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中國“學霸”受追捧,美國“學霸”被擠兌?

美劇《生活大爆炸》裡的學霸

前段時間, 一篇題為《月薪三萬, 還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走紅網路, 也讓人重新思考“學霸”是否值得成為我們追崇的目標。

然而“學霸”這個概念本身就存在爭議。 在中國, 只要你學習成績好, 你在班級裡的“地位”就會很高;在美國的中小學校園裡, 學霸卻似乎容易遭人歧視和欺負, 要麼被稱為geek(只懂鑽研但不善外交的怪才), 要麼被稱為nerd(書呆子)。 中美對“學霸”截然不同的態度從何而來呢?

知乎曾發起一個題為《為什麼在中國學習好的人會被稱為“學霸”, 在美國卻被擠兌為“nerd”?》的討論, 網友們有人認為在美國社交能力和外形健美是定義一個人有沒有魅力的標準, 此外, 以學習成績來分層和固化階層的做法則出於政治正確的原因而不被公開宣揚, 這些原因都造成了學霸不受歡迎:

也有網友一語道破美國歷史的優越感和“美國夢”在歷史中暗示的享樂主義讓很多美國人失去努力學習的動力:

得到最多網友贊同的回答指出中國和美國對“學霸”的社會評價存在的差異, 以及這些差異對中美社會擇優機制帶來的不同影響。 在中國, 學霸被套上無上的“光環”, 一旦他們失去光環, 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心態及學術表現;在美國, 對學霸的“平常心”易遴選出真正熱愛學習的人, 並且強化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

中國和美國在“學霸”問題上確實存在很大差異。 據《北美留學生日報》報導, 在美國, 要想在大學裡玩得轉, 最快的捷徑是體育好, 好到可以加入校隊。 要是做不到體育好, 社交能力強也行。 這兩個都不行, 那就有點特長, 彈琴、畫畫、種花、織毛衣隨你, 也能找到一群志趣相同的朋友。 而學霸只能淪為食物鏈的底端, 成為沒有選擇的無奈之舉。 這樣的現象在中國想都不敢想。

從以前的孟母三遷到現在每年高考的全民總動員, 我們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估計在整個銀河系都能排的上號。 《北美留學生日報》分析, 中國和美國對待“學霸”的態度差異與彌漫在美國社會裡的反智主義有很大關係。

反智主義表面上表現為學霸在校園的受歡迎程度。 不少美國校園電影, 裡面最受歡迎的不是啦啦隊隊長、就是橄欖球四分衛。 而學霸永遠都是一個刻板形象, 總是那個被壓抑、被欺負的對象。 他們要麼是亞裔, 要麼是某個戴著黑框眼鏡的同學;他們吃飯的時候, 永遠都是抱著本書, 坐在角落;他們通常還是男主落難時, 首先為他們伸出援手, 最後看著男主抱得美人歸。

但是隨著美國總統大選結束, 對知識不信任、對知識份子的懷疑和鄙視的反智主義卻越演越烈。根據FT中文網的報導,在美國左派眼中的反智是右派過度宣揚宗教中的某些觀點,而拒絕相信科學。比如2014年在美國軍方都承認氣候變化會威脅到國家安全,但是當時的278名共和黨議員中只有8人認為全球變暖是人為造成的。在美國右派眼中的反智是左派以政治正確為核心,一味的玻璃心,總是去強調少數群體的話語權,從而忽略了真正的言論自由。比如當年羅傑斯大學想邀請前國務卿萊斯來演講,卻因為學生們的抗議(萊斯允許中情局虐囚)而作罷。

然而,即便是在反智主義盛行的美國,學霸們的努力程度也超乎我們想像。那種持學習無用論的觀點在中國顯然更行不通。正如《北美留學生日報》所說:“什麼哈佛畢業賣奶茶?MIT畢業月薪不如高中輟學?拜託,這種新聞少看。因為有一天,你一抬頭就會看見,走到最後的還是那些666的學霸。”

知乎一篇題為《美國名校學霸們是怎麼努力的?前十五名的學校學霸們到底多努力?不限大U與LAC~》堅實地捍衛了學霸的權威。

首先是一位為了方便暑期在矽谷附近的NASA研究中心實習,特意從MIT轉到Berkeley上暑校,並在暑假安排了5門課程的學霸。這名學霸力爭兩年修夠正常本科畢業四年所需的所有學分:

第二位是認為MIT太無聊,沒什麼文科可以學,理工科已被他上完,因此從MIT轉學到斯坦福看有沒有好玩的課的學霸:

還有因熱愛量子力學而努力的學霸:

還有會說15國語言的哈佛大學神經學PhD:

學霸精神可以說在這個時代仍然是社會鼓勵的主流精神,尤其是你想擁抱一個光明的未來。更何況,我們本身就對學霸一詞存在偏見,正如一名知乎網友所說,學霸和nerd是不同的兩個集合,學習不好的也有nerd,學霸也有不nerd的。

對知識不信任、對知識份子的懷疑和鄙視的反智主義卻越演越烈。根據FT中文網的報導,在美國左派眼中的反智是右派過度宣揚宗教中的某些觀點,而拒絕相信科學。比如2014年在美國軍方都承認氣候變化會威脅到國家安全,但是當時的278名共和黨議員中只有8人認為全球變暖是人為造成的。在美國右派眼中的反智是左派以政治正確為核心,一味的玻璃心,總是去強調少數群體的話語權,從而忽略了真正的言論自由。比如當年羅傑斯大學想邀請前國務卿萊斯來演講,卻因為學生們的抗議(萊斯允許中情局虐囚)而作罷。

然而,即便是在反智主義盛行的美國,學霸們的努力程度也超乎我們想像。那種持學習無用論的觀點在中國顯然更行不通。正如《北美留學生日報》所說:“什麼哈佛畢業賣奶茶?MIT畢業月薪不如高中輟學?拜託,這種新聞少看。因為有一天,你一抬頭就會看見,走到最後的還是那些666的學霸。”

知乎一篇題為《美國名校學霸們是怎麼努力的?前十五名的學校學霸們到底多努力?不限大U與LAC~》堅實地捍衛了學霸的權威。

首先是一位為了方便暑期在矽谷附近的NASA研究中心實習,特意從MIT轉到Berkeley上暑校,並在暑假安排了5門課程的學霸。這名學霸力爭兩年修夠正常本科畢業四年所需的所有學分:

第二位是認為MIT太無聊,沒什麼文科可以學,理工科已被他上完,因此從MIT轉學到斯坦福看有沒有好玩的課的學霸:

還有因熱愛量子力學而努力的學霸:

還有會說15國語言的哈佛大學神經學PhD:

學霸精神可以說在這個時代仍然是社會鼓勵的主流精神,尤其是你想擁抱一個光明的未來。更何況,我們本身就對學霸一詞存在偏見,正如一名知乎網友所說,學霸和nerd是不同的兩個集合,學習不好的也有nerd,學霸也有不nerd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