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喜迎十九大:新疆阿勒泰“金山銀水”唱和諧“千里畫廊”展幸福

秋季,被譽為“金山銀水”的阿勒泰地區千里畫廊層林盡染,引來國內外遊客觀光攝影;“千里牧遊”的牲畜大轉場陸續拉開帷幕,展現出牧區特有風光。 行走在藍天白雲下的阿勒泰大地上,現代化的蔬菜大棚整齊劃一,標準化的養殖社區錯落有致,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遍佈鄉村,特色農產品龍頭企業生產有序……到處是和諧幸福的畫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以來,阿勒泰地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發展建立在生態安全的基礎上,著力夯基礎、強產業、促創新、優環境,開發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從今年開始,阿勒泰地區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立“以旅遊業為主導產業,牽動一產、托舉二產”的發展思路,實施千里畫廊、千里交通、千里綠廊、千里邊防、千里花海“五大工程”,著力實現“千里畫廊、百村增收、萬戶就業”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站在新的起點上,阿勒泰地區將砥礪奮進,譜寫一段不辱使命、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奮鬥篇章。

旅遊發展促進富民增收

阿勒泰地區立足“生態、冰雪、民俗、邊境”優勢,堅持一體化規劃,差異化發展,將旅遊業作為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來培育,旅遊業實現了快速發展。

尤其是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滑雪愛好者前來。

“3億人上冰雪”,是北京、張家口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提出的宏偉願景。 地處西北邊陲的阿勒泰地區把以冰雪資源為依託的冬季旅遊作為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推動冬季旅遊發展。 在加快發展旅遊業的進程中,阿勒泰地區累計投資近百億元,對喀納斯、可哥托海兩個國家5A級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完善提升,實施了禾木村環境整治、將軍山滑雪場等一批旅遊項目建設,旅遊綜合接待能力得到較大提升,服務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2017年,全地區旅遊專案投入12.6億元,繼續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接待能力。 如今,阿勒泰市通了火車,機場即將完成改擴建。

交通的不斷便捷,解決了“路長旅短”的問題,為旅遊業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9月12日清晨,滿載近900名遊客的黑龍江首開至阿勒泰的“龍泰號”旅遊專列抵達北屯市火車站。

哈爾濱市遊客劉純林說:“這次乘坐專列來新疆旅遊,一路上特別方便。 在兩天的旅遊線路設計上,把我們想去的景點都安排上了,讓我們能感受到阿勒泰的風光之美、民俗之美、人文之美。 ”記者瞭解到,為遏制旅遊價格市場有可能出現的不良勢頭,今年8月,喀納斯景區出臺“限價令”,自限價令實施起,連續12天景區單日遊客數量突破3萬人次。

目前,阿勒泰地區旅遊業直接帶動就業2.6萬人、間接帶動就業7萬人。 僅560家農牧漁家樂就直接、間接帶動就業2萬餘人,人均純收入4萬餘元。

今年以來,阿勒泰地區明確發展思路,嚴禁開荒、開礦,下決心大力發展旅遊業。 如今的可哥托海,已從當年熱火朝天的開礦區域轉變為令人嚮往的旅遊之地。

今年5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可哥托海國家地質公園成為中國第35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憑藉著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淨空淨水淨土”的生態環境,阿勒泰地區吹響了全域旅遊發展新號角。

2016年,阿勒泰市和布林津縣成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下一步,阿勒泰地區將加快“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以新業態拓展發展空間,以新產品增加旅遊亮點,構建連點成線帶面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

現代農業持續提質增效

9月17日,在距離福海縣城4公里的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110座大棚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大棚裡種的豆角伸出了藤蔓,油麥菜鬱鬱蔥蔥。

“我們主打綠色有機食品,周邊鄉鎮的30多戶農民現在依託這些大棚走上了致富路。 比如,一個蘑菇棚一年的收入就在七八萬元,果蔬採摘園一年的收入也有五六萬元。 ”園區負責人趙勇對記者說。

趙勇介紹,今年在黑龍江省的援建下,一個容納5000只雞苗的雞場主體已竣工;新建成的蘑菇生產線已投產,日均生產一萬袋蘑菇。 下一步園區將建立苗木試驗點,發展林果業,進一步打造休閒娛樂採摘園。

在富蘊縣,黑加侖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如今種植規模已超過3萬畝。 隨著幾家黑加侖加工企業的入駐,富蘊縣以黑加侖為主的特色農業已發展成為“種植戶、合作社、企業”密切相關的產業聯合體,上千戶黑加侖種植戶從中受益。該縣庫爾特鄉庫爾特村村民賽丁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庫爾特鄉蘇甯黑加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謝蘇甯的幫助下,他從2013年開始種植黑加侖,去年種植的120畝黑加侖純收入近15萬元。

近幾年,阿勒泰地區充分發揮綠色有機優勢,積極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產業集群化發展。目前認證的有機天然草場面積為1.47億畝,耕地為12.55萬畝。認證的有機產品如牛羊肉、沙棘原汁、冷水魚、駝奶粉等近20種。特色優勢加工企業迅速崛起,阿勒泰地區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86家。其中旺源生物新生產線投入使用,化妝品產品有望年底上市;匯源沙棘累計完成投資3.5億元,種植沙棘5.3萬畝,計畫到年底達到7萬畝,日加工能力已達到145噸。

通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種植結構調整初見成效,阿勒泰地區全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採用“互聯網+”的方式,提高農產品的知曉率和影響力,提供農產品一站式供應,以切實有效的舉措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民生實事傳遞黨的溫暖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近年來,阿勒泰地區針對老百姓最關注的脫貧、教育、醫療、就業等問題再次發力。僅2016年,阿勒泰地區公共財政用於民生支出的比重就達到75.2%。2017年計畫投資116億元開展重點民生工程建設,目前該項工作正有序推進。在吉木乃縣,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貧困戶協同發展的模式,正在讓這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六千人的地方,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青河縣阿魏灌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讓農村貧困群眾在中心集鎮、工業園區安家,順心謀劃致富路。城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十二五”期間,建成安居富民房和定居興牧房51070戶、廉租房和改造棚戶區住房4417套。16.8萬余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和9624戶3.5余萬人用電難題得到解決。這是直抵人心的民生溫度!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在哈巴河縣,讓邊遠薄弱學校的課堂可以與中心城區的優質課堂連結互動,異地同步授課,促進了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讓不同學校的教師之間能有效交流、相互促進。

同時,阿勒泰地區大力實施農村學前雙語教育,實現“應入盡入”的目標。老百姓期盼有更穩定的工作。阿勒泰地區大力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就業”活動,努力實現“千里畫廊、百村增收、萬戶就業”的目標。老百姓期盼有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最新資料顯示,阿勒泰地區新農合醫療保障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參合率達到99.69%,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初步建立。利用援疆資金為56所鄉鎮衛生院配備遠端會診設備,建立遠端會診協作單位。2016年,全地區共完成51.88萬人的免費體檢任務。現在,在五大發展理念的牽引下,阿勒泰地區的民生工程在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亞心網記者 石速

哈巴河縣薩爾塔木鄉塔依索依幹村定居牧民:黨的好政策帶來幸福生活

□記者石速

“我們這裡的生活條件和城裡差不多,有自來水,有照明電,空氣好,景色美,院子裡還有自己種的菜。”“十一”大假期間,瑪麗婭和丈夫胡拉力給親戚們打電話,請他們有時間來家裡做客。

瑪麗婭的家在哈巴河縣薩爾塔木鄉塔依索依幹村,這裡距哈巴河縣城50多公里,距鄉政府也有40多公里,是阿爾泰山山溝中不起眼的一個牧業村。

前些年,不要說到縣城走親戚了,就是到山下的農村親戚家走一趟,瑪麗婭都會羡慕許久:“和我家住的土坯房相比,人家的牧民定居村真漂亮,房子蓋得像別墅一樣,水、電、暖、羊圈等設施都很齊全。”

讓瑪麗婭沒想到的是,各項民生實惠居然像春風一樣吹到了她所在的山溝。2016年初,哈巴河縣委、縣政府針對塔依索依幹村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分散、基礎設施短缺、生產方式落後、貧困人口較多等實際,按照“三通、六有、一率”的標準,全力推進塔依索依幹村的脫貧攻堅工程。

“我們村的162戶牧民,分散居住在方圓40平方公里的幾條山溝裡,5個居民片區有3個片區沒電。政府對92戶家庭貧困、居住分散的村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使這些牧民不僅有一套三室一廳的新房,還有1.5畝的院落和80平方米的暖圈,每套新房的造價及配套設施均在20萬元以上。”村委會主任加爾肯說。

瑪麗婭是去年年底搬到新居的92戶牧民之一,住進新房子後,她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自信。丈夫成了護邊員,一邊放牧,每月還有2000餘元的工資。瑪麗婭在家裡開起了小商店,並在村委會食堂找了一份做飯的工作。

今年,瑪麗婭和鄰居們親眼看到駐村工作隊克服困難,解決了家家戶戶吃水難的問題,還從26公里外的村莊拉來電線解決了村裡的供電問題。村裡冬天風大,11月份便開始下雪,牧民拉煤困難,工作隊在村裡建了煤場,不僅使村民用煤方便,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從哈巴河縣到喀納斯景區,塔依索依幹村是必經之地,隨著白哈巴等旅遊景點的火熱,一些遊客路過塔依索依幹村經常要停下來拍照吃飯。看到村子變得越來越美,生活越來越便利,瑪麗婭便和丈夫商量:將來把農家樂也開起來。

“十一”長假期間,塔依索依幹村牧民定居點家家戶戶門口掛起了五星紅旗,牧民們由衷地說,祖祖輩輩在山溝裡放牧,生活一直很艱苦,現在過上了舒適的生活,腰包漸漸鼓了起來,享受到的好政策越來越多,這得感謝中國共產黨。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草原上盛開民族團結之花

□記者石速通訊員李恩典

布林津縣杜來提鄉草原二村是遠近聞名的致富示範村,一年中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每個階段,勤勞智慧的村民們都在想辦法增收致富。村民的汗水澆灌的不僅有各種特色農作物,還有民族團結之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戶戶都實現了機械化種植養殖,連上了互聯網,農產品搭上了電商快車,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3萬元。不止我們村變漂亮變富裕了,周圍的村子也有了大變化,大家在一起聊天,都感慨党的惠民政策太好了。”9月29日,草原二村79歲的老黨員趙元義說。

平時出門,趙元義去的最多的地方是附近的草原三村。草原二村漢族村民居多,草原三村哈薩克族村民居多,兩村村民同飲一河水、共用一條渠,早在10年前就結為聯村共建對子,節日期間互相走動。自治區“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啟動後,兩個村的村民結對認親,親戚之間在種植養殖上互相傳授技術,在生活上像一家人一樣,誰也離不開誰了。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阿勒泰大草原上,不同民族之間互幫互助、融情發展的故事數不勝數,不少民族團結的故事已流傳很久。

阿勒泰市紅墩鎮有一個“戶兒家”民俗館,這裡的哈薩克族人將漢族“戶兒家”視為“第十三個部落”。原來,清朝末年,阿爾泰山南麓的紅墩一帶,從陝西、甘肅、山西等地陸續遷來了40戶漢族人家。這裡的哈薩克族人熱情地接納了這些或逃難或被發配而來的衣衫襤褸之人,稱他們為“戶兒家”,在生產和生活上給予他們極大幫助。“戶兒家”在紅墩一代代繁衍,人人都會講哈薩克語,喜歡喝奶茶、吃手抓肉,冬天用牛糞做燃料,夏季耕種放牧,長期相處中,已融入哈薩克族人的生活。

“戶兒家”人從第五代起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生活開始處處向現代化轉型,和他們一起轉型的是親兄弟般的哈薩克族鄰居。如今,“戶兒家”的很多後人在城市定居,但無論身在何方,他們血液裡的民族團結情沒有變。他們走到哪裡,就和哪裡的少數民族鄰居、同事成了親密朋友。他們回到紅墩鎮時,必定和哈薩克族親人相聚,大家一起喝奶茶,用哈薩克語聊天唱歌,像過節般熱鬧。

阿勒泰地區的民族團結一直從娃娃抓起,城市的校園就是暖意融融的大家庭,每一個班的民漢師生都結成了親戚。不少學校還和基層農牧區的寄宿制學校結對子,城裡的孩子在農村有同學親戚,農村的孩子在城裡有同學親戚,親戚之間往來,每一個細節都是融情活動,都是民族團結故事。

近年來,阿勒泰地區各縣市、各單位的民族團結活動開展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今年,全地區以“融情金山銀水”為主題,以“八進”為載體,開展“五個一、五個好”融情活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鞏固提高“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地區”成果,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

隨著幾家黑加侖加工企業的入駐,富蘊縣以黑加侖為主的特色農業已發展成為“種植戶、合作社、企業”密切相關的產業聯合體,上千戶黑加侖種植戶從中受益。該縣庫爾特鄉庫爾特村村民賽丁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庫爾特鄉蘇甯黑加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謝蘇甯的幫助下,他從2013年開始種植黑加侖,去年種植的120畝黑加侖純收入近15萬元。

近幾年,阿勒泰地區充分發揮綠色有機優勢,積極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產業集群化發展。目前認證的有機天然草場面積為1.47億畝,耕地為12.55萬畝。認證的有機產品如牛羊肉、沙棘原汁、冷水魚、駝奶粉等近20種。特色優勢加工企業迅速崛起,阿勒泰地區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86家。其中旺源生物新生產線投入使用,化妝品產品有望年底上市;匯源沙棘累計完成投資3.5億元,種植沙棘5.3萬畝,計畫到年底達到7萬畝,日加工能力已達到145噸。

通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種植結構調整初見成效,阿勒泰地區全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採用“互聯網+”的方式,提高農產品的知曉率和影響力,提供農產品一站式供應,以切實有效的舉措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民生實事傳遞黨的溫暖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近年來,阿勒泰地區針對老百姓最關注的脫貧、教育、醫療、就業等問題再次發力。僅2016年,阿勒泰地區公共財政用於民生支出的比重就達到75.2%。2017年計畫投資116億元開展重點民生工程建設,目前該項工作正有序推進。在吉木乃縣,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貧困戶協同發展的模式,正在讓這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六千人的地方,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青河縣阿魏灌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讓農村貧困群眾在中心集鎮、工業園區安家,順心謀劃致富路。城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十二五”期間,建成安居富民房和定居興牧房51070戶、廉租房和改造棚戶區住房4417套。16.8萬余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和9624戶3.5余萬人用電難題得到解決。這是直抵人心的民生溫度!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在哈巴河縣,讓邊遠薄弱學校的課堂可以與中心城區的優質課堂連結互動,異地同步授課,促進了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讓不同學校的教師之間能有效交流、相互促進。

同時,阿勒泰地區大力實施農村學前雙語教育,實現“應入盡入”的目標。老百姓期盼有更穩定的工作。阿勒泰地區大力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就業”活動,努力實現“千里畫廊、百村增收、萬戶就業”的目標。老百姓期盼有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最新資料顯示,阿勒泰地區新農合醫療保障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參合率達到99.69%,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初步建立。利用援疆資金為56所鄉鎮衛生院配備遠端會診設備,建立遠端會診協作單位。2016年,全地區共完成51.88萬人的免費體檢任務。現在,在五大發展理念的牽引下,阿勒泰地區的民生工程在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亞心網記者 石速

哈巴河縣薩爾塔木鄉塔依索依幹村定居牧民:黨的好政策帶來幸福生活

□記者石速

“我們這裡的生活條件和城裡差不多,有自來水,有照明電,空氣好,景色美,院子裡還有自己種的菜。”“十一”大假期間,瑪麗婭和丈夫胡拉力給親戚們打電話,請他們有時間來家裡做客。

瑪麗婭的家在哈巴河縣薩爾塔木鄉塔依索依幹村,這裡距哈巴河縣城50多公里,距鄉政府也有40多公里,是阿爾泰山山溝中不起眼的一個牧業村。

前些年,不要說到縣城走親戚了,就是到山下的農村親戚家走一趟,瑪麗婭都會羡慕許久:“和我家住的土坯房相比,人家的牧民定居村真漂亮,房子蓋得像別墅一樣,水、電、暖、羊圈等設施都很齊全。”

讓瑪麗婭沒想到的是,各項民生實惠居然像春風一樣吹到了她所在的山溝。2016年初,哈巴河縣委、縣政府針對塔依索依幹村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分散、基礎設施短缺、生產方式落後、貧困人口較多等實際,按照“三通、六有、一率”的標準,全力推進塔依索依幹村的脫貧攻堅工程。

“我們村的162戶牧民,分散居住在方圓40平方公里的幾條山溝裡,5個居民片區有3個片區沒電。政府對92戶家庭貧困、居住分散的村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使這些牧民不僅有一套三室一廳的新房,還有1.5畝的院落和80平方米的暖圈,每套新房的造價及配套設施均在20萬元以上。”村委會主任加爾肯說。

瑪麗婭是去年年底搬到新居的92戶牧民之一,住進新房子後,她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自信。丈夫成了護邊員,一邊放牧,每月還有2000餘元的工資。瑪麗婭在家裡開起了小商店,並在村委會食堂找了一份做飯的工作。

今年,瑪麗婭和鄰居們親眼看到駐村工作隊克服困難,解決了家家戶戶吃水難的問題,還從26公里外的村莊拉來電線解決了村裡的供電問題。村裡冬天風大,11月份便開始下雪,牧民拉煤困難,工作隊在村裡建了煤場,不僅使村民用煤方便,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從哈巴河縣到喀納斯景區,塔依索依幹村是必經之地,隨著白哈巴等旅遊景點的火熱,一些遊客路過塔依索依幹村經常要停下來拍照吃飯。看到村子變得越來越美,生活越來越便利,瑪麗婭便和丈夫商量:將來把農家樂也開起來。

“十一”長假期間,塔依索依幹村牧民定居點家家戶戶門口掛起了五星紅旗,牧民們由衷地說,祖祖輩輩在山溝裡放牧,生活一直很艱苦,現在過上了舒適的生活,腰包漸漸鼓了起來,享受到的好政策越來越多,這得感謝中國共產黨。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草原上盛開民族團結之花

□記者石速通訊員李恩典

布林津縣杜來提鄉草原二村是遠近聞名的致富示範村,一年中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每個階段,勤勞智慧的村民們都在想辦法增收致富。村民的汗水澆灌的不僅有各種特色農作物,還有民族團結之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戶戶都實現了機械化種植養殖,連上了互聯網,農產品搭上了電商快車,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3萬元。不止我們村變漂亮變富裕了,周圍的村子也有了大變化,大家在一起聊天,都感慨党的惠民政策太好了。”9月29日,草原二村79歲的老黨員趙元義說。

平時出門,趙元義去的最多的地方是附近的草原三村。草原二村漢族村民居多,草原三村哈薩克族村民居多,兩村村民同飲一河水、共用一條渠,早在10年前就結為聯村共建對子,節日期間互相走動。自治區“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啟動後,兩個村的村民結對認親,親戚之間在種植養殖上互相傳授技術,在生活上像一家人一樣,誰也離不開誰了。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阿勒泰大草原上,不同民族之間互幫互助、融情發展的故事數不勝數,不少民族團結的故事已流傳很久。

阿勒泰市紅墩鎮有一個“戶兒家”民俗館,這裡的哈薩克族人將漢族“戶兒家”視為“第十三個部落”。原來,清朝末年,阿爾泰山南麓的紅墩一帶,從陝西、甘肅、山西等地陸續遷來了40戶漢族人家。這裡的哈薩克族人熱情地接納了這些或逃難或被發配而來的衣衫襤褸之人,稱他們為“戶兒家”,在生產和生活上給予他們極大幫助。“戶兒家”在紅墩一代代繁衍,人人都會講哈薩克語,喜歡喝奶茶、吃手抓肉,冬天用牛糞做燃料,夏季耕種放牧,長期相處中,已融入哈薩克族人的生活。

“戶兒家”人從第五代起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生活開始處處向現代化轉型,和他們一起轉型的是親兄弟般的哈薩克族鄰居。如今,“戶兒家”的很多後人在城市定居,但無論身在何方,他們血液裡的民族團結情沒有變。他們走到哪裡,就和哪裡的少數民族鄰居、同事成了親密朋友。他們回到紅墩鎮時,必定和哈薩克族親人相聚,大家一起喝奶茶,用哈薩克語聊天唱歌,像過節般熱鬧。

阿勒泰地區的民族團結一直從娃娃抓起,城市的校園就是暖意融融的大家庭,每一個班的民漢師生都結成了親戚。不少學校還和基層農牧區的寄宿制學校結對子,城裡的孩子在農村有同學親戚,農村的孩子在城裡有同學親戚,親戚之間往來,每一個細節都是融情活動,都是民族團結故事。

近年來,阿勒泰地區各縣市、各單位的民族團結活動開展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今年,全地區以“融情金山銀水”為主題,以“八進”為載體,開展“五個一、五個好”融情活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鞏固提高“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地區”成果,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