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邊際效用理論”看教學

▲怎麼聽——傾聽, 被教育者才說!

【楊德發專欄】

用“邊際效用理論”看教學

文|楊德發 (重慶市重點課題《學本式教師培訓資源開發研究》課題組負責人)

邊際效用理論是經濟學中的一種理論。 效用是指消費者從事某一行為或者消費某一定量的物品所獲得的滿足程度。 總效用(總滿足程度)是指消費者消費多種物品所獲得的效用總和。 邊際效用是指每增加單位量某種商品的消費所增加的滿足程度。

一般而言, 效用是所消費商品的增函數, 即隨著所消費的商品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 效用增加的速度(即邊際效用, 也叫幸福指數)是遞減的, 這一特徵被稱為邊際效用遞減原理。

(MU—表示邊際效用, TU—表示總效用, Q—表示所消費的商品量。 MU=ΔTU/ΔQ=斜率)

在經濟學中邊際效用遞減原理是指消費者在消費物品時, 每一單位物品對消費者的效用是不同的, 它們呈遞減關係。 (上圖中斜向下的直線)比如一個小乞丐, 已經好久沒要到飯了, 已經到了生命的邊緣地帶, 他對食物充滿了無限的期待和渴望, 此時您從小乞丐身邊路過慷慨的給了小乞丐一個饅頭, 此時小乞丐的幸福指數馬上就達到了100%。 當小乞丐將那個饅頭吃完, 小乞丐已經沒有了生命危險。 然後您又給小乞丐一個雞腿, 然後小乞丐此時的幸福指數也許只有80%。 當小乞丐把雞腿吃完已經很飽了, 此時您又給小乞丐一份牛排並強迫小乞丐將其吃下, 此時小乞丐的幸福指數也許就為負數了。 您給予小乞丐的飯是越來越好,

但小乞丐的幸福指數卻越來越小, 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原理”。

小乞丐有食欲, 對應于學生有求知欲。

饅頭、雞腿、牛排是食物, 對應于學生要學習的概念、規律、習題等學識。

小乞丐的胃容量, 對應于學生的腦容量。 (全班60名學生, 他們的腦容量可能是不相同的)

小乞丐對吃的滿足程度, 對應于學生對學習的滿足程度。

小乞丐對吃的邊際效用(幸福指數), 對應于學生對學習的邊際效用(幸福指數)。

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 學生類似于上述的小乞丐, 教師類似于上述的食品提供者。 如果教師一味地講授, 相當於不斷地給小乞丐提供食品, 灌輸的知識總量達到學生的腦容量之後, 學生對學習的滿足程度就會下降, 由渴望學習變成討厭學習。

由於學生的腦容量不相同, 有的學生剛好吃飽, 有的學生已經吃撐, 還有的沒有吃飽。 滿堂灌式講授按同一進度提供“知識”, 也不能匹配學生的腦容量。

怎麼辦?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可以通過“少講”來吊學生的胃口。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不同腦容量的學生均同時吃飽。 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講”(墨子的說知、陶行知的小先生制、龔雄飛的展學、教學論中的角色扮演)來促進學生的加速消化並根據“學生講”的情況觀察還要提供多少學識。 也就是說, 教師不能再用滿堂灌式講授, 而應該以問代講、儘量少講、儘量讓學生講, 並邊講邊觀察學生的回饋資訊, 隨時調整教學的節奏、策略、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有了教師講,也有了學生講,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是在交流,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學識而不至於使學生反胃、吃膩;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增加教師的學識(學生的發散思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而不至於使教師囿于自己的個人之見(實現教學相長)。

用“邊際效用理論”看教學,我們不難發現滿堂灌式講授會使學生對求知的滿足程度下降,甚至厭學,而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互講、互問、互思等)卻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快速消化知識,從而更大程度的增進課堂教學的容量又不至於使學生反感。

用“邊際效用理論”看教學,教育學第一定律無疑是千真萬確的。

感謝北京大學國家軟實力研究院宋贇研究員提醒楊德發作“邊際效用分析”!

(寫於2017年10月10日星期二晚20:41)

(本文為楊德發老師原創投稿)

在課堂教學中,有了教師講,也有了學生講,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是在交流,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學識而不至於使學生反胃、吃膩;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增加教師的學識(學生的發散思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而不至於使教師囿于自己的個人之見(實現教學相長)。

用“邊際效用理論”看教學,我們不難發現滿堂灌式講授會使學生對求知的滿足程度下降,甚至厭學,而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互講、互問、互思等)卻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快速消化知識,從而更大程度的增進課堂教學的容量又不至於使學生反感。

用“邊際效用理論”看教學,教育學第一定律無疑是千真萬確的。

感謝北京大學國家軟實力研究院宋贇研究員提醒楊德發作“邊際效用分析”!

(寫於2017年10月10日星期二晚20:41)

(本文為楊德發老師原創投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