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舍弗勒事件”背後是供應鏈污染

城市與人

面對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的嚴峻形勢, 中央環保督察已全面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 環保督察不僅查處數以萬計的違規企業, 更使地方官員感受到壓力, 對污染企業的地方保護終於開始鬆動。

在此背景下發生的“舍弗勒斷供風波”, 因其CEO宣稱污染供應商斷供將造成3000億元損失而引發各界關注。 雖然天量損失說法最終證實鬧了烏龍, 但環境執法力度大幅加強, 顯然讓長期疏于管控供應鏈污染問題的汽車行業措手不及。

過去企業需要自己組織生產, 但部分企業後來逐漸形成生產外包模式,

但生產的污染並未消失, 只是轉移到更上游的企業。 環保組織在此前調研中, 就發現多家知名車企的輪胎、輪轂、發動機、傳動系統、鋼材、玻璃等零配件供應商存在環境違規。 然而在與品牌的溝通中, 只有豐田、大眾等能夠就個案做出被動回應, 此次“斷供風波”涉及的通用汽車等多家中外品牌, 都選擇了沉默以對。

究其原因, 是長期以來誰污染誰治理的成本偏低, 導致供應商企業因擔心提高成本而不願投入治汙, 也讓綠色採購在經濟上承受壓力。 而面對中國強化環境監管的大趨勢, 繼續忽視供應鏈污染問題, 不只是違背企業社會責任要求, 更會給企業經營帶來實際風險。

以IT電子行業為例, 在近期中央環保督察中,

18家上海市城鎮汙水處理廠出水重金屬超標, 其中6家長期超標。 面對強力問責, 污水廠指出“病灶”是納管企業無證排汙、超標排汙, 而兩家大型電子廠由此將面臨關閉。

部分領先品牌已經敏感地意識到這樣的經營風險, 蘋果、戴爾、沃爾瑪等品牌, 開始關注污水集中處理中長期存在的責任不清問題, 將供應商的集中廢水處理設施納入合規管理。

華為、松下、三星等IT行業品牌, 還將供應鏈環境風險管控延伸至危險廢物處理環節。 而部分領先的紡織品牌, 則開始關注化學染料助劑在生產環節的污染控制。

這些進展表明, 中國強化環境監管, 已經促使產業鏈形成治汙動力。 然而, 即使是在IT、紡織等領先行業, 仍有很多品牌沒有行動,

而汽車、紙業、製藥、化工、日化、食品、皮革等行業, 差距則更為顯著。 比如, 與汽車製造密切相關的行業, 如鋼鐵、玻璃、電池、皮革等等, 無疑都是高污染。 能力瓶頸的制約, 也是重要的原因。

綠色供應鏈管理, 涉及供應商數量大, 而高風險環節又常常在供應鏈上游, 加之地區、行業標準複雜, 即使對多年開展社會責任管理的跨國公司而言也是挑戰, 國內品牌則更加受制於經驗和能力的欠缺。 要滿足企業綠色轉型的巨大需求, 在繼續嚴格環境監管的同時, 下一步還需要多方合力形成創新解決方案。

□馬軍(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更多詳細新聞請流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