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標巴菲特推崇的私募基金 厚生投資與食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立美元基金俱樂部

厚生投資創始合夥人王航

厚生投資脫胎於新希望集團, 2010年由創始合夥人王航和張天笠共同發起, 是一家專注大農業、泛食品和健康消費領域的投資機構。 王航認為, 厚生投資對標的是3G 資本(3G Capital), 一家備受巴菲特推崇的並購私募基金, 在食品消費領域收購多家知名跨國公司, 包括漢堡王、百威啤酒、亨氏等等。 跟3G資本相同, 王航表示厚生投資並不追求短期回報。 他曾對媒體表示, “厚生不是短跑運動員, 是中長跑運動員。 ”

3月, 厚生投資宣佈第三期美元基金超募完成, 共募集4.5億美元。 在LP的名單中, 除了新希望之外,

還出現了泛海、京東、Asia Alternatives、IFC等公司或是母基金的身影。 其中, 亞洲最大的母基金之一Asia Alternatives成為本輪的最大出資人, 份額已經超過了新希望。 同時, 這期美元基金的LP隊伍中還出現了食品產業鏈上下游的公司, 成為厚生美元基金俱樂部的成員, 包括蒙草、海大、天地一號、物美、海底撈和吉野家。 這些成員將會與厚生投資在專案開發、執行和退出方面合作。 “厚生美元基金加入了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 也為未來被投企業的並購做了準備。 ”王航告訴36氪。 這可能是厚生投資向成為“中國的3G資本”發展的第一步。

以下為36氪專訪厚生投資創始合夥人王航的採訪實錄:

36氪:厚生投資的投資邏輯和佈局是怎樣的?

王:首先, 我們要考慮行業配置。

我們有80%是食品及農業相關投資, 體現我們的sector-focused(產業聚焦);另外20%是機會型投資, 相對集中在健康消費領域;第二個考慮是專案階段的配置, 就是早期、成長期和成熟期的配置, 大概是10%, 50%和40%。 這是我們思考的第一個邏輯。

另一方面, 我們要成為行業裡有獨特能力的機構, 所以我們在農業和食品領域做價值鏈上的梳理和把握。 農業—食品—消費, 我們對食品這一端進行了豐富, 包括食品工業化和食品流通、供應鏈。 所以是農業、食品工業化和食品供應鏈、最後到消費端, 順著這個來做佈局。

在農業領域, 我們不可能去投傳統農業, 不做重養殖業。 以前瞻的視角看農業發展, 我們認為機會在數字農業和設施農業。 數位農業就是用大資料的方法來改造和提升農業的運行效率,

這是我們看的重點。

在食品領域, 一部分是食品工業化。 我們看中優質食材和優質調味, 這和下游安全、健康、美味、方便的需求是結合的。 再往下走是食品供應鏈的問題, 比如中央廚房, 比如我們投資的北京新發地。 在整個供應鏈裡共同配送的概念很重要, 如何建立供應鏈能夠讓物流效率、商流效率最高, 這是核心。

消費者這一端, 如何建立品牌、提供良好的服務要和資料結合。 比如電商裡發現客戶的需求, 為下一代產品提供基礎, 這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36氪:厚生投資的項目源都是從哪些方面來?

王:找項目我們是兩條線來找。 一條線是我們逐一拜訪, 比如說中國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一千多家,

我們大概走過四百多家, 這個過程中會聽到很多行業資訊。 第二是我們進行研究, 分析行業細分的每個環節的邏輯和重心是什麼。

36氪:厚生投資本身脫胎於新希望集團, 在農業和食品領域投資了幾十個專案, 能具體舉個例子來解釋厚生基於在這些領域積累的行業經驗和分析所作出的投資判斷嗎?

王:比如我們收購澳洲牛肉加工商KPC。 收購這家公司有幾層原因, 第一層我們對行業進行研究後, 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牛肉產業鏈面臨巨大挑戰。 很多人現在在追這個行業, 認為國內牛價高, 殺牛的就很掙錢, 養牛的也很掙錢。 但是很多中國殺牛的、養牛的都不掙錢。

一頭牛殺完以後, 必須把每一個部位都能快速地賣出去,

賣到合適的地方去。 如果有的部位能賣出去, 有的部位賣不出去就是賠錢的。 中國很多牛肉企業沒有辦法把每個部位都賣到合適的地方。 表面上, 你看到這塊肉的價格很高;但你沒有看到倉庫裡還有半頭牛在那凍著。 同樣, 上游養牛的也不掙錢, 因為養殖的技術太差, 成本太高。 我們從這種調查中得出判斷, 需要將眼光轉到海外, 在海外找中國最可靠的肉牛供應基地。 我們看了一圈, 發現澳洲環境最乾淨, 但是成本比南美高。 綜合匯率、商務環境和食品安全這些因素, 我們覺得這個地方可能會是一個好的基地和來源。 所以我們去看澳洲的項目。 調查的時候, 除了看到牛肉品質很好, 價格很高這些資訊之外, 我們還要求到倉庫裡看一看。調查結果各方面都很滿意,我們第一時間就把它拿下。因為之前已經有研究做基礎,就不要再去琢磨別的東西。所以我們當時動作非常快,三個月之內,包括海外並購架構、融資等,全部做完。

36氪:厚生投資出於什麼考慮從新希望獨立出來?

王:首先我們覺得投資要專業化,組織要專業化。另一方面,團隊薪酬激勵和績效的方案如果放在產業體系組織裡可能也不一定相融。

36氪:會考慮到市場化運營對募資的影響嗎?

王:是這樣的。從LP來講,內心相對是有一些矛盾,他們有一個認知過程。一開始,很多LP喜歡機會型的(基金),投資面比較廣;但中國市場快速變化,他(LP)後面會找sector fund,這些在某方面有專長,在某些行業有深度理解的基金。因為市場越來越細分,參與者越來越多。我們融第一期美元基金的時候,有些LP就不太認sector fund,他們認為,有好的機會、條件,為什麼不做機會型的投資呢?農業是能挖出東西來,但也許挖不出最好的東西,為什麼不去找最好的東西來挖呢?

36氪:當時的LP希望你們看更廣泛的投資領域嗎?

王:什麼都看,反正就靠自己的人脈,靠你的關係去抓吧。但其實現在他們就會覺得sector fund是對的,不一定什麼都投。一個機構說他什麼都會做,這除非碰運氣。所以對LP來講,是投概率還是投運氣?我肯定投概率。Sector fund的概率會高一些,農業和食品這個行業也不錯。新希望是我們重要的戰略合作者,三十幾年深耕農業,根深葉茂,組織體系完整、龐大,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源,這也是我們合作的價值。但另一方面,LP希望厚生的團隊有一個發動機能夠自我激勵,而不是靠外來激勵來推動。所以和新希望的這種關係需要有,同時厚生自己又需要有專業上的獨立性和組織性。

36氪:厚生投資這期美元基金加入了一些產業鏈、上下游的公司作為LP,包括物美、海底撈和吉野家等公司,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王:我們叫做厚生CLUB,也是我們這個基金的創新。我們順著產業鏈找,從上游做種植、養殖,到下游做調味、餐飲和零售的公司。我當時想找一個做食品加工的企業,沒有找到太合適的。後來就碰到了EVONIK,是德國非常大的產業集團。他們在科技方面有很多創新,每一次來跟我講很多技術進步的東西,很有感染力,現在也是我們這厚生CLUB的成員。第一,通過和他們溝通,我們可以獲得很多市場情報、資訊;在做一些專業項目的時候,他們可以幫著來做一些分析、諮詢。第二,我們未來的一些專案退出,他們可能會成為一個收購對象。

36氪:厚生投資的團隊成員背景是什麼樣?

王:團隊原來的核心是新希望的投資者,後面加入的同事的背景都比較多元,有律師、法官出身,還有從四大、以及其他投資機構出來的。團隊現在差不多是30個人。像我們的合夥人張天笠先生,他的專業是TMT,也做過諮詢,不是搞農業的。但是他受過諮詢的訓練,所以能很快把複雜問題的關鍵要素梳理出來。這個系統建立起來,回過去和新希望體系裡面做農業的人溝通,兩邊都會覺得很舒服。

36氪:您怎麼看現在農業食品消費在國內的發展?

王:農業食品消費現在處於一個從量到質的轉換過程。過去大家都在看量,怎麼擴量,怎麼滿足客戶。但事實上中國的人均蛋白質和人均卡路里的攝取有可能會進入拐點,所以這個時候重視農業和食品供應的品質是越來越重要的一個事情。

同時,過去農業和食品行業發展主要靠經驗,不斷靠新的經驗和教訓,來教育自己,沒有好的回饋系統。未來農業和食品行業會越來越資料化。

36氪:未來厚生投資會覆蓋更廣的投資賽道嗎?

王:會。說大一點,我們作為投資機構需要幫助產業進步;說小一點,我們要替LP掙錢,這是組織自身的發展需要。我要對我的團隊成員負責,他們還有很多潛力,他們的潛力還需要更大的空間去發揮。

36氪:您之前在新希望集團擔任副總裁的職務,深入到企業運營管理的方方面面,這會讓您在與被投企業溝通時有更多共鳴嗎?

王:我原來在很多企業裡擔任董事,現在陸陸續續辭掉了。我和這些被投企業的管理者有共同語言,有一些(公司管理人)每過幾個月給我打電話談談最近遇到的問題。

我們還要求到倉庫裡看一看。調查結果各方面都很滿意,我們第一時間就把它拿下。因為之前已經有研究做基礎,就不要再去琢磨別的東西。所以我們當時動作非常快,三個月之內,包括海外並購架構、融資等,全部做完。

36氪:厚生投資出於什麼考慮從新希望獨立出來?

王:首先我們覺得投資要專業化,組織要專業化。另一方面,團隊薪酬激勵和績效的方案如果放在產業體系組織裡可能也不一定相融。

36氪:會考慮到市場化運營對募資的影響嗎?

王:是這樣的。從LP來講,內心相對是有一些矛盾,他們有一個認知過程。一開始,很多LP喜歡機會型的(基金),投資面比較廣;但中國市場快速變化,他(LP)後面會找sector fund,這些在某方面有專長,在某些行業有深度理解的基金。因為市場越來越細分,參與者越來越多。我們融第一期美元基金的時候,有些LP就不太認sector fund,他們認為,有好的機會、條件,為什麼不做機會型的投資呢?農業是能挖出東西來,但也許挖不出最好的東西,為什麼不去找最好的東西來挖呢?

36氪:當時的LP希望你們看更廣泛的投資領域嗎?

王:什麼都看,反正就靠自己的人脈,靠你的關係去抓吧。但其實現在他們就會覺得sector fund是對的,不一定什麼都投。一個機構說他什麼都會做,這除非碰運氣。所以對LP來講,是投概率還是投運氣?我肯定投概率。Sector fund的概率會高一些,農業和食品這個行業也不錯。新希望是我們重要的戰略合作者,三十幾年深耕農業,根深葉茂,組織體系完整、龐大,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源,這也是我們合作的價值。但另一方面,LP希望厚生的團隊有一個發動機能夠自我激勵,而不是靠外來激勵來推動。所以和新希望的這種關係需要有,同時厚生自己又需要有專業上的獨立性和組織性。

36氪:厚生投資這期美元基金加入了一些產業鏈、上下游的公司作為LP,包括物美、海底撈和吉野家等公司,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王:我們叫做厚生CLUB,也是我們這個基金的創新。我們順著產業鏈找,從上游做種植、養殖,到下游做調味、餐飲和零售的公司。我當時想找一個做食品加工的企業,沒有找到太合適的。後來就碰到了EVONIK,是德國非常大的產業集團。他們在科技方面有很多創新,每一次來跟我講很多技術進步的東西,很有感染力,現在也是我們這厚生CLUB的成員。第一,通過和他們溝通,我們可以獲得很多市場情報、資訊;在做一些專業項目的時候,他們可以幫著來做一些分析、諮詢。第二,我們未來的一些專案退出,他們可能會成為一個收購對象。

36氪:厚生投資的團隊成員背景是什麼樣?

王:團隊原來的核心是新希望的投資者,後面加入的同事的背景都比較多元,有律師、法官出身,還有從四大、以及其他投資機構出來的。團隊現在差不多是30個人。像我們的合夥人張天笠先生,他的專業是TMT,也做過諮詢,不是搞農業的。但是他受過諮詢的訓練,所以能很快把複雜問題的關鍵要素梳理出來。這個系統建立起來,回過去和新希望體系裡面做農業的人溝通,兩邊都會覺得很舒服。

36氪:您怎麼看現在農業食品消費在國內的發展?

王:農業食品消費現在處於一個從量到質的轉換過程。過去大家都在看量,怎麼擴量,怎麼滿足客戶。但事實上中國的人均蛋白質和人均卡路里的攝取有可能會進入拐點,所以這個時候重視農業和食品供應的品質是越來越重要的一個事情。

同時,過去農業和食品行業發展主要靠經驗,不斷靠新的經驗和教訓,來教育自己,沒有好的回饋系統。未來農業和食品行業會越來越資料化。

36氪:未來厚生投資會覆蓋更廣的投資賽道嗎?

王:會。說大一點,我們作為投資機構需要幫助產業進步;說小一點,我們要替LP掙錢,這是組織自身的發展需要。我要對我的團隊成員負責,他們還有很多潛力,他們的潛力還需要更大的空間去發揮。

36氪:您之前在新希望集團擔任副總裁的職務,深入到企業運營管理的方方面面,這會讓您在與被投企業溝通時有更多共鳴嗎?

王:我原來在很多企業裡擔任董事,現在陸陸續續辭掉了。我和這些被投企業的管理者有共同語言,有一些(公司管理人)每過幾個月給我打電話談談最近遇到的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