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味精、雞精差多少

味精的出現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1861年一位德國的科學家從小麥的麵筋中第一次提出了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 到了1908年, 日本的池田菊苗又從海帶煮出的汁當中分解出味精, 作為人工調料第一次投放市場。 目前國外均是以糖、蜜餞作為原料來生產味精, 而在我國使用的是玉米或者大米這樣的糧食作物來生產味精。

味精的學名叫谷氨酸鈉, 它是一種氨基酸和鈉鹽的結合體, 味精不是化學物質, 吃了不會掉頭發, 而且富含營養, 吃多了雖然對身體沒有害處, 但是正確的量應該是食物量的0.2%-0.5%, 僅僅是為了提鮮讓食物變得有味, 可是放多了反而會適得其反, 鮮得讓人無法接受。 市場上的味精有的是純谷氨酸鈉, 有的是混合著一些氯化鈉的, 各占一定的比例, 具體的需要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

那雞精呢有啥不同?竟讓現在的人一致認為雞精比味精更健康更安全!其實不然, 雞精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谷氨酸鈉)發展而來的, 它是一種複合鮮味劑, 是味精的一種, 但是鮮度是谷氨酸鈉的兩倍以上。 雞精中含有核苷酸、嘌呤, 由於核苷酸本身帶有類似雞肉的鮮味, 所以雞精才叫雞精。 雞精裡面還含有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

它們的主要作用是使味道更加豐富以及逼真, 雖然看起來雞肉、雞骨頭很有營養的樣子, 但是由於它們用量很少, 所以營養價值也就微乎其微。 有的雞精還會加入香料來使雞精的“雞味”更加濃, 其實如果香料的味道做夠逼真的話, 完全可以在味覺上替代核苷酸等提鮮劑, 也就是可以製成偽劣雞精“味精+鹽+雞味香料+澱粉”(澱粉作為載體使雞精成顆粒狀)。

需要注意的是, 雞精雖然鮮美但是幾乎沒有營養。 雞精中欠缺鈣、鐵、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以及各種維生素和粗纖維, 長期食用易導致身體亞健康。 科學調查認為, 雞精食用量對人體, 尤其是老年人、女性的健康有重大影響。

另外某些不法商販在雞飼料中添加激素, 導致雞精中激素殘留, 也會影響人體健康。

孕婦食用了含有激素的雞精, 會導致回奶、過度肥胖;未成年人還會導致性早熟。

所以經過以上的分析應該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雞精並不比味精安全或者健康, 它只不過在味覺上占了優勢, 在營養健康上來講, 還是少吃雞精為好, 但其實真正值得建議的是兩者都儘量少吃, 生活中儘量選擇一些天然的調味劑代替, 比如說, 豆芽味道鮮美、雞湯味道鮮美……都可以作為替代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