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普|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教你如何抵禦“微笑殺手”

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除了要關注身體的健康之外, 還應該關注心理的健康。 今天, 創小編教大家抵禦一個“微笑殺手”——微笑抑鬱症。

什麼是微笑抑鬱

外表看起來開朗樂觀的人也會患上抑鬱症。 抑鬱症以抑鬱心境、興趣減退和意志活動減退為主, 多數病例還存在各種軀體症狀。

從外在表現來說, 抑鬱症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外觀看著情緒低落的人;

一類是隱匿性抑鬱症, 常常以軀體不適為主要表現, 比如肢體疼痛、頭暈、胸悶、腹瀉等;

一類即微笑型抑鬱症, 他們可能以陽光燦爛的微笑示人, 在他人面前表現得很開心, 但內在卻承受著抑鬱的症狀。

在這三種表現中, 隱匿性抑鬱症往往被軀體症狀所掩蓋, 患者多不找心理科醫生, 而去其他科室就診, 容易被誤診;

微笑抑鬱症不但很難被身邊人發現, 有時候就連本人也難以發覺。

不少患者不認為自己連續情緒低落是一種病, 甚至向家人傾訴後, 家人也認為他們只是不開心。

“微笑抑鬱症”是抑鬱症的一種, 多發生在都市白領或者服務行業身上的一種新型抑鬱傾向。 由於“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禮節的需要”、“尊嚴和責任的需要”, 他們白天大多數時間都面帶微笑, 這種“微笑”並不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 而是一種負擔, 久而久之成為情緒的抑鬱。

此外, 那些身份高、學識高、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中, 男性要比女性多發, 他們或是機關裡的高官、企業中的老闆, 或是高職技術人員, 這類人在社會上給人的印象是呼風喚雨, 無所不能, 表現得十分強大, 能力似乎不容置疑。

但是, 事實是這些人和普通人一樣, 也有困惑、苦惱、無奈、悲傷, 但為了維護自己的“能人”、“強人”的“面子”, 這些負性情緒他們卻不願向人傾訴, 內心深處不斷積蓄痛苦、壓抑、憂愁和悲哀。 所以這部分人多是受“面子”觀念束縛, 表面扮演堅毅強壯的角色, 強扛著壓力。

得了微笑抑鬱怎麼辦

在壓力山大的當下, 如何避免微笑型抑鬱?得了微笑型抑鬱該怎麼辦呢?

避免微笑型抑鬱首先要避免下意識微笑。 在傳統的教育裡, 我們總是被教導要保持微笑。 於是微笑變成一種習慣, 於是微笑與心情無關。 在適當的場合與親密關係裡, 我們可以時常減少下意識的微笑。

其次, 多給予家人親密陪伴。 每天馬不停蹄的工作與生活, 常常來不及喘氣, 更別提多加陪伴。 每天只需抽出一點時間, 哪怕是幾分鐘, 學著耐心地聊天。

此外, 還要允許負面情緒的存在。 隨著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 越來越多的朋友不允許負面情緒的存在。 同時害怕麻煩別人, 害怕讓親密的人擔心, 於是選擇微笑刻意隱藏負面情緒, 無視負面情緒帶來的消極作用。

一旦陷入微笑抑鬱的泥潭也不要慌張, 要學會面對自己的情緒, 如果釋放不了還請及時就診。

教您幾招防治微笑抑鬱

扯下微笑的“偽面具”——不要把微笑看作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法寶, 調整待人接物的思維方式, 要認識到真實是最有生命力的。

不要讓不良情緒轉化——及時調節和宣洩不良情緒,不要把憂鬱情緒積埋在心底,讓它有宣洩的出口,在哪兒結下的心結,就想辦法在哪兒解開,儘量不要讓不良情緒轉化。

通過飲食緩解不適——焦躁、心悸、失眠等情況出現,可多吃豆類、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等食物,減少紅肉類的攝取,避免喝咖啡、濃茶、酒等刺激性飲料,少食辣椒、芥末、花椒、大蒜、蔥、薑等辛辣燥熱之物。

學點自我安慰和放鬆的技巧——譬如練習瑜伽和太極拳,對消除壓力、緩解心血管疾病症狀非常有利。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工作之餘養花植樹、欣賞音樂、練習書法、繪畫、打球等,可以怡情養性,調和氣血,利於健康。

建立心理支援系統——包括朋友、家人、心理諮詢專家等。在鬱悶難以排解的時候,向他們“訴苦”,尋求心理幫助。如果精神壓力過大,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則需進行專門的心理疏導或治療。

換一個角度看待生活和工作的關係——在現代新型工作方式之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必須有所調整。愉快工作是幸福生活的必需,但要記住,如果生活不快樂,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

編輯:項明祥 校對:何飄飄 徐璐璐 施洋洋

不要讓不良情緒轉化——及時調節和宣洩不良情緒,不要把憂鬱情緒積埋在心底,讓它有宣洩的出口,在哪兒結下的心結,就想辦法在哪兒解開,儘量不要讓不良情緒轉化。

通過飲食緩解不適——焦躁、心悸、失眠等情況出現,可多吃豆類、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等食物,減少紅肉類的攝取,避免喝咖啡、濃茶、酒等刺激性飲料,少食辣椒、芥末、花椒、大蒜、蔥、薑等辛辣燥熱之物。

學點自我安慰和放鬆的技巧——譬如練習瑜伽和太極拳,對消除壓力、緩解心血管疾病症狀非常有利。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工作之餘養花植樹、欣賞音樂、練習書法、繪畫、打球等,可以怡情養性,調和氣血,利於健康。

建立心理支援系統——包括朋友、家人、心理諮詢專家等。在鬱悶難以排解的時候,向他們“訴苦”,尋求心理幫助。如果精神壓力過大,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則需進行專門的心理疏導或治療。

換一個角度看待生活和工作的關係——在現代新型工作方式之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必須有所調整。愉快工作是幸福生活的必需,但要記住,如果生活不快樂,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

編輯:項明祥 校對:何飄飄 徐璐璐 施洋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