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喜迎十九大|科技創新驅動中國巨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推動科技創新述評

科技創新驅動中國巨輪

在新一輪全球增長面前, 唯改革者進, 唯創新者強, 唯改革創新者勝。

今年6月,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等機構聯合發佈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顯示, 中國創新排名持續攀升, 成為唯一與發達國家經濟體創新差距不斷縮小的中等收入國家, 不僅如此, 更在國內市場體量、知識型員工、原創專利、高技術出口和原創工業設計等指標上位列世界第一。 我國已經成功躋身全球創新領導者行列。

科技創新,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奔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潮頭。

找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成為“總開關”

歷史的關鍵節點上, 總是激蕩著思想的偉力。

十八大以來, 科技創新, 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創新驅動”這個嶄新的詞彙, 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

“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2014年8月18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強調。

對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的全新定位, 源于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內外大勢和國家長遠發展的深刻洞見——

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 創新強則國運昌, 創新弱則國運殆。

創新驅動是世界大勢所趨。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加速演進, 正在重塑世界競爭格局、改變國家力量對比。

創新驅動是發展形勢所需。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的新引擎。

創新成為解決發展問題的“總開關”。 2016年2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 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三步走”戰略目標, 這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的標誌性成果。 半年之後,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正式發佈, 繪就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藍圖。

謀方向:科技賽場不能亦步亦趨

被稱為中國“天眼”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北斗”……不久前,

這些大國重器齊齊亮相“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現場參觀人員紛紛用相機將這輝煌的成就定格。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

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準, 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 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 ”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振聾發聵。

這個五年, 科學技術的“中國突破”頻頻震動世界——

距地面343公里!這是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締造的中國高度。

每秒9.3億億次!這是“神威·太湖之光”超級電腦創造的中國速度。

最大深度7062米!這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刷新的中國深度。

五年創新驅動,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大國,國際科技論文總量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6年、專利授權量連續3年居世界第一,並已成為世界上首個年專利申請量超過100萬的國家。

創新就像杠杆,不斷撬動起引領世界的奇跡。

劃重點:創新成果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

“你們最想把中國的什麼帶回自己的國家?”不久前,當“一帶一路”沿線20國的青年被問及這個問題時,他們的回答竟是“支付寶、網購、高鐵和共用單車”。

這被形容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

如今,網約車、線上教育、移動醫療、無人商店……這些你我身邊的時尚“黑科技”,正以驚人的速度詮釋著“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內涵,同時催生著新產業、新業態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寓意深遠。

這五年,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移動通信領域實現了從“2G跟隨”到“4G並行”的跨越,世界首台第四代高溫氣冷堆商業化示範工程建設順利,C919大型客機首飛成功……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增至2016年的56.2%。

“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湧流。”習近平總書記的期盼點燃創新創業之火。

當前,全國4200餘家眾創空間、3600餘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400餘家企業加速器快速成長,高成長、高估值企業持續湧現。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說,看一個高新區是不是有競爭力、發展潛力大不大,關鍵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兩篇文章做實做好。

2016年,146家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達28.3萬億元,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超過半數。武漢東湖、湖南長株潭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主要經濟指標連年增速保持30%,成為推動區域發輾轉型升級的有力引擎。

拆藩籬:科技體制改革破冰前行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這五年,科技體制改革大刀闊斧、招招給力,拆掉創新路上的“制度藩籬”——

《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讓“沉睡”的科研儀器“轉”起來;《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專案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讓管理過死的科研經費“活”起來;《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把如“天女散花”般分散的科研專案“統”起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決定,下放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讓科技成果轉化速度“跑”起來……

“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我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這個法寶搞出來的,千萬不能丟了!”在革除科技體制機制弊端的同時,對於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同樣有著深邃思考。

這五年,科技管理部門尊重科研規律和市場規律,在權力上做減法,服務上做加法,同時加強監督,把握焦點問題,啟動了創新創業的原動力,2016年我國技術轉移合同額首次突破萬億元。

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形成“雙輪驅動”。今天,日趨完備的點火系,正使創新引擎加大馬力全速運轉。

聚人氣:築巢引鳳鑄造人才方陣

今年5月30日,全國8100萬科技工作者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節日——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一年前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激勵言猶在耳——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築巢引鳳,五年來,激勵鬆綁的政策頻出。2016年3月,《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印發,優化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健全人才順暢流動機制;2017年,《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正式發佈,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

人才虹吸,這五年,中央、地方、部門縱橫聯動,統籌推進各類科技人才發展,帶動形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十八大以來的回國人數占70%。

在前瞻設計中把握走向,在運籌推進中彰顯擔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進行戰略性、全域性、長遠性系統謀劃,逐步形成了科技創新思想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我國科技創新隨之發生了整體性、格局性的深刻變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力量。

號角聲聲,鼙鼓陣陣,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途上,創新驅動著中國巨輪,劈波斬浪,永不停歇!

編輯:項明祥 校對:何飄飄 徐璐璐 施洋洋

五年創新驅動,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大國,國際科技論文總量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6年、專利授權量連續3年居世界第一,並已成為世界上首個年專利申請量超過100萬的國家。

創新就像杠杆,不斷撬動起引領世界的奇跡。

劃重點:創新成果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

“你們最想把中國的什麼帶回自己的國家?”不久前,當“一帶一路”沿線20國的青年被問及這個問題時,他們的回答竟是“支付寶、網購、高鐵和共用單車”。

這被形容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

如今,網約車、線上教育、移動醫療、無人商店……這些你我身邊的時尚“黑科技”,正以驚人的速度詮釋著“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內涵,同時催生著新產業、新業態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寓意深遠。

這五年,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移動通信領域實現了從“2G跟隨”到“4G並行”的跨越,世界首台第四代高溫氣冷堆商業化示範工程建設順利,C919大型客機首飛成功……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增至2016年的56.2%。

“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湧流。”習近平總書記的期盼點燃創新創業之火。

當前,全國4200餘家眾創空間、3600餘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400餘家企業加速器快速成長,高成長、高估值企業持續湧現。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說,看一個高新區是不是有競爭力、發展潛力大不大,關鍵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兩篇文章做實做好。

2016年,146家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達28.3萬億元,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超過半數。武漢東湖、湖南長株潭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主要經濟指標連年增速保持30%,成為推動區域發輾轉型升級的有力引擎。

拆藩籬:科技體制改革破冰前行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這五年,科技體制改革大刀闊斧、招招給力,拆掉創新路上的“制度藩籬”——

《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讓“沉睡”的科研儀器“轉”起來;《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專案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讓管理過死的科研經費“活”起來;《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把如“天女散花”般分散的科研專案“統”起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決定,下放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讓科技成果轉化速度“跑”起來……

“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我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這個法寶搞出來的,千萬不能丟了!”在革除科技體制機制弊端的同時,對於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同樣有著深邃思考。

這五年,科技管理部門尊重科研規律和市場規律,在權力上做減法,服務上做加法,同時加強監督,把握焦點問題,啟動了創新創業的原動力,2016年我國技術轉移合同額首次突破萬億元。

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形成“雙輪驅動”。今天,日趨完備的點火系,正使創新引擎加大馬力全速運轉。

聚人氣:築巢引鳳鑄造人才方陣

今年5月30日,全國8100萬科技工作者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節日——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一年前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激勵言猶在耳——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築巢引鳳,五年來,激勵鬆綁的政策頻出。2016年3月,《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印發,優化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健全人才順暢流動機制;2017年,《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正式發佈,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

人才虹吸,這五年,中央、地方、部門縱橫聯動,統籌推進各類科技人才發展,帶動形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十八大以來的回國人數占70%。

在前瞻設計中把握走向,在運籌推進中彰顯擔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進行戰略性、全域性、長遠性系統謀劃,逐步形成了科技創新思想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我國科技創新隨之發生了整體性、格局性的深刻變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力量。

號角聲聲,鼙鼓陣陣,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途上,創新驅動著中國巨輪,劈波斬浪,永不停歇!

編輯:項明祥 校對:何飄飄 徐璐璐 施洋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