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家訓興衰沉浮的歷史脈絡

“人必有家, 家必有訓”。 其實, 稍稍梳理一下歷朝歷代的家訓就會發現, 很多家訓原來似曾相識甚或那樣熟悉。 而且透過這些家訓, 還能清晰地看到中國家訓興衰沉浮的歷史脈絡。

家訓, 顧名思義, 指家族內部長輩對子孫的訓誡和教誨。

先秦是中國傳統家訓的產生時期, 形成了家、家門、家長、家道等概念。 家的本意是人的居室, 這裡的人首先指的是夫婦, 家是夫婦共居的屋室。 家既指個人家庭, 也指同姓親屬, 合稱家門。 有了家就有了家長, 家長治理家庭之道, 稱為家道。 家道初見于《易》:“父父, 子子, 兄兄, 弟弟, 夫夫, 婦婦, 而家道正。 ”意思是父子兄弟夫婦各守其位, 各盡其責, 是治家之正道。

先秦家訓是中國家訓的“原點”, 處於產生階段, 有些方面還沒有展開, 如對子女的教育等。 但周初王室家訓, 特別是周公訓子一事, 在家訓歷史上具有特別的意義。 大家熟知的“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這句話, 贊的是周公勤勉謙恭、求賢若渴的品格, 說的卻是周公訓誡其子伯禽的事。

周成王要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誡兒子時特意強調:“吾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也, 又相天下, 吾於天下亦不輕矣, 然一沐三握髮, 一飯三吐哺, 猶恐失天下之士。 ”

周公是周成王的叔叔, 因成王年少即位, 周公盡心盡力輔政成王, 禮遇天下賢能, 建立典章制度, 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周公以自己“一沐三握髮, 一飯三吐哺”(注:洗一次頭與吃一頓飯要停頓三次, 形容為延攬賢才而忙碌)的親身實踐, 告誡兒子怎樣去選賢任能、治國理政。

古代早期的家訓是有階層性的, 直到春秋末期,

孔子打破教育界限, 提出有教無類這一觀點。 孔子創辦私學, 招生授徒, 建立了儒家學派。 孔子曾兩次在庭中教育兒子孔鯉既要學《詩》又要學《禮》, 因此, 後人又稱父親的教誨為庭訓。 “不學詩無以言”和“不學禮無以立”, 則成了古代早期家訓的典型內容。 孔門家訓也由此開始形成。

孟母是先秦孔門家訓的最大代表, 在中國乃至世界家訓史上也享有盛譽。 孟母訓子始於胎教, 她說, “吾懷妊是子,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 胎教之也。 ”意思是說, “我在懷孩子時, 席子不正都不坐, 肉切不方正也不吃, 就是要對孩子實行胎教。 ”而《三字經》中“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講的是, 孟母為教子而三次搬家, 看到孟子不努力學習, 就生氣地剪斷正在紡織的布,

以此教育年幼的孟子要好好學習。

孟子能成為“亞聖”, 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 多得益于他的母親。

秦漢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是中國家訓的“發展期”。 秦漢以後, 大量有關家訓的文本文獻開始出現, 通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完善,

家訓中的許多基本概念逐步形成, 傳統家訓開始形成體系。 這一時期, 許多家訓名篇及其演繹的家訓故事, 傳為美談。

出生草根的“馬上天子”劉邦, 自知肚裡的墨水不多, 仍特意寫下《手敕太子文》, 勸誡長子劉盈要“勤學習”、“宜自書”。 而西漢太史令司馬談的家訓《命子遷》, 則成就了其子司馬遷的歷史巨著《史記》。 司馬談在《命子遷》中引《孝經》訓子:“且夫孝, 始於事親, 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揚名于後世, 以顯父母, 此孝之大者。 ”

三國梟雄劉備在寫給阿斗的《遺詔》中, 除了要兒子多看《漢書》、《禮記》等著作之外, 還留下一句膾炙人口的訓誡:“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德惟賢, 能服於人。 ”慈父的關切之情溢於言表。

南北朝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傳統家訓的集大成者,被後人譽為家教典範,廣為徵引,反復刊刻,有人讚歎“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雖然把《顏氏家訓》看作是“家訓之祖”顯然有失準確,但《顏氏家訓》的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標誌著中國傳統家訓真正走向了成熟。如今,人們時常看到聽到的諸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與瞑目而無見者也”等等名言警句,都出自《顏氏家訓》,可見其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顏氏家訓》之後,家訓開始正式得名。進入隋唐和宋元時期,中國家訓在進一步成熟的過程中走向繁榮。韋世康家訓、唐太宗的《帝範》與《誡皇族》、歐陽修的《誨學說》與《與十二侄》、包拯家訓、朱熹的《家訓》、袁采的《袁氏世範》等,百花齊放,各有特色,蔚成了中國家訓的壯觀景象。

在這些家訓中,最為人所熟悉的當屬包拯家訓和《袁氏世範》。北宋包拯的家訓只有37字,卻字字千鈞,擲地有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拯還讓其子包珙刊石,將家訓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

南宋時的袁采,雖只是個小縣令,但他同樣以廉明剛直著稱於世,他撰寫的《袁氏世範》是中國家訓史上與《顏氏家訓》相提並論的一部家訓著作,被稱為“亞訓”,傳世之後,很快便成為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

明清兩代撰寫家訓的風氣更濃盛,家訓不僅在數量上超過了以往,內容也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領域更為擴大。既有一般的家訓,也有專門訓誡商賈的家訓;作者既有帝王顯宦、學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長篇鴻作,也有箴言、歌訣、訓詞、銘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誘的說理激勵,也有家規族法的懲罰條文,等等。中國家訓的發展歷史由此達到頂峰。

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或許是太明白了“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難”的道理,他不厭其煩地總結歸納自己多年積累的心得。史官以《寶訓》的形式輯錄了這些“最高指示”,供王室子弟查閱、借鑒。據史料記載,這位元精力過人的開國君主共留下“寶訓五十七卷,計十五冊”,內容大多是教導自己的繼任者們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統治者。

這一時期的家訓代表作還有龐尚鵬的《龐氏家訓》、袁黃的《訓子言》、姚舜牧的《藥言》、楊繼盛的《楊忠湣公集》、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李毓秀的《弟子規》等。這其中的《朱子家訓》和《弟子規》,堪稱明清家訓的扛鼎之作。

明末清初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用一生教授鄉里的實踐撰成《朱子家訓》。《朱子家訓》全文500餘字,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朱子家訓》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

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的《弟子規》雖只有360句、1080個字,卻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清代後期開始,家訓開始走向衰落,不過,在衰落的過程中也有幾許亮光。譬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一批能夠“睜眼看世界”的人,在對家人子弟的教育指導上,在傳統家訓中,也摻進了一點點追求民主與自由的現代因素。

有趣的是,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國人發現家訓並非中華特產,在歐美亦大有市場。美國獨立運動的領導者、著名物理學家佛蘭克林在寫給兒子的信中,就列舉了包括“節制”、“寡言”、“勤勞”、“公正”在內的13項“必須而且值得推廣的道德項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家訓。

南北朝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傳統家訓的集大成者,被後人譽為家教典範,廣為徵引,反復刊刻,有人讚歎“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雖然把《顏氏家訓》看作是“家訓之祖”顯然有失準確,但《顏氏家訓》的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標誌著中國傳統家訓真正走向了成熟。如今,人們時常看到聽到的諸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與瞑目而無見者也”等等名言警句,都出自《顏氏家訓》,可見其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顏氏家訓》之後,家訓開始正式得名。進入隋唐和宋元時期,中國家訓在進一步成熟的過程中走向繁榮。韋世康家訓、唐太宗的《帝範》與《誡皇族》、歐陽修的《誨學說》與《與十二侄》、包拯家訓、朱熹的《家訓》、袁采的《袁氏世範》等,百花齊放,各有特色,蔚成了中國家訓的壯觀景象。

在這些家訓中,最為人所熟悉的當屬包拯家訓和《袁氏世範》。北宋包拯的家訓只有37字,卻字字千鈞,擲地有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拯還讓其子包珙刊石,將家訓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

南宋時的袁采,雖只是個小縣令,但他同樣以廉明剛直著稱於世,他撰寫的《袁氏世範》是中國家訓史上與《顏氏家訓》相提並論的一部家訓著作,被稱為“亞訓”,傳世之後,很快便成為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

明清兩代撰寫家訓的風氣更濃盛,家訓不僅在數量上超過了以往,內容也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領域更為擴大。既有一般的家訓,也有專門訓誡商賈的家訓;作者既有帝王顯宦、學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長篇鴻作,也有箴言、歌訣、訓詞、銘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誘的說理激勵,也有家規族法的懲罰條文,等等。中國家訓的發展歷史由此達到頂峰。

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或許是太明白了“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難”的道理,他不厭其煩地總結歸納自己多年積累的心得。史官以《寶訓》的形式輯錄了這些“最高指示”,供王室子弟查閱、借鑒。據史料記載,這位元精力過人的開國君主共留下“寶訓五十七卷,計十五冊”,內容大多是教導自己的繼任者們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統治者。

這一時期的家訓代表作還有龐尚鵬的《龐氏家訓》、袁黃的《訓子言》、姚舜牧的《藥言》、楊繼盛的《楊忠湣公集》、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李毓秀的《弟子規》等。這其中的《朱子家訓》和《弟子規》,堪稱明清家訓的扛鼎之作。

明末清初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用一生教授鄉里的實踐撰成《朱子家訓》。《朱子家訓》全文500餘字,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朱子家訓》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

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的《弟子規》雖只有360句、1080個字,卻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清代後期開始,家訓開始走向衰落,不過,在衰落的過程中也有幾許亮光。譬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一批能夠“睜眼看世界”的人,在對家人子弟的教育指導上,在傳統家訓中,也摻進了一點點追求民主與自由的現代因素。

有趣的是,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國人發現家訓並非中華特產,在歐美亦大有市場。美國獨立運動的領導者、著名物理學家佛蘭克林在寫給兒子的信中,就列舉了包括“節制”、“寡言”、“勤勞”、“公正”在內的13項“必須而且值得推廣的道德項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家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