是三大出發點疊加最明顯的地區,也是未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2017年中國地級以上城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吸引力研究報告》指出,占國土面積11%、人口40%的五大城市群經濟總量占全國55%,占了中國的半壁江山。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3.6%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18%的人口、創造了全國35%的國內生產總值,無疑是領頭羊。

從人口吸引力看,五大城市群也領先於國內其他城市群。

從人口增量來看,京津冀城市群受益于北京、天津兩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五年常住人口增加近 700 萬,人口凝聚力居首;珠三角城市雖然面臨製造業向內陸轉移的壓力,但 2015 年人口規模相對 2010 年仍增長 4.6%,人口吸引力突出。

而長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規模均超1億人,雖然人均效益仍與發達城市群相差較遠,但其依然是國內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也是帶動整個中西部崛起的核心,未來增長空間較大。至於其餘14個城市群,都是各自區域的發展核心,但由於經濟水準受限,尚無法與五大城市群爭鋒。

京津冀如何晉升世界級?

在國家提出打造三大世界級城市群規劃中,長三角其實早已晉升世界級。而如今,京津冀再次正式喊出世界級城市群的呼喊,但它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可以看到:

1、 從GDP看,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從人口看,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

2、 人均GDP看,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人均GDP平均值分別為京津冀平均值的1.7倍和1.4倍。

3、 河北省大部分城市人均GDP在三大城市群中排名靠後,且遠低於京津冀平均水準。

4、 長三角江浙滬地區人均GDP水準最為均衡,京津冀分化明顯。

5、 城鎮化率上,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廣東9市區位集中,一體化程度高,而京津冀和長三角還有河北、安徽等省市較落後的城鎮化區域,拉低了平均值。

6、 長三角、珠三角人均財政收入平均值均為京津冀平均值的1.3倍。

7、 長三角、珠三角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均為京津冀平均值的1.2倍。

另外,三大城市群的最大區別是“均衡性”問題,尤其是京津冀城市群。

從GDP、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指標看,京津冀中北京、天津、河北三個地區差異較大,河北大部分城市的人均收入、財政收入都在三大城市群中排名靠後,且遠低於京津冀平均水準,成為明顯的窪地。而長三角各省城市雖有差異,但落差較小,屬於較均衡的地區。

城市群內部均衡性不足,這或許會成為京津冀晉升世界級城市群的最大障礙。河北還有39個國家貧困縣,60多個省級貧困縣。目前提出的疏解北京的首都功能、雄安新區的建設,多少能帶動貧困地帶的發展。此外,在城市群的聯繫緊密程度上,京津冀也遠遠不及長三角和珠三角。

廣佛同城、深圳東莞之間的產業協同,使珠三角區域的經濟聯繫緊密度最高。長三角區域江浙滬地區,城市密集,產業轉移、協同發展關係明確。京津冀區域經濟聯繫網路中北京、天津、廊坊、唐山經濟聯繫十分緊密,但產值比較低的城市與其他城市聯繫程度較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