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師大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語文學科測試題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溫馨提示:現在距離教師資格證考試只有23天, 因為很多同學報考語文學科的教師資格證, 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題目, 同學們先看下考試都有哪些題型, 複習的時候心理也有底。 其他學科的可以私信小編哦!在最後的時刻一定要堅持住!加油!衝刺班馬上開課了, 你複習到哪裡了呢?想上課可以來北師大學校哦!

北師大教師資格證

題目:

1. 某必修教材編排有評說歷史的專題“歷史的回聲”, 按照該教材“專題內容”單元構成的方式, 下列課文屬於該專題的是( )。

A. 《蘇武牧羊》

B. 《阿房宮賦》

C. 《赤壁之戰》

D. 《燭之武退秦師》

2. 在校本課程“成語智慧”的學習中, 有同學請教“韋編三絕”“聞雞起舞”“洛陽紙貴”三個成語分別涉及的人物。 老師的回答, 正確的是( )。

A. 孔子 班超 白居易

B. 司馬光 祖逖 白居易

C. 司馬光 班超 左思

D. 孔子 祖逖 白居易

3. 依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外閱讀”的教學建議, 下列教學行為, 合適的是( )。

A. 教師適時推薦文化品味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

B. 教師把每週週五的一節語文課安排為課外閱讀固定課時

C. 教師讓學生至少讀五本“文學名著簡介”, 並寫讀後感

D. 教師讓不願讀《巴黎聖母院》的學生欣賞同名改編電影

4. 教師開設了“審美修辭”的課程。 該課程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規定的選修課程系列中,

所屬的系列是( )。

A. 詩歌與散文

B. 小說與戲劇

C. 語言文字應用

D. 文化論著研讀

5. 在“文明旅遊”綜合性時間活動中, 教師請學生運用幽默語言提示人們愛護草地, 下列學生表達合于要求的是( )。

A. 小草有生命, 足下請留情

B. 小草長得好, 路過繞一繞

C. 小草綠油油, 愛惜記心頭

D. 眼前芳香草, 千萬莫醉倒

6. 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歌行體作品。 下列不適合的是( )。

A.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B. 《琵琶行》

C. 《商山早行》

D. 《春江花月夜》

7. 作文修改課上, 師生根據作文情況各自提出問題, 然後圍繞所提問題展開講評、討論。 對該做法的分析, 合適的是( )。

A. 學生參與講評, 是為了減輕教師的負擔

B. 師生共同討論, 有利於化解師生的矛盾

C. 師生全程合作, 凸顯了寫作過程的評價

D. 評價主題多元, 可轉變師生的評價理念

8. 教學《荷塘月色》, 教師展示“婀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等多種狀態荷花圖片, 請學生流覽以感受課文中描寫荷花的文字。 對該做法的分析, 正確的是( )。

A. 教師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

B. 教師説明學生理解了語言的深層內涵

C. 教師通過比較提升了學生語言感悟力

D. 教師有較強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意識

9. 教師請學生每節課前輪流做“五分鐘演講”, 眼睛內容是最近閱讀某名著的感想。 對該做法的分析, 不正確的是( )。

A. 演講訓練序列化

B. 演講訓練常規化

C. 演講訓練生活化

D. 演講訓練綜合化

10. 教學《再別康橋》時, 教師播放以《再別康橋》為歌詞的歌曲, 讓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

把握詩歌的情感。 對該做法的分析, 合適的是( )。

A. 教師準確落實了學生學習是個的目標

B. 教師清楚區分了音樂旋律與詩歌的節奏

C. 教師所用資源未能形象地表現是個節奏

D. 教師不宜借用音像教材教學《再別康橋》

答案與解析

1.【答案】B【解析】A項, 《蘇武牧羊》節選自《漢書·蘇武傳》, 取材自史事“蘇武杖漢節牧羊”。 坐著重在記敘蘇武出使匈奴、身陷匈奴, 後歷盡艱辛、飽受苦難, 持節19年而不改其志的歷史典故, 突出蘇武“威武不屈”的操守, 但並未對這一典故及人物進行評說, 故不選。 B項, 《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 杜牧借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 生動形象地總結出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 並以此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

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時濟俗的情懷。 《阿房宮賦》是評說歷史的文章。 C項, 《赤壁之戰》出自北宋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 本文詳細記載了赤壁之戰的全過程, 其中又以描述戰前準備為主。 坐著重點描述了戰略決策的巧妙運用、孫劉聯盟的結成過程以及最終抗曹計策的制定, 但並未對這段歷史多作品評, 故不選。 D項, 《燭之武退秦師》記述的是西元前630年, 秦、晉尋釁合攻鄭國, 而鄭國燭之武隻身涉險與秦穆公交涉, 最終以不卑不亢之態、剖析利弊之言, 退秦國之兵的史實。 文中也無品評之論, 故不選。 本題當選B項。

2.【答案】D【解析】“韋編三絕”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常用以比喻讀書勤奮。 《史記》言“孔子晚而喜《易》”“讀《易》, 韋編三絕”,即讚頌孔子為研究《周易》而反復翻讀,以致串連竹簡的牛皮繩都被磨斷了好多次。“聞雞起舞”最早出自《晉書·祖逖傳》,用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晉書》中記載,祖傳東晉十七將領祖逖在年輕時便立志報國,為精進武藝,振奮精神,半夜一聽到雞鳴,就與好友披衣起床,拔劍練武。“洛陽紙貴”出自《晉書·左思傳》,比喻作品風行一時,廣為流傳。《晉書》中記載:西晉時期左思《三都賦》經歷曲折後為世人所知,風靡京都,盛行一時,“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故本題當選D項。

3.【答案】A【解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第三部分“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故A項表述正確。B項,教師的課外閱讀教學應根據學情靈活進行課時調整與安排,“把每週五的第一節語文課安排為固定課時”的做法並不合適。C項,《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高中必修課程目標“閱讀與鑒賞”中指出,學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此外,教師在課外閱讀教學過程中,也應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僅要求學生“寫讀後感”的方式過於單一。D項,僅僅依靠欣賞同名改編電影,而不對閱讀文本本身展開更深層次的分析與討論,無法達到課外閱讀活動的目的。故本題當選A項。

4.【答案】C【解析】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學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修辭屬於語言文學基礎知識,選修語言文字應用課程旨在説明學生在生活中和跨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審美修辭是較為高級的、與美學相結合的關於修辭的概念,符合語言文字應用的條件。故本題當選C項。

5.【答案】D【解析】題幹要求“運用幽默語言”來提示有人愛護草地,不能隨意踩壓小草,意在考查考生對語體的理解以及對修辭的應用。選項中,A、B、C三項雖然讀來都有節奏美,尾字均押韻,但表達方式卻過於直白;D項以“芳草香”突出花草的芳香與可愛,以“莫醉倒”誇張修辭花草芳香的影響與作用,並暗示人們不要因為流連花草而踩踏壓壞了草地,委婉幽默。故本題當選D項。

6.【答案】C【解析】歌行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篇幅長短靈活;②保留有古樂府敘事的特點,將記人物、記言談、發議論、抒感慨融為一體,內容充實生動;③衝破格律詩對格律、音韻的要求,平仄不拘;④句式比較靈活,一般是七言,也有以七言為主,穿插三、五、九言的句子;⑤詩歌命名中通常有“歌”“行”“歌行”等字眼。A、B、D三項均為歌行體作品,C項《商山早行》屬於五言律詩。故本題當選C項。

7.【答案】D【解析】學生參與講評,是教師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而不是以減輕教師負擔為目的的,A項說法錯誤。師生根據作文情況提出各自的問題,共同分析討論,目的在於通過合作多角度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寫作能力和作文評價水準,B項說法錯誤。題幹所述作文教學並非是寫作過程教學,而是完成寫作後進行的作文修改教學,C項說法錯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評價建議中提出要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是當前評價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語文課程評價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知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教師讓學生參與講評,有利於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轉變師生的評價理念,D項說法正確。故本題當選D項。

8.【答案】C【解析】題幹中教師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通過對比展示多種狀態下的荷花圖片,方便學生直接感知荷花的形態與情韻,有效體會課文中描寫荷花的文字,提升對課文的感悟力。故C項說法正確。題幹中教師要求學生流覽感受文中描寫荷花的文字,並不能直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教師未對描寫荷花的文句進行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故無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涵;教師重在引導學生感悟文字,而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本題當選C項。

9.【答案】D【解析】題幹中“輪流”一次體現出演講訓練的序列化;“每節課”一詞體現出演講訓練的常規化;“最近閱讀”這一限定體現出演講訓練的生活化。“綜合化”在題中並未得到體現。故本題當選D項。

10.【答案】C【解析】詩歌教學過程中,反復吟誦詩歌是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節奏、韻律,體會詩人情感的最佳方式。A項,題幹中教師讓學生體會詩歌節奏,把握詩歌的情感,但僅通過播放同詞歌曲的方式,是無法實現該教學目標的,故A項說法錯誤。B項,教師用播放同詞歌曲的方式完全代替了學生朗誦,這體現出教師並未能明確區分出音樂旋律與詩歌節奏的區別,故B項說法錯誤。C項,教師雖然應用音訊資源來輔助教學,但是個的朗讀節奏和歌曲旋律並不一致,以聽歌代替朗誦,反客為主,混淆了學生對於音樂旋律與詩歌節奏的認識;並且未對朗誦技巧進行引導教學,所以學生未能形象感知詩歌節奏,故C項說法正確。D項,教師可以根據《再別康橋》一課的學情,以恰當的方式運用合理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進行教學,D項說法過於片面。本題當選C項。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專注教師資格證、教師考編、心理諮詢師、學歷提升、園長證課程輔導,你的教師夢,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來圓!

韋編三絕”,即讚頌孔子為研究《周易》而反復翻讀,以致串連竹簡的牛皮繩都被磨斷了好多次。“聞雞起舞”最早出自《晉書·祖逖傳》,用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晉書》中記載,祖傳東晉十七將領祖逖在年輕時便立志報國,為精進武藝,振奮精神,半夜一聽到雞鳴,就與好友披衣起床,拔劍練武。“洛陽紙貴”出自《晉書·左思傳》,比喻作品風行一時,廣為流傳。《晉書》中記載:西晉時期左思《三都賦》經歷曲折後為世人所知,風靡京都,盛行一時,“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故本題當選D項。

3.【答案】A【解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第三部分“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故A項表述正確。B項,教師的課外閱讀教學應根據學情靈活進行課時調整與安排,“把每週五的第一節語文課安排為固定課時”的做法並不合適。C項,《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高中必修課程目標“閱讀與鑒賞”中指出,學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此外,教師在課外閱讀教學過程中,也應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僅要求學生“寫讀後感”的方式過於單一。D項,僅僅依靠欣賞同名改編電影,而不對閱讀文本本身展開更深層次的分析與討論,無法達到課外閱讀活動的目的。故本題當選A項。

4.【答案】C【解析】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學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修辭屬於語言文學基礎知識,選修語言文字應用課程旨在説明學生在生活中和跨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審美修辭是較為高級的、與美學相結合的關於修辭的概念,符合語言文字應用的條件。故本題當選C項。

5.【答案】D【解析】題幹要求“運用幽默語言”來提示有人愛護草地,不能隨意踩壓小草,意在考查考生對語體的理解以及對修辭的應用。選項中,A、B、C三項雖然讀來都有節奏美,尾字均押韻,但表達方式卻過於直白;D項以“芳草香”突出花草的芳香與可愛,以“莫醉倒”誇張修辭花草芳香的影響與作用,並暗示人們不要因為流連花草而踩踏壓壞了草地,委婉幽默。故本題當選D項。

6.【答案】C【解析】歌行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篇幅長短靈活;②保留有古樂府敘事的特點,將記人物、記言談、發議論、抒感慨融為一體,內容充實生動;③衝破格律詩對格律、音韻的要求,平仄不拘;④句式比較靈活,一般是七言,也有以七言為主,穿插三、五、九言的句子;⑤詩歌命名中通常有“歌”“行”“歌行”等字眼。A、B、D三項均為歌行體作品,C項《商山早行》屬於五言律詩。故本題當選C項。

7.【答案】D【解析】學生參與講評,是教師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而不是以減輕教師負擔為目的的,A項說法錯誤。師生根據作文情況提出各自的問題,共同分析討論,目的在於通過合作多角度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寫作能力和作文評價水準,B項說法錯誤。題幹所述作文教學並非是寫作過程教學,而是完成寫作後進行的作文修改教學,C項說法錯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評價建議中提出要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是當前評價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語文課程評價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知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教師讓學生參與講評,有利於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轉變師生的評價理念,D項說法正確。故本題當選D項。

8.【答案】C【解析】題幹中教師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通過對比展示多種狀態下的荷花圖片,方便學生直接感知荷花的形態與情韻,有效體會課文中描寫荷花的文字,提升對課文的感悟力。故C項說法正確。題幹中教師要求學生流覽感受文中描寫荷花的文字,並不能直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教師未對描寫荷花的文句進行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故無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涵;教師重在引導學生感悟文字,而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本題當選C項。

9.【答案】D【解析】題幹中“輪流”一次體現出演講訓練的序列化;“每節課”一詞體現出演講訓練的常規化;“最近閱讀”這一限定體現出演講訓練的生活化。“綜合化”在題中並未得到體現。故本題當選D項。

10.【答案】C【解析】詩歌教學過程中,反復吟誦詩歌是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節奏、韻律,體會詩人情感的最佳方式。A項,題幹中教師讓學生體會詩歌節奏,把握詩歌的情感,但僅通過播放同詞歌曲的方式,是無法實現該教學目標的,故A項說法錯誤。B項,教師用播放同詞歌曲的方式完全代替了學生朗誦,這體現出教師並未能明確區分出音樂旋律與詩歌節奏的區別,故B項說法錯誤。C項,教師雖然應用音訊資源來輔助教學,但是個的朗讀節奏和歌曲旋律並不一致,以聽歌代替朗誦,反客為主,混淆了學生對於音樂旋律與詩歌節奏的認識;並且未對朗誦技巧進行引導教學,所以學生未能形象感知詩歌節奏,故C項說法正確。D項,教師可以根據《再別康橋》一課的學情,以恰當的方式運用合理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進行教學,D項說法過於片面。本題當選C項。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專注教師資格證、教師考編、心理諮詢師、學歷提升、園長證課程輔導,你的教師夢,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來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