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日本高射炮部隊的誕生與發展

就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組成來說, 在師團一級上, 通常為大家所熟知的是三種部隊:普通的步兵師團;坦克師團(按日本人自己的叫法是“機甲師團”);和陸軍航空師團。 在日本陸軍中服役的高射炮部隊, 通常是分散配置在各個師團中的。 但是也有特殊的情況。 這也就是本文將要介紹的第四種日本陸軍師團類型:“高射炮師團”。 (也做“獨立高射炮師團”)

一. 日本高射炮部隊的建立與早期戰略。

在現在對於日本海軍的戰略決策的批判中, 一個很犀利的攻擊點就是“日本海軍不重視對商船的護航, 乃至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能建立起一個真正有效的護航體制。

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美國海軍潛艇部隊對與日本海洋運輸能力的成功扼殺。 ”而相對的, 在對日本陸軍的戰略失誤的總結中, “沒有提早建立本土防空部隊, 以至於在後期盟軍的轟炸中導致本土的經濟和民生體系遭受了重大的破壞”, 也是一個被批評的重點方面。

(PULLBACK注:在美國對日本的中轟炸之前, 中國空軍已經對日本進行了戰略轟炸。 但是由於使用的是傳單轟炸的形式, 沒有因此日本當局的重視.)

當然, 在西方人的眼光中, 日本本土的防空指導思想的薄弱是難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從日本的獨特國情角度出發的話, 那這個問題就不是那麼的費解了。

歐洲大部分國家領土毗鄰相連,

敵對國家即便在地理上擁有障礙, 在天空上也是互相敞開的。 因此, 任何國家的所有城市都有很切實/實際的防空壓力, 所以才會有及早建立國土防空軍的動力。 而日本不一樣。 作為一個島國, 大海給予了它天然的屏障。 在當時, -----尤其是在二戰前, 遠端轟炸機技術後的條件下-----, 越洋對日本進行還轟炸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因此日本軍方和政F對於防空方面的壓力是很小的。 同時, 由於日本的國防政策是進攻型的, 因此在日本的指揮官心中, 最有效的防空手段無疑是將己方的防禦圈邊緣儘量往遠離本土的地方推進。 這一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在美國的B25轟炸機對日本本土轟炸後,
日本軍隊的反應不是去加強本土防空部隊, 而是一方面攻擊和摧毀了在中國沿海地區的供B25降落的機場, 另一方面發動了中途島戰役, 試圖將防衛圈進一步向太平洋中部移動。

但是, 不管這個指導思想是否真的可以奏效, 或者是否正確。 技術上的發展就已經對它提出了直接的挑戰。 隨著航程在4000公里以上的遠端轟炸機的逐步投入大規模使用。 日本本土的防空形式日益惡化, 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這也就成為了促成日本獨立高射炮部隊編成的外部契機。

大正十一年式高射炮

日本的高射炮部隊最初的建立, 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在對佔據中國青島的德國東方軍的進攻中, 為了對付德軍的空中偵察(兩架偵察機),

日軍將部分70毫米野戰炮裝在了大仰角炮架上, 使其具備了對空射擊能力。 這種應急設計在正式定型後的名稱為“十一年式高射炮”。 其設計原理和之前歐洲戰場上出現的氣球炮非常類似。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 日本軍隊裝備的高射炮相比一戰時期已經有了顯著的提高。 這種提高在技術上並不明顯, 而更多的是體現在為高射炮作戰服務的配套裝備上。 當時日軍高射炮部隊的裝備, 具體大致有如下種類:

1. 高射炮:這個是基本裝備。 日本本土的高射炮除了有陸軍師團所配備的野戰高射炮外, 還有特殊配備的大口徑高射炮。 如射程在7000米的“十四年式”100毫米高射炮。 這種高射炮由於自重超過5噸, 只能用於固定陣地。 再加上身管壽命低且射擊速度慢,

所以即便是在日本軍隊中, 對它的評價也非常不好。 (14年的採用, 主要和當時的政治氣候有關。 在1925年, 當時的宇垣一成內閣第二次裁軍, 在削減4個步兵師團的同時, 成立了部署於靜岡縣的濱松高射砲第一聯隊。 其下轄兩個大隊, 每個大隊下轄兩個中隊, 每個中隊配兩門十四年式100毫米高射炮。 這是日本第一次設立高射炮兵部隊的獨立聯隊建制。 實際上是在裁軍的同時對陸軍妥協的結果)

2. 瞄準設備:用來瞄準目標飛機用的設備。 這方面具體還可以分成兩類:1)裝在高射炮上的瞄具;2)獨立的瞄準設備。 其中前者多見於中小型高炮上, 而後者主要在中口徑和大口徑高射炮上應用。 當時日本的瞄準裝置比歐洲的要落後很多, 在歐洲已經實現了瞄準設備電動化的同時(指可以利用輸入的資料自動計算並合成出射擊諸元的綜合式瞄準儀);日本還停留在機械+圖表手工計算的水準上。這缺點在後來的對抗盟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中,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PULLBACK注:主要是貽誤戰機。當時日本的大口徑高炮對於美國的B29重轟只有2~30秒的作戰時間,根本來不及打幾炮,目標就飛出射程了)

3. 聽音機:原理和西方的類似設備相同。利用大型的喇叭型接收器來進行對來襲敵機的早期預警。接受器中的聲音是經過電器設備的放大處理,可以比較清晰的分辨出發動機的轟鳴聲。在實際使用中,可以聽到6000米外的敵機的發動機聲。如果是大機群,發現距離可以更遠。這種設備獨立使用並不可靠,需要和其他預警設備共同使用才更加穩妥。日本人在接受器上安裝了電話系統,可以將接受器佈置在離炮陣地比較遠的地方,增加了預警的時間。但是這種方法的作用受到很多限制,只能在固定的高炮陣地上使用。

4. 探照燈:這是在夜間對空射擊中所必需的裝備。日本的探照燈最初引進自西方(義大利或法國),然後有了自己的發展。在戰爭中,其90釐米探照燈的作用距離為4000米, 110釐米型為6000米, 150釐米型為8000米。所有探照燈都配有獨立的發電車,這是比較重視可靠性的配置方式。

98式20mm高射機炮

5. 雷達:日本對於雷達的研究起始於1927年,即使相對於西方來說,這也是比較早的了。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之後的很長時間內都得不到重視。直到1939年,日本陸軍才正式啟動了實用型雷達的研製工作。後來的結果有3個:“甲型”,“乙型”和“三型”。其中甲型作戰距離為200公里,原理上是利用多普勒效應,通過距離比較遠的發射站和接收站來確定敵機的方位。甲型雷達的樣品在40年被制.造出來,隨後就被投入了部署。是二戰時期日本本土最主要防空雷達。乙型是在甲型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於1943年下半年開始使用,其主要改進是作用距離增加為300公里。“三型”雷達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射擊指揮雷達,它是在日本在新加坡繳獲的經過雷達和後來從德國得到的“易北河”雷達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三型”雷達總共生產了170部左右,並在1945年的7月份投入了實戰。不過,由於士兵對其使用方法尚且不熟練,而且其本身也存在很多技術缺陷,所以沒有取得任何實際戰果。

除了以上的設備外,在高射炮部隊的後勤保障單位中還包括有運輸車輛和工程車輛等輔助單位。不過,日本軍隊是非常輕視後勤的。即便是在本土的單位也是如此。具體表現在後勤保障設備非常原始,機械化裝備非常缺乏。後來的戰鬥中常出現因保障不到位,而讓部隊無法投入戰鬥的情況。

二:早期,高射炮部隊在戰爭中的使用與擴充

至二戰前,日本的獨立高射炮部隊都是從駐紮在濱松的高射砲第一聯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1925年至1936年,11年間,日本陸軍的獨立高射炮部隊在建制上,由一個聯隊發展為七個聯隊又一個大隊(後來這個多出來的大隊在37年編成了第八聯隊)。不過,這種規模上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番號方面的增加。實際上,除了濱松高射砲第一聯隊外,其他聯隊的人員和設備的缺編情況是非常嚴重的。尤其是在1936年組建的三個聯隊(第5,6,7聯隊),基本都是架子部隊。

而在編制擴充的同時,高射炮部隊的裝備也有所更新。作為替代老朽的“十一年式”70毫米高射炮的產品,“八八式”70毫米高射炮被裝備到了部隊。“八八式”高射炮是當時日本第一種可以由汽車拖曳機動的高射炮,擁有9000米的最大射高,而實際射高在4000米左右。這在當時來說,是日本軍隊中最好的防空武器了。“八八式”的總產量大約2000門。不僅裝備了獨立高射炮兵部隊,而且也作為師團級防空火炮配備給了步兵師團。

在1937年,日本的獨立高射炮兵部隊的指揮體系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改組。在國內建立起了“防空司令部”(軍級單位)。司令部下轄東部,中部,西部三個防空分區(師團級單位)。這是日本防空部隊成立師團級單位的開始。不過此時的防空司令部還沒有真正的指揮權,而僅僅是作為一個協調結構,來對日本國內的防空部隊建立進行指導。另外,同樣在37年,日本陸軍成立的下志津防空學校(原高射炮兵學校升級而成),用來培養防空方面的專業官兵。這說明日本已經開始將高射炮兵作為一個獨立的技術兵種來看待了。

四式聯裝20mm高射炮

這一時期,日本獨立高射炮部隊的建制如下:

高射炮第一聯隊----駐紮地:浜松。下轄:大口徑高射炮2個大隊(計4個中隊)、探照燈2個大隊(計4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二聯隊----駐紮地:柏。下轄:大口徑高射炮2個大隊(計4個中隊)、探照燈2個大隊(計4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三聯隊----駐紮地:加古川。下轄:大口徑高射炮2個大隊(計4個中隊)、探照燈2個大隊(計4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四聯隊----駐紮地:甘木。下轄:大口徑高射炮2個大隊(計4個中隊)、探照燈2個大隊(計4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五聯隊----駐紮地:會寧。下轄:大口徑高射炮1個大隊(計2個中隊)、探照燈1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六聯隊----駐紮地:平壤。下轄:大口徑高射炮1個大隊(計3個中隊)、探照燈1個大隊(計3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七聯隊----駐紮地:立川。下轄:大口徑高射炮1個大隊(計2個中隊)、探照燈1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八聯隊----駐紮地:屏東。下轄:大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1個中隊。

在上面的總計八個聯隊中,中國東北地區,朝鮮,中國T灣地區,各部署了一個聯隊,其中以部署在平壤的第六聯隊實力最強,這主要是出於為了防禦蘇聯軍隊的目的。其他5個聯隊部署在日本本土。此時在日本本土的大口徑高射炮一共只有64門~

(此外,在1938年,迫於松滬戰場上中國空軍的壓力,日本還緊急組建了獨立第十六高射炮聯隊,派往上海。)

日本的國土防空部隊真正成型是在1940年。標誌是“防空司令部”正式接管了日本所有的獨立高射炮兵部隊的指揮權,從這時起,日本的防空部隊才擁有了統一的指揮和協作體系。此時的日本防空司令部下轄4個軍區,分別是:東部軍(負責防禦地區:關東,東北南部,北陸);中部軍(負責防禦地區:中部,關西);西部軍(負責防禦地區:中國,四國,九州)。新增加的是北部軍(負責防禦地區:東北北部,北海道)另外,與此同時,部署在朝鮮軍和中國T灣省的獨立高射炮兵部隊也進行了改組和充實。(PULLBACK注:此處所提到的地名,都是日本地名)

這一時期日本防空部隊是空前繁忙的,很多防空部隊改換了名字,並在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組建了防空旅團,防空部隊的規模也擴大了。不僅很多獨立高射炮大隊和中隊被建立,而且每個單位的裝備編制數量也增加了。例如:原來一個高射炮中隊只有4門高射炮,擴充後,一個中隊則擁有6門。不過這個標準的落實是大大落後于部隊的建立速度的。根據目前的資料,直到1943~44年間,6炮製才真正落實到每個中隊。

下面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獨立高射炮部隊的配置情況:

東部軍

(下轄東部防空旅團。主要守備地:東京)

具體編制為:

防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聯隊。均為甲等編成聯隊(編有兩個大隊共計6中隊。擁有大口徑高射炮48門)

獨立防空第一大隊。含4個中隊。擁有大口徑高射炮16門(實際沒有滿編)

獨立高射炮第一、第二、第三中隊

第一防防空氣球中隊。這個單位主要負責在天皇皇宮附近佈防。裝備有30個阻攔氣球。

第一防空通信隊

第一防空監視隊

另外在皇宮附近還有由8門高射炮組成的特別守備隊(合兩個35年制中隊)

中部軍

(下轄中部防空旅團。主要守備地:大阪)

具體編制為:

防空第十一、十二、十五聯隊

獨立防空第十一、十二、十三大隊

第十一防空通信隊

第十一防空監視隊

另有兩隻部隊被部署在名古屋地區。

西部軍

(下轄西部防空旅團。主要守備地:小倉)

防空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五聯隊。其中第二十五聯隊部署在廣島。

獨立高射炮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中隊。其中第二十一中隊部署在鹿兒島。

第二十一防空氣球隊。部署在若松地區。其任務是防衛八藩鋼鐵廠。

第二十一防空監視隊。

北部軍

具體編制為:

防空第三十一聯隊

獨立防空第三十二大隊

獨立高射炮第一大隊

獨立高射炮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第三十四中隊

第三十一防空通信隊

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防空監視隊。

朝鮮軍

具體編制為:

防空第四十一、第四十二聯隊。其中第四十一聯隊駐紮平壤。第四十二聯隊駐紮在漢城。

獨立高射炮第四十一大隊

獨立高射炮第四十一、第四十二、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中隊

第四十一防空通信隊

第四十一至第四十七防空監視隊

T灣軍

具體編制為:

防空第五十一聯隊。駐紮臺北。

獨立防空第五十一大隊

獨立高射炮第五十一中隊

第五十一防空通信隊

第五十一至第五四防空監視隊。

另外,隨著日本**戰爭的繼續,此時在中國作戰的各方面軍為了方便指揮和補給,也將方面軍所屬的各高炮部隊集中起來。編成了一些獨立高射炮聯隊。不過這些聯隊雖然採用了獨立高射炮聯隊的番號,但是在指揮上並不屬於“防空司令部”的管轄,而是屬於其所在方面軍的指揮。這些聯隊具體包括:

高射炮第十五聯隊

這是由在北京和天津地區的高射炮部隊合成的單位。建制上歸華北軍指揮

高射炮第十六聯隊

由長江流域的零散防空部隊合成的單位,包括5個中隊。

高射炮第二十一聯隊

由第11軍的直屬高炮部隊合成。

高射炮第二十二聯隊

在武漢地區的日軍高射炮部隊合成。

高射炮第二十三聯隊

在中國南方編成。後來被派遣到太平洋作戰。

在這些常設部隊的基礎上,為了滿足即將爆發的太平洋戰爭的需要,還有很多臨時組建的“獨立重高射炮大隊”被配屬到了南方軍,作為軍直屬的防空力量使用。而在本土,除了組建標準的高射炮部隊外,還組建了不少高射炮教導部隊(人員滿編制,但是裝備極缺)。和動員型高射炮部隊(主要由動員兵組成。士兵平時工作,戰鬥時擔任炮兵)。

這一時期,日本本土的高射炮數量如下:

東部軍30個中隊,約120門

中部軍23個中隊,約100門

西部軍22個中隊,額定90門

北部軍10個中隊,額定40門

朝鮮軍20個中隊,額定80門

T灣軍9個中隊,額定40門

其他各要塞防空隊,獨立防空部隊,總計大約100門

總計:額定520門(實際情況是:由於產量趕不上擴軍速度,真正的裝備數量為350~400門的程度)。

三,中期,防空體制的改編和日本本土對反空襲的準備

日本國內防空體制改編契機產生於美國空軍B25轟炸機奇跡般的轟炸之後(指1942年4月18號,杜立德轟炸日本的行動)。這次空襲的物質破壞雖然是極其輕微的,但是所產生的心理後果卻是非常嚴重的。“本土不再安全”了,這個危險的思想一旦傳播開來,對於日本國內的衝擊將是巨大的。將直接影響日本的戰爭能力的發揮。為此,在“防空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日本國內的防空體制再次改組。

改組的主要動作有兩方面:成立本土航空軍和改編高射炮部隊。其中前者和本文關係不大,所以略過,重點說明對於本土高射炮部隊的調整。

改編的第一個個動作就是在北海道以北的千島地區成立了“北千島”防空區。並從北部軍下屬的高射炮部隊中抽調了4個中隊共計24門大口徑高射炮,組成了“北千島高炮大隊”進駐“北千島”防空區。負責日本北方盡頭的防空任務。(PULLBACK注:我個人認為日本陸軍的這種調整,顯然是在擔心美國的轟炸機利用阿留申群島為基地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另外,在北海道地區,以高射炮第二十四聯隊為核心的高射炮部隊得到了充分的加強。這一地區內重要的目標“室蘭鋼鐵廠”也配備了專門的防空部隊。

在加強北部防禦力量的同時,日本本土其他地區的防空實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強。很多部署在本土之外的高射炮部隊被調回本土放手。在中部,西部和南部防空區都分別將原有的“防空旅團”升級為“防空集群”(相當於加強旅,或師團。只不過此時尚未有師團的番號出現)。各地的高射炮教導部隊和動員型高射炮部隊也紛紛被動員,轉化為標準的戰鬥部隊。進一步加強高射炮部隊的實力。此時,為了能更有效的對付美軍可能發動的轟炸,需要儘量多的專業防空人員。為此,下志津防空學校將培訓課程縮短,開始培養“速成”學員。

另外,在防禦策略上,日軍放棄了漏洞百出的全面防禦體系,轉而以集中防禦要害目標為主的重點防禦策略。各“防空集群”均集中在工業中心和重要城市附近,其他地區只是象徵性的佈防。

在裝備上,由於威脅日益迫切,因此開發裝備的速度也加快了許多。這一時期裝備部隊的主要高射炮有:

1. 九九式80毫米高射炮:這個是在繳獲了中國軍隊使用的德制88毫米高射炮後,日本的仿製產品。兩者性能相當。(PULLBACK注:被日軍繳獲的是安置在南京的德國88毫米海軍型高炮,屬於一戰產品。性能上和二戰中德國陸軍使用的FLAK18/36差距明顯)由於口徑的縮小,因此火炮的重量也有所減輕,增加了機動能力。再加上火炮本身性能優良。自然成為了這個時期最受高射炮部隊歡迎的武器了。

2. 三式120毫米高射炮:它可算的上是日本本土防空部隊的王牌了。由於配備了採用電動設計的二式射擊瞄準儀,射擊的效率比老舊的100毫米高射炮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從海軍火炮上移植來的自動裝填裝置,很好的解決了重型炮彈的裝填問題(120毫米炮彈對於日本士兵來說,太重了)。

3. 四式75毫米高射炮:這是為了替代野戰部隊裝備的八八式70毫米高射炮而研製的型號。不過研究工作進展從一開始就極不順利。期間幾次更改設計,而陸軍對於火炮性能的要求也是反復發生變化。受設計工作的拖累,一直到1944年底,第一批四式75毫米高射炮才裝備部隊。最終生產的四式高炮是以瑞典布福斯公司的M29型75毫米高射炮為藍本設計的。使用和三十120毫米高射炮一樣的瞄準設備。為了滿足陸軍野戰的需要,火炮擁有很好的機動性。不過,由於問世太晚,這種火炮的產量很少。

另外,為了配合大口徑高射炮的作戰,還特別研製了小口徑的“九八式”高射炮(PULLBACK注:日本管小口徑高射炮叫“高射機關炮”)。這種20毫米口徑的輕型高炮擁有950米/秒的初速和300發/分的射速,使用20發彈匣供彈。從性能上講,遠比海軍使用的96式25毫米高射炮優秀。從“九八式”高射炮的基礎上,還衍生出了兩種改進型:一種是多聯裝化的型號“二式多聯裝機關炮”。通稱“keki”炮;另一種是雙聯裝化的型號“二式雙連機關炮”。也叫“soki”炮。

在1943年後期,日本就通過情報管道得到了美國正在開發新型的大型轟炸機的消息(就是後來的B-29)。並且推斷出這種轟炸機的目標很可能是日本。因此對於本土的防空力量的加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不過,由於資源和時間有限,因此全面加強所有重點地區的防空水準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只有選擇最重要的幾個要害地點進行集中防禦。這一時期的重點防衛單位有四處:

1. 北九洲地區:

這個重點加強的地點位於西部軍的防區,進行重點防護的理由有兩個:1)這個地區是處於從中國內地起飛的重型轟炸機的航程內的;2)該地區擁有極為重要的八幡煉鋼廠。

駐守此地區的“西部高射炮集群”編成如下:

集群指揮官:井原茂次郎少將

高射炮第131聯隊:駐防地:若松。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6個中隊。

高射炮第132聯隊:駐防地:小倉。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探照燈6個中隊。

高射炮第133聯隊(即原23聯隊):駐防地:下關。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10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探照燈3個中隊。

高射炮第134聯隊:駐防地:長崎。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10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2個中隊。

高射炮第135聯隊:駐防地:廣島。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4個中隊,探照燈2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23大隊:這是八幡煉鋼廠直轄的防空部隊。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23大隊:同樣是八幡煉鋼廠直轄的防空部隊。由3個小口徑高射炮中隊組成。擁有多聯裝小口徑高射炮等少見的裝備。

獨立高射炮第21,22,23中隊:其中第22和23中隊駐守博多;第21中隊駐守大牟田。

第21防空氣球隊:八幡煉鋼廠直轄的防空部隊。擁有防空氣球若干。

(以上資料均為1944年9月前的狀況)

從編制上來看,為了保護八幡煉鋼廠,日軍一共集中了70毫米高射炮120門,80毫米高射炮92門,100毫米高射炮12門。考慮到此時80毫米的99式高射炮是新型裝備,而八幡煉鋼廠和東京具有相同的配給優先權。由此可見日軍對這個地區的重視程度了。

B29對於八幡煉鋼廠的第一次空隙是在6月15號。從成都機場起飛的B29共62架,以當時來說,是很大的空襲行動了。部署在八幡煉鋼廠周圍的日軍高射炮不部隊對於來襲的B29進行了攔截射擊。不過戰果是個鴨蛋。主要原因是針對攔截B29的訓練不足,瞄準單位因為估計錯了 B29的尺寸而提供了錯誤的射擊高度。地面的射擊組織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協調。在一片亂紛紛的開火中,高射炮部隊一共浪費大口徑炮彈9000發以上。浪費的炮彈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出現了彈藥缺乏的現象。(PULLBACK注:應該是消耗的彈藥超出了補充能力。因為從之後的幾次空襲行動所遭遇的攔截來看,炮彈還是有的)這對之後的攔截作戰產生了很不利的影響。幸運的是,美軍也是第一次空襲,同樣是一團糟。根本就沒有找到轟炸目標----八幡煉鋼廠----的準確位置,只是在浪費炸彈而已~

之後, 7 月 7 日, 8 月 5 日, 8 月 6 日, 8 月 20 日, 10 月 25 日, 11 月 11 日, 和11 月 21 日,B29不斷來襲,隨著熟練度的提高,也對八幡煉鋼廠造成了比較大的破壞。但是由於日軍高射炮部隊的干擾(PULLBACK注:還有駐守在九州的第九飛行師團的攔截),八幡煉鋼廠始終維持著生產。也算集中防禦策略的目標部分的達成了。

2. 大阪-神戶地區:

阪神地區是日本的商業和工業中心,是日本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因此重點防護就變的非常有必要了。在這一地區執行重點防護任務的是“名古屋高射炮隊”。它是在中部集群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混成集群,雖然名字上是“隊”,但實際上卻擁有旅團的規模。

“名古屋高射炮隊”編成如下:

集群指揮官:入江莞爾少將

高射炮第123聯隊:駐防地:名古屋以南地區。該聯隊實際上只到位了一個中隊(第九中隊)和一個探照燈中隊。

高射炮第124聯隊:駐防地:名古屋以南地區。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5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6個中隊。

高射炮第125聯隊(即原野戰高射炮第87大隊):駐防地:名古屋以北地區。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探照燈6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7大隊:駐防地:名古屋以北地區。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12大隊:駐防地:名古屋周邊要點。裝備有多聯裝小口徑高射炮4個中隊,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2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106大隊:駐防地:名古屋周邊要點。裝備有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6個中隊。

獨立探照燈第11大隊:裝備有3個探照燈中隊。

(以上為1944年10月末的配置狀況)

以阪神地區的地理條件而言,由於地形狹長,不論是佈防還是空襲的難度都不小。所以這一地區雖然是集中防禦,但是實際上配置的兵力並不算太多。不過,由於這裡是日本高射炮兵的發祥地,所以防空設施齊全,駐防的部隊戰鬥力水準也是比較出色的。

3. 京都地區

和阪神地區一樣,京都的確也是屬於中部高射炮集群的防守範圍。之所以中部高射炮集群被分成了“名古屋”和“京都”兩個要點。還是因為這一防空區狹長的地形導致的。以一個集群同時防守兩個要點,實在是有些超出能力了。不過,由於這個地區的重要性,因此日軍採取了兵力上的不足由裝備品質來彌補的做法。先進的120毫米高射炮在這個地區被優先配置。大大提高了其火力水準。

部署在這一地區的“中部高射炮集群”,編制如下:

集群指揮官:伊藤范治少將

高射炮第121聯隊:駐防地:大阪地區。一部分兵力被充實到神戶。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2個中隊,探照燈6個中隊。(該部隊有部分裝備缺編)。

高射炮第122聯隊:駐防地:大阪地區。一部分兵力被調防敦賀/滋賀方向。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2個中隊,探照燈6個中隊。(該部隊也有部分裝備缺編)。

高射炮第123聯隊:駐防地:神戶地區。第九中隊在名古屋佈防。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探照燈2個中隊。(該部隊裝備同樣不滿編)。

獨立高射炮第11大隊:駐防地:尼崎地區。4個中隊組成,計畫全布換裝120毫米高射炮。

獨立高射炮第12大隊:駐防地:京都地區。4個中隊組成,計畫部分換裝120毫米高射炮。

獨立高射炮第13大隊:駐防地:大阪南部地區。4個中隊組成。裝備不詳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1大隊:駐防地:大阪要地直接防空。6個中隊組成。轄有:3個多聯裝中隊,2個雙聯裝中隊,1個單裝中隊。

(以上為1944年11月的配置情況)

這一地區的主要防護目標是大阪兵工廠。兵力不足是這個防空區最大的問題。儘管裝備比較先進,但是在大規模空襲中卻經不起消耗。進入1945年後,在美軍的重點打擊下,這個防空區損失非常慘重。

4. 東京地區。

在所有4個集中防禦區中,東京地區無疑是防禦力量最集中的地區。光聯隊級別的部隊就有8個之多。不過由於東京太大,重要目標又太多,所以,即便擁有如此規模兵力,實際使用中仍然出現很嚴重的兵力不足的情況。不過,由於地理原因,在1944年底以前東京並沒有遭受到空襲。(BULLBACK注:第一次對東京的空襲發生在44年11月1號,到十一月底,經過一系列嘗試性空襲後,鑒於日軍火力太強,美軍暫停了對東京的空襲)。有關這一地區的兵力配置由於涉及第一個高射炮師團的建立,所以我們放到下個章節中重點論述。

四,第一高射炮師團的成立。

至1944年底,部署在日本本土的獨立高射炮部隊,光聯隊級別的單位就已經達到了30個以上。而且其規模還在不斷的擴充之中。這種情況下,舊有的旅團級別顯然已經無法有效的對部隊進行指揮了。因此在1944年12月26日,根據陸軍命令第1211號(PULLBACK注:即通常所說的“大陸令”),第一高射炮師團正式編成。

第一高射炮師團的編成難度並不大,因為這次編成基本上只是將已經有的部隊合成到一個大的建制下。所改變最大的無非是指揮結構上的調整而已。被編入第一師團的部隊,基本都是駐防在東京地區的部隊,因此也沒有多少調動和移防方面的問題。總體來說,由於第一高射炮師團的建立,東京地區的防空水準是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的。

在組建初期,第一防空師團的作戰序列如下:

師團長:神岡隆司中將

所轄部隊:

高射炮第111聯隊:駐防地:東京北部地方(安行)。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7中隊,80毫米高射炮4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中隊,探照燈6中隊。

高射炮第112聯隊:駐防地:東京西部地區(成城)。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5中隊,80毫米高射炮4中隊,120毫米高射炮3中隊,探照燈6中隊。

高射炮第113聯隊:駐防地:京濱沿岸地區(川崎)。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6中隊,80毫米高射炮4中隊,120毫米高射炮2中隊,探照燈4中隊。高射炮第114聯隊:駐防地:東京沿岸地區(月島)。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中隊,80毫米高射炮6中隊,120毫米高射炮3中隊,探照燈3中隊。

高射炮第115聯隊:駐防地:東京東部地區(師川)。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4中隊,80毫米高射炮8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中隊,探照燈6中隊。

高射炮第116聯隊:駐防地:東京西部地區(成增)。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5中隊,80毫米高射炮6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中隊,探照燈6中隊。

高射炮第117聯隊:駐防地:橫濱地區(野毛山)。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5中隊,80毫米高射炮5中隊,120毫米高射炮2中隊,探照燈3中隊。

高射炮第118聯隊:駐防地:山手地區(後樂園)。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6中隊,80毫米高射炮1中隊,探照燈3中隊。

高射炮第24聯隊:聯隊指揮部和所屬第二大隊歸北部軍指揮,而第一大隊和第三大隊(總共6個70毫米高射炮中隊)守備天皇的皇宮。

野戰高射炮第95大隊:駐防地:大宮。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野戰高射炮第96大隊:駐防地:宇都宮。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1大隊:駐防地:新瀉。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2大隊:駐防地:立川。裝備有:80毫米高射炮4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3大隊:駐防地:國分。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探照燈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大隊:駐防地:太田。裝備有: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4大隊:駐防地:大宮。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9大隊:駐防地:福生。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8中隊:駐防地:日立。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9中隊:駐防地:日光。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50中隊:駐防地:三崎。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51中隊:駐防地:大井。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1大隊:擔任皇宮周遍地區的直接防禦。裝備有多聯裝小口徑高射炮4個中隊,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2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4大隊:駐防地:川崎。裝備有:多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大隊:駐防地:市穀。裝備有: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4個中隊。

近衛小口徑高射炮第1大隊:駐防地:天皇皇宮。裝備有:多聯裝小口徑高射炮7個中隊,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2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中隊:駐防地:三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中隊:駐防地:酒匈川大橋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2中隊:駐防地:新瀉港。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3中隊:駐防地:鬼怒川大橋。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4中隊:駐防地:長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6中隊:駐防地:千手發電廠。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34中隊:駐防地:柏崎。

探照燈第一聯隊:駐防地:久保山。裝備有9個探照燈中隊。

獨立探照燈第1大隊:駐防地:大宮。裝備有2個探照燈中隊。

第1阻攔氣球隊:駐防地:皇宮。擁有阻攔氣球約30個。

(以上內容為1945年6月前的裝備水準)

以上防空部隊的基本建制總和計為:70毫米高射炮64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52個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4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30個中隊,探照燈48個中隊(探照燈部隊中,另有5條部署在東京灣內的探照燈船,分別歸高射炮113和114聯隊指揮。每條探照燈船都是中隊編制)。

從裝備數量來說,第一高射炮師團總共擁有高射炮600~700門,探照燈250部。另外直接指揮著超過70台雷達(接收站)。考慮到在戰爭期間日本的高射炮產量並不大。(產量大約為:八八式70毫米高射炮2000門多一些,九九式,三式和四式全部加起來大約有1000~1500門的樣子)

全國高射炮的1/6~1/7集中在這裡,可以看出此時的東京地區的防空火力之集中水準了。但是從絕對數量上來看,真正對美軍重型轟炸機威脅比較大的80毫米以上口徑高射炮只占裝備總數的31%。所以,實際對於美軍空襲的攔截效果是比較差的

(PULLBACK注:雖然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東京的防空水準遠不如柏林,莫斯科和倫敦。但是這並不是東京全部的防空火力。由於東京靠海,因此有一半的防空任務是由海軍的艦艇來完成的。)

五,末期,高射炮師團的增加和部署情況。

在東京成立了第一高射炮師團後,緊接著成立高射炮師團的地區是京都和阪神地區。和東京的情況非常的類似,這兩個地區原來就有實力相對雄厚的高射炮兵部隊部署,因此升級成師團的話,在兵力上是不成問題的。同時,由於這兩個地區也是美軍的戰略轟炸所重點攻擊的的確,因此,成立師團級部隊,並進一步加強地區防空能力,就成了非常必要的行動了。

第二高射炮師團成立於名古屋,時間是在1945年的5月份(可能是6號。不確定)。第二高射炮師團的核心是原部署在名古屋的“名古屋高射炮隊”。通過在其基礎上加強了一些獨立高射炮部隊後,第二高射炮師團的規模雖然還不能和第一高射炮師團相比,但是也遠大于原來的旅團建制了。(PULLBACK注:第一高射炮師團的規模是個特例。因為要防禦的是又大又重要的東京,所以第一高射炮師團的兵力幾乎是其他高射炮師團的兩倍有餘)。

本來第二高射炮師團的成立應該是在1945年初完成的。但是1944年12月7號的東海大DZ,以及1945年1月13日的三河大DZ,對名古屋地區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不僅這一地區的工廠大範圍的停產,連道路交通也一度中斷。而更倒楣的是(PULLBACK注:更活該的是):從1954年3月份開始,美國人開始使用RS彈對付名古屋。在3月12日,19日,和25日三天中,每天都有規模超過300架的大機群對名古屋發動“RS彈攻勢”。由於美軍的B29特意將飛行高度降低,所以轟炸的精度非常高。駐防名古屋的防空部隊雖然進行了激烈的頑抗,但是兵力上的差距決定了他們根本無法阻止美軍的行動。(這三天裡其總的防空戰果僅僅是“擊落17架,擊傷65架以上”的水準,可見防空火力之無力了。)

經過這一系列的波折,5月6日,在名古屋大火的廢墟上,第二高射炮師團建立了~

第二高射炮師團編成是在“名古屋高射炮隊”基礎上建立的,除了繼承了“名古屋高射炮隊”的全部單位外,還增加了以下單位:

野戰高射炮第87大隊:駐防地:靜岡。裝備為: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5大隊:駐防地:宇治山。裝備為: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探照燈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12大隊:駐防地:清水。裝備為:7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野戰高射炮第52中隊:駐防地:一宮。裝備為: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野戰高射炮第53中隊:駐防地:大垣。裝備為: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野戰高射炮第54中隊:駐防地:天龍川。裝備為: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3中隊:駐防地:天龍川。裝備為: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4中隊:駐防地:長良川。裝備為: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5中隊:駐防地:輯斐川。裝備為: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42中隊:駐防地:木曾川。裝備為: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43中隊:駐防地:矢作川。裝備為: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44中隊:駐防地:名古屋船廠。裝備為: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

從上面的編制表中可以看出,加強的部隊大部分是裝備中小口徑高射炮的部隊。這主要是由於兩個方面的原因:1)大口徑高射炮產量不足,不得不用中口徑高射炮來湊數。此時為了彌補數量上的不足,日軍甚至將不少一戰時期的十一式70毫米高射炮都用上了。2)此時(5月份以後),美國航母的艦載機也開始投入對日本的空襲中了。相比於B29的毀滅性打擊,這些小型飛機無孔不入的攻擊更令日本人頭疼。而且小型飛機可以進行相對精確的攻擊,對於橋樑和鐵路的打擊極為有效。這就迫使日本軍方大量加強小口徑高射炮的部署。上面的編制表中的部署在:“XX川”的高射炮部隊,都是部署在河流上的重要橋樑上的。目的就是為了阻止美軍的艦載機破壞橋樑和交通線。(PULLBACK注: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此時名古屋已經被燒的差不多了~所以美軍認為它的價值不大,已經放鬆高空的轟炸壓力了~)

相對於名古屋來說,大阪的重工廠相對教少(PULLBACK注:名古屋是日本的飛機制.造中心,如生產零式戰鬥機的三菱就在名古屋),因此大阪受到轟炸的時間也稍微晚一些。直到1945年的二月份,美軍才開始對大阪進行大規模轟炸。

不過,相對的,大阪由於老式的木制建築多,因此對這個地區的RS彈空襲開始是很早的。從3月15號開始,美軍飛機開始對大阪進行200架以上的大機群RS彈突擊。僅3月15號一天的轟炸,就燒毀了大阪1/4的城區。16日的夜間空襲,則將同樣規模的RS彈扔到了神戶。

為了遏止美軍進一步摧毀這個重要的經濟中心。1945年5月6日,第三高射炮師團在大阪成立。和同時成立的第二高射炮師團一樣。第三師團也是在原“中部高射炮集群”的基礎上增加補充部隊後建立起來的。兩者的規模也非常接近。

第三高射炮師團在“中部高射炮集群”基礎上增加的部隊有:

獨立高射炮第22大隊:駐防地:宇品港。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5大隊:駐防地:新居濱。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47中隊:駐防地:大阪市城區。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48中隊:駐防地:守口。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49中隊:駐防地:神戶市城區。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50中隊:計畫中的單位,戰爭結束時還沒有組建起來。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51中隊:同樣為計畫中的單位,戰爭結束時還沒有組建起來。

第三高射炮師團的戰鬥力是所有4個獨立高射炮師團中最薄弱的一個。這主要是因為對大阪和神戶的RS彈攻擊中防空部隊同樣損失慘重的緣故。例如在最薄弱的時期,大阪和神戶能作戰的高射炮部隊加起來也只有8個大隊而已~。同時,由於負責制.造大口徑高射炮的大阪兵器制.造所也在空襲中被摧毀,因此日本高射炮部隊的戰損補充能力和部隊擴充速度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PULLBACK注:其實也無所謂。此時已經是1945年5月份了,德國已經投降。是個有點頭腦的人就可以看出來,日本已經是敗局已定)

然後要說的,也就是日本最後一個高射炮師團:在北九洲成立的第四高射炮師團。和其他三個高射炮師團成立的基礎一樣。第四高射炮師團的前身就是駐防北九洲地區的“西部高射炮集群”。不過,不一樣的是,其他三個高射炮師團的成立,都是為了對抗美軍的空襲。而第四高射炮師團的成立,則除了對抗空襲的需要外,還包含有防禦美軍登陸的因素。(當時日本軍方判斷美軍會先在北九洲地區登陸,然後再進攻其他地區)。由於有了這種考慮,第四高射炮師團在建制上採用了相當靈活的“大建制,小部隊”模式。將所指揮的部隊分成若干個小的防空集群,分別駐守各個要點。

第四高射炮師團編制及具體配置情況如下:

師團長 依藤范治中將

(他的指揮部設立在第五十七軍的高射砲隊)

師團直屬單位:

高射炮第136聯隊:駐防地:都城。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8個中隊(其中75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4個中隊。

高射炮第131聯隊第2大隊:駐防地:鹿兒島。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其中75毫米高射炮一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3大隊:駐防地:夜越。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1中隊。

野戰高射炮第98大隊:駐防地:知覽。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21大隊:駐防地:都城。規模2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55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56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2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6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7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31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32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33中隊:駐防地:都城。

第四高射炮師團 北九洲高射炮隊

部隊長 飯塚國松大佐(本人還兼任高射炮132聯隊聯隊長)

(此時的北九洲高射炮和之前的是兩回事。建制上是第四高射炮師團的部隊,但在運用上,是作為第十六方面軍的軍直轄部隊存在的)

高射炮第131聯隊: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4個中隊(其中75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5個中隊。

高射炮第132聯隊: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12個中隊。

高射炮第133聯隊混合大隊: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10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探照燈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3大隊: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24大隊:裝備有: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21大隊第一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8中隊;

第21攔阻氣球隊。

第四高射炮師團 博多高射砲隊

部隊張 池邊榮弘大佐(其本人還兼任高射炮133聯隊聯隊長)

(該部隊在運用上,是作為第五六軍直屬高射炮隊進行指揮的)

高射炮第133聯隊: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10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24大隊第4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1中隊

獨立探照燈第21大隊

第四高射炮師團 長崎高射砲隊

部隊長 岡村高政大佐(本人兼任高射炮134聯隊聯隊長)

高射炮第134聯隊:裝備有: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10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第四高射炮師團 久留米師團管區高射砲隊

部隊長 依都莊二少佐(兼任獨立高射炮第21大隊隊長)

(該部隊被分配在久留米師團管區內,由師團直接指揮作戰)

獨立高射炮第21大隊: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高射炮第131聯隊第3中隊

高射砲第134聯隊第6中隊

第四高射炮師團 熊本師團管區高射砲隊

部隊長 小河武雄大尉(兼任高射炮第132聯隊第2大隊隊長)

(該部隊由熊本師團直接指揮作戰)

高射炮第132聯隊第2大隊: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5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21大隊第6中隊。

總的來說,第四高射炮師團的編制內大約有270門以上的大口徑高射炮----這個數量基本也就是整個九州的大口徑高射炮數量----。在北九洲防空圈重點建設之前,這些高射炮大都集中在原“西部高射炮集群”駐守的範圍內(拱衛八幡煉鋼廠)。此時,北九洲地區的高射炮數量只有120門。後來,隨著北九洲抗登陸計畫的執行,以及美軍對八幡煉鋼廠的空襲的減弱(45年5月後,八幡煉鋼廠已經基本被徹底摧毀了),第四師團的防空重點開始向北九洲抗登陸區轉移。

在北九洲抗登陸區部署的高射炮部隊的特點是直接配屬給所在地的陸軍部隊來指揮。由於在對抗轟炸九州的B29和航空母艦艦載機的同時,還要承擔著干擾B29對日本瀨戶內海佈雷的任務,所以這一時期的第四高射炮師團,實際上是所有高射炮師團中最忙碌的部隊。光戰爭結束前的3個多月裡,各部隊有記載的作戰次數總計就達到了8000多次。

8月日本遭到原子彈的襲擊。其實原子彈的空襲造成的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讓日本的一切防空努力都徹底無效了。一架飛機一次就可以摧毀一個城市,在這種摧毀效率面前,日本防空部隊的防空效率無疑是可憐的。因此,也就令日本人產生了一種“完全沒有抵抗能力”的感覺~這大概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絕望”吧~。

1945年9月2日,東京灣簽字儀式宣告了日本的正式投降。儀式結束時,數百架美國飛機以整齊的佇列飛越了密蘇裡號上空。飛行員輕鬆的如同在郊遊-----此時,在這個被征服的國度,已經不會再有高射炮彈射向他們了~------

(PULLBACK總結:

從日本高射炮的發展歷程來看-“不重視”這個詞應該是在所有的方面都得到了體現的。從編制上來說,獨立的重型高炮部隊直到45年初才開始成立,而統一指揮全國防空作戰的防空指揮部卻一直在花費大把時間和陸軍進行權力 方面的爭鬥。從設備上來說,80毫米以上的高射炮,在整個戰爭期間日軍也只生產了1000門左右。相對的,德國陸軍光88毫米高射炮就在戰爭期間得到了1000門以上,這還不包括分配給空軍的88毫米高射炮。從人員培訓來說,僅有的下志津防空學校直到37年才成立,這種對技術兵種嚴重輕視的態度,本身就決定了日本高射炮部隊的落後。

不過,總的來說,日本防空部隊的演進還是能夠對延緩戰敗起到一定作用的。從42年開始執行的集中防禦策略也有相當高明的遠見。只是局限於自身實力,才沒有能產生多大的戰果。不過,即便是這樣,美國人也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耗費了相當於一個邁哈頓計畫的經費和數以千計的空勤人員的生命,才逐漸摧毀了日本的工業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的高射炮部隊,還是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的。)

在歐洲已經實現了瞄準設備電動化的同時(指可以利用輸入的資料自動計算並合成出射擊諸元的綜合式瞄準儀);日本還停留在機械+圖表手工計算的水準上。這缺點在後來的對抗盟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中,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PULLBACK注:主要是貽誤戰機。當時日本的大口徑高炮對於美國的B29重轟只有2~30秒的作戰時間,根本來不及打幾炮,目標就飛出射程了)

3. 聽音機:原理和西方的類似設備相同。利用大型的喇叭型接收器來進行對來襲敵機的早期預警。接受器中的聲音是經過電器設備的放大處理,可以比較清晰的分辨出發動機的轟鳴聲。在實際使用中,可以聽到6000米外的敵機的發動機聲。如果是大機群,發現距離可以更遠。這種設備獨立使用並不可靠,需要和其他預警設備共同使用才更加穩妥。日本人在接受器上安裝了電話系統,可以將接受器佈置在離炮陣地比較遠的地方,增加了預警的時間。但是這種方法的作用受到很多限制,只能在固定的高炮陣地上使用。

4. 探照燈:這是在夜間對空射擊中所必需的裝備。日本的探照燈最初引進自西方(義大利或法國),然後有了自己的發展。在戰爭中,其90釐米探照燈的作用距離為4000米, 110釐米型為6000米, 150釐米型為8000米。所有探照燈都配有獨立的發電車,這是比較重視可靠性的配置方式。

98式20mm高射機炮

5. 雷達:日本對於雷達的研究起始於1927年,即使相對於西方來說,這也是比較早的了。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之後的很長時間內都得不到重視。直到1939年,日本陸軍才正式啟動了實用型雷達的研製工作。後來的結果有3個:“甲型”,“乙型”和“三型”。其中甲型作戰距離為200公里,原理上是利用多普勒效應,通過距離比較遠的發射站和接收站來確定敵機的方位。甲型雷達的樣品在40年被制.造出來,隨後就被投入了部署。是二戰時期日本本土最主要防空雷達。乙型是在甲型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於1943年下半年開始使用,其主要改進是作用距離增加為300公里。“三型”雷達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射擊指揮雷達,它是在日本在新加坡繳獲的經過雷達和後來從德國得到的“易北河”雷達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三型”雷達總共生產了170部左右,並在1945年的7月份投入了實戰。不過,由於士兵對其使用方法尚且不熟練,而且其本身也存在很多技術缺陷,所以沒有取得任何實際戰果。

除了以上的設備外,在高射炮部隊的後勤保障單位中還包括有運輸車輛和工程車輛等輔助單位。不過,日本軍隊是非常輕視後勤的。即便是在本土的單位也是如此。具體表現在後勤保障設備非常原始,機械化裝備非常缺乏。後來的戰鬥中常出現因保障不到位,而讓部隊無法投入戰鬥的情況。

二:早期,高射炮部隊在戰爭中的使用與擴充

至二戰前,日本的獨立高射炮部隊都是從駐紮在濱松的高射砲第一聯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1925年至1936年,11年間,日本陸軍的獨立高射炮部隊在建制上,由一個聯隊發展為七個聯隊又一個大隊(後來這個多出來的大隊在37年編成了第八聯隊)。不過,這種規模上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番號方面的增加。實際上,除了濱松高射砲第一聯隊外,其他聯隊的人員和設備的缺編情況是非常嚴重的。尤其是在1936年組建的三個聯隊(第5,6,7聯隊),基本都是架子部隊。

而在編制擴充的同時,高射炮部隊的裝備也有所更新。作為替代老朽的“十一年式”70毫米高射炮的產品,“八八式”70毫米高射炮被裝備到了部隊。“八八式”高射炮是當時日本第一種可以由汽車拖曳機動的高射炮,擁有9000米的最大射高,而實際射高在4000米左右。這在當時來說,是日本軍隊中最好的防空武器了。“八八式”的總產量大約2000門。不僅裝備了獨立高射炮兵部隊,而且也作為師團級防空火炮配備給了步兵師團。

在1937年,日本的獨立高射炮兵部隊的指揮體系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改組。在國內建立起了“防空司令部”(軍級單位)。司令部下轄東部,中部,西部三個防空分區(師團級單位)。這是日本防空部隊成立師團級單位的開始。不過此時的防空司令部還沒有真正的指揮權,而僅僅是作為一個協調結構,來對日本國內的防空部隊建立進行指導。另外,同樣在37年,日本陸軍成立的下志津防空學校(原高射炮兵學校升級而成),用來培養防空方面的專業官兵。這說明日本已經開始將高射炮兵作為一個獨立的技術兵種來看待了。

四式聯裝20mm高射炮

這一時期,日本獨立高射炮部隊的建制如下:

高射炮第一聯隊----駐紮地:浜松。下轄:大口徑高射炮2個大隊(計4個中隊)、探照燈2個大隊(計4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二聯隊----駐紮地:柏。下轄:大口徑高射炮2個大隊(計4個中隊)、探照燈2個大隊(計4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三聯隊----駐紮地:加古川。下轄:大口徑高射炮2個大隊(計4個中隊)、探照燈2個大隊(計4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四聯隊----駐紮地:甘木。下轄:大口徑高射炮2個大隊(計4個中隊)、探照燈2個大隊(計4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五聯隊----駐紮地:會寧。下轄:大口徑高射炮1個大隊(計2個中隊)、探照燈1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六聯隊----駐紮地:平壤。下轄:大口徑高射炮1個大隊(計3個中隊)、探照燈1個大隊(計3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七聯隊----駐紮地:立川。下轄:大口徑高射炮1個大隊(計2個中隊)、探照燈1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後勤單位若干。

高射炮第八聯隊----駐紮地:屏東。下轄:大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1個中隊。

在上面的總計八個聯隊中,中國東北地區,朝鮮,中國T灣地區,各部署了一個聯隊,其中以部署在平壤的第六聯隊實力最強,這主要是出於為了防禦蘇聯軍隊的目的。其他5個聯隊部署在日本本土。此時在日本本土的大口徑高射炮一共只有64門~

(此外,在1938年,迫於松滬戰場上中國空軍的壓力,日本還緊急組建了獨立第十六高射炮聯隊,派往上海。)

日本的國土防空部隊真正成型是在1940年。標誌是“防空司令部”正式接管了日本所有的獨立高射炮兵部隊的指揮權,從這時起,日本的防空部隊才擁有了統一的指揮和協作體系。此時的日本防空司令部下轄4個軍區,分別是:東部軍(負責防禦地區:關東,東北南部,北陸);中部軍(負責防禦地區:中部,關西);西部軍(負責防禦地區:中國,四國,九州)。新增加的是北部軍(負責防禦地區:東北北部,北海道)另外,與此同時,部署在朝鮮軍和中國T灣省的獨立高射炮兵部隊也進行了改組和充實。(PULLBACK注:此處所提到的地名,都是日本地名)

這一時期日本防空部隊是空前繁忙的,很多防空部隊改換了名字,並在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組建了防空旅團,防空部隊的規模也擴大了。不僅很多獨立高射炮大隊和中隊被建立,而且每個單位的裝備編制數量也增加了。例如:原來一個高射炮中隊只有4門高射炮,擴充後,一個中隊則擁有6門。不過這個標準的落實是大大落後于部隊的建立速度的。根據目前的資料,直到1943~44年間,6炮製才真正落實到每個中隊。

下面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獨立高射炮部隊的配置情況:

東部軍

(下轄東部防空旅團。主要守備地:東京)

具體編制為:

防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聯隊。均為甲等編成聯隊(編有兩個大隊共計6中隊。擁有大口徑高射炮48門)

獨立防空第一大隊。含4個中隊。擁有大口徑高射炮16門(實際沒有滿編)

獨立高射炮第一、第二、第三中隊

第一防防空氣球中隊。這個單位主要負責在天皇皇宮附近佈防。裝備有30個阻攔氣球。

第一防空通信隊

第一防空監視隊

另外在皇宮附近還有由8門高射炮組成的特別守備隊(合兩個35年制中隊)

中部軍

(下轄中部防空旅團。主要守備地:大阪)

具體編制為:

防空第十一、十二、十五聯隊

獨立防空第十一、十二、十三大隊

第十一防空通信隊

第十一防空監視隊

另有兩隻部隊被部署在名古屋地區。

西部軍

(下轄西部防空旅團。主要守備地:小倉)

防空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五聯隊。其中第二十五聯隊部署在廣島。

獨立高射炮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中隊。其中第二十一中隊部署在鹿兒島。

第二十一防空氣球隊。部署在若松地區。其任務是防衛八藩鋼鐵廠。

第二十一防空監視隊。

北部軍

具體編制為:

防空第三十一聯隊

獨立防空第三十二大隊

獨立高射炮第一大隊

獨立高射炮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第三十四中隊

第三十一防空通信隊

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防空監視隊。

朝鮮軍

具體編制為:

防空第四十一、第四十二聯隊。其中第四十一聯隊駐紮平壤。第四十二聯隊駐紮在漢城。

獨立高射炮第四十一大隊

獨立高射炮第四十一、第四十二、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中隊

第四十一防空通信隊

第四十一至第四十七防空監視隊

T灣軍

具體編制為:

防空第五十一聯隊。駐紮臺北。

獨立防空第五十一大隊

獨立高射炮第五十一中隊

第五十一防空通信隊

第五十一至第五四防空監視隊。

另外,隨著日本**戰爭的繼續,此時在中國作戰的各方面軍為了方便指揮和補給,也將方面軍所屬的各高炮部隊集中起來。編成了一些獨立高射炮聯隊。不過這些聯隊雖然採用了獨立高射炮聯隊的番號,但是在指揮上並不屬於“防空司令部”的管轄,而是屬於其所在方面軍的指揮。這些聯隊具體包括:

高射炮第十五聯隊

這是由在北京和天津地區的高射炮部隊合成的單位。建制上歸華北軍指揮

高射炮第十六聯隊

由長江流域的零散防空部隊合成的單位,包括5個中隊。

高射炮第二十一聯隊

由第11軍的直屬高炮部隊合成。

高射炮第二十二聯隊

在武漢地區的日軍高射炮部隊合成。

高射炮第二十三聯隊

在中國南方編成。後來被派遣到太平洋作戰。

在這些常設部隊的基礎上,為了滿足即將爆發的太平洋戰爭的需要,還有很多臨時組建的“獨立重高射炮大隊”被配屬到了南方軍,作為軍直屬的防空力量使用。而在本土,除了組建標準的高射炮部隊外,還組建了不少高射炮教導部隊(人員滿編制,但是裝備極缺)。和動員型高射炮部隊(主要由動員兵組成。士兵平時工作,戰鬥時擔任炮兵)。

這一時期,日本本土的高射炮數量如下:

東部軍30個中隊,約120門

中部軍23個中隊,約100門

西部軍22個中隊,額定90門

北部軍10個中隊,額定40門

朝鮮軍20個中隊,額定80門

T灣軍9個中隊,額定40門

其他各要塞防空隊,獨立防空部隊,總計大約100門

總計:額定520門(實際情況是:由於產量趕不上擴軍速度,真正的裝備數量為350~400門的程度)。

三,中期,防空體制的改編和日本本土對反空襲的準備

日本國內防空體制改編契機產生於美國空軍B25轟炸機奇跡般的轟炸之後(指1942年4月18號,杜立德轟炸日本的行動)。這次空襲的物質破壞雖然是極其輕微的,但是所產生的心理後果卻是非常嚴重的。“本土不再安全”了,這個危險的思想一旦傳播開來,對於日本國內的衝擊將是巨大的。將直接影響日本的戰爭能力的發揮。為此,在“防空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日本國內的防空體制再次改組。

改組的主要動作有兩方面:成立本土航空軍和改編高射炮部隊。其中前者和本文關係不大,所以略過,重點說明對於本土高射炮部隊的調整。

改編的第一個個動作就是在北海道以北的千島地區成立了“北千島”防空區。並從北部軍下屬的高射炮部隊中抽調了4個中隊共計24門大口徑高射炮,組成了“北千島高炮大隊”進駐“北千島”防空區。負責日本北方盡頭的防空任務。(PULLBACK注:我個人認為日本陸軍的這種調整,顯然是在擔心美國的轟炸機利用阿留申群島為基地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另外,在北海道地區,以高射炮第二十四聯隊為核心的高射炮部隊得到了充分的加強。這一地區內重要的目標“室蘭鋼鐵廠”也配備了專門的防空部隊。

在加強北部防禦力量的同時,日本本土其他地區的防空實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強。很多部署在本土之外的高射炮部隊被調回本土放手。在中部,西部和南部防空區都分別將原有的“防空旅團”升級為“防空集群”(相當於加強旅,或師團。只不過此時尚未有師團的番號出現)。各地的高射炮教導部隊和動員型高射炮部隊也紛紛被動員,轉化為標準的戰鬥部隊。進一步加強高射炮部隊的實力。此時,為了能更有效的對付美軍可能發動的轟炸,需要儘量多的專業防空人員。為此,下志津防空學校將培訓課程縮短,開始培養“速成”學員。

另外,在防禦策略上,日軍放棄了漏洞百出的全面防禦體系,轉而以集中防禦要害目標為主的重點防禦策略。各“防空集群”均集中在工業中心和重要城市附近,其他地區只是象徵性的佈防。

在裝備上,由於威脅日益迫切,因此開發裝備的速度也加快了許多。這一時期裝備部隊的主要高射炮有:

1. 九九式80毫米高射炮:這個是在繳獲了中國軍隊使用的德制88毫米高射炮後,日本的仿製產品。兩者性能相當。(PULLBACK注:被日軍繳獲的是安置在南京的德國88毫米海軍型高炮,屬於一戰產品。性能上和二戰中德國陸軍使用的FLAK18/36差距明顯)由於口徑的縮小,因此火炮的重量也有所減輕,增加了機動能力。再加上火炮本身性能優良。自然成為了這個時期最受高射炮部隊歡迎的武器了。

2. 三式120毫米高射炮:它可算的上是日本本土防空部隊的王牌了。由於配備了採用電動設計的二式射擊瞄準儀,射擊的效率比老舊的100毫米高射炮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從海軍火炮上移植來的自動裝填裝置,很好的解決了重型炮彈的裝填問題(120毫米炮彈對於日本士兵來說,太重了)。

3. 四式75毫米高射炮:這是為了替代野戰部隊裝備的八八式70毫米高射炮而研製的型號。不過研究工作進展從一開始就極不順利。期間幾次更改設計,而陸軍對於火炮性能的要求也是反復發生變化。受設計工作的拖累,一直到1944年底,第一批四式75毫米高射炮才裝備部隊。最終生產的四式高炮是以瑞典布福斯公司的M29型75毫米高射炮為藍本設計的。使用和三十120毫米高射炮一樣的瞄準設備。為了滿足陸軍野戰的需要,火炮擁有很好的機動性。不過,由於問世太晚,這種火炮的產量很少。

另外,為了配合大口徑高射炮的作戰,還特別研製了小口徑的“九八式”高射炮(PULLBACK注:日本管小口徑高射炮叫“高射機關炮”)。這種20毫米口徑的輕型高炮擁有950米/秒的初速和300發/分的射速,使用20發彈匣供彈。從性能上講,遠比海軍使用的96式25毫米高射炮優秀。從“九八式”高射炮的基礎上,還衍生出了兩種改進型:一種是多聯裝化的型號“二式多聯裝機關炮”。通稱“keki”炮;另一種是雙聯裝化的型號“二式雙連機關炮”。也叫“soki”炮。

在1943年後期,日本就通過情報管道得到了美國正在開發新型的大型轟炸機的消息(就是後來的B-29)。並且推斷出這種轟炸機的目標很可能是日本。因此對於本土的防空力量的加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不過,由於資源和時間有限,因此全面加強所有重點地區的防空水準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只有選擇最重要的幾個要害地點進行集中防禦。這一時期的重點防衛單位有四處:

1. 北九洲地區:

這個重點加強的地點位於西部軍的防區,進行重點防護的理由有兩個:1)這個地區是處於從中國內地起飛的重型轟炸機的航程內的;2)該地區擁有極為重要的八幡煉鋼廠。

駐守此地區的“西部高射炮集群”編成如下:

集群指揮官:井原茂次郎少將

高射炮第131聯隊:駐防地:若松。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6個中隊。

高射炮第132聯隊:駐防地:小倉。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探照燈6個中隊。

高射炮第133聯隊(即原23聯隊):駐防地:下關。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10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探照燈3個中隊。

高射炮第134聯隊:駐防地:長崎。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10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2個中隊。

高射炮第135聯隊:駐防地:廣島。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4個中隊,探照燈2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23大隊:這是八幡煉鋼廠直轄的防空部隊。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23大隊:同樣是八幡煉鋼廠直轄的防空部隊。由3個小口徑高射炮中隊組成。擁有多聯裝小口徑高射炮等少見的裝備。

獨立高射炮第21,22,23中隊:其中第22和23中隊駐守博多;第21中隊駐守大牟田。

第21防空氣球隊:八幡煉鋼廠直轄的防空部隊。擁有防空氣球若干。

(以上資料均為1944年9月前的狀況)

從編制上來看,為了保護八幡煉鋼廠,日軍一共集中了70毫米高射炮120門,80毫米高射炮92門,100毫米高射炮12門。考慮到此時80毫米的99式高射炮是新型裝備,而八幡煉鋼廠和東京具有相同的配給優先權。由此可見日軍對這個地區的重視程度了。

B29對於八幡煉鋼廠的第一次空隙是在6月15號。從成都機場起飛的B29共62架,以當時來說,是很大的空襲行動了。部署在八幡煉鋼廠周圍的日軍高射炮不部隊對於來襲的B29進行了攔截射擊。不過戰果是個鴨蛋。主要原因是針對攔截B29的訓練不足,瞄準單位因為估計錯了 B29的尺寸而提供了錯誤的射擊高度。地面的射擊組織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協調。在一片亂紛紛的開火中,高射炮部隊一共浪費大口徑炮彈9000發以上。浪費的炮彈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出現了彈藥缺乏的現象。(PULLBACK注:應該是消耗的彈藥超出了補充能力。因為從之後的幾次空襲行動所遭遇的攔截來看,炮彈還是有的)這對之後的攔截作戰產生了很不利的影響。幸運的是,美軍也是第一次空襲,同樣是一團糟。根本就沒有找到轟炸目標----八幡煉鋼廠----的準確位置,只是在浪費炸彈而已~

之後, 7 月 7 日, 8 月 5 日, 8 月 6 日, 8 月 20 日, 10 月 25 日, 11 月 11 日, 和11 月 21 日,B29不斷來襲,隨著熟練度的提高,也對八幡煉鋼廠造成了比較大的破壞。但是由於日軍高射炮部隊的干擾(PULLBACK注:還有駐守在九州的第九飛行師團的攔截),八幡煉鋼廠始終維持著生產。也算集中防禦策略的目標部分的達成了。

2. 大阪-神戶地區:

阪神地區是日本的商業和工業中心,是日本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因此重點防護就變的非常有必要了。在這一地區執行重點防護任務的是“名古屋高射炮隊”。它是在中部集群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混成集群,雖然名字上是“隊”,但實際上卻擁有旅團的規模。

“名古屋高射炮隊”編成如下:

集群指揮官:入江莞爾少將

高射炮第123聯隊:駐防地:名古屋以南地區。該聯隊實際上只到位了一個中隊(第九中隊)和一個探照燈中隊。

高射炮第124聯隊:駐防地:名古屋以南地區。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5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6個中隊。

高射炮第125聯隊(即原野戰高射炮第87大隊):駐防地:名古屋以北地區。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探照燈6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7大隊:駐防地:名古屋以北地區。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12大隊:駐防地:名古屋周邊要點。裝備有多聯裝小口徑高射炮4個中隊,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2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106大隊:駐防地:名古屋周邊要點。裝備有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6個中隊。

獨立探照燈第11大隊:裝備有3個探照燈中隊。

(以上為1944年10月末的配置狀況)

以阪神地區的地理條件而言,由於地形狹長,不論是佈防還是空襲的難度都不小。所以這一地區雖然是集中防禦,但是實際上配置的兵力並不算太多。不過,由於這裡是日本高射炮兵的發祥地,所以防空設施齊全,駐防的部隊戰鬥力水準也是比較出色的。

3. 京都地區

和阪神地區一樣,京都的確也是屬於中部高射炮集群的防守範圍。之所以中部高射炮集群被分成了“名古屋”和“京都”兩個要點。還是因為這一防空區狹長的地形導致的。以一個集群同時防守兩個要點,實在是有些超出能力了。不過,由於這個地區的重要性,因此日軍採取了兵力上的不足由裝備品質來彌補的做法。先進的120毫米高射炮在這個地區被優先配置。大大提高了其火力水準。

部署在這一地區的“中部高射炮集群”,編制如下:

集群指揮官:伊藤范治少將

高射炮第121聯隊:駐防地:大阪地區。一部分兵力被充實到神戶。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2個中隊,探照燈6個中隊。(該部隊有部分裝備缺編)。

高射炮第122聯隊:駐防地:大阪地區。一部分兵力被調防敦賀/滋賀方向。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2個中隊,探照燈6個中隊。(該部隊也有部分裝備缺編)。

高射炮第123聯隊:駐防地:神戶地區。第九中隊在名古屋佈防。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探照燈2個中隊。(該部隊裝備同樣不滿編)。

獨立高射炮第11大隊:駐防地:尼崎地區。4個中隊組成,計畫全布換裝120毫米高射炮。

獨立高射炮第12大隊:駐防地:京都地區。4個中隊組成,計畫部分換裝120毫米高射炮。

獨立高射炮第13大隊:駐防地:大阪南部地區。4個中隊組成。裝備不詳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1大隊:駐防地:大阪要地直接防空。6個中隊組成。轄有:3個多聯裝中隊,2個雙聯裝中隊,1個單裝中隊。

(以上為1944年11月的配置情況)

這一地區的主要防護目標是大阪兵工廠。兵力不足是這個防空區最大的問題。儘管裝備比較先進,但是在大規模空襲中卻經不起消耗。進入1945年後,在美軍的重點打擊下,這個防空區損失非常慘重。

4. 東京地區。

在所有4個集中防禦區中,東京地區無疑是防禦力量最集中的地區。光聯隊級別的部隊就有8個之多。不過由於東京太大,重要目標又太多,所以,即便擁有如此規模兵力,實際使用中仍然出現很嚴重的兵力不足的情況。不過,由於地理原因,在1944年底以前東京並沒有遭受到空襲。(BULLBACK注:第一次對東京的空襲發生在44年11月1號,到十一月底,經過一系列嘗試性空襲後,鑒於日軍火力太強,美軍暫停了對東京的空襲)。有關這一地區的兵力配置由於涉及第一個高射炮師團的建立,所以我們放到下個章節中重點論述。

四,第一高射炮師團的成立。

至1944年底,部署在日本本土的獨立高射炮部隊,光聯隊級別的單位就已經達到了30個以上。而且其規模還在不斷的擴充之中。這種情況下,舊有的旅團級別顯然已經無法有效的對部隊進行指揮了。因此在1944年12月26日,根據陸軍命令第1211號(PULLBACK注:即通常所說的“大陸令”),第一高射炮師團正式編成。

第一高射炮師團的編成難度並不大,因為這次編成基本上只是將已經有的部隊合成到一個大的建制下。所改變最大的無非是指揮結構上的調整而已。被編入第一師團的部隊,基本都是駐防在東京地區的部隊,因此也沒有多少調動和移防方面的問題。總體來說,由於第一高射炮師團的建立,東京地區的防空水準是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的。

在組建初期,第一防空師團的作戰序列如下:

師團長:神岡隆司中將

所轄部隊:

高射炮第111聯隊:駐防地:東京北部地方(安行)。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7中隊,80毫米高射炮4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中隊,探照燈6中隊。

高射炮第112聯隊:駐防地:東京西部地區(成城)。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5中隊,80毫米高射炮4中隊,120毫米高射炮3中隊,探照燈6中隊。

高射炮第113聯隊:駐防地:京濱沿岸地區(川崎)。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6中隊,80毫米高射炮4中隊,120毫米高射炮2中隊,探照燈4中隊。高射炮第114聯隊:駐防地:東京沿岸地區(月島)。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中隊,80毫米高射炮6中隊,120毫米高射炮3中隊,探照燈3中隊。

高射炮第115聯隊:駐防地:東京東部地區(師川)。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4中隊,80毫米高射炮8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中隊,探照燈6中隊。

高射炮第116聯隊:駐防地:東京西部地區(成增)。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5中隊,80毫米高射炮6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中隊,探照燈6中隊。

高射炮第117聯隊:駐防地:橫濱地區(野毛山)。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5中隊,80毫米高射炮5中隊,120毫米高射炮2中隊,探照燈3中隊。

高射炮第118聯隊:駐防地:山手地區(後樂園)。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6中隊,80毫米高射炮1中隊,探照燈3中隊。

高射炮第24聯隊:聯隊指揮部和所屬第二大隊歸北部軍指揮,而第一大隊和第三大隊(總共6個70毫米高射炮中隊)守備天皇的皇宮。

野戰高射炮第95大隊:駐防地:大宮。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野戰高射炮第96大隊:駐防地:宇都宮。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1大隊:駐防地:新瀉。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2大隊:駐防地:立川。裝備有:80毫米高射炮4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3大隊:駐防地:國分。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探照燈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大隊:駐防地:太田。裝備有: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4大隊:駐防地:大宮。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9大隊:駐防地:福生。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8中隊:駐防地:日立。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9中隊:駐防地:日光。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50中隊:駐防地:三崎。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51中隊:駐防地:大井。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1大隊:擔任皇宮周遍地區的直接防禦。裝備有多聯裝小口徑高射炮4個中隊,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2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4大隊:駐防地:川崎。裝備有:多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大隊:駐防地:市穀。裝備有: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4個中隊。

近衛小口徑高射炮第1大隊:駐防地:天皇皇宮。裝備有:多聯裝小口徑高射炮7個中隊,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2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中隊:駐防地:三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中隊:駐防地:酒匈川大橋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2中隊:駐防地:新瀉港。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3中隊:駐防地:鬼怒川大橋。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4中隊:駐防地:長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6中隊:駐防地:千手發電廠。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34中隊:駐防地:柏崎。

探照燈第一聯隊:駐防地:久保山。裝備有9個探照燈中隊。

獨立探照燈第1大隊:駐防地:大宮。裝備有2個探照燈中隊。

第1阻攔氣球隊:駐防地:皇宮。擁有阻攔氣球約30個。

(以上內容為1945年6月前的裝備水準)

以上防空部隊的基本建制總和計為:70毫米高射炮64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52個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4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30個中隊,探照燈48個中隊(探照燈部隊中,另有5條部署在東京灣內的探照燈船,分別歸高射炮113和114聯隊指揮。每條探照燈船都是中隊編制)。

從裝備數量來說,第一高射炮師團總共擁有高射炮600~700門,探照燈250部。另外直接指揮著超過70台雷達(接收站)。考慮到在戰爭期間日本的高射炮產量並不大。(產量大約為:八八式70毫米高射炮2000門多一些,九九式,三式和四式全部加起來大約有1000~1500門的樣子)

全國高射炮的1/6~1/7集中在這裡,可以看出此時的東京地區的防空火力之集中水準了。但是從絕對數量上來看,真正對美軍重型轟炸機威脅比較大的80毫米以上口徑高射炮只占裝備總數的31%。所以,實際對於美軍空襲的攔截效果是比較差的

(PULLBACK注:雖然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東京的防空水準遠不如柏林,莫斯科和倫敦。但是這並不是東京全部的防空火力。由於東京靠海,因此有一半的防空任務是由海軍的艦艇來完成的。)

五,末期,高射炮師團的增加和部署情況。

在東京成立了第一高射炮師團後,緊接著成立高射炮師團的地區是京都和阪神地區。和東京的情況非常的類似,這兩個地區原來就有實力相對雄厚的高射炮兵部隊部署,因此升級成師團的話,在兵力上是不成問題的。同時,由於這兩個地區也是美軍的戰略轟炸所重點攻擊的的確,因此,成立師團級部隊,並進一步加強地區防空能力,就成了非常必要的行動了。

第二高射炮師團成立於名古屋,時間是在1945年的5月份(可能是6號。不確定)。第二高射炮師團的核心是原部署在名古屋的“名古屋高射炮隊”。通過在其基礎上加強了一些獨立高射炮部隊後,第二高射炮師團的規模雖然還不能和第一高射炮師團相比,但是也遠大于原來的旅團建制了。(PULLBACK注:第一高射炮師團的規模是個特例。因為要防禦的是又大又重要的東京,所以第一高射炮師團的兵力幾乎是其他高射炮師團的兩倍有餘)。

本來第二高射炮師團的成立應該是在1945年初完成的。但是1944年12月7號的東海大DZ,以及1945年1月13日的三河大DZ,對名古屋地區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不僅這一地區的工廠大範圍的停產,連道路交通也一度中斷。而更倒楣的是(PULLBACK注:更活該的是):從1954年3月份開始,美國人開始使用RS彈對付名古屋。在3月12日,19日,和25日三天中,每天都有規模超過300架的大機群對名古屋發動“RS彈攻勢”。由於美軍的B29特意將飛行高度降低,所以轟炸的精度非常高。駐防名古屋的防空部隊雖然進行了激烈的頑抗,但是兵力上的差距決定了他們根本無法阻止美軍的行動。(這三天裡其總的防空戰果僅僅是“擊落17架,擊傷65架以上”的水準,可見防空火力之無力了。)

經過這一系列的波折,5月6日,在名古屋大火的廢墟上,第二高射炮師團建立了~

第二高射炮師團編成是在“名古屋高射炮隊”基礎上建立的,除了繼承了“名古屋高射炮隊”的全部單位外,還增加了以下單位:

野戰高射炮第87大隊:駐防地:靜岡。裝備為: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5大隊:駐防地:宇治山。裝備為: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探照燈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12大隊:駐防地:清水。裝備為:7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野戰高射炮第52中隊:駐防地:一宮。裝備為: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野戰高射炮第53中隊:駐防地:大垣。裝備為: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野戰高射炮第54中隊:駐防地:天龍川。裝備為:7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3中隊:駐防地:天龍川。裝備為: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4中隊:駐防地:長良川。裝備為: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5中隊:駐防地:輯斐川。裝備為: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42中隊:駐防地:木曾川。裝備為: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43中隊:駐防地:矢作川。裝備為: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44中隊:駐防地:名古屋船廠。裝備為:雙聯裝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

從上面的編制表中可以看出,加強的部隊大部分是裝備中小口徑高射炮的部隊。這主要是由於兩個方面的原因:1)大口徑高射炮產量不足,不得不用中口徑高射炮來湊數。此時為了彌補數量上的不足,日軍甚至將不少一戰時期的十一式70毫米高射炮都用上了。2)此時(5月份以後),美國航母的艦載機也開始投入對日本的空襲中了。相比於B29的毀滅性打擊,這些小型飛機無孔不入的攻擊更令日本人頭疼。而且小型飛機可以進行相對精確的攻擊,對於橋樑和鐵路的打擊極為有效。這就迫使日本軍方大量加強小口徑高射炮的部署。上面的編制表中的部署在:“XX川”的高射炮部隊,都是部署在河流上的重要橋樑上的。目的就是為了阻止美軍的艦載機破壞橋樑和交通線。(PULLBACK注: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此時名古屋已經被燒的差不多了~所以美軍認為它的價值不大,已經放鬆高空的轟炸壓力了~)

相對於名古屋來說,大阪的重工廠相對教少(PULLBACK注:名古屋是日本的飛機制.造中心,如生產零式戰鬥機的三菱就在名古屋),因此大阪受到轟炸的時間也稍微晚一些。直到1945年的二月份,美軍才開始對大阪進行大規模轟炸。

不過,相對的,大阪由於老式的木制建築多,因此對這個地區的RS彈空襲開始是很早的。從3月15號開始,美軍飛機開始對大阪進行200架以上的大機群RS彈突擊。僅3月15號一天的轟炸,就燒毀了大阪1/4的城區。16日的夜間空襲,則將同樣規模的RS彈扔到了神戶。

為了遏止美軍進一步摧毀這個重要的經濟中心。1945年5月6日,第三高射炮師團在大阪成立。和同時成立的第二高射炮師團一樣。第三師團也是在原“中部高射炮集群”的基礎上增加補充部隊後建立起來的。兩者的規模也非常接近。

第三高射炮師團在“中部高射炮集群”基礎上增加的部隊有:

獨立高射炮第22大隊:駐防地:宇品港。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5大隊:駐防地:新居濱。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47中隊:駐防地:大阪市城區。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48中隊:駐防地:守口。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49中隊:駐防地:神戶市城區。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50中隊:計畫中的單位,戰爭結束時還沒有組建起來。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51中隊:同樣為計畫中的單位,戰爭結束時還沒有組建起來。

第三高射炮師團的戰鬥力是所有4個獨立高射炮師團中最薄弱的一個。這主要是因為對大阪和神戶的RS彈攻擊中防空部隊同樣損失慘重的緣故。例如在最薄弱的時期,大阪和神戶能作戰的高射炮部隊加起來也只有8個大隊而已~。同時,由於負責制.造大口徑高射炮的大阪兵器制.造所也在空襲中被摧毀,因此日本高射炮部隊的戰損補充能力和部隊擴充速度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PULLBACK注:其實也無所謂。此時已經是1945年5月份了,德國已經投降。是個有點頭腦的人就可以看出來,日本已經是敗局已定)

然後要說的,也就是日本最後一個高射炮師團:在北九洲成立的第四高射炮師團。和其他三個高射炮師團成立的基礎一樣。第四高射炮師團的前身就是駐防北九洲地區的“西部高射炮集群”。不過,不一樣的是,其他三個高射炮師團的成立,都是為了對抗美軍的空襲。而第四高射炮師團的成立,則除了對抗空襲的需要外,還包含有防禦美軍登陸的因素。(當時日本軍方判斷美軍會先在北九洲地區登陸,然後再進攻其他地區)。由於有了這種考慮,第四高射炮師團在建制上採用了相當靈活的“大建制,小部隊”模式。將所指揮的部隊分成若干個小的防空集群,分別駐守各個要點。

第四高射炮師團編制及具體配置情況如下:

師團長 依藤范治中將

(他的指揮部設立在第五十七軍的高射砲隊)

師團直屬單位:

高射炮第136聯隊:駐防地:都城。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8個中隊(其中75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4個中隊。

高射炮第131聯隊第2大隊:駐防地:鹿兒島。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其中75毫米高射炮一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3大隊:駐防地:夜越。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1中隊。

野戰高射炮第98大隊:駐防地:知覽。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21大隊:駐防地:都城。規模2個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55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56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2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6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7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31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32中隊:駐防地:都城。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33中隊:駐防地:都城。

第四高射炮師團 北九洲高射炮隊

部隊長 飯塚國松大佐(本人還兼任高射炮132聯隊聯隊長)

(此時的北九洲高射炮和之前的是兩回事。建制上是第四高射炮師團的部隊,但在運用上,是作為第十六方面軍的軍直轄部隊存在的)

高射炮第131聯隊: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4個中隊(其中75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6個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小口徑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5個中隊。

高射炮第132聯隊: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12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探照燈12個中隊。

高射炮第133聯隊混合大隊: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100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探照燈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43大隊:裝備有:7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24大隊:裝備有: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21大隊第一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28中隊;

第21攔阻氣球隊。

第四高射炮師團 博多高射砲隊

部隊張 池邊榮弘大佐(其本人還兼任高射炮133聯隊聯隊長)

(該部隊在運用上,是作為第五六軍直屬高射炮隊進行指揮的)

高射炮第133聯隊: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10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獨立高射炮第24大隊第4中隊

獨立小口徑高射炮第11中隊

獨立探照燈第21大隊

第四高射炮師團 長崎高射砲隊

部隊長 岡村高政大佐(本人兼任高射炮134聯隊聯隊長)

高射炮第134聯隊:裝備有: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100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

第四高射炮師團 久留米師團管區高射砲隊

部隊長 依都莊二少佐(兼任獨立高射炮第21大隊隊長)

(該部隊被分配在久留米師團管區內,由師團直接指揮作戰)

獨立高射炮第21大隊: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1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3個中隊。

高射炮第131聯隊第3中隊

高射砲第134聯隊第6中隊

第四高射炮師團 熊本師團管區高射砲隊

部隊長 小河武雄大尉(兼任高射炮第132聯隊第2大隊隊長)

(該部隊由熊本師團直接指揮作戰)

高射炮第132聯隊第2大隊:裝備有:75毫米高射炮2個中隊,80毫米高射炮5個中隊

小口徑高射炮第21大隊第6中隊。

總的來說,第四高射炮師團的編制內大約有270門以上的大口徑高射炮----這個數量基本也就是整個九州的大口徑高射炮數量----。在北九洲防空圈重點建設之前,這些高射炮大都集中在原“西部高射炮集群”駐守的範圍內(拱衛八幡煉鋼廠)。此時,北九洲地區的高射炮數量只有120門。後來,隨著北九洲抗登陸計畫的執行,以及美軍對八幡煉鋼廠的空襲的減弱(45年5月後,八幡煉鋼廠已經基本被徹底摧毀了),第四師團的防空重點開始向北九洲抗登陸區轉移。

在北九洲抗登陸區部署的高射炮部隊的特點是直接配屬給所在地的陸軍部隊來指揮。由於在對抗轟炸九州的B29和航空母艦艦載機的同時,還要承擔著干擾B29對日本瀨戶內海佈雷的任務,所以這一時期的第四高射炮師團,實際上是所有高射炮師團中最忙碌的部隊。光戰爭結束前的3個多月裡,各部隊有記載的作戰次數總計就達到了8000多次。

8月日本遭到原子彈的襲擊。其實原子彈的空襲造成的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讓日本的一切防空努力都徹底無效了。一架飛機一次就可以摧毀一個城市,在這種摧毀效率面前,日本防空部隊的防空效率無疑是可憐的。因此,也就令日本人產生了一種“完全沒有抵抗能力”的感覺~這大概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絕望”吧~。

1945年9月2日,東京灣簽字儀式宣告了日本的正式投降。儀式結束時,數百架美國飛機以整齊的佇列飛越了密蘇裡號上空。飛行員輕鬆的如同在郊遊-----此時,在這個被征服的國度,已經不會再有高射炮彈射向他們了~------

(PULLBACK總結:

從日本高射炮的發展歷程來看-“不重視”這個詞應該是在所有的方面都得到了體現的。從編制上來說,獨立的重型高炮部隊直到45年初才開始成立,而統一指揮全國防空作戰的防空指揮部卻一直在花費大把時間和陸軍進行權力 方面的爭鬥。從設備上來說,80毫米以上的高射炮,在整個戰爭期間日軍也只生產了1000門左右。相對的,德國陸軍光88毫米高射炮就在戰爭期間得到了1000門以上,這還不包括分配給空軍的88毫米高射炮。從人員培訓來說,僅有的下志津防空學校直到37年才成立,這種對技術兵種嚴重輕視的態度,本身就決定了日本高射炮部隊的落後。

不過,總的來說,日本防空部隊的演進還是能夠對延緩戰敗起到一定作用的。從42年開始執行的集中防禦策略也有相當高明的遠見。只是局限於自身實力,才沒有能產生多大的戰果。不過,即便是這樣,美國人也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耗費了相當於一個邁哈頓計畫的經費和數以千計的空勤人員的生命,才逐漸摧毀了日本的工業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的高射炮部隊,還是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