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身邊好人」百姓心中的好公僕——張宗亮

日月輪回, 鬥轉星移。 工作在基層的鄉鎮幹部就如人們所說, 像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不斷地新老更替, 換了一茬又一茬兒。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 平原縣城關公社有一名青年幹部, 他就是後來被當地百姓譽為人民的好公僕——張宗亮同志。

初次見到他是六五年夏天, 由於家庭困難打算借假期申請出去打工解決學費問題。 當時他任城關公社副社長, 在毛莊駐村。 這個村雖然距公社不足一公里路程, 他還是堅持住在百姓兩間普通的民房裡, 與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 他中上等身材,

濃密的鬍鬚、身著陳舊的藍制服, 兩眼有神, 不苟言笑。 說明來意後, 他審視片刻, 提筆簽字。 屋裡沒有像樣的辦公用品, 是坐在小凳子上, 椅子當桌簽字辦公的。 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做事幹練, 工作認真, 作風樸實, 不打官腔, 不擺架子, 用現實的話講就是十分“接地氣”。

再次見到他, 是我中學剛剛畢業出河工, 那是馬頰河清淤工程。 張宗亮同志任施工營營長。 張營長蹲在板凳上, 左手指, 一指一個“砘軲轆”, 右手拿大蔥, 吃得津津有味, 格外香甜。 一次改善生活蒸的包子, 炊事員看到營長整日辛苦忙碌, 從沒開過小灶, 就把剩下的幾個包子放起來, 第二天拿給他吃, 他婉言謝絕了, 最終還是留給了病號吃。

他在工作上衝鋒在前, 在享受上從不講究。

1973年商丘幹渠施工, 接上級通知, 各營營連長到團部開會。 團營部得有十多裡遠, 有人建議騎自行車去, 而他堅持走著去。 他的意見是順施工現場沿岸徒步, 順便察看進度及施工情況, 一舉兩得, 最後還是按他的意見辦。 早晨出發, 每人發三個燒餅, 有個連長說:“又沒有喝頭兒, 這飯怎麼吃啊!”張營長接過話茬:“不能吃也得吃, 一切要為戰事作準備。 ”

提起他的領導作風, 知情人都很佩服。 刻鋼板、印海板, 寫大字, 制紅旗, 樣樣都能幹。 施工中常見他身背話筒, 走到哪裡宣傳到哪裡, 工地總是樹立起一種你追我趕爭上游的氣氛。 一次施工, 全營接近尾聲, 唯有三連一個單位工程進度落後, 民工稱還搭著“戲臺子”。 張營長找到先進二連連長張友坤商議,

一個單位落後不僅拖後了一個連, 甚至拖後了一個營, 怎麼辦?這位連長當即建議, “有困難大家幫, 我連出五輛車打支援怎麼樣?”張營長把大腿一拍:“好!就要的你這句話!”次日, 各連都派出人、車支援, 奮戰一天攻堅克難, 全營勝利竣工。

他憑著自己的德、才、學、幹, 每次都是積極圓滿地完成組織交給的每項任務。 而後他從一個副社長升任王打卦鄉黨委書記、縣委副書記、德城區委書記、德州地委副書記、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事廳長、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省人大常務副主任等職務。 在省委工作期間, 地方百姓不忘其深情厚誼, 十分想念老領導, 幾個人專程看望他。 見面後他首先查問車上是否帶有東西,

因都瞭解他的工作作風、性格, 就沒敢承認。 他設家宴盛情款待, 敘家常, 問長短, 十分牽掛家鄉的發展變化, 看望他的人臨走也沒敢把帶的禮物拿出來。

九十年代初, 吳官正書記來平原調研。 時任省委秘書長的張宗亮同志同行。 繁忙之餘, 他還沒忘記在一起工作過的老領導。 專門看望了時任城關公社社長張希文同志, 牽掛著老同志的生活與健康。

張宗亮同志對工作火一樣的熱情, 一直激勵著我, 鼓舞著我, 他是我心中的鏡子和偶像。 我由一個農民而後又從事教育、文化、鄉鎮工作, 入了黨, 過渡為國家公務員, 我的健康成長之路, 除了黨的教育和培養之外, 還得益於身邊有這樣出色的領導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

時光荏苒,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 尋覓張宗亮同志踏過的足跡, 百姓們無不稱讚他是人民的好公僕, 是從鄉村泥土地走出去的党的好幹部。 他的事蹟流傳在魯北大地, 他的形象也深深地留在人們的心目中。

作者:侯愛國, 退休單位:平原縣桃園辦事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