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身份證3201開頭的注意了!南京這些東西已經永遠消失了……

每一個藍鯨人都置頂了 南京舌搭子

我想和你一起 做一個精緻的南京人

南京的建城史可追溯到2500餘年前,

歷史悠久的她見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滄桑,

也見證了近代中國的繁榮巨變。

城市和人一樣, 都是向前走著的。

當南京街頭矗立了越來越多的高樓時,

有些東西卻永遠的消失了……

那些已經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的東西,

看看有沒有勾起你們的回憶呢?

消失的6個身份證號

大廠區 320112(撤銷合併)

六合縣 320123(撤縣設區)

2002年4月, 撤銷存在了22年的大廠區, 以及六合縣, 設立南京市六合區, 號稱“遠東第一大廠”的大廠淡出歷史舞臺。

白下區 320103(與秦淮區合併)

下關區 320107(與鼓樓區合併)

2013年3月, 國務院、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 撤銷下關區、白下區, 原區併入鼓樓區、秦淮區。

從此, 老白下和老下關的文化與情懷成為歷史記憶。

江寧縣320121(撤縣設區)

江浦縣320122(撤縣設區)

消失的中小學

八府塘小學、秣陵小學、漢中路小學、鼓樓小學、大光路小學等等小學都已經消失或合併進別的學校。

瑞金路中學、五十三中、六中等很多“數位”中學也已經消失, 它們是老南京人心底的一份難舍記憶。

消失的路名

市區擴建無可阻擋, 它們逐步消失, 只存在于老一輩南京人的記憶中。

二道埂子變成了莫愁湖東路

因清代此地常被水淹,所以築一埂擋水,因水西門外已建有土埂,這裡就是第二道埂,故得名。二道埂子就是如今的莫愁湖東路,買下這塊區域的萬科為了體現地王的“高大上”而改名。

新民坊被取消

從“老門東”的牌坊處出發,沿著箍桶巷向南走了約200米,來到城牆邊,順著城牆往西的一條路就是曾經的“新民坊”。因老門東改造,舊民居拆除,新民坊這名也被取消。

工程營變高檔樓盤

城市建設改變了工程營,青磚青瓦、排列有序的營房逐漸被老百姓蓋起來的平房和二三層的小樓房所取代,在這裡生活的人幾乎沒有人還記得“工程營”這個稱呼。

蘆席營變成了金貿大街

蘆席營北段拓寬後,變成了金貿大街,所謂的地名,也只剩下了門牌號。這些老地名的被廢,讓當地的老南京人覺得非常可惜。

百貓坊被取消

百貓坊位於南京彩霞街南端西側,西接渡船口,目前已併入玉帶園居民區,地名消失。

唱經樓被拆

唱經樓位於珠江路西段的北面,此地曾是南唐後主李煜懺經念佛的地方,1994年因道路拓寬被拆除。

大、小牛首巷被拆除

牛首巷靠近七家灣。七家灣裡有一家專門宰牛的店,宰牛技術特別好,附近的村民將牛都牽到這裡宰殺銷售,幾乎天天排長隊,隊伍能拐出去至另一條巷子。大、小牛首巷因拓寬建鄴路被拆除。

安樂寺、邀笛步、子午路、

鳳凰台、仁孝裡等180個老地名,

從南京城市的地圖上消失了

消失的夜市

馬台街夜市於2007年5月10關閉

夫子廟琵琶街夜市於2007年6月3日關閉

邁皋橋夜市於2013年3月30日關閉

三牌樓夜市於2013年10月21日關閉

南京的夜市就那麼幾個,最終三牌樓也未能倖免。

消失的天橋

當年聞名的南京“二十四橋”僅剩下6座,全南京保留下來的也只有十二、三座天橋。

新街口廣場四面環形天橋

洪武路天橋

另外還有南京第一座天橋——淮海路天橋、下關熱河路天橋、山西路天橋等都消失了。

消失的地標

工人文化宮

60年代,這是南京最時髦的地方,溜冰場、電影院、各種文體活動······一般人都進不去,要有工會會員證才行,哪個南京的80後小時候沒為大章魚旋轉車瘋狂過?

下關大煙囪

紅白相間的大煙囪堪稱南京下關的“地標”,在2015年也和所有人說再見了,本想保留卻因安全隱患問題在7年後爆破。

湖南路圖書發行大廈

2013年11月9日晚十點半,伴隨著一道亮光及五聲巨響,這座湖南路上的老地標被爆破。隨之而去的還有那回不去的記憶。

明故宮機場

1927年,國民政府在明故宮遺址建立了明故宮機場,當時屬於軍民合用機場。1947年1月,機場劃歸民用航空專用。1956年7月,南京民航由明故宮機場搬遷到大校場機場。同年10月,該機場即告廢棄。

中華門火車站

南京最出名的綠皮火車,從中華門到南京站30分鐘,一路穿過南京城,沿途風景旖旎,一度是朋友圈的網紅列車,小文青的最愛。

菱州玄武湖動物園

這些地方,無論你有沒來過、喜不喜歡,他們已經在南京永遠消失了。

消失的老行當

剃頭匠

一個煤爐子燒一鍋開水,一根板凳,剃一個頭兩塊錢,絕不多收,師傅手藝好,平頭剪得那叫一個順,如今已被各種高消費的理髮店替代了。

彈棉花

彈棉花,真是一門老行當了。隨著社會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彈棉花的手藝也慢慢的被機械化操作所代替,但彈棉花的行當為那個時代人民生活的實惠與方便,則是難以磨滅的。

修表匠

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小作坊裡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遊走。現在大家都有手機了,戴表的也越來越少了!

補鍋

以前誰家的鐵鍋燒穿了,又不捨得丟的話,就拿出來給師傅補一補。很多人家的鍋都是補了再補,一用就是好幾年。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鍋破了就換新的,而補鍋這個手藝就漸漸地消失了。

磨刀匠

“磨剪子嘞~~~~鏘菜刀……”這是大街小巷裡聽到最多個吆喝之一。隨著一聲聲的吆喝,可以看見磨刀師傅在巷子裡,穿來穿去的身影。

箍桶匠

如今,抽水馬桶和現代浴缸,老早代替了老舊的木製品,洗臉盆的材質也換了好幾代。市區裡再也看不到走街串巷的箍桶匠人。

修棕綳

以前人都是睡繃子床,有時候繃子松了就得等背著一大包棕繩的人,由於修棕綳的紹興人居多,因此,這聲吆喝常常帶著“紹興大板”的味道。

篾匠

隨著塑膠製品的出現,篾製品幾乎被淘汰,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種各樣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開,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種不同的篾。

送煤工

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資生活的不斷豐富,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都用上了管道天然氣,送煤工這個職業在逐漸被淘汰。

修鞋匠

鞋匠看鞋子情況而收錢,無論補膠還是縫底都是那麼嫺熟。有時候活多了忙不過來,你可以把鞋和錢留在他那兒,等一天或者半天後,修好了再來拿走。

消失的味道

蘿蔔絲餅

以前的蘿蔔絲餅、烘山芋,這些伴隨著多少南京人成長的美食,現在就快變成了漸行漸遠的回憶。南京大牌檔還有賣蘿蔔絲餅的,但都不是小時候的味道了。

麥芽糖

“鐺!鐺!鐺!......”小時候每當聽見有節奏的錘子和鐵片發出的聲音,就知道是賣麥芽糖的來了,高興的找父母要錢去買,買一塊半天都捨不得吃完,而現在有幾個小孩子還知道。

糖稀

五毛錢轉一次,賺到龍的小夥伴簡直要高興壞了,反正小搭子最複雜的只轉到蝴蝶。

炸炒米

小的時候只要聽到“砰”的一聲,就知道肯定是炸炒米的爺爺來咯,每次快要爆炸的時候就怕到不行,捂著耳朵躲得遠遠,想想也是可愛!使拿著滿滿一袋子回家,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往嘴巴裡塞,開心的不得了。

油端子

小時候,放學回家,總歸要買個油端子“墊墊肚皮”,師傅用勺子舀一勺稀薄的麵糊,澆進圓槽形的鐵容器裡,再澆上一層麵糊,放進油鍋裡炸,出鍋的油端子香味早已讓百米之內的人折服。

旺雞蛋

以說是根深蒂固的在南京人的生活裡,但不得不說現在想吃它真的很難找,不像小時候到處都有,雖然很多外地人不能接受它,但南京人還是愛得深沉。

棉花糖

小時候最受歡迎的甜品之一要屬棉花糖了,校門口總能看到大爺推個車在賣,拿根籤子轉轉轉就出來一大坨棉花糖,放到嘴裡一下子就化了。現在一般只有景區才有。

酒釀

小時候在家裡總能聽見“賣酒釀,賣桂花酒釀”的吆喝聲,縈繞在整個街道,然後漸行漸遠,買酒釀的師傅騎個自行車,酒釀掛在車後,車把手那掛個喇叭一直在迴圈……現在真的很少見了。

糖葫蘆

糖葫蘆現在真是不少見,不少還開起了連鎖店,但是還是懷念校門口那個舉著大棒子的那種糖葫蘆,沒啥別的口味,就是糖稀裹山楂,還有點芝麻。

消失的老菜場

白雲亭批發市場

早期的白雲亭市場,還只是自發形成的一條馬路市場。人頭攢動,買賣聲不絕於耳。全市七成蔬菜、八成乾貨來自這裡,它一度成為了華東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之一。

安懷村農貿市場

不到3000多平方米的菜場,種類卻琳琅滿目,鮮肉、家禽、水果、蔬菜、乾貨,不少南京的阿姨大媽喜歡結伴上這裡來淘便宜菜。

瑞金路菜場

早先這裡曾是個小集市,叫賣的都是露天菜攤,那些個沒有超市和菜場的年代,大光路、禦道街、解放路、常府街的居民都會來這裡買菜,十分熱鬧。

消失的聲音

“馬頭牌冰棒!冰棒馬頭牌!……”

夏日午後,南京的街頭巷尾時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吆喝聲。高一聲低一聲,伴隨著木塊敲擊木質冰棒箱子的“啪啪”聲響。每次聽到都心癢癢要纏著大人拿錢買一根。

“哆來咪,咪來哆,牙膏皮子換洋火”

那時收破爛的不像現在騎三輪車或推板車,而是挑著一副籮筐沿街吆喝,大家也稱他們叫“挑高籮的”,但絕沒有一絲鄙視。一聽到“挑高籮的”吆喝聲,好多人家就會拿出破舊物品來賣,比如碎銅廢鐵、碎玻璃、牙膏錫、舊衣褲等。

“磨剪子唉,熗菜刀”

吆喝聲故意拉得很長,一聲接一聲從巷裡傳出,就像童謠一般,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現在磨一把剪子不如買一把新的了,也就再也聽不到那樣的吆喝。

“五香茶雞蛋”

一般都在夜幕降臨的時候能聽到,“香乾、臭幹、十二圩茶幹”、“五香蠶豆、瓜子、花生米”高一聲低一聲的在小巷子回蕩。

正在消失的語言

小孩子說南京話是很好玩的,當年的“秦虹村一枝花”,就是因為一口南京話而廣受南京人的喜愛。

即使能說一口流利的南京話,但是其中包含的文化底蘊、南京話專屬的詞彙句子,還知道嗎?

越發展,越消失,

很多有歷史有價值的東西消失掉了,

就真的不會再有了,

時光帶走了那些關於老南京的點滴美好,

卻永遠帶不走它留給我們的專屬回憶。

二道埂子變成了莫愁湖東路

因清代此地常被水淹,所以築一埂擋水,因水西門外已建有土埂,這裡就是第二道埂,故得名。二道埂子就是如今的莫愁湖東路,買下這塊區域的萬科為了體現地王的“高大上”而改名。

新民坊被取消

從“老門東”的牌坊處出發,沿著箍桶巷向南走了約200米,來到城牆邊,順著城牆往西的一條路就是曾經的“新民坊”。因老門東改造,舊民居拆除,新民坊這名也被取消。

工程營變高檔樓盤

城市建設改變了工程營,青磚青瓦、排列有序的營房逐漸被老百姓蓋起來的平房和二三層的小樓房所取代,在這裡生活的人幾乎沒有人還記得“工程營”這個稱呼。

蘆席營變成了金貿大街

蘆席營北段拓寬後,變成了金貿大街,所謂的地名,也只剩下了門牌號。這些老地名的被廢,讓當地的老南京人覺得非常可惜。

百貓坊被取消

百貓坊位於南京彩霞街南端西側,西接渡船口,目前已併入玉帶園居民區,地名消失。

唱經樓被拆

唱經樓位於珠江路西段的北面,此地曾是南唐後主李煜懺經念佛的地方,1994年因道路拓寬被拆除。

大、小牛首巷被拆除

牛首巷靠近七家灣。七家灣裡有一家專門宰牛的店,宰牛技術特別好,附近的村民將牛都牽到這裡宰殺銷售,幾乎天天排長隊,隊伍能拐出去至另一條巷子。大、小牛首巷因拓寬建鄴路被拆除。

安樂寺、邀笛步、子午路、

鳳凰台、仁孝裡等180個老地名,

從南京城市的地圖上消失了

消失的夜市

馬台街夜市於2007年5月10關閉

夫子廟琵琶街夜市於2007年6月3日關閉

邁皋橋夜市於2013年3月30日關閉

三牌樓夜市於2013年10月21日關閉

南京的夜市就那麼幾個,最終三牌樓也未能倖免。

消失的天橋

當年聞名的南京“二十四橋”僅剩下6座,全南京保留下來的也只有十二、三座天橋。

新街口廣場四面環形天橋

洪武路天橋

另外還有南京第一座天橋——淮海路天橋、下關熱河路天橋、山西路天橋等都消失了。

消失的地標

工人文化宮

60年代,這是南京最時髦的地方,溜冰場、電影院、各種文體活動······一般人都進不去,要有工會會員證才行,哪個南京的80後小時候沒為大章魚旋轉車瘋狂過?

下關大煙囪

紅白相間的大煙囪堪稱南京下關的“地標”,在2015年也和所有人說再見了,本想保留卻因安全隱患問題在7年後爆破。

湖南路圖書發行大廈

2013年11月9日晚十點半,伴隨著一道亮光及五聲巨響,這座湖南路上的老地標被爆破。隨之而去的還有那回不去的記憶。

明故宮機場

1927年,國民政府在明故宮遺址建立了明故宮機場,當時屬於軍民合用機場。1947年1月,機場劃歸民用航空專用。1956年7月,南京民航由明故宮機場搬遷到大校場機場。同年10月,該機場即告廢棄。

中華門火車站

南京最出名的綠皮火車,從中華門到南京站30分鐘,一路穿過南京城,沿途風景旖旎,一度是朋友圈的網紅列車,小文青的最愛。

菱州玄武湖動物園

這些地方,無論你有沒來過、喜不喜歡,他們已經在南京永遠消失了。

消失的老行當

剃頭匠

一個煤爐子燒一鍋開水,一根板凳,剃一個頭兩塊錢,絕不多收,師傅手藝好,平頭剪得那叫一個順,如今已被各種高消費的理髮店替代了。

彈棉花

彈棉花,真是一門老行當了。隨著社會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彈棉花的手藝也慢慢的被機械化操作所代替,但彈棉花的行當為那個時代人民生活的實惠與方便,則是難以磨滅的。

修表匠

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小作坊裡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遊走。現在大家都有手機了,戴表的也越來越少了!

補鍋

以前誰家的鐵鍋燒穿了,又不捨得丟的話,就拿出來給師傅補一補。很多人家的鍋都是補了再補,一用就是好幾年。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鍋破了就換新的,而補鍋這個手藝就漸漸地消失了。

磨刀匠

“磨剪子嘞~~~~鏘菜刀……”這是大街小巷裡聽到最多個吆喝之一。隨著一聲聲的吆喝,可以看見磨刀師傅在巷子裡,穿來穿去的身影。

箍桶匠

如今,抽水馬桶和現代浴缸,老早代替了老舊的木製品,洗臉盆的材質也換了好幾代。市區裡再也看不到走街串巷的箍桶匠人。

修棕綳

以前人都是睡繃子床,有時候繃子松了就得等背著一大包棕繩的人,由於修棕綳的紹興人居多,因此,這聲吆喝常常帶著“紹興大板”的味道。

篾匠

隨著塑膠製品的出現,篾製品幾乎被淘汰,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種各樣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開,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種不同的篾。

送煤工

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資生活的不斷豐富,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都用上了管道天然氣,送煤工這個職業在逐漸被淘汰。

修鞋匠

鞋匠看鞋子情況而收錢,無論補膠還是縫底都是那麼嫺熟。有時候活多了忙不過來,你可以把鞋和錢留在他那兒,等一天或者半天後,修好了再來拿走。

消失的味道

蘿蔔絲餅

以前的蘿蔔絲餅、烘山芋,這些伴隨著多少南京人成長的美食,現在就快變成了漸行漸遠的回憶。南京大牌檔還有賣蘿蔔絲餅的,但都不是小時候的味道了。

麥芽糖

“鐺!鐺!鐺!......”小時候每當聽見有節奏的錘子和鐵片發出的聲音,就知道是賣麥芽糖的來了,高興的找父母要錢去買,買一塊半天都捨不得吃完,而現在有幾個小孩子還知道。

糖稀

五毛錢轉一次,賺到龍的小夥伴簡直要高興壞了,反正小搭子最複雜的只轉到蝴蝶。

炸炒米

小的時候只要聽到“砰”的一聲,就知道肯定是炸炒米的爺爺來咯,每次快要爆炸的時候就怕到不行,捂著耳朵躲得遠遠,想想也是可愛!使拿著滿滿一袋子回家,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往嘴巴裡塞,開心的不得了。

油端子

小時候,放學回家,總歸要買個油端子“墊墊肚皮”,師傅用勺子舀一勺稀薄的麵糊,澆進圓槽形的鐵容器裡,再澆上一層麵糊,放進油鍋裡炸,出鍋的油端子香味早已讓百米之內的人折服。

旺雞蛋

以說是根深蒂固的在南京人的生活裡,但不得不說現在想吃它真的很難找,不像小時候到處都有,雖然很多外地人不能接受它,但南京人還是愛得深沉。

棉花糖

小時候最受歡迎的甜品之一要屬棉花糖了,校門口總能看到大爺推個車在賣,拿根籤子轉轉轉就出來一大坨棉花糖,放到嘴裡一下子就化了。現在一般只有景區才有。

酒釀

小時候在家裡總能聽見“賣酒釀,賣桂花酒釀”的吆喝聲,縈繞在整個街道,然後漸行漸遠,買酒釀的師傅騎個自行車,酒釀掛在車後,車把手那掛個喇叭一直在迴圈……現在真的很少見了。

糖葫蘆

糖葫蘆現在真是不少見,不少還開起了連鎖店,但是還是懷念校門口那個舉著大棒子的那種糖葫蘆,沒啥別的口味,就是糖稀裹山楂,還有點芝麻。

消失的老菜場

白雲亭批發市場

早期的白雲亭市場,還只是自發形成的一條馬路市場。人頭攢動,買賣聲不絕於耳。全市七成蔬菜、八成乾貨來自這裡,它一度成為了華東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之一。

安懷村農貿市場

不到3000多平方米的菜場,種類卻琳琅滿目,鮮肉、家禽、水果、蔬菜、乾貨,不少南京的阿姨大媽喜歡結伴上這裡來淘便宜菜。

瑞金路菜場

早先這裡曾是個小集市,叫賣的都是露天菜攤,那些個沒有超市和菜場的年代,大光路、禦道街、解放路、常府街的居民都會來這裡買菜,十分熱鬧。

消失的聲音

“馬頭牌冰棒!冰棒馬頭牌!……”

夏日午後,南京的街頭巷尾時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吆喝聲。高一聲低一聲,伴隨著木塊敲擊木質冰棒箱子的“啪啪”聲響。每次聽到都心癢癢要纏著大人拿錢買一根。

“哆來咪,咪來哆,牙膏皮子換洋火”

那時收破爛的不像現在騎三輪車或推板車,而是挑著一副籮筐沿街吆喝,大家也稱他們叫“挑高籮的”,但絕沒有一絲鄙視。一聽到“挑高籮的”吆喝聲,好多人家就會拿出破舊物品來賣,比如碎銅廢鐵、碎玻璃、牙膏錫、舊衣褲等。

“磨剪子唉,熗菜刀”

吆喝聲故意拉得很長,一聲接一聲從巷裡傳出,就像童謠一般,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現在磨一把剪子不如買一把新的了,也就再也聽不到那樣的吆喝。

“五香茶雞蛋”

一般都在夜幕降臨的時候能聽到,“香乾、臭幹、十二圩茶幹”、“五香蠶豆、瓜子、花生米”高一聲低一聲的在小巷子回蕩。

正在消失的語言

小孩子說南京話是很好玩的,當年的“秦虹村一枝花”,就是因為一口南京話而廣受南京人的喜愛。

即使能說一口流利的南京話,但是其中包含的文化底蘊、南京話專屬的詞彙句子,還知道嗎?

越發展,越消失,

很多有歷史有價值的東西消失掉了,

就真的不會再有了,

時光帶走了那些關於老南京的點滴美好,

卻永遠帶不走它留給我們的專屬回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