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喜迎十九大|看高原通信女兵志慮忠純的堅定守望

巍巍昆侖、茫茫戈壁……青藏高原, 這片橫臥在祖國西部的神奇土地, 從來就是創造輝煌、創造奇跡的熱土, 格爾木便是這青藏高原上的一顆明珠。 1968年, 西部戰區某部三連的前身——原總後勤部某通信營一連在格爾木組建成立, 49年來, 一代代通信兵紮根高原、頑強拼搏, 在亙古荒蠻、氣候惡劣的青藏高原上戰風雪、鬥嚴寒、抗缺氧、保暢通, 把“絕對忠誠”深深鐫刻在“世界第三極”上, 譜寫了一曲壯美感人的不朽讚歌。

今天, 筆者帶大家走進這支部隊, 探尋輝煌背後, 高原通信兵的精神高地, 謹以他們忠誠堅守、默默奉獻、樂觀向上的精神, 向黨的十九大莊嚴獻禮。

沿著光輝足跡, 續寫青藏軍人的忠誠擔當

在三連,要是問及連隊的寶貝是什麼,

官兵保准異口同聲答:“‘青藏高原模範通信連’榮譽錦旗!”1998年, 連隊被原總後勤部授予榮譽稱號後, 這面鮮紅的錦旗就高高懸掛在榮譽室最顯眼的位置。 此外, 談到連隊榮譽,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恐怕好一陣都說不完:1次集體一等功、2次集體二等功、6次集體三等功、被中央組織部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被原總後勤部表彰為“基層建設標兵單位”……這些榮譽的背後, 是一代代官兵紮根高原、崗位建功的忠誠堅守。

連隊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上世紀90年代, 戰士韓慧春值勤時接到時任軍委重要首長來電, 接轉要求剛說完, 她便聽音知人, 道出首長姓名職務,驚訝之余, 首長對她讚譽有加。 一次漂亮的聽音知人背後, 不知是多少個日夜枯燥乏味的艱苦訓練,

韓慧春退伍後, 她的03工號被一直保留, 話務專業女兵說, 03號在她們心中已經成為一種精神“圖騰”, 激勵一批批官兵牢記使命職責, 錘煉保通本領。

輝煌的戰鬥歷程就是最好的教科書。 多年來, 連隊始終堅持用“三個特別”精神等優良傳統鑄魂育人, 築牢了一代代官兵的精神高地。

2011年, 西安女孩劉婧保留本科學籍參軍入伍, 來到連隊。 作為大學生士兵, 她思想活躍, 對事物總有自己的看法, 在部隊這個高度集中統一的集體中, 不免顯得有些“刺頭”。 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 2013年退伍回到學校, 時隔一年, 她竟然再次攜筆從戎。 面對家人朋友的疑惑, 二次入伍的她語氣堅定:“老連隊的輝煌歷史讓我明白,

什麼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擔當!”

連隊助理工程師張雪堅守高原13載, 士官長姬菲菲來到格爾木12年, 無數日子裡, 她們把通信工作當做事業, 把幹好工作當成永恆的追求, 機房裡厚厚的幾遝筆記本, 記錄了她們一路走來的堅定足跡。 連隊裡像她倆一樣在高原奮鬥多年的老同志還有很多, 她們帶領全體官兵, 沿著先輩留下的光輝足跡, 續寫著高原通信兵的忠誠與擔當。

使命扛在肩頭,紮根高原踐行忠誠誓言

今年8月1日,連隊組織重溫入黨誓詞活動,面對鮮紅黨旗,全體官兵高舉右拳,鏗鏘誓言在青藏高原久久回蕩——“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三連官兵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格爾木海拔接近3000米,空氣含氧量是海平面的70%左右,算是青藏高原海拔相對較低、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可即便這樣,艱苦的自然環境也在三連官兵身上刻下了烙印。有些發紫乾裂的嘴唇、微微泛著黑紅的皮膚、稍有凹陷的指甲……這些高原烙印刻在這群以90後女兵為主的年輕官兵身上,看著總讓人感覺有些心疼。採訪中,與連長楊新星談到忠誠奉獻,他靦腆地笑著:“大家也沒啥豪言壯語,和其他戰友比,我們只不過是在海拔更高、條件稍苦的地方履行使命罷了。”

的確,青藏高原不需要豪言壯語,幾代軍人的薪火傳承,讓“吃苦不言苦、奉獻不圖報”的精神滲透在每一名官兵的血脈中,體現在他們的自覺行動上。

格爾木冬季平均氣溫低至零下20多度,寒冷多雪。這樣的環境裡,大家最痛苦的莫過於在室外活動。站哨時冷風一個勁往脖子裡鑽,雪茬飛舞割在臉上陣陣生疼,不管男兵女兵站上兩個小時,個個被凍得眼淚鼻涕橫流,即便如此,沒有一名女兵喊苦叫累。要是在雪天遇上光纜阻斷或者應急拉動,更是對官兵身體、精神的嚴酷考驗。士官長姬菲菲回憶起一次惡劣條件下的野戰電話站開設演練說道:“看著女兵背著沉重的裝備在風雪裡奔跑,背影不一會便消失在茫茫雪野,當時就感到,這哪是90後的女孩啊,簡直是無所畏懼的女漢子嘛!”

配線班中士金春靜被爺爺奶奶帶大,從小就是家裡人的“心尖尖”。2010年離開山東老家到格爾木當兵時,爺爺在地圖上用尺子把家到格爾木的距離量了又量,心疼不已:“去了那麼遠的地方,以後想夠都夠不著啊!”當兵7年,金春靜能回家的機會少而又少,每當逢年過節,她總會找到老班長偷偷抹眼淚,也會買一大堆東西寄給家裡。指導員王黎曉說:“大家不是不想家,而是把思念深深埋在心底。”

近年來,共有7名考學、提幹的女兵畢業後義無反顧回到連隊,與戰友一起,繼續紮根這片荒蕪的土地,踐行著入伍時的錚錚誓言。

變苦守為樂守,把青藏高原當作第二故鄉

在青藏高原,吃苦是家常便飯。這裡“大風天天有,狂風月月吼,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說來奇怪,談著這方讓他們經受磨難的高原,三連官兵有喜有淚,就是沒有抱怨。

對於艱苦環境,連隊官兵有自己的理解:“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要團結一致、樂觀向上,如果必須吃苦,那就得調整心態積極面對,還得吃出自豪感和榮譽感,只有這樣才會遠離苦悶,守住快樂!”

三連有個獨具特色的傳統,連隊編制中的每個班,在官兵口中都叫“家”。話務家、傳輸家、程式控制家……一個個暖心的稱謂,時時刻刻讓人感受著女兵連隊特有的活潑可愛、團結向上。

2015年入伍的戰士吳迪在學校學的是體育專業,初到連隊性子高傲,把誰都不放在眼裡。有次值勤出現差錯受到班長批評,竟然軍裝一脫翻牆跑了,連長帶人找了大半夜才找到一個人在街上“晃悠”的她。過了沒幾天她迎來自己在部隊的第一個生日,讓她沒想到的是,夜裡十二點,班長小聲叫醒她,遞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泡面。端著不值幾塊錢的面,吳迪卻覺得頂得上千斤重,一直以來的孤傲和委屈,化作感動暖心的淚水“啪啪啪”地往下掉。慢慢的,吳迪的變化讓大家驚訝,班裡有事她第一個幫著張羅,誰受了欺負也是她首先幫忙出頭,儼然變成了半個“小家長”。

在三連,“駐守一地,造福一方”是官兵共同的目標。為給“第二故鄉”的黃土地多披綠色,連隊年年開展植樹活動,在大家的精心呵護下,樹苗深深紮根、茁壯成長,年復一年,戈壁荒灘上,一排排白楊枝繁葉茂。官兵常說,這片白楊與我們一起長大,任憑風吹雨打依舊傲然挺立,每每看到它們就想到最初的自己,植樹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綠色夢想深深紮根。

三連女兵多,文藝骨幹自然也多。8月底送別退伍老兵時,連隊舉辦文藝晚會,官兵自編自演的近十個節目飽含深情、熱情洋溢,讓老兵在歡歌笑語中回味軍旅生涯、踏上嶄新征程。

多年來,三連官兵憑著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高原情懷,樂守天涯,頭頂烈日狂風、腳踏戈壁霜雪,用一腔熱血和樂觀主義精神,在祖國西部譜寫了一曲催人奮進、感人至深的青春讚歌。

作者:鐘定航 雎心陽

本期編審:楊彪

解放軍報社西部戰區分社(微信號:jbcdfs)

本平臺原創內容,轉載請聯繫授權

投稿郵箱:xb@81.cn

使命扛在肩頭,紮根高原踐行忠誠誓言

今年8月1日,連隊組織重溫入黨誓詞活動,面對鮮紅黨旗,全體官兵高舉右拳,鏗鏘誓言在青藏高原久久回蕩——“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三連官兵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格爾木海拔接近3000米,空氣含氧量是海平面的70%左右,算是青藏高原海拔相對較低、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可即便這樣,艱苦的自然環境也在三連官兵身上刻下了烙印。有些發紫乾裂的嘴唇、微微泛著黑紅的皮膚、稍有凹陷的指甲……這些高原烙印刻在這群以90後女兵為主的年輕官兵身上,看著總讓人感覺有些心疼。採訪中,與連長楊新星談到忠誠奉獻,他靦腆地笑著:“大家也沒啥豪言壯語,和其他戰友比,我們只不過是在海拔更高、條件稍苦的地方履行使命罷了。”

的確,青藏高原不需要豪言壯語,幾代軍人的薪火傳承,讓“吃苦不言苦、奉獻不圖報”的精神滲透在每一名官兵的血脈中,體現在他們的自覺行動上。

格爾木冬季平均氣溫低至零下20多度,寒冷多雪。這樣的環境裡,大家最痛苦的莫過於在室外活動。站哨時冷風一個勁往脖子裡鑽,雪茬飛舞割在臉上陣陣生疼,不管男兵女兵站上兩個小時,個個被凍得眼淚鼻涕橫流,即便如此,沒有一名女兵喊苦叫累。要是在雪天遇上光纜阻斷或者應急拉動,更是對官兵身體、精神的嚴酷考驗。士官長姬菲菲回憶起一次惡劣條件下的野戰電話站開設演練說道:“看著女兵背著沉重的裝備在風雪裡奔跑,背影不一會便消失在茫茫雪野,當時就感到,這哪是90後的女孩啊,簡直是無所畏懼的女漢子嘛!”

配線班中士金春靜被爺爺奶奶帶大,從小就是家裡人的“心尖尖”。2010年離開山東老家到格爾木當兵時,爺爺在地圖上用尺子把家到格爾木的距離量了又量,心疼不已:“去了那麼遠的地方,以後想夠都夠不著啊!”當兵7年,金春靜能回家的機會少而又少,每當逢年過節,她總會找到老班長偷偷抹眼淚,也會買一大堆東西寄給家裡。指導員王黎曉說:“大家不是不想家,而是把思念深深埋在心底。”

近年來,共有7名考學、提幹的女兵畢業後義無反顧回到連隊,與戰友一起,繼續紮根這片荒蕪的土地,踐行著入伍時的錚錚誓言。

變苦守為樂守,把青藏高原當作第二故鄉

在青藏高原,吃苦是家常便飯。這裡“大風天天有,狂風月月吼,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說來奇怪,談著這方讓他們經受磨難的高原,三連官兵有喜有淚,就是沒有抱怨。

對於艱苦環境,連隊官兵有自己的理解:“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要團結一致、樂觀向上,如果必須吃苦,那就得調整心態積極面對,還得吃出自豪感和榮譽感,只有這樣才會遠離苦悶,守住快樂!”

三連有個獨具特色的傳統,連隊編制中的每個班,在官兵口中都叫“家”。話務家、傳輸家、程式控制家……一個個暖心的稱謂,時時刻刻讓人感受著女兵連隊特有的活潑可愛、團結向上。

2015年入伍的戰士吳迪在學校學的是體育專業,初到連隊性子高傲,把誰都不放在眼裡。有次值勤出現差錯受到班長批評,竟然軍裝一脫翻牆跑了,連長帶人找了大半夜才找到一個人在街上“晃悠”的她。過了沒幾天她迎來自己在部隊的第一個生日,讓她沒想到的是,夜裡十二點,班長小聲叫醒她,遞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泡面。端著不值幾塊錢的面,吳迪卻覺得頂得上千斤重,一直以來的孤傲和委屈,化作感動暖心的淚水“啪啪啪”地往下掉。慢慢的,吳迪的變化讓大家驚訝,班裡有事她第一個幫著張羅,誰受了欺負也是她首先幫忙出頭,儼然變成了半個“小家長”。

在三連,“駐守一地,造福一方”是官兵共同的目標。為給“第二故鄉”的黃土地多披綠色,連隊年年開展植樹活動,在大家的精心呵護下,樹苗深深紮根、茁壯成長,年復一年,戈壁荒灘上,一排排白楊枝繁葉茂。官兵常說,這片白楊與我們一起長大,任憑風吹雨打依舊傲然挺立,每每看到它們就想到最初的自己,植樹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綠色夢想深深紮根。

三連女兵多,文藝骨幹自然也多。8月底送別退伍老兵時,連隊舉辦文藝晚會,官兵自編自演的近十個節目飽含深情、熱情洋溢,讓老兵在歡歌笑語中回味軍旅生涯、踏上嶄新征程。

多年來,三連官兵憑著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高原情懷,樂守天涯,頭頂烈日狂風、腳踏戈壁霜雪,用一腔熱血和樂觀主義精神,在祖國西部譜寫了一曲催人奮進、感人至深的青春讚歌。

作者:鐘定航 雎心陽

本期編審:楊彪

解放軍報社西部戰區分社(微信號:jbcdfs)

本平臺原創內容,轉載請聯繫授權

投稿郵箱:xb@81.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