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朝鮮族:美若朝霞,情如烈日

朝鮮族民族舞劇《阿裡郎花》

新華社記者 盧 哲攝

朝鮮族趣味遊戲

新華社記者 許 暢攝

北出山海關, 走過松遼平原, 跨過松花江, 在長白山下、海蘭江畔的延邊居住著一個陽光、堅毅的族群——朝鮮族。 朝鮮, 是美如朝霞的稱謂, 也是朝氣蓬勃的象徵。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 朝鮮族的稱謂有很多種, 也不統一。 有叫新羅人的, 有叫高麗人、韓國人、朝鮮人的(如今, 在俄羅斯仍然稱朝鮮族為高麗人)。

新中國成立以後, 在中國生活的一部分人有的回韓國、有的回朝鮮, 但大部分人沒有回朝鮮半島, 而是留在中國, 加入中國國籍。 這些人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 就形成了現在的朝鮮族。

跨江而來的民族

朝鮮族, 當然和朝鮮有關係。 朝鮮族不像滿族、彝族、苗族那樣是本地土生土長的民族, 而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並在中國長期生活並在解放後獲得中國國籍的朝鮮人。

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 早在明末清初, 已經有部分朝鮮族的祖先定居在我國華北、東北境內。 比如河北省青龍縣塔溝及遼寧省蓋縣樸家溝村樸姓的朝鮮族, 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歷史。

1860年到1870年間, 朝鮮北部遭受自然災害, 迫使朝鮮農民紛紛背井離鄉, 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

在兩江一帶開墾, 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 據統計, 1870年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 1881年(清光緒七年), 延邊地區朝鮮族達1萬多人。 1883年, 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有3.7萬多人。

1885年, 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裡、寬約50裡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 便於朝鮮農民大批移入東北地區定居。 這些早期移民的朝鮮人成了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

1910年, 日本強迫朝鮮政府簽訂《韓日合併條約》, 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 不堪忍受帝國主義殘酷剝削和壓迫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愛國人士, 有些為了生計, 有些為了抗日獨立運動大量移入中國東北各地, 到1918年達到36萬多人。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 為了把東北建成其物資供應地,

日本帝國主義強制朝鮮人移居中國東北。 據1940年8月統計, 自1937年到1940年, 日本以“集團開拓民”等名義強制移民到東北各地的朝鮮農戶就達14725戶。

到1945年日本戰敗前, 在中國的朝鮮人數量達到216.5萬。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後, 不少朝鮮人開始陸續返回朝鮮半島。 經過幾年的人口變動, 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趨於基本穩定。 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 朝鮮族人口為111.1萬人。

新中國成立以後, 1952年在朝鮮族最大的聚居地延邊地區成立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朝鮮族成為自治地方的主體民族, 享有了當家作主的權利。 1958年, 還建立了我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此外, 在散雜居地區則先後建立了40多個民族鄉。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 中國朝鮮族人口為1923842人。 其中,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有朝鮮族80萬人, 占我國朝鮮族總人口的41.6%。 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 朝鮮族人口1830929人。

農民的華麗轉身

朝鮮族先民早期越江開墾時, 條件十分艱難。 隨著時間的推移, 在當地漢、滿等民族的幫助下, 他們辛勤勞動, 建立家園並逐漸定居下來, 成為我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作為以種水稻為主的農業民族, 朝鮮族為我國寒冷北方種植水稻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圖們江、鴨綠江流域多為山區和丘陵, 氣候寒冷, 無霜期最短110天、最長160天, 不易種植水稻。 但朝鮮族先民不畏艱辛、披荊斬棘、拓荒墾田, 積極試種水稻, 終於在東北地區種植成功。 據統計, 至20世紀20年代,吉林省延邊地區、吉林地區水田的100%和通化地區水田的85%,黑龍江省水田的100%,遼寧省開原地區水田的90%,興京地區和瀋陽地區水田的85%,撫順地區水田的80%和丹東地區水田的70%,均是由朝鮮族人民開發耕種的。

由此可見,朝鮮族在開發東北地區種植水稻中出作了巨大貢獻,也為新中國東北地區水稻種植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改革開放以前,朝鮮族作為農業民族,80%以上都從事農業生產,其人口分佈比較集中於民族聚居村莊。他們從事傳統的水稻生產,過著比較安定的田園生活,保持了較濃厚的民族特點。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的發展,朝鮮族從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現在已形成了極少數的勞動力在家種田、一半以上勞動力到大中城市經商務工、還有一部分勞動力去國外創業和從事各種勞務的格局。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2004年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遠遠超過第一產業,接近第二產業。

衣食住行愛簡約

朝鮮族在遷入中國時帶來了半島特有的生活習慣和風俗。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適應東北特有生活環境的過程中,朝鮮族創造出了符合自己民族傳統和充滿智慧的諸多生活風俗文化。

在朝鮮族生活風俗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服裝服飾和餐飲習慣。朝鮮族的傳統服裝與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鮮族居住以火炕為中心,平時男人盤腿而坐,而婦女坐相一般是一盤一立,所以衣著多是寬鬆式。朝鮮族一般喜著白衣素服,顯示出喜愛清淨樸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稱。

在服飾中最具特色並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歡的要數女裝。朝鮮族女裝分上、下裝,上裝“則羔利”(短衫)多用色彩明快、花紋漂亮的綢緞或紗類縫製,衣襟短,只及胸部,袖口略瘦,不用紐扣,以前襟的兩個彩色長帶系成蝴蝶形;下裝為寬鬆式的彩色及胸長裙,裹在兩三層內衣外,從而更加合身。與這種服飾相協調,習慣上多穿白色或天藍色的船型勾鼻膠鞋,鞋與服飾形成一體,不僅顯示出曲線美,也能弱化腿短身長的朝鮮族婦女體態弱點,顯得更加勻稱。這種打扮,如今只能在各種喜慶節日、盛會中看見。

在朝鮮族傳統飲食中,稻穀類和蔬菜為基本原料,菜肴通常以辣為特徵。在日常飲食中,一般以米飯為主食,以菜湯為副食,兼備各種風味小菜。

朝鮮族風味小菜以醃、拌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發酵過的辣白菜和醃小菜。醃菜有白菜、蘿蔔、纓菜、黃瓜、茄子、大頭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為有名。每到秋季,朝鮮族婦女都會忙於醃白菜,這已成為朝鮮族地區一道獨特的風景。除了醃菜以外,拌菜也是朝鮮族喜歡的,其種類繁多。可以說朝鮮族無菜不拌,尤其善於用各種山菜以及海產品諸如桔梗、沙參、蕨菜、野芹菜、海白菜、海菠菜和小魚、蠣貝類等做拌菜。

傳統的朝鮮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草房或瓦房,屋頂多為四面斜坡。房屋取暖用稱為“溫突兒”的火炕。在廚房鍋灶燒火,其熱氣和濃煙通過炕下通道出至戶外,使整個炕面溫熱。

在朝鮮族歲時風俗中伴有許多競技遊戲,如摔跤、秋千和跳板等,如今已成為朝鮮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朝鮮族摔跤歷史悠久,是在民間最普及和最受歡迎的比賽項目。按傳統,摔跤比賽通常在五月端午、八月秋夕等節日裡進行。朝鮮族摔跤一般是參賽雙方都赤腳,穿短衫褲,右腿套著粗布帶,左手抓對方的右腿布帶,右手互相抱腰,比賽中先將對方摔倒為勝者,習慣上頭等獎品為一頭黃牛。賽後優勝者驕傲地坐在得獎的黃牛背上繞場一周,觀眾為之喝彩,過去還曾有勝者回家後擺些酒菜款待鄉親的習俗。

每逢端午或中秋等節日,朝鮮族姑娘和年輕婦女們都穿著鮮豔的女裝,三五結伴聚集在秋千和跳板場上蕩秋千、玩跳板。蕩秋千或以高度、或以碰到鈴鐺的次數定勝負。玩跳板,是跳板上兩端各站一人,互相跳躍,我上你下,高度可達3~4米。技巧嫺熟的人在跳躍的一刹那表演各種各樣的動作,如套花環、舞扇子、耍藤圈等,動作輕盈優美。

能歌善舞重教育

朝鮮族有句俗話:餓著肚子也要辦學校。由此可見朝鮮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3月20日,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民族大學——延邊大學就在延邊創辦。1958年,在龍井又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農民大學——黎明農民大學。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朝鮮族民族教育發展迅速。朝鮮族在接受小學以上教育的比率、每萬人中接受大學教育的水準等方面,均高於全國平均數。從每萬人中接受大學教育的情況看,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國平均數為122名,朝鮮族為381名;每萬人中碩士、博士擁有數全國平均為8名,而朝鮮族為17名。

教育的普及和樂天派民族的性格,使朝鮮族中湧現出很多的優秀人才。

在舊上海有一位馳騁影壇的人物,叫金焰(原名金德麟,1910年4月8日-1983年12月27日)。他1912年隨父親移居中國,後加入中國國籍,曾任中國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是中國第一位影帝。在33年的從影生涯中,他共出演了46部影片,包括《大地重光》《偉大的起點》《母親》《暴風雨中的雄鷹》等。

革命作曲家鄭律成(1918年8月13日-1976年12月7日)更是家喻戶曉的音樂家。他於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譜寫完成《八路軍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他1945年回朝鮮,任朝鮮人民軍協奏團團長、平壤音樂大學作曲部部長,譜寫《朝鮮人民軍進行曲》(朝鮮人民軍軍歌)。一人譜曲兩個國家的軍歌,成為佳話。

朝鮮族藝術家中,還有創作傳唱大江南北的《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紅太陽照邊疆》《党的光輝照延邊》等歌曲、作品入選聯合國亞太地區音樂教材的作曲家金鳳浩,創作《青藏高原》《相逢是首歌》等優秀歌曲的軍旅作曲家張千一等優秀作曲家。

不僅在藝術領域,在其他領域朝鮮族也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比如航空航太界的優秀火箭工程專家李相榮,中國工程院院士、微波遙感及航太應用工程科學家姜景山,著名腫瘤外科醫學家、中國腫瘤醫學奠基人、中國腫瘤學會和中國抗癌協會創始人金顯宅,著名材料科學專家、第四統計力學及其線性和非線性群子統計理論創建人、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金日光,系統與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京清等。

為建立新中國作出貢獻

朝鮮族人民勤勞、勇敢,他們從朝鮮半島移居中國東北時一無所有,在中國深受日本殖民統治者、反動政府和封建地主的三重壓迫和剝削,因而革命性很強。朝鮮族人民積極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階段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

20世紀20年代末,當時東北地區的中國共產黨組織還不健全。1928年中共滿洲省委正式建立後,朝鮮族早期共產主義者紛紛加入中國共產黨,使党在東北地區的力量得到迅速壯大。據1931年11月中共《滿洲省委擴大組織的問題決議案》記載,當時東北的“黨員人數由百餘人發展到2000多人,由12個有組織的地方發展到55個”,其中“85%的黨員是朝鮮族同志”。

抗日戰爭時,朝鮮族同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積極開展抗日鬥爭。東北抗日聯軍主要領導周保中同志說過:“1932年所建立的堅強的東滿遊擊隊和1933年所建立的強大的磐石遊擊隊、珠河遊擊隊、密山遊擊隊、湯原遊擊隊、饒河遊擊隊都是由革命的朝鮮同志所創建的。後來它們發展成為抗日聯軍第一、二、三、四、六、七軍。第五軍裡也有不少優秀的朝鮮同志。”東北的抗日遊擊根據地最初也主要建立在朝鮮族聚居地區,根據地的朝鮮族人民不僅從人力、物資等方面全力支援抗日遊擊隊,還與之並肩作戰,成為東北抗日遊擊隊伍的堅強後盾。

抗日鬥爭中,朝鮮族譜寫了一曲曲英雄頌歌。1936年秋,抗日聯軍的8名朝、漢族女戰士在敵人的追擊下,奮勇作戰,直到射擊出最後一顆子彈,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高唱“奴隸們起來”的國際歌,一起跳進烏斯渾河光榮犧牲,用鮮血寫下“八女投江”的悲壯詩篇。

根據中共滿洲省委報告中央的“關於滿洲的政治經濟狀況和若干個事業問題”,1931年3月,東北的中國共產黨員是1190名,其中延邊(延吉、和龍、安圖、汪清、渾春)的黨員是636名,占東北黨員總數的54.1%,朝鮮族黨員占延邊黨員總數96.5%。也就是說,在延邊的朝鮮族黨員佔據當時整個東北中國共產黨黨員數的半數以上,而那時延邊抗日根據地的人口2萬左右。

解放戰爭時期,朝鮮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于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據統計,當時東北解放區參軍的朝鮮族青壯年共有62924名,占朝鮮族人口的5%;延邊地區有22.2萬多名青壯年和1.9萬多輛大車組成擔架隊和運輸隊支援前線。

據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政府統計,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就有14740名,其中朝鮮族革命烈士占97%以上,延邊朝鮮族中平均20戶裡就有1名烈士。延邊的各城鎮和鄉村到處矗立著緬懷烈士的革命烈士紀念碑,正如著名詩人賀敬之所道:“山山金達萊,村村紀念碑。”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朝鮮族湧現出許多傑出人物。例如,曾任中共滿洲省委軍事委員會書記、中華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紅軍長征時任紅色幹部團參謀長、後任紅軍第十五軍團第七十五師參謀長的楊林(1898-1936),東北抗日聯軍前身磐石抗日遊擊隊創始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傑出指揮員之一、與抗日聯軍著名將領楊靖宇並肩作戰的李紅光(1910-1935),等等。還有著名繪畫大師,被譽為“新疆與內地在美術上溝通”第一人、“新疆壁畫考古第一人”的韓樂然(1898-1947)等。

朝鮮族因為喜歡穿著白色面料的衣服,有些人稱之為“白衣民族”;因為其樂觀的生活方式,有些人也稱之為“能歌善舞的民族”;因為其聚集地每當春暖時節漫山遍野都是盛開的金達萊,有些人也以“金達萊”象徵朝鮮族。無論怎麼稱呼,朝鮮族經過二三百年的發展,已經融入到中華大家庭,成為五十六朵鮮花中美麗綻放的一朵。

(本文由朝鮮族詩人、翻譯家洪君植整理)

責編:薑繼葆

至20世紀20年代,吉林省延邊地區、吉林地區水田的100%和通化地區水田的85%,黑龍江省水田的100%,遼寧省開原地區水田的90%,興京地區和瀋陽地區水田的85%,撫順地區水田的80%和丹東地區水田的70%,均是由朝鮮族人民開發耕種的。

由此可見,朝鮮族在開發東北地區種植水稻中出作了巨大貢獻,也為新中國東北地區水稻種植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改革開放以前,朝鮮族作為農業民族,80%以上都從事農業生產,其人口分佈比較集中於民族聚居村莊。他們從事傳統的水稻生產,過著比較安定的田園生活,保持了較濃厚的民族特點。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的發展,朝鮮族從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現在已形成了極少數的勞動力在家種田、一半以上勞動力到大中城市經商務工、還有一部分勞動力去國外創業和從事各種勞務的格局。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2004年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遠遠超過第一產業,接近第二產業。

衣食住行愛簡約

朝鮮族在遷入中國時帶來了半島特有的生活習慣和風俗。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適應東北特有生活環境的過程中,朝鮮族創造出了符合自己民族傳統和充滿智慧的諸多生活風俗文化。

在朝鮮族生活風俗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服裝服飾和餐飲習慣。朝鮮族的傳統服裝與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鮮族居住以火炕為中心,平時男人盤腿而坐,而婦女坐相一般是一盤一立,所以衣著多是寬鬆式。朝鮮族一般喜著白衣素服,顯示出喜愛清淨樸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稱。

在服飾中最具特色並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歡的要數女裝。朝鮮族女裝分上、下裝,上裝“則羔利”(短衫)多用色彩明快、花紋漂亮的綢緞或紗類縫製,衣襟短,只及胸部,袖口略瘦,不用紐扣,以前襟的兩個彩色長帶系成蝴蝶形;下裝為寬鬆式的彩色及胸長裙,裹在兩三層內衣外,從而更加合身。與這種服飾相協調,習慣上多穿白色或天藍色的船型勾鼻膠鞋,鞋與服飾形成一體,不僅顯示出曲線美,也能弱化腿短身長的朝鮮族婦女體態弱點,顯得更加勻稱。這種打扮,如今只能在各種喜慶節日、盛會中看見。

在朝鮮族傳統飲食中,稻穀類和蔬菜為基本原料,菜肴通常以辣為特徵。在日常飲食中,一般以米飯為主食,以菜湯為副食,兼備各種風味小菜。

朝鮮族風味小菜以醃、拌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發酵過的辣白菜和醃小菜。醃菜有白菜、蘿蔔、纓菜、黃瓜、茄子、大頭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為有名。每到秋季,朝鮮族婦女都會忙於醃白菜,這已成為朝鮮族地區一道獨特的風景。除了醃菜以外,拌菜也是朝鮮族喜歡的,其種類繁多。可以說朝鮮族無菜不拌,尤其善於用各種山菜以及海產品諸如桔梗、沙參、蕨菜、野芹菜、海白菜、海菠菜和小魚、蠣貝類等做拌菜。

傳統的朝鮮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草房或瓦房,屋頂多為四面斜坡。房屋取暖用稱為“溫突兒”的火炕。在廚房鍋灶燒火,其熱氣和濃煙通過炕下通道出至戶外,使整個炕面溫熱。

在朝鮮族歲時風俗中伴有許多競技遊戲,如摔跤、秋千和跳板等,如今已成為朝鮮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朝鮮族摔跤歷史悠久,是在民間最普及和最受歡迎的比賽項目。按傳統,摔跤比賽通常在五月端午、八月秋夕等節日裡進行。朝鮮族摔跤一般是參賽雙方都赤腳,穿短衫褲,右腿套著粗布帶,左手抓對方的右腿布帶,右手互相抱腰,比賽中先將對方摔倒為勝者,習慣上頭等獎品為一頭黃牛。賽後優勝者驕傲地坐在得獎的黃牛背上繞場一周,觀眾為之喝彩,過去還曾有勝者回家後擺些酒菜款待鄉親的習俗。

每逢端午或中秋等節日,朝鮮族姑娘和年輕婦女們都穿著鮮豔的女裝,三五結伴聚集在秋千和跳板場上蕩秋千、玩跳板。蕩秋千或以高度、或以碰到鈴鐺的次數定勝負。玩跳板,是跳板上兩端各站一人,互相跳躍,我上你下,高度可達3~4米。技巧嫺熟的人在跳躍的一刹那表演各種各樣的動作,如套花環、舞扇子、耍藤圈等,動作輕盈優美。

能歌善舞重教育

朝鮮族有句俗話:餓著肚子也要辦學校。由此可見朝鮮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3月20日,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民族大學——延邊大學就在延邊創辦。1958年,在龍井又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農民大學——黎明農民大學。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朝鮮族民族教育發展迅速。朝鮮族在接受小學以上教育的比率、每萬人中接受大學教育的水準等方面,均高於全國平均數。從每萬人中接受大學教育的情況看,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國平均數為122名,朝鮮族為381名;每萬人中碩士、博士擁有數全國平均為8名,而朝鮮族為17名。

教育的普及和樂天派民族的性格,使朝鮮族中湧現出很多的優秀人才。

在舊上海有一位馳騁影壇的人物,叫金焰(原名金德麟,1910年4月8日-1983年12月27日)。他1912年隨父親移居中國,後加入中國國籍,曾任中國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是中國第一位影帝。在33年的從影生涯中,他共出演了46部影片,包括《大地重光》《偉大的起點》《母親》《暴風雨中的雄鷹》等。

革命作曲家鄭律成(1918年8月13日-1976年12月7日)更是家喻戶曉的音樂家。他於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譜寫完成《八路軍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他1945年回朝鮮,任朝鮮人民軍協奏團團長、平壤音樂大學作曲部部長,譜寫《朝鮮人民軍進行曲》(朝鮮人民軍軍歌)。一人譜曲兩個國家的軍歌,成為佳話。

朝鮮族藝術家中,還有創作傳唱大江南北的《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紅太陽照邊疆》《党的光輝照延邊》等歌曲、作品入選聯合國亞太地區音樂教材的作曲家金鳳浩,創作《青藏高原》《相逢是首歌》等優秀歌曲的軍旅作曲家張千一等優秀作曲家。

不僅在藝術領域,在其他領域朝鮮族也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比如航空航太界的優秀火箭工程專家李相榮,中國工程院院士、微波遙感及航太應用工程科學家姜景山,著名腫瘤外科醫學家、中國腫瘤醫學奠基人、中國腫瘤學會和中國抗癌協會創始人金顯宅,著名材料科學專家、第四統計力學及其線性和非線性群子統計理論創建人、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金日光,系統與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京清等。

為建立新中國作出貢獻

朝鮮族人民勤勞、勇敢,他們從朝鮮半島移居中國東北時一無所有,在中國深受日本殖民統治者、反動政府和封建地主的三重壓迫和剝削,因而革命性很強。朝鮮族人民積極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階段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

20世紀20年代末,當時東北地區的中國共產黨組織還不健全。1928年中共滿洲省委正式建立後,朝鮮族早期共產主義者紛紛加入中國共產黨,使党在東北地區的力量得到迅速壯大。據1931年11月中共《滿洲省委擴大組織的問題決議案》記載,當時東北的“黨員人數由百餘人發展到2000多人,由12個有組織的地方發展到55個”,其中“85%的黨員是朝鮮族同志”。

抗日戰爭時,朝鮮族同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積極開展抗日鬥爭。東北抗日聯軍主要領導周保中同志說過:“1932年所建立的堅強的東滿遊擊隊和1933年所建立的強大的磐石遊擊隊、珠河遊擊隊、密山遊擊隊、湯原遊擊隊、饒河遊擊隊都是由革命的朝鮮同志所創建的。後來它們發展成為抗日聯軍第一、二、三、四、六、七軍。第五軍裡也有不少優秀的朝鮮同志。”東北的抗日遊擊根據地最初也主要建立在朝鮮族聚居地區,根據地的朝鮮族人民不僅從人力、物資等方面全力支援抗日遊擊隊,還與之並肩作戰,成為東北抗日遊擊隊伍的堅強後盾。

抗日鬥爭中,朝鮮族譜寫了一曲曲英雄頌歌。1936年秋,抗日聯軍的8名朝、漢族女戰士在敵人的追擊下,奮勇作戰,直到射擊出最後一顆子彈,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高唱“奴隸們起來”的國際歌,一起跳進烏斯渾河光榮犧牲,用鮮血寫下“八女投江”的悲壯詩篇。

根據中共滿洲省委報告中央的“關於滿洲的政治經濟狀況和若干個事業問題”,1931年3月,東北的中國共產黨員是1190名,其中延邊(延吉、和龍、安圖、汪清、渾春)的黨員是636名,占東北黨員總數的54.1%,朝鮮族黨員占延邊黨員總數96.5%。也就是說,在延邊的朝鮮族黨員佔據當時整個東北中國共產黨黨員數的半數以上,而那時延邊抗日根據地的人口2萬左右。

解放戰爭時期,朝鮮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于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據統計,當時東北解放區參軍的朝鮮族青壯年共有62924名,占朝鮮族人口的5%;延邊地區有22.2萬多名青壯年和1.9萬多輛大車組成擔架隊和運輸隊支援前線。

據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政府統計,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就有14740名,其中朝鮮族革命烈士占97%以上,延邊朝鮮族中平均20戶裡就有1名烈士。延邊的各城鎮和鄉村到處矗立著緬懷烈士的革命烈士紀念碑,正如著名詩人賀敬之所道:“山山金達萊,村村紀念碑。”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朝鮮族湧現出許多傑出人物。例如,曾任中共滿洲省委軍事委員會書記、中華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紅軍長征時任紅色幹部團參謀長、後任紅軍第十五軍團第七十五師參謀長的楊林(1898-1936),東北抗日聯軍前身磐石抗日遊擊隊創始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傑出指揮員之一、與抗日聯軍著名將領楊靖宇並肩作戰的李紅光(1910-1935),等等。還有著名繪畫大師,被譽為“新疆與內地在美術上溝通”第一人、“新疆壁畫考古第一人”的韓樂然(1898-1947)等。

朝鮮族因為喜歡穿著白色面料的衣服,有些人稱之為“白衣民族”;因為其樂觀的生活方式,有些人也稱之為“能歌善舞的民族”;因為其聚集地每當春暖時節漫山遍野都是盛開的金達萊,有些人也以“金達萊”象徵朝鮮族。無論怎麼稱呼,朝鮮族經過二三百年的發展,已經融入到中華大家庭,成為五十六朵鮮花中美麗綻放的一朵。

(本文由朝鮮族詩人、翻譯家洪君植整理)

責編:薑繼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