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莊子》33篇精髓

《莊子》33篇精髓

逍遙遊第一要旨:本篇莊子三度描寫大鵬寓言, 意在肯定:人可以憑藉修行而成其大。 由此上承老子所說的“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老子》第二十五章)。 人若成其大, 則有望成為至人、神人、聖人, 抵達無待之境而自在逍遙, 也化解了世俗所在意的有用無用之爭。 齊物論第二要旨:感官讓人迷惑於現象, 理性使人執著於自我。 “形如槁木”與“心如死灰”是修行過程, 由此擺脫相對的知見與價值, 回歸“道通為一”的整體。 此時的體驗是“天地與我並生, 而萬物與我為一”, 進而可以領悟至高智慧:未始有物。

在道之中, 萬物平等, 而人依然有所不同, 有其悟道的可能性。

養生主第三要旨:養生的原理是什麼?以“庖丁解牛”為例, 人在世間行走, 猶如以利刃解牛, 要做到依乎“天理”(自然的條理)與因其“固然”(本來的結構), 然後才可以遊刃有餘, 令這把刀用了十九年而毫無損傷。 因此, 培養自己具備透視整體的眼光, 再以“安時而處順”的心態去面對挑戰, 就可以安其天年。 人間世第四要旨:人間多患難, 而化解之道在於改變國君的心態。 如何改變呢?任何方法都有所不足, 唯有靠學習者修養自己, 抵達虛而待物的“心齋”之境。 具體表現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人間, 不能不分辨有用與無用, 但結果卻是:有用往往自陷困境, 而無用卻能長保平安。

德充符第五要旨:學習道家的關鍵, 在於明辨“道”與“德”。 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 德是萬物得之於道者, 亦即萬物的“本性與稟賦”。 人若保持本性與稟賦, 就不會在意身體方面的缺陷(如老、殘、弱)與世俗方面的不足(如貧、賤、無用)。 能夠順其自然而保持和諧, 即是“德充”, 而其“符”, 則是驗證, 可由本篇觀之。 大宗師第六要旨:大宗師就是“道”。 悟道者為真人, 真人的表現無異于神人與至人, 是莊子筆下的完美典型。 本篇對“道”的描述, 得自老子真傳, 尤其“自本自根”一詞可謂畫龍點睛。 中間論及悟道七關, 由“外天下”到“不死不生”, 值得省思。 悟道者相忘乎道術, 彼此為友, 則相視而笑, 莫逆於心。

應帝王第七要旨:人不能脫離世間而生活, 那麼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呢?莊子的立場是無心而為與用心若鏡。

“無心而為”是指: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 任何作為都不必懷有刻意的目的。 若非如此, 連看相算命的人都可以眩惑我們。 “用心若鏡”則可以勝物而不傷。 這是兩不相傷, 天人相洽。 渾沌之喻提醒人守住本性與稟賦, 便可一切具足。 駢拇第八要旨:天生萬物, 各有其性, 也各有其命。 人有理智與自由, 因此可能自作聰明, 為自己增加各種人間的價值, 結果反而喪失了性命的真實狀況。 真正的善, 不是仁義, 而是善待自己所得的一切, 亦即保存性命的原貌, 不為任何外在的目的而有所犧牲, 進而可以自適其適。 馬蹄第九要旨:馬是萬物之一, 有它自身的性與命, 但是從人的角度來判斷,
就要設法讓它變得有用。 結果呢?善於馴馬的伯樂會淘汰一半以上的劣馬。 儒家所謂的聖人, 為了治理百姓而製作禮樂, 倡言仁義, 結果呢?人們脫離了道與德, 苦不堪言。 道是根源, 德是本性, 人實在不必刻意作為而自尋煩惱。 胠篋第十要旨:“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 ”本篇批判儒家所謂的聖人, 可謂不遺餘力。 聖人以仁義禮樂來治理天下, 大盜學會了這套方法, 就會不擇手段來取得天下, 然後也以仁義禮樂作為號召。 那麼, 不如回到“小國寡民”(《老子》第八十章)的原始社會吧!在古代有“至德之世”, 可供我們緬懷。 在宥第十一要旨:治理天下時, 如果有所作為, 那麼不論為善為惡, 結果都會帶來災難。 何以如此?因為“人心”一旦受到挑撥,
就會像捅開的蜂窩, 後患無窮。 萬物皆生於土而反於土, 依循自然規律, 人為何不能因而忘記自己, 不要刻意有所作為呢?本篇認為:有為將帶來痛苦。 但人類可能回復到原始社會嗎?

天地第十二要旨:從“道”的角度看來, 萬物沒有缺憾。 人若悟道, 萬物成為一個整體, 死生也不足為意。 此時, 人與天地同樂, 有如複歸於渾沌, 無機巧也無機心。 但是, 這不表示要否定人間價值, 而是隨物而化, 對“壽、富、多男子”也能欣然接受。 “上如標枝, 民如野鹿”, 一片自在祥和。 然而, 使人“失性”的機會太多了, 可不慎乎?天道第十三要旨:本篇談天道, 一併述及帝道與聖道, 並且肯定黃帝、堯、舜等人的作為。 其中描寫的聖人是以道為師、得享“天樂”的, 不但享受自然之樂, 也能蓄養天下萬民,抵達“太平”之境。唯獨對於孔子之標舉仁義,仍有未安。至於“桓公讀書”之喻,則提醒我們要崇本抑末,以求親自驗證悟道之妙。

天運第十四要旨:如果真有天籟,則本篇所描寫的黃帝演奏《鹹地》可以作為代表。它使聽者體驗“懼、怠、惑”。懼使人難以安于現實,怠使人陷入心靈空虛,惑使人由愚可以悟道。接著,孔子面對道家老子時,受到什麼教訓與啟發,在本篇說得既生動又深刻。在莊子筆下,儒家似乎只能甘拜下風。另外,有關“孝”的六境可謂神來之筆。刻意第十五要旨:“刻意”為立定心志要做成某些事。凡是設定目的的人都將有所期待。唯聖人可以做到“德全而形不虧”,他的表現與真人無異,可以恬淡無為,守住精神。

繕性第十六要旨:本篇談到改善本性,由此而“複其初”,但方法可能錯了。自古及今,步步墮落,從“至一”到“順而不一”,又到“安而不順”,再到“不安而亂”,無法回復原狀。最後談到“古之得志者”,讓人警惕。本篇“複其初”一語常被宋朝學者借用,但意思大不相同。秋水第十七要旨:本篇論述之精巧,可與《齊物論》篇並列佳構。七個問題層層深入,化解了爭競比較之心,也肯定了萬物各有其價值,最後聚焦於分辨天與人。人的智慧可分高下,有人悟道,也有人像井底之蛙。莊子借幾段寓言描述自己的境界,充分顯示了自信與自得之樂。最後則是“魚樂”之辯,但其真諦何在?值得仔細品味。至樂第十八要旨:人間有最大的快樂嗎?像富貴、長壽、名聲,都要人付出代價,並且享受這些快樂的後遺症也很大。“無心而為”才是至樂。這種覺悟使人看透生死。本篇有“莊子妻死”與“見空骷髏”等章,助人深思。至於魯侯與海鳥之喻,以及列子的體悟之悟,皆各有理趣。

達生第十九要旨:本篇寓言最多,亦廣為人知,如“丈人承蜩”、“津人操舟”、“呂梁泳者”、“梓慶削木”、“醉者駕車”、“呆若木雞”等,有的由技入藝,臻於化境;有的無心而為,順其自然;契機皆在由忘而化、由化而遊,以至“形全精複,與天為一”。至於“桓公見鬼”一章,則顯示出莊子的知見之廣。山木第二十要旨:處世秘方在於判斷“材與不材”何者安全。然後“虛已以遊世”,不受萬物拖累。本篇一再談及孔子的受困,足以提醒世人如何自求多福。莊子自身亦有亂世求生的法則,如“見利思害”。篇中借孔子之口說“人與天一也”,是古代所謂“天人合一”的最早版本,而其所說的“天”是指自然界而言。從“道”看來,萬物合成一個整體。田子方第二十一要旨:本篇多為寓言與重言,其中有不少高明之士,如東郭順子、溫伯雪子、臧丈人、伯昏無人、孫叔敖、真儒士、真畫師等。顏淵師法孔子,但覺“夫子奔逸絕塵”;孔子往見老子,才知“天地之大全”;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些作品的用意,依然是要勉人領悟大道,以成就老子所謂“人亦大”的理想。知北遊第二十二要旨:人之生死,有如氣之聚散,因此人須覺悟,身體、生存、性命、子孫皆非自己所有。然而人生又非徒然與枉然,因此要修行以求悟道。“精神生於道”一語是重要契機。精神一展現,則可體驗“道無所不在”,則可欣賞“天地有大美”。由此再轉換為處世的上策,則是“外化而內不化”,外在和光同塵,內心自有天地,與道結伴而遊。

庚桑楚第二十三要旨:本篇由學生請益的角度,讓老聃發揮他的觀點。若想在世間做到“知、仁、義”,則難以抉擇對誰有利。老子為此暢談“衛生之經”,提出九個問題要人自省。文中再度提及古之人的至高智慧是明白“未始有物”。然後行走於世間,則像聖人一般,全依“不得已”而定。徐無鬼第二十四要旨:古代政治由上而下,只要說服統治者,天下就太平無事。但這正是艱難的挑戰。今日情況不同,人人皆可自修自省,亦可以逍遙無待,但調節自己的觀念並非易事。首先要去除外在包裝,以真心與人相待,不必炫耀,不可偏執,不慕榮利。然後修養身心,體驗“未始有物”而成為真人。則陽第二十五要旨:失去本性,代價太高。人的本性有如舊國舊都,“望之暢然”。不必追求外物,不必迎合眾人,若是入世從政,則須設法“得其環中以隨成”,與物同化但內心始終不化。本篇最後談到“萬物之所生”,但悟道之人對此不會太過費心。外物第二十六要旨:有關善惡的報應,實在沒有一定標準;甚至連分辨善惡都不太可能。莊子才華卓越,但窮得向人借米;孔子有心救世,卻總是受人教訓;儒者口誦詩書,做的竟是盜墓;白龜可以托夢,難以避開噩運;我們要學習的是:順人而不失己。一切以悟道為先,得魚而忘荃,得意而忘言。寓言第二十七要旨:本篇談莊子的寫作方法,有“寓言、重言、卮言”,重要性自不待言,他所表達的是萬物。“始卒若環,莫得其倫”,因此言說有其限制,不可拘泥。難得的是莊子對孔子的肯定,他說:“吾且不得及彼乎!”在修行方法上,則有顏成子遊說的九步驟,從“野”到“大妙”,可供參考。最後,陽子居聽從老聃教誨,放下身段,以平常心與人相處。

讓王第二十八要旨:誰願意把王位讓給別人?問題更在於:讓了別人還不要,不但不要,甚至認為自己受到侮辱。這是相當極端的觀點,但是從道家“全身保真”與儒家“安貧樂道”的角度來看,卻顯得並不突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亦可自得其樂。何必為了射一隻麻雀而浪費“隨侯之珠”?孔子與幾位弟子在此受到表揚,並不使人意外。盜蹠第二十九要旨:本篇是《莊子》全書最偏激者,對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出了犀利的批判。重點有三:一是善惡並無適當報應;二是人生在世苦多樂少;三是人性本身大有問題。這三點雖有過激之處,但也能使人覺悟,要尋求一完整而根本的理解。任何學說皆有破有立,本篇所言亦未嘗可以抹殺。說劍第三十要旨:本篇似一短篇小說,義理較淺。莊子在此裝扮為武士,也可算是不計形象了。他分析了“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其格局、氣魄、眼光與口才,皆值得欣賞。趙文王或任何世間帝王皆應有所感悟。最後,一批劍士因為得不到大王賞識而自殺,亦可見某種對生命的態度,讓人覺得遺憾。

漁父第三十一要旨:本篇也像是短篇小說,但漁父並非盜蹠,他給孔子的建議顯然較為正面。孔子不改其一貫的好學心態,樂於傾聽智者的言論。漁父為孔子分析“八疵四患”,勸他不必過度憂心,以免庸人自擾。文中論及“真者,精誠之至也”,以及“聖人法天貴真”,皆為莊子之意。在這段寓言中,孔子此時已六十九歲,依然好學至此,可見儒家亦有不凡之處。列禦寇第三十二要旨:世間價值觀極為紛亂。儒墨相爭可以使家人無法共存,渴求富貴則必須行卑賤之事、冒生命危險。人心難測,要如何判斷及測試之?上等是培養覺悟的智慧,化解自我的執著,嚮往那“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本篇有關“莊子將死”的一段,道盡其逍遙自得之生命情調。天下第三十三要旨:本篇總結古代思想,分七派而論之,是研究哲學史的重要資料。首先,描述古人如何具有完備的智慧,亦即,“內聖外王之道”。接著介紹儒家的演變,可謂客觀而有見地,再及于墨家等學派,皆得古人之一偏。至老聃、關尹方可稱為“古之博大真人”,而對莊子的評述,則可謂登峰造極,讓人神往。最後,再以惠子為例,提醒人們不可惑于小智,往而不返。轉載自:中國國學俱樂部

也能蓄養天下萬民,抵達“太平”之境。唯獨對於孔子之標舉仁義,仍有未安。至於“桓公讀書”之喻,則提醒我們要崇本抑末,以求親自驗證悟道之妙。

天運第十四要旨:如果真有天籟,則本篇所描寫的黃帝演奏《鹹地》可以作為代表。它使聽者體驗“懼、怠、惑”。懼使人難以安于現實,怠使人陷入心靈空虛,惑使人由愚可以悟道。接著,孔子面對道家老子時,受到什麼教訓與啟發,在本篇說得既生動又深刻。在莊子筆下,儒家似乎只能甘拜下風。另外,有關“孝”的六境可謂神來之筆。刻意第十五要旨:“刻意”為立定心志要做成某些事。凡是設定目的的人都將有所期待。唯聖人可以做到“德全而形不虧”,他的表現與真人無異,可以恬淡無為,守住精神。

繕性第十六要旨:本篇談到改善本性,由此而“複其初”,但方法可能錯了。自古及今,步步墮落,從“至一”到“順而不一”,又到“安而不順”,再到“不安而亂”,無法回復原狀。最後談到“古之得志者”,讓人警惕。本篇“複其初”一語常被宋朝學者借用,但意思大不相同。秋水第十七要旨:本篇論述之精巧,可與《齊物論》篇並列佳構。七個問題層層深入,化解了爭競比較之心,也肯定了萬物各有其價值,最後聚焦於分辨天與人。人的智慧可分高下,有人悟道,也有人像井底之蛙。莊子借幾段寓言描述自己的境界,充分顯示了自信與自得之樂。最後則是“魚樂”之辯,但其真諦何在?值得仔細品味。至樂第十八要旨:人間有最大的快樂嗎?像富貴、長壽、名聲,都要人付出代價,並且享受這些快樂的後遺症也很大。“無心而為”才是至樂。這種覺悟使人看透生死。本篇有“莊子妻死”與“見空骷髏”等章,助人深思。至於魯侯與海鳥之喻,以及列子的體悟之悟,皆各有理趣。

達生第十九要旨:本篇寓言最多,亦廣為人知,如“丈人承蜩”、“津人操舟”、“呂梁泳者”、“梓慶削木”、“醉者駕車”、“呆若木雞”等,有的由技入藝,臻於化境;有的無心而為,順其自然;契機皆在由忘而化、由化而遊,以至“形全精複,與天為一”。至於“桓公見鬼”一章,則顯示出莊子的知見之廣。山木第二十要旨:處世秘方在於判斷“材與不材”何者安全。然後“虛已以遊世”,不受萬物拖累。本篇一再談及孔子的受困,足以提醒世人如何自求多福。莊子自身亦有亂世求生的法則,如“見利思害”。篇中借孔子之口說“人與天一也”,是古代所謂“天人合一”的最早版本,而其所說的“天”是指自然界而言。從“道”看來,萬物合成一個整體。田子方第二十一要旨:本篇多為寓言與重言,其中有不少高明之士,如東郭順子、溫伯雪子、臧丈人、伯昏無人、孫叔敖、真儒士、真畫師等。顏淵師法孔子,但覺“夫子奔逸絕塵”;孔子往見老子,才知“天地之大全”;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些作品的用意,依然是要勉人領悟大道,以成就老子所謂“人亦大”的理想。知北遊第二十二要旨:人之生死,有如氣之聚散,因此人須覺悟,身體、生存、性命、子孫皆非自己所有。然而人生又非徒然與枉然,因此要修行以求悟道。“精神生於道”一語是重要契機。精神一展現,則可體驗“道無所不在”,則可欣賞“天地有大美”。由此再轉換為處世的上策,則是“外化而內不化”,外在和光同塵,內心自有天地,與道結伴而遊。

庚桑楚第二十三要旨:本篇由學生請益的角度,讓老聃發揮他的觀點。若想在世間做到“知、仁、義”,則難以抉擇對誰有利。老子為此暢談“衛生之經”,提出九個問題要人自省。文中再度提及古之人的至高智慧是明白“未始有物”。然後行走於世間,則像聖人一般,全依“不得已”而定。徐無鬼第二十四要旨:古代政治由上而下,只要說服統治者,天下就太平無事。但這正是艱難的挑戰。今日情況不同,人人皆可自修自省,亦可以逍遙無待,但調節自己的觀念並非易事。首先要去除外在包裝,以真心與人相待,不必炫耀,不可偏執,不慕榮利。然後修養身心,體驗“未始有物”而成為真人。則陽第二十五要旨:失去本性,代價太高。人的本性有如舊國舊都,“望之暢然”。不必追求外物,不必迎合眾人,若是入世從政,則須設法“得其環中以隨成”,與物同化但內心始終不化。本篇最後談到“萬物之所生”,但悟道之人對此不會太過費心。外物第二十六要旨:有關善惡的報應,實在沒有一定標準;甚至連分辨善惡都不太可能。莊子才華卓越,但窮得向人借米;孔子有心救世,卻總是受人教訓;儒者口誦詩書,做的竟是盜墓;白龜可以托夢,難以避開噩運;我們要學習的是:順人而不失己。一切以悟道為先,得魚而忘荃,得意而忘言。寓言第二十七要旨:本篇談莊子的寫作方法,有“寓言、重言、卮言”,重要性自不待言,他所表達的是萬物。“始卒若環,莫得其倫”,因此言說有其限制,不可拘泥。難得的是莊子對孔子的肯定,他說:“吾且不得及彼乎!”在修行方法上,則有顏成子遊說的九步驟,從“野”到“大妙”,可供參考。最後,陽子居聽從老聃教誨,放下身段,以平常心與人相處。

讓王第二十八要旨:誰願意把王位讓給別人?問題更在於:讓了別人還不要,不但不要,甚至認為自己受到侮辱。這是相當極端的觀點,但是從道家“全身保真”與儒家“安貧樂道”的角度來看,卻顯得並不突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亦可自得其樂。何必為了射一隻麻雀而浪費“隨侯之珠”?孔子與幾位弟子在此受到表揚,並不使人意外。盜蹠第二十九要旨:本篇是《莊子》全書最偏激者,對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出了犀利的批判。重點有三:一是善惡並無適當報應;二是人生在世苦多樂少;三是人性本身大有問題。這三點雖有過激之處,但也能使人覺悟,要尋求一完整而根本的理解。任何學說皆有破有立,本篇所言亦未嘗可以抹殺。說劍第三十要旨:本篇似一短篇小說,義理較淺。莊子在此裝扮為武士,也可算是不計形象了。他分析了“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其格局、氣魄、眼光與口才,皆值得欣賞。趙文王或任何世間帝王皆應有所感悟。最後,一批劍士因為得不到大王賞識而自殺,亦可見某種對生命的態度,讓人覺得遺憾。

漁父第三十一要旨:本篇也像是短篇小說,但漁父並非盜蹠,他給孔子的建議顯然較為正面。孔子不改其一貫的好學心態,樂於傾聽智者的言論。漁父為孔子分析“八疵四患”,勸他不必過度憂心,以免庸人自擾。文中論及“真者,精誠之至也”,以及“聖人法天貴真”,皆為莊子之意。在這段寓言中,孔子此時已六十九歲,依然好學至此,可見儒家亦有不凡之處。列禦寇第三十二要旨:世間價值觀極為紛亂。儒墨相爭可以使家人無法共存,渴求富貴則必須行卑賤之事、冒生命危險。人心難測,要如何判斷及測試之?上等是培養覺悟的智慧,化解自我的執著,嚮往那“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本篇有關“莊子將死”的一段,道盡其逍遙自得之生命情調。天下第三十三要旨:本篇總結古代思想,分七派而論之,是研究哲學史的重要資料。首先,描述古人如何具有完備的智慧,亦即,“內聖外王之道”。接著介紹儒家的演變,可謂客觀而有見地,再及于墨家等學派,皆得古人之一偏。至老聃、關尹方可稱為“古之博大真人”,而對莊子的評述,則可謂登峰造極,讓人神往。最後,再以惠子為例,提醒人們不可惑于小智,往而不返。轉載自:中國國學俱樂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