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這件事兒,習近平怎麼看?

就像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每個人對歷史也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人認為歷史是要被裝潢起來的“金科玉律”, 有的人認為歷史是要被扔掉的“廢紙堆”, 有的人認為歷史是可以被戲說的故事, 有的人害怕歷史的枯燥。 在習近平總書記眼裡, 歷史既不是對過去的一種簡單記錄, 也不是一門簡單的社會科學。 歷史, 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有著重要的位置, 在許多場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歷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那麼, 歷史在習近平總書記眼中究竟是什麼樣的?讓學習大軍為您一窺歷史的高度:

一、歷史是一本書

看到這個標題, 讀者們一定在想, 是啊, 我們看的都是歷史書啊, 從小到大學了很多歷史書。 但在習近平眼裡, 歷史可不是一冊簡單的書本。 2011年, 在中央黨校秋季開學典禮上, 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說:“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 是前人的‘百科全書’, 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 ”三年後, 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中, 他更具體地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從“百科全書”到“最好的教科書”, 習近平眼中的歷史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機械的知識,

而是一種經驗和智慧, 告訴我們的是一種如何和平發展的歷史規律!說起教科書, 我們不禁想到一些國家的教科書問題。 教科書是教育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青少年兒童認知本民族、國家歷史的主要管道。 如果教科書不能通過如實記載史實來傳達正確的歷史觀念, 就會對民族、國家的未來產生巨大的誤導。 有一些國家喜歡在戰爭中美化本民族的歷史, 甚至將侵略講成共和, 將戰犯供奉到神社裡, 這無疑會扭曲青少年的心靈, 導致他們走上暴力發展的道路, 是無法被其他受到傷害的民族所接受的。 所以習近平在抗戰紀念講話中, 站在歷史的高度, 義正言辭地指出:“歷史就是歷史, 事實就是事實,
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 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 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 任何人想要否認、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 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絕不答應!”書本記錄的是真言, 是後代萬世的垂範, 如果對歷史的記錄是別有用心的, 一定會被歷史無情地狠狠地淘汰。

二、歷史是一個人

歷史的英文詞語“history”, 詞根“hi”指的是他, 也就是人稱代詞, 表明了歷史不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主體, 而是由一個個“人”組成的。 所以, 在習近平眼裡, 歷史就像一位老師, 對我們提出了諄諄教誨。 2014年3月28日, 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中說,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 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

”“德國文學家萊辛說, 歷史不應該是記憶的負擔, 而應該是理智的啟迪。 貴國前總理勃蘭特曾經說過:‘誰忘記歷史, 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 ’中國人說,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的確, 大到世界大勢、小到我們的個人生活, 每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難以預料的事情, 這個時候我們都會去找有經驗的前輩老師求教“該怎麼辦”。 在習近平眼裡, 歷史就是這樣一個好老師。 在2011年中央黨校秋季開學典禮的講話中, 習近平說, “歷史記述了前人積累的各種科學文化知識, 記述了他們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思想與智慧, 記述了他們經歷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與教訓。 ”對執政者來說, 最重要的是學習歷史的成敗經驗和教訓。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人以銅為鏡, 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 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 可以知得失。 ”大臣魏征就是唐太宗最好的鏡子, 他經常直言勸諫, 搞得唐太宗下不來台, 有一回, 下了朝, 唐太宗氣呼呼地對皇后說, “我一定要殺了那個鄉巴佬”。 原來唐太宗得了一隻很精巧的小鳥, 每天把玩, 有一回恰逢魏征來勸不要大興土木修宮殿, 唐太宗知道這樣玩物喪志的行為會被魏征“數落”, 就把鳥藏在袖子裡, 不想魏征也很聰明, 故意嘮叨個沒完, 結果鳥在袖子裡憋死了。 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聽完趕緊跪下, 恭喜唐太宗得此諍臣, 一定不會像隋煬帝那樣身死國滅。 唐太宗也覺得有理, 魏征病逝後, 唐太宗說了上面的話, 並且說“朕常保此三鏡, 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正是靠著魏征的直言勸諫,唐太宗避免了許多執政的過錯,才有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這些事都被記錄在著名的政論性史書《貞觀政要》當中,被歷代政治家作為學習的典範。魏征本人在貞觀十一年寫的《諫太宗十思疏》從歷史得失的角度勸解太宗居安思危,也是歷史的名篇。與其說魏征是一面鏡子,不如說他是歷史的最好化身——好老師。

三、歷史是一脈血

從小的方面來說,歷史可以是一本書,啟迪智慧;再大一點,歷史可以是一個人,諄諄教誨;再往大了說,歷史是一條割不斷的血脈,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不論發生過什麼波折和曲折,不論出現過什麼苦難和困難,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中華民族為什麼叫中華民族呢?不僅僅是因為共同生活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物理空間的基礎,而在於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地傳遞著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中國人為什麼叫中國人呢?除了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外,千百年來,我們就接受了一個歷史文化上的“中國”概念:我們中國人是華夏民族,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的文明從來沒有斷絕過,成了世界歷史的活化石。2016年5月19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中,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這樣的文化傳統和思想體系就像人體的血脈一樣,正是通過中國歷史的血管不斷地增加營養,形成了中華民族像一個偉岸的巨人般站立。血脈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隔斷了血脈,一個民族的歷史就斷絕了。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這些曾經與中國一同出現在世界文明開端的國家,正是因為精神命脈被衝擊乃至隔斷,從而導致整個文明的消亡,今天生活在那些地方的人民,不再知曉祖先曾經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輝煌,研究這些文明的學問反而成了少數專家學者的“古典學”,實在可惜。歷史,是傳承文明的最好養料,所以2013年7月11日下午,習近平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參觀時對當地幹部群眾說,“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學習多重溫,心中會增添許多正能量。”不論是在紅色之旅,還是更久遠的中國歷史參觀地,我們中國人都應該懷著這樣的心情,接受歷史給華夏子孫輸送的“血脈”和“營養”。

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指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要把黨的十八大確立的改革開放重大部署落實好,就要認真回顧和深入總結改革開放的歷程,更加深刻地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更加自覺地把握改革開放的規律性,更加堅定地肩負起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責任。”這就從時間順序上溝通了歷史、現實、未來三個維度,讓我們意識到這三者並不是截然分裂的歷史階段,而是有著因果承接的處在中華民族復興序列上的同一個時間。十八大以來的五年輝煌成就“歷史”告訴信心滿滿的我們,十九大之後更加輝煌的“未來”就靠“現在”一步一個腳印的創造。(文/學習大軍,2017年10月11日)微信公眾號:學習大軍 微信ID:xuexidajun

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正是靠著魏征的直言勸諫,唐太宗避免了許多執政的過錯,才有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這些事都被記錄在著名的政論性史書《貞觀政要》當中,被歷代政治家作為學習的典範。魏征本人在貞觀十一年寫的《諫太宗十思疏》從歷史得失的角度勸解太宗居安思危,也是歷史的名篇。與其說魏征是一面鏡子,不如說他是歷史的最好化身——好老師。

三、歷史是一脈血

從小的方面來說,歷史可以是一本書,啟迪智慧;再大一點,歷史可以是一個人,諄諄教誨;再往大了說,歷史是一條割不斷的血脈,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不論發生過什麼波折和曲折,不論出現過什麼苦難和困難,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中華民族為什麼叫中華民族呢?不僅僅是因為共同生活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物理空間的基礎,而在於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地傳遞著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中國人為什麼叫中國人呢?除了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外,千百年來,我們就接受了一個歷史文化上的“中國”概念:我們中國人是華夏民族,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的文明從來沒有斷絕過,成了世界歷史的活化石。2016年5月19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中,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這樣的文化傳統和思想體系就像人體的血脈一樣,正是通過中國歷史的血管不斷地增加營養,形成了中華民族像一個偉岸的巨人般站立。血脈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隔斷了血脈,一個民族的歷史就斷絕了。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這些曾經與中國一同出現在世界文明開端的國家,正是因為精神命脈被衝擊乃至隔斷,從而導致整個文明的消亡,今天生活在那些地方的人民,不再知曉祖先曾經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輝煌,研究這些文明的學問反而成了少數專家學者的“古典學”,實在可惜。歷史,是傳承文明的最好養料,所以2013年7月11日下午,習近平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參觀時對當地幹部群眾說,“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學習多重溫,心中會增添許多正能量。”不論是在紅色之旅,還是更久遠的中國歷史參觀地,我們中國人都應該懷著這樣的心情,接受歷史給華夏子孫輸送的“血脈”和“營養”。

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指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要把黨的十八大確立的改革開放重大部署落實好,就要認真回顧和深入總結改革開放的歷程,更加深刻地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更加自覺地把握改革開放的規律性,更加堅定地肩負起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責任。”這就從時間順序上溝通了歷史、現實、未來三個維度,讓我們意識到這三者並不是截然分裂的歷史階段,而是有著因果承接的處在中華民族復興序列上的同一個時間。十八大以來的五年輝煌成就“歷史”告訴信心滿滿的我們,十九大之後更加輝煌的“未來”就靠“現在”一步一個腳印的創造。(文/學習大軍,2017年10月11日)微信公眾號:學習大軍 微信ID:xuexidaju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