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瓊北·昌江」山海黎鄉奏響發展變奏曲

5年來, 昌江黎族自治縣調結構、謀發展、促轉型、增福祉

山海黎鄉奏響發展變奏曲

鳥瞰下的昌江七叉鎮大章梯田美不勝收。 特約記者 吳文生 攝

遊客在昌江黎族自治縣棋子灣遊玩。 本報記者 蘇曉傑 通訊員 黃賓虹 攝

當昌化江畔的木棉花盛開, 慕名前來的遊人都發現, 這裡更有旅遊景區的味道了;當王品冰糖蜜瓜上市, 喜獲豐收的農戶都發現, 產業效益水漲船高;當光纖網路鋪進王下鄉, 下村工作的幹部都發現, 曾經電話都不通的地方有了4G信號;當新的學期敲響上課鈴, 走進職校的學生都發現, 曾經“上不起”的學校如今分文不收……

這5年, 還有數不清的變化發生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的土地上。 人們驚訝地發現, 印象裡海南島西部的“傳統工業市縣”, 正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在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綠色低碳工業、新興旅遊業等多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績。

“三地一縣”的發展戰略, 讓昌江從過去的發展模式中解放出來, 力促產業轉型、推動重點項目落地, 新的發展格局在形成;鋪上一張“大水網”、護好山海生態, 健康發展的理念貫徹始終;實現教育均衡、狠抓脫貧攻堅, 民生福祉在不斷增加。

調結構 推專案 構發展格局

9月18日, 我省第11個互聯網產業小鎮在昌江十月田鎮落戶。 當體驗中心迎來第一批客人, 不少人都為琳琅滿目的農產品所詫異:“王品蜜瓜、軍營紅聖女果、蜜柚, 這些水果咱們昌江也有啦?”

事實上, 面對經濟壓力下行加大、支柱產業發展持續低潮的形勢, 昌江就已果斷決策, 加快產業轉型、業態升級。 過去5年, 昌江13.5萬畝低效產業退出舞臺, 並發展特色種養基地達28個、高效種植產業規模達35萬畝、特色養殖產業規模達39萬頭。

僅2016年, 昌江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0.03億元, 農業增加值33.05億元、同比增長7.1%、增幅全省第一。

牆內開花還要牆外香。 和豐冬季瓜菜基地正式成為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 島外市場的認可足以證明昌江在農業轉型發展上取得的成功。 而雪古麗生態迴圈牧業等九大“共用農莊”初顯雛形, 也讓重慶、成都、廣州等地的遊客充滿期待。

在農業發展取得矚目成效的同時, 昌江近年來的旅遊發展也備受關注。 投資13.2億元的棋子灣旅遊基礎設施建成使用, 讓棋子灣玩海變得“便利無比”;投入151.8億元建設的37個旅遊項目、棋子灣國家級海洋公園成功獲批建立、“昌化江畔木棉紅”等旅遊品牌名聲打響、七叉鎮和棋子灣躋身海南“十大最美風情小鎮”“十大最美海灣”等,

使得昌江正逐漸成為我省西部新的旅遊目的地。 今年上半年, 昌江接待過夜遊客47.8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12億元, 分別增長8.7%、9.5%。

旅遊項目推進成績斐然, 重點項目建設步伐也沒有減緩。 去年底, 昌江通過強化“六個一”責任模式, 積極開展“服務社會投資百日大行動”, 推動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年度投資計畫的134.9%。

過去5年, 昌江還相繼投入1.2億元建立完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 完成電網“下地”55.46公里, 全縣86個行政村(社區)實現光纖與4G網路全覆蓋, 獲評省第一批“全光網”市縣。

鋪水網 護生態 推健康發展

即便棋子灣畔遍植的木麻黃樹早已經取代了曾經的一灘白沙,

但昌化鎮昌化社區居民陶鳳交和她的“綠色娘子軍”仍習慣帶上鐵鏟樹苗到海灘上看看。 持之以恆地重建海防林、恢復生態植被, 是她和姐妹們放不下的使命, 也是昌江近年來對於生態保護的態度。

投入近2億元新增造林面積10.5萬畝, 種植木棉、三角梅等特色樹種101.6萬株, 同時昌江還在濕地生態區恢復種植紅樹林738畝, 規劃建設沼澤濕地保護社區339畝, 並率先在全省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立碑定界技術規範及試點研究, 生態補償標準高居全省第一。

增綠還要護綠, 近年來昌江綠色低碳工業發展勢頭強勁。 去年, 昌江核電一期兩台機組建成營運並累計發電109億度, 占全省發電總量的近三分之一。 隨著鐵礦石選礦技術改造、光伏農業一體化發電等一批綠色低碳項目的相繼竣工投產, 昌江的綠色發展引擎正在開動。同時為吸引更多專案落地,昌江開工建設了8.4公里路網,讓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海礦北一地采、200萬噸貧礦選礦、瑞圖生態建材等項目也相繼建成。

更火熱的項目建設現場,是蜿蜒在黎鄉土地上的一條條水渠、水道。2015年10月,昌江正式啟動“大水網”建設,包含“引大濟石”、石碌與大廣壩渠系連通、城鎮集中供水、江河防洪和四河一渠整治等5大工程36個專案,計畫總投資達72.2億元。已全面啟動的“渠系連通”等工程,3.64億元投資換來的是建成斗渠、農渠233公里,新增農業灌溉面積近10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100畝。在此基礎上探索的水利工程縣、鎮、村分級分片劃段包乾責任辦法和農業生產用水改革,有效解決了工程養護問題和用水矛盾。

目前,“引大濟石”、城鎮集中供水工程、四河一渠整治工程已完成了立項並順利推進,全部建成後不僅能極大提升年供水量,從根本上解決昌江西部石碌、海尾、昌化、十月田、烏烈、叉河6個鄉鎮共12萬人的飲水問題,同時也為農業升級、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強教育 助脫貧 增民生福祉

“媽媽,我能看見了!”當這句稚嫩的童聲響起,昌江王下鄉三派村村民張慧榮的眼淚就止不住了。說話的是張慧榮5歲的小女兒韓詩琪。因為患有先天性雙眼球震顫,小詩琪出生後便生活在黑暗之中。

作為貧困戶的張慧榮一家,能夠讓女兒重見光明,得益于昌江推行的“雙特”救助。2014年,昌江出臺《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特別救助暫行辦法》,每年安排不少於2000萬元資金,用於救助因重特大疾病、意外傷害、意外事故等原因導致家庭特殊困難,現行保障制度又不能滿足其基本生活保障的群眾。

實行3年以來,昌江累計投入了7000萬元,讓1171戶像韓詩琪一樣的困難群眾得到了有效救助,避免了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同時還成功促成“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提供1億元醫療設備援助及1.7億元貼息貸款,用於貧困群眾的醫療。

看病不愁,上學也不愁。近年來,昌江率先在全省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實現各鄉鎮均建成一所以上公辦幼稚園,並推行從學前到初中高中階段的“3+9+3”免費教育,投入1052萬元讓3516名貧困學子享受教育扶貧實惠。昌江還加快推進木棉學校、芒果幼稚園、“互聯網+教育”PPP專案,抓實“好校長好教師”等工程,並在今年引進學科骨幹教師5名,並加快推進“兩校一園”,推動昌江中學創建省一級學校,與廈門兩所優質學校建立對口支援關係。

教育接軌扶貧,使昌江2016年脫貧成績斐然:全年實現脫貧2876戶13030人,占年度任務的117%,6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實現“脫貧摘帽”。投入專項資金3826萬元,整合涉農資金1.18億元投入扶貧攻堅,助推2349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種桑養蠶、霸王山雞、和牛、山豬等特色種養產業走上脫貧致富道路。今年,整合8427萬元依託8家龍頭企業深化產業扶貧,貧困戶產業組織化程度全省第一。

5年砥礪奮進,5年探索轉型,昌江正奏響發展變奏曲。(本報石碌10月10日電)

連結

“三地一縣”

力爭五年時間把昌江打造成海南國際旅遊島山海互動特色旅遊目的地、海南新型工業和新能源基地、海南綠色農業基地、海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示範縣。

“3+9+3”免費教育

率先在全省實行3年學前教育、9年義務教育、3年普通高中“三免一補”就學資助政策,即免學費、免課本費、免保險費、補生活費;職業教育“八免一補”就學資助政策,即免學費、課本費、保險費、住宿費等,補生活費。

“大水網建設”

引大濟石工程:從大廣壩引水至石碌水庫,屬大水網建設核心骨幹工程。水系連通工程:通過實施以石碌水庫幹渠、大廣壩幹渠、珠碧江和昌化江為主,其他小型蓄引水工程為輔的連通工程建設,建成一個覆蓋全縣的水系縱橫連通體系。四河一渠建設:石碌河、保梅河、東海河、南妙河及石碌水庫主幹渠整治建設工程。

■ 本報記者 劉笑非

圖文原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昌江的綠色發展引擎正在開動。同時為吸引更多專案落地,昌江開工建設了8.4公里路網,讓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海礦北一地采、200萬噸貧礦選礦、瑞圖生態建材等項目也相繼建成。

更火熱的項目建設現場,是蜿蜒在黎鄉土地上的一條條水渠、水道。2015年10月,昌江正式啟動“大水網”建設,包含“引大濟石”、石碌與大廣壩渠系連通、城鎮集中供水、江河防洪和四河一渠整治等5大工程36個專案,計畫總投資達72.2億元。已全面啟動的“渠系連通”等工程,3.64億元投資換來的是建成斗渠、農渠233公里,新增農業灌溉面積近10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100畝。在此基礎上探索的水利工程縣、鎮、村分級分片劃段包乾責任辦法和農業生產用水改革,有效解決了工程養護問題和用水矛盾。

目前,“引大濟石”、城鎮集中供水工程、四河一渠整治工程已完成了立項並順利推進,全部建成後不僅能極大提升年供水量,從根本上解決昌江西部石碌、海尾、昌化、十月田、烏烈、叉河6個鄉鎮共12萬人的飲水問題,同時也為農業升級、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強教育 助脫貧 增民生福祉

“媽媽,我能看見了!”當這句稚嫩的童聲響起,昌江王下鄉三派村村民張慧榮的眼淚就止不住了。說話的是張慧榮5歲的小女兒韓詩琪。因為患有先天性雙眼球震顫,小詩琪出生後便生活在黑暗之中。

作為貧困戶的張慧榮一家,能夠讓女兒重見光明,得益于昌江推行的“雙特”救助。2014年,昌江出臺《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特別救助暫行辦法》,每年安排不少於2000萬元資金,用於救助因重特大疾病、意外傷害、意外事故等原因導致家庭特殊困難,現行保障制度又不能滿足其基本生活保障的群眾。

實行3年以來,昌江累計投入了7000萬元,讓1171戶像韓詩琪一樣的困難群眾得到了有效救助,避免了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同時還成功促成“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提供1億元醫療設備援助及1.7億元貼息貸款,用於貧困群眾的醫療。

看病不愁,上學也不愁。近年來,昌江率先在全省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實現各鄉鎮均建成一所以上公辦幼稚園,並推行從學前到初中高中階段的“3+9+3”免費教育,投入1052萬元讓3516名貧困學子享受教育扶貧實惠。昌江還加快推進木棉學校、芒果幼稚園、“互聯網+教育”PPP專案,抓實“好校長好教師”等工程,並在今年引進學科骨幹教師5名,並加快推進“兩校一園”,推動昌江中學創建省一級學校,與廈門兩所優質學校建立對口支援關係。

教育接軌扶貧,使昌江2016年脫貧成績斐然:全年實現脫貧2876戶13030人,占年度任務的117%,6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實現“脫貧摘帽”。投入專項資金3826萬元,整合涉農資金1.18億元投入扶貧攻堅,助推2349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種桑養蠶、霸王山雞、和牛、山豬等特色種養產業走上脫貧致富道路。今年,整合8427萬元依託8家龍頭企業深化產業扶貧,貧困戶產業組織化程度全省第一。

5年砥礪奮進,5年探索轉型,昌江正奏響發展變奏曲。(本報石碌10月10日電)

連結

“三地一縣”

力爭五年時間把昌江打造成海南國際旅遊島山海互動特色旅遊目的地、海南新型工業和新能源基地、海南綠色農業基地、海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示範縣。

“3+9+3”免費教育

率先在全省實行3年學前教育、9年義務教育、3年普通高中“三免一補”就學資助政策,即免學費、免課本費、免保險費、補生活費;職業教育“八免一補”就學資助政策,即免學費、課本費、保險費、住宿費等,補生活費。

“大水網建設”

引大濟石工程:從大廣壩引水至石碌水庫,屬大水網建設核心骨幹工程。水系連通工程:通過實施以石碌水庫幹渠、大廣壩幹渠、珠碧江和昌化江為主,其他小型蓄引水工程為輔的連通工程建設,建成一個覆蓋全縣的水系縱橫連通體系。四河一渠建設:石碌河、保梅河、東海河、南妙河及石碌水庫主幹渠整治建設工程。

■ 本報記者 劉笑非

圖文原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